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地產高額投資利潤如何產生
一般都是運用經濟杠桿原理。
假設開發商手裡的自有資金有3億投入項目公司,然後向銀行貸款,按比例推算,大致自有資金3億,可以獲得銀行6億左右的貸款,然後2年的開發期,進入項目銷售,如果假設地產開發的利潤率為50%,則總共9億的投資就有4.5億元的利潤產出,而2年期的銀行貸款大致需要還1億元左右的利息,相減之後,還剩餘3.5億元的利潤。
以上可以看到,開發商投入3億,最後獲取的利潤則是3.5億元,自有資金的投資回報率已經超過100%了,即使分攤進2年,每年也有超過50%的投資回報率。
這只是情況好的時候,如果市場反應不好,假設上例中項目銷售的利潤里只有開發成本的5%,即9億的5%,4500萬,則開發商需要歸還銀行1億元的利息之後,就要虧損5500萬。
以上當然僅僅是理論計算,實際上可能會有各種因素對全局發生影響。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市場環境好的情況下,藉助銀行貸款或者社會低息融資,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回報率潤都是不低的;但是如果市場萎靡,則開發商都會死得很慘。
2. 房地產杠桿影響是什麼,國家如何宏觀調控這一影響
通過三種渠道降低杠桿:
一是加稅,通過增加政府收入提高償債能力,以削減負債規模、降低杠桿率。然而,在經濟上升階段可行,而在經濟下行階段,則很難操作。
二是通脹,通過增加杠桿率的分母GDP 數值以降低杠桿率,實際操作舉措可能是貨幣政策的寬松。
三是貶值,政府釋放匯率貶值壓力,既能通過匯率走貶保障出口、維穩實體;然而,國家信譽怎麼辦,人民幣國際化怎麼辦,一帶一路怎麼辦?
3. 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杠桿原理
杠桿,將借到的貨幣追加到用於投資的現有資金上;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主要表現為: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財務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合理運用杠桿原理,有助於企業合理規避風險,提高資金營運效率。財務管理中的杠桿效應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復合杠桿。
杠桿比率
認證股的吸引之處,在於能以小博大。投資者只須投入少量資金,便有機會爭取到與投資正股相若,甚或更高的回報率。但挑選認股證之時,投資者往往把認股證的杠桿比率及實際杠桿比率混淆,兩者究竟有什麼分別?投資時應看什麼?
想知道是否把這兩個名詞混淆,可問一個問題:假設同一股份有兩只認股證選擇,認股證A的杠桿是6.42倍,而認股證B的杠桿是16.22倍。當正股價格上升時,哪一隻的升幅較大?可能不少人會選擇答案B。事實上,要看認股證的潛在升幅,我們應比較認股證的實際杠桿而非杠桿比率。由於問題缺乏足夠資料,所以我們不能從中得到答案。
杠桿比率=正股現貨價÷(認股證價格x換股比率)
4. 房地產為什麼會出現泡沫
基本原因就是根植在人們內心的一種觀點,房產價格不會下跌,幾乎每一個人都屈從於這一觀點。當多數人都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購買了住房,泡沫就產生了;
一段時間來,國內一線城市的房價飆升,特別是深圳的房價漲幅引起全國的關注。而最近深圳樓市出現了一絲降溫的信號,關於房價泡沫的討論甚囂塵上。那麼,房價與所謂的泡沫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不妨看看巴菲特怎麼說。
對於房地產「泡沫」的本質,巴菲特這樣解釋:「房價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高,因為我們手中的美元越來越不值錢,但這樣的想法完全是一種前提假設。房價的上漲不是因為建築成本上升,也不是因為房子的設計,而是因為美元不值錢了,一套40年前買的房子會比當時賣更多錢。既然多數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你想買又能借錢去買,如果真心認為房價只會往上漲,你還會盡快去買。一旦來自四面八方的錢匯合起來,會加強價格的走勢,價格反過來又會激勵這種行為。所以一般的民眾——他們也許不懂股票,也不懂鬱金香泡沫,但它們懂房產。買房融資簡單,你可以把杠桿放到天上去,這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泡沫。」;
「原來你覺得是不可能發生的事,結果隨著時間發生扭曲,人們忘記了買房的初衷,只盯著價格波動。所以投資者、銀行家、美國一般民眾、我、我的鄰居、評級機構、國會....。.絕大多數的人開始相信房價不會大幅下跌。因為房產是美國最大的一類資產也是最容易作為抵押物的資產,所以它可能創造了我們史上最大泡沫。」;
當然,還有房地產開發商們的投機宣傳,蠱惑購買,以及人們對房子所帶來歸屬感安全感的需要;
這也是經濟發展,市場推動的一個趨勢。
5. 房地產杠桿率的介紹
《2010胡潤財富報告》指出,中國內地有87.5萬個千萬富豪和5.5萬個億萬元富豪。其中,十億元富豪1900人、百億元富豪有140人。而中國內地富豪數量的增長主要依賴三個方面的因素,即股指上漲、房價上漲和GDP的快速增長。
不僅如此,在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這兩年新晉的富豪無一例外地都是房企老闆。他們大多通過在香港H股上市一夜暴富,碧桂園、龍湖、恆大這些房企的老闆輪番地成了中國首富。不過,觀察他們的財富成長路徑會發現,其財富的增長並不是依靠自己公司的價值創造,而是在上輪和這輪房地產泡沫中「吸血」。
房地產業已經成為中國最暴利的行業之一。有關數據表明,2005年至今,有近40家上市公司由原來的主業轉行房地產,佔到目前地產類上市公司總數的35%。而以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表現來看,房地產行業表現最為突出,自2005年以來毛利率連續五年超過30%。
另據統計,在國外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中,建築安裝成本佔比在70%,利潤率大約在5%至8%之間。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國內房地產市場建築安裝成本佔比35%,利潤率在15%左右。
國內房地產市場15%的利潤率看似不高,但開發商的真實利潤水平卻遠高於此,其中的奧妙在於前期房地產開發的「高杠桿率」。「高杠桿率」使中國的房地產偏離了其民生屬性,放大了房地產金融投資屬性的一面,加速了財富向地產商集中,並且增強了地產市場的投機性。
業內人士透露,調控前,開發商購置土地或明或暗可以貸款,拿到土地證後又可以名正言順地向銀行抵押貸款,項目開工後建築承包商墊資建設也是行業管理,而且,雖然預售制度有很大變化,但開發商花樣翻新地創造出各種變相的「賣樓花」方式,例如向意向購房者十幾萬元高價出售會籍,獲得會籍後就可在開盤時折價購房。通過利用制度上的不完善,許多開發商可以用5倍、10倍的杠桿率來操盤,這樣一來100%的利潤率也不是神話。
6. 房地產杠桿的概念是什麼
杠桿,具有放大的作用,用在房地產市場是一樣的意思。
假設現在你有30萬,一般情況下專你只能買30萬的東西屬,但是買房子的時候,你可以首付30萬,貸款70萬,買下100萬的房子。相當於你用30萬買到了100萬的東西,這就是杠桿效應,提供杠桿的是銀行。雖然70萬要還,但在你買下的時候,你用30萬的代價獲得了100萬的房子。
加杠桿是為了獲得超額利潤和投資機會。假如這個房子上漲了30%,賣出就是130萬,還掉70萬,剩60萬,賺了30萬,收益率30/30*100%=100%。假如沒有銀行提供杠桿,第一,你沒100萬買這個房子,就無從談及獲利。第二,如果你有100萬,全款買入,同樣的假設下收益率30/100*100%=30%,差很多。
7. 為什麼房地產行業的財務杠桿一般較高
周期長,投入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