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財務管理: 經營杠桿系數、財務杠桿、總杠桿。息稅前利潤的計算題怎麼做
變動成本=7200*60%,則EBIT=7200-840-7200*60%=2040
利息I=1100*8%=88,
DOL=(EBIT+F)/EBIT=(2040+840)/840=3.4285
DFL=EBIT/(EBIT-I)=2040/(2040-88)=
DTL=DOL*DFL自己代入
② 期貨的杠桿怎麼做的
期貨市場杠桿作用亦稱杠桿原理期貨市場交易原理之一,投機商以較少資本控制大量商品資金的能力。期貨交易只需繳納保證金,而保證金的金額只佔合約金額很小的比例,投機者投入小額本金,繳納保證金,就可以做大筆期貨買賣。如某交易者以每蒲式耳6.5美元價格(每張合約總值為3%美元)買入一張大豆期貨合約(5000蒲式耳),其所需存入的保證金可能為3000美元,約占合約總值的9%,這樣該交易者就用很少的資金控制了總價值10倍於保證金的期貨合約。因此期貨市場吸引了許多投機商。同時,期貨市場投機的風險大,獲利也大。期貨價格的微小變動,都可以使一部分投機者預測准確後獲得巨額利潤,而另外一些投機者因預測失誤而遭受大量損失。
應答時間:2020-10-1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③ 為什麼企業的負債被稱做財務杠桿
負債經營的兩面性表明其給企業帶來巨大潛在利益的同時也會增加提高風險程度,因此,企業應內當容認識到負債經營對企業的影響是雙重的,有利也有弊,企業要想通過負債經營來實現較高收益應當在潛在利益和風險之間做出適當的權衡。避免負債過多或過少,以免增加財務風險或因資金緊張面臨破產的窘境。舉債投資是負債經營的一個重要工具,企業要想通過舉債投資獲得高收益,就要合理運用,嚴格遵循借貸的兩大基本原則:一是保證期望報酬率高於貸款利率,二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保證企業有足夠的資金償還本金和利息,為了做到這兩點就要深入分析財務杠桿的內涵和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所謂杠桿,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起到四兩撥千斤的驚人效果,正如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經典描述:「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地球。」這句話深刻的描述了杠桿的核心作用,即以小搏大。如果將這句話來描述財務杠桿的作用,可以說:「借給我足夠的金錢,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財富。」雖然這樣的描述有點誇張,但是卻生動的刻畫了負債經營這一財務杠桿的潛在作用。企業在負債經營的過程中,普通股每股的收益變動率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當收益變動率大於息稅前利潤變動率時就表現為財務杠桿的調節作用。
④ 非盈利行組織的財務杠桿怎麼起作用
非盈利性組織是不以盈利為目的,並不是不追求利潤,有很多非營利性組織是賺了錢然後去做一些事情,不是都靠政府補助等。所以要運行一個非盈利性組織有時也需要做財務分析,把這個組織做好之後才能更好做其他的事業。
⑤ 誰能舉例說明財務杠桿的含義和作用,不是學會計的,在此十分謝謝!
簡單點就是用10W的資本開50W的公司 把10W變成了100W用
像一般國內的大型超市 對供應商的結賬方式都是 這個月的貨款下個月付 等於就是你供貨商先把錢放在我這里 等他變成現金了 在給你貨款 就是哪別人的錢給自己做生意 並且是人家送上門的 還得看你的臉色 一般你去找人借錢做生意都沒幾個臉上 現在是你要多少人家給你送多少
說白了就是怎麼把負債經營做大 做好 以最少的資本取得最大化的利潤的 帶點融資行為的方法
大概就這意思
⑥ 求做一道計算財務杠桿系數的問題,在線等答案,感謝。
僅供參考:
本年
因為資產負債率50%,負債總額800萬元,所以總資產=800/50%=1600萬元
因為息稅前資產利潤率8%,所以息稅前利潤(EBIT)=1600*8%=128萬元。
因為平均資金成本率是5%,而且資產和負債是1:1,所以負債資金成本為5%,
則負債利息率=5%/(1-40%)=8.33%,
則利息=800*8.33%=66.64萬元
財務杠桿系數(DFL)=EBIT/(EBIT-I)=128/(128-66.64)=2.09
下年
因為資產負債率60%,負債總額800,所以總資產=800/50%=1333.33萬元
因為息稅前資產利潤率8%,所以息稅前利潤(EBIT)=1333.33*8%=106.67萬元。
財務杠桿系數=106.67/(106.67-66.64)=2.66
⑦ 去杠桿是指降低財務杠桿嗎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麼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