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幫我找一個手錶擒縱結構的簡單介紹
自從鍾表發明以來,工匠們為了追求能更精密的計時而在擒縱器上下了相當大的功夫從事改良,歷經了幾個世紀的演進,到了18世紀中葉,出現了一種分離式擒縱結構設計。當時,一位名叫 Thomes Mudge 的製表師為了改良早期擒縱結構中擒縱輪的輪齒與擺輪的零件之間過多摩擦的問題,而將擺輪與整個擒縱結構脫離出來,這樣的基本設計再經過改良就成了今天最廣泛被使用的「杠桿式擒縱」(lever escapement),也就是俗稱的「馬式擒縱」。在機械腕錶的機芯中,擒縱系統主要是負責製造正確的頻率使腕錶能夠正確走時;同時,擒縱結構的精密與否也牽涉到計時精準度,就好比電腦中負責分配管制所有資源與資料的運算的中央處理器CPU般精密而重要。在象徵頂級製表工藝的「日內瓦十二法則」中就有七項法則是規范擒縱器的製造,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以下我們將就擒縱系統的組成構造及運作原理作一概括性的分析。
杠桿式擒縱結構主要是由擒縱輪、擒縱叉、擺輪和游絲等部分組成。在整個機械運作的順序上,發條釋放的能量在經過中心輪、第三、四輪的減速之後,傳動到擒縱輪與擒縱叉產生推力驅動擺輪,再由擺輪上游絲的反作用彈力造成擺輪規律的往返運動,並控制擒縱輪及其之前輪系的運轉以達到調速的目地。因此在整個運作的機制中,擒縱結構所扮演的正是最重要「頻率提供」的功能,對於計時精準度的影響當然也最大。
㈡ 同軸擒縱的簡介
擒縱機構是機械表的心臟,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完成鎖接、傳沖、釋放的動作,將動力傳輸給擺輪,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達到調速的作用。可以說機械表的准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
歷史上早期的擒縱機構都是英國人發明的,有丁字輪、工字輪等好幾種。後來寶璣發明了杠桿擒縱(即馬式擒縱),經過一些年的推廣和使用,漸漸取代了其他各種擒縱機構,成為所有表廠都使用的一種標准擒縱機構。
同軸擒縱是喬治.丹尼爾斯博士經過十五年的研製發明的一種新型擒縱機構,他的出發點是將擒縱輪與擒縱叉之間垂直方向的摩擦變為平行方向的,摩擦的改變使機械表傳統的3-5年一次的保養洗油延長至十年。同時因為同軸擒縱實現的基本條件是螺絲調校擺輪和無卡度游絲,這樣令同軸擒縱機芯可以輕松獲得天文台認證,得以走時精準。同軸擒縱剛一推出表壇既轟動,因為這是鍾表界100多年以來第一次有新的擒縱方式出現,結構幾乎是完美的,比起杠桿擒縱他是很先進的。
1974年,英國製表師喬治.丹尼爾(George Daniels)從早期懷表中的沖擊式天文台擒縱機構中找到靈感,發明了同軸擒縱系統。喬治·丹尼爾認為,「這套系統確實非常激進和革新。它解決了五百年來一直困擾著製表師們的潤滑問題。」這種擒縱系統的結構和工作方式與杠桿擒縱完全不同,它通過一個有上下兩層的同軸輪,將杠桿擒縱機構中的一個擒縱輪擴展為兩個同軸的擒縱輪,因此被稱為「同軸擒縱系統」。它能有效地降低傳遞動力的擒縱系零件之間的摩擦,減少潤滑的需要。喬治·丹尼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製表業在本質上非常保守,接受新事物的過程比較緩慢」,因此,他的發明也遭受到「業內排山倒海的批評和質疑」。然而斯沃琪集團創始人、當時的主席尼古拉斯·G·海耶克慧眼識珠,果斷地為歐米茄引人了這項創新技術。在此之後,歐米茄的工程師與技術人員與喬治·丹尼爾一起,又進行了多年的潛心研究和密切合作,終於在1999年發布了第一款裝配同軸擒縱系統的手錶,將同軸擒縱的不同部件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同軸擒縱系統由此也成為自杠桿擒縱機構發明以來第一款實用的新型擒縱系統。
㈢ 1978年百達翡麗懷表 機芯:杠桿式擒縱結構 攜刻:懷戴安和戰士們 18K金 這塊懷表值多少錢
您的問題,這樣的品種,1978年百達翡麗懷表 機芯:杠桿式擒縱結構 攜刻:懷戴安和戰士們 18K金,真品行情要超過30000元;不過也有特殊品種版式;具體的價值取決於是否真品!
㈣ 首先,來科普下什麼是歐米茄腕錶經常提到的同軸擒縱技術
在製表業的前期,可以說是「瑞士杠桿擒縱系統」統治的時代,那時的手錶普遍都會依賴杠桿擒縱裝置,持續了25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擒縱裝置存在諸多的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磨損問題。由於這種系統設計的不足,導致機芯在運作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摩擦與耗損,拖累手錶內部其他組件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額外消耗,時間長了對腕錶的功能與保養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然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無限探索,同軸擒縱技術開始嶄露頭角。
時間來到了1999年,這一年,對於歐米茄乃至整個鍾表業來說都是具有歷史紀念性的。在1999年歐米茄將同軸擒縱系統推向市場之前,它的發明者、英國傳奇製表師喬治•丹尼爾先生與來自歐米茄和斯沃琪集團技術部門的鍾表專家們精誠合作,使得同軸技術最終滿足了腕錶工業量化生產的需要。這也標志著,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瑞士杠桿擒縱系統宣告破裂,歐米茄從此進入了同軸機芯的歷史新篇章。
歐米茄同軸擒縱三大核心組件:擒縱叉;擒縱輪;無卡度游絲擺輪
擒縱輪:
三層式的同軸擒縱輪每年轉動超過5幾次,這種擒縱輪進一步優化了擒縱系統的精妙運轉,使自身與擒縱叉叉瓦之間的傳沖和鎖接過程得以分開進行,由此改進了動力的傳遞方式,極大地提升了腕錶的精準度和可靠性。
擒縱叉:
帶有三個紅寶石叉瓦的擒縱叉僅四千萬分之一克,輕若無物。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的擒縱叉採用了全新設計,三個叉瓦的獨特幾何結構使動力可通過水平方向的推動傳遞。與瑞士杠桿擒縱系統的擒縱叉相比,這一革新的優勢顯而易見:杠桿擒縱系統的擒縱輪與擒縱叉叉瓦垂直接觸,且面積較大,在擒縱的滑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摩擦,因此必須經常補充潤滑油,使其保持最佳的潤滑狀態。然而同軸擒縱裝置可以極大的運作是的摩擦。
無卡度游絲擺輪:
設計避免了游絲同快慢夾之間的碰觸所產生的干擾,極大地增強了腕錶的抗震性。
歐米茄同軸擒縱機芯的優勢:
1.極大的延長的腕錶的維護保養周期
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是透過水平的沖力來傳輸能量的。較小的接觸面及同軸擒縱推動動作大大減少了擒縱系統各個零件之間的磨擦,繼而減少了潤滑油的耗損,使得大大的延長了腕錶的耐用性。
2.持久穩定的精準性
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的順時針沖力,則透過擒縱輪齒直接傳輸到擺輪滾軸上的叉瓦。因此,同軸擒縱系統具有更高的機械效率,確保了特久穩定的精準度,從而提供長久的卓越走時表現。
3.出色的抗震能力
將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與無卡度游絲擺輪配合使用,腕錶速率便可藉由更改擺輪的轉動慣量以作調整,而非不斷地更改游絲的有效長度。由嵌入於圓形擺輪上的微型螺釘來實現這項調校。該設計不但改善了抗震性,更避免因碰觸游絲所導致的干擾。
㈤ 陀飛輪與同軸擒縱區別
一、發明時間不同
1、陀飛輪:在1795年發明的一種鍾表調速裝置。
2、同軸擒縱:於1974年發明的擒縱裝置。
二、發明人不同
1、陀飛輪:陀飛輪是瑞士鍾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發明的一種鍾表調速裝置。
2、同軸擒縱:是一種由英國鍾表大師喬治·丹尼爾斯發明的擒縱裝置。
三、特點不同
1、陀飛輪:陀飛輪的創意在於,將鍾表核心的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規律性地做360度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地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誤差。
2、同軸擒縱:同軸擒縱建基於杠桿擒縱並加以改良,大大降低了能量流失的情況。這項發明被公認為杠桿擒縱之後,鍾表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同軸擒縱內含三層式同軸擒縱輪,能夠將鎖定功能與脈沖分開,從而免除了杠桿擒縱的滑動阻力,棘爪與棘爪之間亦無需添加潤滑油。
㈥ 擒縱機構的擒縱機構的種類與特點
在我國,鍾表製造工業的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我國鍾表上所採用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少,如國產手錶都有採用「叉瓦式擒縱機構也稱為「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的性能和工藝性較好。國內鍾表文獻中,極少涉及到其他種類的擒縱機構,「叉瓦式擒縱機構成為我國手錶的傳統擒縱機構。
㈦ 鍾表裡的「Tourbillon」旋轉式擒縱機構,翻譯過來的「陀飛輪」三個字是誰起的
提問者採納
陀飛輪是個很有趣的東東,其發明本意是克服地球引力,更為精確。但是實際效果並非如此,但卻體現了製表工藝的高超,因此成為表廠競相競爭的考題。成為一流表廠,必需有過硬的陀飛輪製表工藝。寶璣也依靠陀飛輪成為一流製表商。
陀飛輪是瑞士鍾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在1795年發明的一種鍾表調速裝置。法文Tourbillon(故又稱特比龍),有「漩渦」之意,是指裝有「旋轉擒縱調速機構」的機械表,陀飛輪機構,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對鍾表機件造成的誤差。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表製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並且能夠轉動,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的旋轉,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表中「擒縱系統」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時精度。由於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把鍾表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寶璣發明陀飛輪機構,是為了校正地心引力對鍾表機件造成的誤差。普通的機械表,由於受到發條松緊度、金屬疲勞以及地心引力的影響,誤差較大;陀飛輪調速器,是目前惟一可以不受這些影響,年誤差低於1秒,也是惟一可以達到天文台級的機械表結構。今天,幾乎所有的表芯原材料和關鍵零件都只能在瑞士生產,完全原產的瑞士陀飛輪表芯,動輒百萬元以上,裝載陀飛輪機芯的機械表也一直是收藏界的寵兒,幾成貨幣的代名詞。陀飛輪的創意在於,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目前陀飛輪一般是1分鍾轉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
㈧ 機軸擒縱機構的詳細介紹
在我國,鍾表製造工業的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我國鍾表上所採用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少,如國產手錶都有採用「叉瓦式擒縱機構?也稱為「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的性能和工藝性較好。國內鍾表文獻中,極少涉及到其他種類的擒縱機構,「叉瓦式擒縱機構成為我國手錶的傳統擒縱機構。
擒縱機構的工作原理一般都類似,它們都是從同一原始的擒縱機構進化而來。但這些進化的原因值得一提:都是為了減小擒縱機構對時間基準的影響。
現代機械鍾表上,計時其准主要有兩種:常用於時鍾的單擺以及常用於手錶的擺輪游絲系統;這兩種時間基準在自由震盪的條件下,周期穩定。由於控制擒縱機構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而且自身的摩擦、空氣阻力等也導致能量的損耗,震盪系統需要通過擒縱機構不斷地補充損耗的能量,使擺輪(或單擺)達到能量輸入輸出的動態
㈨ NOMOS有自己的擒縱裝置嗎
有的,NOMOS 研發了自己的擒縱裝置
㈩ RM 031中的特殊擒縱結構是什麼
RM 031所採用的特色擒縱結構是棘爪擒縱和瑞士杠桿式擒縱的精巧結合,便於調節,並使發條盒擁有顯著的功率。它由Renaud & Papi為愛彼設計,被選用為RM 031「高性能」機芯輸送動力。 因擒縱輪對擺輪的直接作用,這種擒縱結構的傳送效率更高。為防止組件移位,這種擒縱結構特別配有細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