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杠桿的定義,平衡條件,五要素,分類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回。
在生活中根答據需要,杠桿可以是任意形狀。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釣魚竿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阻力臂是動力臂一半的省力杠桿。
杠桿的五要素: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支點就是杠桿圍繞一個點轉動的,那個點就是支點 動力臂就是動力那個箭頭到支點的垂直距離 ,要作垂線的.阻力臂就是阻力那個箭頭到支點的垂直距離,也是作垂線.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來表示。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⑵ 杠桿的定義以及杠桿定理的內容
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直棒或曲棒],叫做杠桿。 杠桿繞著轉動的點,叫做支點。 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L1和L2叫做力臂。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希望能幫到你,請採納正確答案,點擊【採納答案】,謝謝 ^_^
你的點贊或採納是我繼續幫助其他人的動力!
⑶ 杠桿平衡的定義
靜止或勻速運動
F1*L1=F2*L2
⑷ 杠桿的全面概念
杠桿的定義
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支撐點轉動的堅實物體都是杠桿。
杠桿的性質
杠桿繞著轉動的支撐點叫做支點
使杠桿轉動
的力叫做動力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
當動力和阻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相互抵消時,杠桿將處於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叫做杠桿平衡
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 從支點O到動力F1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1叫做動力臂
從支點O到阻力F2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L2叫做阻力臂
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臂×動力=阻力臂×阻力,即L1F1=L2F2,由此可以演變為F2/F1=L1/L2
杠桿的平衡不僅與動力和阻力有關,還與力的作用點及力的作用方向有關。
eg:
杠桿OA上有一點B,B上掛一個重物G,在A端作用一個向上的力F,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此杠桿(c)
A一定是省力杠桿
B一定是費力杠桿
C可能是等臂杠桿
D不可能是費力杠桿
設支點為E,則有:
因為力F的方向是向上,所以B點和力F的作用點A一定在支點E同側。
1.若B在EA之間,EA>EB,省力杠桿;
2.若B與A點重合,EA=EB,等臂杠桿。
3.若B與支點重合,力的效果為0,(力F支撐的是杠桿自身的重量)費力杠桿。
所以有可能是省力杠桿,有可能是等臂杠桿,還有可能是費力杠桿,答案只能選C。
⑸ 杠桿原理的定義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
l1=w•l2。式中,f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1.省力杠桿:l1>l2,
f1<f2
,省力、費距離。如拔釘子用的羊角錘、鍘刀等。
2.費力杠桿:
l1<l2,
f1>f2,費力、省距離,如釣魚竿、鑷子等。
3.等臂杠桿:
l1=l2,
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又不多移動距離,如天平、定滑輪等。
⑹ 杠桿五要素
杠桿五要素是: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2、阻力:專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屬F2來表示。
3、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4、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5、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6)杠桿動力的定義擴展閱讀:
1、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2、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3、杠桿原理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4、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
⑺ 杠桿動力和阻力的分別
如果是正規考試或是正規來源的題目,如果讓你判斷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分兩種情況:
(1)一類是:題目已經告訴你「是什麼器具」,知道他的名稱,大家也很熟悉它的用法和用途。例如:手動壓水泵,我們可以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因此,很容易下結論,它是省力杠桿。而且我們也很容易說出那是動力臂,哪是阻力臂;
(2)第二類是:,題目用一定的篇幅解說某某器械是如何工作的,你雖然不太了解此器械,但根據題目給予的文字說明,你也可以判斷,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備註:在運用杠桿平衡原理解題時,與你假定的誰是F1、誰是F2,沒有關系,計算結果都是一樣的。
⑻ 什麼是杠桿杠桿的幾個名詞是如何定義的
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
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
在生活中根據需要,杠桿可以是任意形狀。
蹺蹺板、剪刀、扳子、撬棒、釣魚竿等,都是杠桿。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的實質是阻力臂是動力臂一半的省力杠桿。
杠桿五要素編輯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2來表示。
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⑼ 怎樣判斷杠桿原理中的動力和阻力
動力與阻力其實是相對的,即定義好了動力,那麼相對的就是阻力。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
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省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即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也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沒有任何一種杠桿既省距離又省力,這幾類杠桿有如下特徵:
1、省力杠桿
L1>L2,F1<F2,省力、費距離。
如拔釘子用的羊角錘、鍘刀,開瓶器,軋刀,動滑輪,手推車 剪鐵皮的剪刀及剪鋼筋用的剪刀等。
2、費力杠桿
L1<L2,F1>F2,費力、省距離。
如釣魚竿、鑷子,筷子,船槳裁縫用的剪刀 理發師用的剪刀等。
3、等臂杠桿
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又不多移動距離,
如天平、定滑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