1. 你是如何看待西方貨幣平價購買力水平與貨幣匯率之間的關系
書上有,平價購買力理論分為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無論哪種理論所預測的匯率和實際匯率有較大的差異。 首先該理論抓住了物價對匯率的決定和影響力,這在紙幣制度下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次,該理論及時了匯率變動的長期原因,持續的通貨膨脹會引起持續的本幣貶值,為各國制定匯率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 當然,該理論有不足的地方,第一,該理論的成立首先要滿足一個條件,兩國的商品具有完全的可貿易的替代性,不存在外匯管制。第二,絕對購買里要求兩國的平價指數編制方法相同,這在世界上是行不通的。(當然,可以本國進行對他過的平價指數進行編制。)。第三,相對購買力要求均衡匯率,但是基期匯率和長期匯率的確定困難,第四,該理論確定通過貨幣數量來影響匯率水平,這是不理性的。該理論或略了國際資本流動對匯率水平的影響。
2. 名義匯率、實際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匯率的區別
購買力平價匯率是指按國內貨幣所能購買到的同等數量的產品,實際匯率也叫有效匯率就是長期相對穩定的匯率中間價,名義匯率就是處於波動的匯率價格,因為各國之間貿易一直波動的,所以對各國貨幣的需求是波動的,所以各國之間的匯率也是波動的,購買力平價本質上沒有太大意義,越是落後的國家購買力平價一般越高,所以去落後的國家購買原材料勞動力比較劃算,因為名義匯率很低,名義匯率低是因為該國沒有科技工業產出,反之科技工業發達國家的名義匯率很高普遍和購買力平價一致,因為落後的國家需要低價賣原料給發達國家才要,不然發達國家買自己國家的原材料
3. 國外貨幣購買力(不是按匯率算!!!!!)
我明白你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樣:正常來講,1美元兌換6.4元人民幣,但是同樣一件奢侈品,我記得一個節目中說過某個型號的寶馬,居然美國的價格是中國的1/4耶,中國本來就落後,結果價格還要比美國貴4倍,所以中國的1元,只相當於美元的1/6.4/4=0.04元。當然這只是說奢侈品,如果你要是假設買的東西是石油,那1元就可以按照匯率來算,就是0.15美元。
另外日本、韓國的電子產品便宜,食品要比中國貴,所以這個問題,估計沒人能回答的很貼切,這個本身要看參照的商品,還要有很多的數據做支撐。
總之,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什麼東西都是貴的,簡單低級的勞動也是貴的,所以中國人願意到美國去刷盤子,賺的很多,但是要生活的很節省,比如一個麵包10元以上,他們為的就是賺錢,省著,然後回國來花。
他們那兒唯一比咱們這便宜的,就是咱們收的關稅特別高的,比如奢侈品,名包,香水一類的。還有就是想對咱們進行技術封鎖的產品,比如高端的機器設備,軍工產品等等。
4. 貨幣匯率與國際購買力,出口力的關系,謝謝
人民幣:美元
當人民幣的匯率上升
用人民幣購買美國貨物就會加強,而用人民幣表示的中國貨物相對上升(對於拿美元購買中國貨的美國人來說)
所以貨幣匯率上升, 國際購買力上升, 出口力下降。
5. 貨幣購買力和匯率有關系嗎
有一定關系,因為有一種匯率決定理論就稱之為購買力平價理論。但是並貨幣購買力並不完全決定匯率高低,還有很多因素在其中。
6. 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評價的關系
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或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系式,本國物價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
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
7. 各國貨幣的購買力決定各國之間貨幣的匯率
購買力平價是匯率決定理論中的一種,它是主張匯率代表兩個國家貨幣在商品實際購買力相同的情況下貨幣之間的比值。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實際上是理想化的狀態,在實際情況下很難滿足。
因為購買力平價,針對的是貨幣與商品的購買力,這樣,如果兩個國家的匯率有該因素來決定,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兩個國家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兩個國家的貨幣可以完全自由兌換和流通。由於各種原因,在實際情況下,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的情況非常少。因此,購買力平價基本能確定匯率的大致范圍,但真實的市場匯率,還是會由其他很多因素共同決定。
8. 匯率中購買力平價和浮動匯率有什麼關系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於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於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於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於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利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9. 匯率與購買力的問題
對於匯率和物價的關系,匯率是通過貨幣的含金量來轉換的,當然還有政治 、投機等因素等在裡面操縱。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歐元在發行和人民幣等面值的貨幣的時候,因為歐洲的黃金儲備量是我國的十倍,所以簡單的匯率關系就是一歐元兌換十園人民幣。
關於物價又和當地的購買能力有關了,根據人民一般的收入水平來計算,對於生活日常開支的支付額度商家是經過巧妙的計算的,他們會在我們能夠接受的范圍內盡量牟取最大收益。
通俗的說,比如我國現在城鎮居民平均收入為20萬每人每月,也就是說我們的薪水是現在的一百倍左右,那麼同樣,物價也會提升相應的倍數。假設此時人民幣對歐元的匯率不變,就會出現在我國消費會相對比在歐洲消費支出更多的錢。這樣的話我們在國內掙錢去歐洲或者國外消費就會感覺很爽,但是這種情況會導致國內的消費低迷,購買慾望減弱,相反對國外的消費情緒高漲,進口也大大增加。最終導致國內行業不景氣,失業率提高,這種情況的出現就會迫使人民幣貶值,國際購買力減弱。
匯率可以是市場定的,也可以是政府制定。我國以前和美元掛鉤的固定匯率就是為了在經濟活動中提升人民幣的競爭力,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生產出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的商品。在出口大增的情況下,雖然國家儲備大增,人民幣受到升值的壓力,但是匯率不變就不會導致這種情況的轉變。在這過程中,我國人民勞動生產的產品由外國人來享受消費,同種商品我們卻消費不起。如此下去國家的儲備必然大增,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的結果就是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提升。
10. 關於匯率和購買力平價的問題
這個感覺不難理解啊。匯率是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購買力平價是用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西方國家生活水平高,彼此也比較接近,因此匯率和購買力平價差距不大。而我國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民生活質量也和西方國家有差距。因此在人民幣升值,匯率上升之後,購買力平價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差距依然很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差距講有待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