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初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是怎麼出來的
二戰後期,有40多個國家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公園開了一個金融會議。會議的一項核心決議就是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決的就是匯率問題。
該體系確定了固定匯率制度: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國庫每存在1盎司黃金,才可發行35美元貨幣),而其他成員國的匯率與美元掛鉤。
其他貨幣與美元的比率,在最初是由各國財長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發展水平而約定的。
19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隨著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疲軟而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西方發達國家轉而選擇了浮動匯率機制:匯率會根據雙方經濟狀況動態變化。當一國經濟較強時,匯率走高;而經濟遇到麻煩或停滯,則會主動貶值。
B.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 和 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有區別嗎
從專業的角度,有區別。
「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與「美元對(兌)人民幣匯率」是不同專的,前者是單屬位人民幣摺合美元數,後者是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中國來說,前者為間接標價,後者為直接標價。
但是由於直接標價的默認表示,在非專業性的表達中,兩者的含義變成了一樣,均是以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含義。
C. 美元與人民幣匯率
您可以參考招行外匯「實時匯率」,請登入http://fx.cmbchina.com/hq/查看,具體匯率請以實版際操作時匯率為權准。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註:100外幣兌人民幣。(頁面左側的「外幣兌換計算器」可進行試算,外匯兌換計算器鏈接http://www.cmbchina.com/CmbWebPubInfo/Cal_Forex.aspx?chnl=whjsq)(應答時間:2019年9月19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公布為准)
D. 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 與 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樣嗎
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與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得關系是:互為倒數。如:USD1=RMB6.8322則RMB1=USD0.1464
匯率分有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直接標價法:用若干單位本幣表示單位外幣;間接標價法:用若干單位外幣表示單位本幣】
一般來說想日元、韓元、越南盾這樣不值錢的我們都是間接標價,當然對於他們來說那就是他們對我們直接標價。但是對於美元來說就不一樣了,美元除了對英鎊、歐元、澳元直接標價外,對於世界上任何一種貨幣都是間接標價。而英鎊對於世界上任何一種貨幣都是間接標價。銀行在報價時同時報出買入/賣出價格【買入賣出是相對於銀行而言的】購買者以買入價賣出外匯,已賣出價買入外匯,所以賣出價一定大於買入價,銀行從中賺取價差,像報紙上出來的匯率就是中間價,中間價=(買入價+賣出價)/2。如:2.2734/2.2754前買後買,前小後打大,【中間價就是2.2744 】在盤上省略掉相同數字就是2.2734/54
如果是2.2779/01就是說明這個報價是2.2779/2.2801
我們對外用間接標價的就直接乘以匯率,我們用直接標價法的就要用本幣除以匯率.
外匯報價一般報到小數點後四位,但日元、韓元的特不值錢的這類就只標到小數點後兩位。
E. 哥斯大黎加幣對美元匯率
哥斯大黎加科朗對美元匯率
1 哥斯大黎加科朗(CRC) = 0.002 美元(USD)
F. 美元與各幣種的匯率
1美元=8.26人民幣
1美元=0.35英鎊
1美元=0.74歐元
1美元=1.13瑞士法郎
1美元=1.19加拿大元
1美元=1.32奧大利亞內元
1美元=1.38紐西蘭元
1美元=1.63新加坡容元
1美元=5.52丹麥克朗
1美元=6.07挪威克朗
1美元=6.8瑞典克朗
1美元=7.77港幣
1美元=8.01澳門元
G. 世界主要貨幣與美元的匯率
可以登錄各大銀行的手機APP或者微信的匯率計算小程序,每天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全世界匯率,以及國內各大行的匯率牌價
H. 目前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是怎樣的
近幾日,人民幣對美國的匯率不斷在提高,截止到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定為6.9168,為今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疫情期間,美國的許多企業都受到了影響,而美國作為國際貨幣,大量印刷購買國外的醫療器械,導致美元的實際購買能力降低,對於美國來說,也可以稱為貨幣膨脹,剔除通脹的美國實際利率正進一步降至負值,當匯率的主要決定因素利差對美元匯率的影響更大時,美元進一步下跌是不可避免的。
貨幣之間的利率在商場上廣泛受到關注,尤其是對一些從事國外貿易的企業或者商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若美國不能控制疫情,美元或美元資產的價值肯定會繼續下降。
I. 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是怎麼算的
這里我先引用凱恩斯的話:法郎的匯率水平,並非由投機者或貿易平衡,甚至不是魯爾區的冒險行為所決定的,而是法國的納稅人願意拿出多少自己的收入,去支付給法國的食利者們。
財富其實是人類將自然資源轉化為最終的產品或服務。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人:勞動者和食利者。而利率就是在這兩者中展開的。
如果利益分配嚴重傾向勞動者,而不利於資產擁有者,那麼資產擁有者就有將資產轉移到海外,同樣的國外的資本就不願進來。結果就會造成外匯市場上資本流出大於資本流入(例如美元不在流入,反而流出,勢必造成物以稀為貴。),於是本幣貶值就不可避免了!
與此相反的是如果利益分配嚴重傾向於資產擁有者,自然國內資本不願離開,而國外資本也想進來分一杯羹,從而導致資本流入大於資本流出,本幣自然升值。
可以舉個例子,一戰後,英國用高估的英鎊保護了債權人,德國卻用惡性貶值的馬克血洗了國內的資產者,皆是摧毀了各自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