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回顧實驗和探究:(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 研究課題 杠桿平衡條件 器材 鐵架台、杠
(1)實驗器材:除了鐵架台、杠桿、細線外,還需要鉤碼;
實驗步驟:1、實驗時,先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
2、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並調節位置,使杠桿平衡;
實驗結論: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讓小車每次都從斜面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滑下,先後滑到毛巾、棉布、木板表面.
小車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車運動狀態最難改變.
故答案為:(1)鉤碼;平衡螺母;鉤碼;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一;木板.
B.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用的什麼實驗方法
控制變數法 距離 和重物多次改變 來證明的
C. 根據「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實驗要求,完成下列各題:(1)實驗開始時,杠桿的位置如圖1所示.小李同學想
解答:解:(1)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大小.
(3)(a)延長力F'的作用線,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作垂線.標出l'.
(b)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當彈簧測力計豎直拉動杠桿時,力臂在杠桿上,並且最長;當彈簧測力計傾斜拉動杠桿時,力臂不在杠桿上,力臂變小.
阻力不變,阻力臂不變,拉力力臂變小,拉力變大,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右;(2)從杠桿上直接讀出力臂大小;(3)如上圖;(4)變大.
D.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左 左
右 右
一般規律,比如,左端下傾,說明左端重了,此時,將兩個平衡螺母都向右調節,相當於使右端也變重,才能平衡。
也可以用平衡條件解釋,左端下傾,說明左端力太大,需要減小左端的力臂,故螺母要向右調節。
做題的時候,可以這樣記:「高調」 哪邊高就往那邊調節。
E. 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1,實驗時,首先把杠桿的(中點)支在鐵架台上,調節(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中,把鉤碼掛在杠桿兩邊的(鐵絲環) 上,改變鉤碼的(個數)或掛在杠桿上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上(平衡),測出需要測出的物理量(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並把這些數值填入表內,比較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與(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的大小,可以得出兩者是(相等)的。2,把彈簧測力計和(鉤碼)掛在(杠桿)的同一側施力,仍可使杠桿的水平位置上(平衡)。鉤碼的施力方向為(豎直向下的),彈簧測力計的施力方向為(豎直向上的),改變力作用的位置就等於改變了(力臂)。杠桿受到豎直向上的力與它對應的力臂的(乘積),與杠桿受到豎直向下的力與它對應的力臂的(乘積)是(相等)的。
F. 杠桿平衡條件實驗
引自:網路文庫
實驗名稱: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
動力(N)
動力臂(M)
動力×動力臂
阻力(N)
阻力臂(M)
阻力×阻力臂
1
2
G. 跪求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具體步驟。先後順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
H. 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的方法是什麼
(1)不能只憑一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必須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才能得出結論;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實驗結果偶然性出現。
(2)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1、(1)、平衡螺母水平
(2)、水平
(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桿原理
3、實驗前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杠桿本身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實驗中不能再旋動兩端的螺母
實驗中是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在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I.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
(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力臂恰好沿著杠桿的方向,便於測量力臂;
杠桿左端偏高,則應將右端或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①第1次實驗中:F1L1=F2L2=1.5N×10cm=15N?cm;
L2=
F1L1 |
F2 |
15N?cm |
1N |
F1L1 |
L2 |
20N?cm |
10cm |
實驗次數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2 | 10 |
3 | 1 | 20 | 1.5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