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弩長期上弦,那弩的拉力會減少嗎
大拉力弩是用絞盤上弦的,弓是要靠你手拉開並且還要保持住手不抖來瞄準,你覺得能一樣么?古代戰弓都是百磅起,標准都是一百二十磅。現在賣的大多隻有六十磅就到頂了,不是做不出來,只是做出來沒幾個人拉得開,現代人的運動量跟古代人沒法比,懂么?
❷ 求生化危機6裡面ada折疊弩的具體原理
其實就是弩臂是活動的 通過一個連桿連接弩身 然後 這個連桿 伸出一個比較長的臂 利用杠桿原理 把弩臂和弦送到弩機上掛弦 再拉杠桿 把弩臂拉回來 實現快速上弦
然後 再手動上箭
❸ 中國古代的連弩是什麼原理,怎樣實現連發
怎樣理解"一弩十矢俱發",是十支箭同時擊發,還是先後連續發出?這是認識、研製諸葛連弩的關鍵所在 明朝戰船上的諸葛弩,可見是連續上膛的連發。事實上,我國古代在這兩方面都進行過很多探索,各有碩果。正是他們的探索,為我們重新認識諸葛連弩提供了基礎。
先看同時擊發數矢的弩。一張大弓,同時擊發兩箭或三箭,這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傅,通"附",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可證。把二矢同時附在弩機上,當為一擊而同時發射兩矢的弩。《後漢書·耿純傳》:"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此當為同時發射三矢的弩。曹丕《飲馬長城窟行》「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說的也是一擊而發四、五矢。明《武備志》卷103所載神臂床子連城弩(圖七),可同時發射四、五隻箭。這是我國古代關於"連弩"這個專用名祠的的第二種意思,即指同時發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這種類型的弩,我們認為肯定不是諸葛連弩類型。首先,從現有資料看,目前還沒有同時擊發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同時擊發五十矢。事實上,這種床弩也不可能同時擊發五十矢。發箭應對准目標,十個或五十全敵人排在一起進攻的情況並不多見。同時發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極大的浪費!第二,一弩同時發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機的動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後,其射程還能多遠?還有什麼殺傷力可言?第三,這種笨重的弩床難以攜帶,根本不適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條件,即不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第四,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與諸葛連弩的「矢長八寸」差別太大。第五,這么長的矢,顯然不可能"以鐵為矢"。
再看連續發射的弩。這又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在弩床上架兩張弓、或三張弓、或四張弓,戰時可利用搖柄繩軸事先張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職業射手發射。發射時雖有先後之分,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連續發射"。這種弩在宋代較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講武台觀機石連弩。 "《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飛山雄武營,觀發機石、連弩,遂宴射潛龍園。 "《宋史·禮志二十四·軍禮·閱武條》:"其按閱炮場連弩及便坐日閱召募新軍時,令習戰如故事。 "《宋史·盧斌傳》:"俄復大設機石、連弩、沖車、雲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亂下,斌與州將隨機設備。 "《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傳》:"蠻復連弩北岸。"《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的這幾種大型床弩(圖八、九、十)。其實質是將數張單發弩合而為一,由一人射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連續射擊,但我們認為這類連弩主要是強調連結的意思。它張弓時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齊出力才行。
我們認為,這也不是諸葛連弩的類型。因為:1,迄今為止,在一張弩床上最多隻能架四張弓,最高只能實現四矢連發,不可能連發十矢,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連發五十矢。 2,這種笨重的弩床也難以攜帶,不適宜西南及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3,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4,這種矢也不可能是"以鐵為矢"。
另有一種連續發射的弩,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 這種弩,我們認為就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至少是這種類型。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數據;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惜當時火炮已經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
根據2700年前戰國時期連弩改進成一種十矢連發的殺傷性遠程武器,戰國時期的楚國已經有雙發的連弩。類似於現代武器中的遠程火箭炮連發的構思,也是基於單管火箭炮做的改進.
❹ 騎馬與砍殺中弩如何上弦
首先樓主要有一包弩箭,然後射擊會吧,射擊完畢,再點下射擊鍵,就是裝箭,然後再射擊。
❺ 弩騎兵在馬上怎麼上弦
個人看法:有可能,因為弩在馬背上張弓比較困難,特別是比較硬的弩。
例如秦弩有1.4米寬,當時又沒有馬鐙,馬背上踢張方式是很困難的,即使用手臂力量張弓威力也太小(那就不需要那麼大的弩了)。
秦兵馬俑中出土了200多件弩機,4萬多支弩矢,但沒有發現弓和箭矢(弩矢和箭矢的結構不同)。因此推測兵馬俑所代表的秦軍精銳部隊中裝備的遠射兵器全部為弩。
與此同時兵馬俑中出土了一百多個騎兵俑,在當時沒有馬鐙的情況下,騎兵不能使用長兵器,又沒有使用弓。那麼秦騎兵就只有使用弩和劍。
兵馬俑中出土的弩和弩矢均為統一制式裝備,沒有發現為騎兵特製的短弩,因此推測秦弩騎兵使用的是和步兵一樣的制式弩。制式步兵弩當然不適合馬背上使用,張弓很麻煩,戰斗中最多也只能射一箭。
所以,如果我們排除一些未知的因素,例如兵馬俑有被人為破壞的痕跡,騎兵俑使用的弓或者短弩被人拿走了,所以我們沒有發現。那麼我們根據目前的資料可以合理的推測,秦代弩騎兵(但不能說秦代不存在弓騎兵)是存在的,而且是以精銳部隊的面目存在,他們的主要裝備是劍和弩,在騎馬沖鋒的過程中一般只能射出一箭,然後就要用劍砍了。他們的弩可能主要用於下馬作戰。
另一個可能是,秦弩騎兵只是斥候部隊。在兵馬俑中還出土了一百多輛戰車,可以說車兵才是主力機動部隊。由於一般情況下弩的准確度和威力都比弓要強,所以弩騎兵用弩來狙殺對手的特定目標,如對方的斥候,哨兵等。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支規模不大的精銳部隊要編入弩騎兵。
❻ 求竹弩弓的全程製做方法,從烘烤竹片到上弦
你 最好 去 少數民族 自治區 學 大城市都不會的
❼ 中國古代的連弩是什麼原理,怎麼實現連發
1,連弩的原理和發射過程:發射連弩比發射普通弩簡單得多。首先將杠桿向前推,箭倉和與之一體的箭槽也隨之往前,箭槽後緣缺刻向上抬升並自動勾住弩弦。正常情況下弩弦橫在箭槽中央起到阻擋箭倉內弩箭落入箭槽的作用,但當弩弦被勾到箭槽後方後,一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就會自動落入箭槽。要完成發射動作只需將杠桿扳回,在這過程中箭槽與箭倉就會向後運動並將弩弦也往後拉,弩干彎曲蓄能。拉到盡頭的同時箭槽後緣也會開始下坐,箭槽缺刻下方頂鈕露出下方的部分與弩臂接觸並被頂起,隨之將弩弦頂出缺刻,弩弦前行將箭槽中的弩箭彈出。這頂鈕由硬木製成,一頭稍大以防止脫出。第一支箭發射出去以後弩弦又擋住了第二支箭的下落,開始了新的一輪循環直到箭倉內的弩箭全部發射完畢。
2,由來:又稱「諸葛弩」,相傳為諸葛亮所制,可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且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便不再受重視。
❽ 弩和弩箭怎麼使用
箭只要順著滑到就行了 特簡單
❾ 現代弩為什麼加滑輪 工作原理 還有箭如何固定在滑道
1、滑輪是一個減速裝置,能夠讓運動員在拉弩弦時用很小的力就可以上弦。
2、現代弩的主題上有箭槽,前部有穩定毛,把箭插進去就固定住了。
3、弩箭是一種基於弓來改進的蓄力裝置,通過讓弩臂變形來積蓄力量,通過扳機來釋放力量,力會通過弦傳遞到弩箭上,弩箭再以高速飛出完成射擊。
弩箭注意事項:
1、 除非確定跟目標之間沒有任何其他人或動物阻擋,否則不要開瞄準,因為一旦箭離弦是不可能拉回來的。
2、在射箭前應檢查每一支箭的箭桿和箭尾,受損的箭桿和箭尾都有可能導致意外發生。
3、 不要讓臂長超過人拉弩,過度拉弓弦可能會拉壞副弓弦。判斷一個人的臂長的最簡單的辦法是看他的身高,通常身高一樣的話臂展也差不多。
❿ 做弩時鋼絲繩上的彈簧起什麼作用
鋼絲繩上的彈簧其實就一小段,放置於中間,主要是為了增大弦與箭的接觸面積,有些弦用的是纖維繩的,中間那段就多纏繞了一圈,用彈簧的還有一個好處是彈簧有變形回復功能,卡在阻鐵後容易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