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什麼關於弗里德曼經濟學說理論的實際例子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大發戰爭之財,憑借著強大的經濟實力,迫使其他西方國家接受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實行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所確定的固定匯率制,即各國貨幣價值必須以一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以上的匯率計算。弗里德曼在當年就對此提出異議,他預言這種固定匯率制必將徹底破產,而自由浮動匯率才是維持一體化更穩定的國際經濟手段。但當年經濟學界凱恩斯主義的權威人士和政府首腦對弗里德曼的勸告置若罔聞。隨著時代的變遷,各會員國經濟增長速度出現不平衡的現象。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進入了持續的通貨膨脹時期,到60年代,美國的物價不斷上升,國際收支狀況更加惡化。這時,他再次提出浮動匯率制,並詳細解釋自由匯率「優越性」的新論點。
❷ 近十年來俄羅斯的貨幣政策
俄羅斯的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
一、俄羅斯的貨幣制度
(一)俄羅斯銀行
俄羅斯銀行是俄羅斯聯邦的中央銀行。俄羅斯銀行成立於1990年7月,其前身是蘇聯中央銀行的俄羅斯共和國銀行。依據俄羅斯憲法,俄羅斯銀行職責為保證貨幣穩定和發行貨幣。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具體職責主要包括:制定貨幣政策;發行貨幣,管理貨幣流通;作為信貸機構的最後貸款人,管理再貸款系統;制定俄羅斯結算規則;制定銀行業管理規則;經理國庫;管理俄羅斯銀行國際儲備;負責信貸機構市場准入和退出管理;監管信貸機構和銀行集團;審批信貸機構的證券發行;組織和實施外匯管理;分析預測俄羅斯全國和各地區經濟形勢,特別是貨幣、外匯、金融和價格情況,發布相關資料和統計數據。
俄羅斯銀行設有銀行理事會管理銀行運行,職能部門有:經濟綜合部、研究信息部、現金流通部、支付體系管理監測部、結算管理部、會計報告部、信貸機構許可部、銀行監管部、信貸機構檢查部、市場操作部、市場服務部、金融監測和外匯管理部、國際收支部、預算體系會計服務部、法律部、對外和公共關系部、信息系統部、人事部、分支機構部、金融部、內審監察部、國際金融和經濟關系部、行政部。俄羅斯銀行在各地區設有79個區域性分支機構。
俄羅斯銀行的所有資本和財產歸俄羅斯聯邦所有,但依據俄羅斯憲法和《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獨立於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使職權。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銀行之間對對方的負債均不承擔責任。俄羅斯銀行向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負責,俄羅斯銀行行長由國家杜馬依據俄羅斯總統的建議任命和免職,俄羅斯銀行理事會成員由國家杜馬依據俄羅斯行長的建議(須經過總統同意)任命。國家杜馬可要求俄羅斯聯邦審計署對俄羅斯銀行的經營情況進行審計。俄羅斯銀行須向國家杜馬匯報年度報告和貨幣政策執行情況。
(二)俄羅斯的貨幣
俄羅斯貨幣名稱為盧布。俄羅斯紙幣有7種面值:5盧布、10盧布、50盧布、100盧布、500盧布、1000盧布、5000盧布;硬幣有7種面值: 1戈比、5戈比、10戈比、50戈比、1盧布、2盧布、5盧布。
二、俄羅斯的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目標
近年來,俄羅斯貨幣政策的目標是降低通貨膨脹率和保持幣值穩定。2006年,俄羅斯銀行制定的貨幣政策具體目標是消費價格上漲不超過8.5%,核心通貨膨脹率在7%-8%之間。
(二)貨幣政策工具
1、公開市場操作
俄羅斯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方式有發行中央銀行債券、買賣聯邦政府債券、回購操作、貨幣掉期等。
2、存款操作(Deposit Operation)
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第4款和第46款,俄羅斯銀行可通過向信貸機構獲取存款來調節銀行部門的流動性。目前俄羅斯銀行進行存款操作的方式有固定利率和拍賣利率兩種,固定利率存款操作每天進行,存款拍賣則在每周四進行。信貸機構可通過俄羅斯銀行的區域性分支機構、路透交易系統和電子交易系統(MICEX)向俄羅斯銀行進行存款拍賣的報價。
3、再貸款
依據《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俄羅斯銀行作為最後貸款人,負責組織再貸款體系、設定再貸款的程序和條件。俄羅斯銀行再貸款根據貸款抵押品的類型和貸款條件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以俄羅斯金融清單上債券為抵押品的再貸款,其抵押債券可在市場上交易,第二種是以約定票據為抵押、有索賠權或由信貸機構擔保的再貸款。俄羅斯銀行再貸款按期限可分為日間貸款、隔夜貸款、一周貸款、兩周貸款和更長期限的貸款,但貸款期限一般不超過180天。
4、存款准備金
《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法》明確規定存款准備金是俄羅斯貨幣政策的工具之一,所有的銀行業信貸機構在取得俄羅斯銀行發放的營業許可後就必須遵守存款准備金規定。俄羅斯銀行對存款准備金不付利息。存款准備金率調整的決定由俄羅斯銀行理事會做出,俄羅斯銀行按月管理信貸機構存放的准備金金額。
(三)貨幣政策的透明度
俄羅斯銀行通過以下方式披露貨幣政策決策和實施的有關信息:1、每季度發布《貨幣形勢和貨幣政策報告》;2、每年度發布《俄羅斯銀行年報》,分析俄羅斯經濟金融形勢,公布貨幣政策實施情況;3、制定《貨幣政策指引》,解釋貨幣政策目標、工具及貨幣政策工具的應用;4、定期發布《銀行統計公報》,公布存款操作、再貸款、存款准備金等指標;5、在俄羅斯銀行官方網站上公布再貸款率、存款准備金率等信息。
(資料來源:俄羅斯銀行網站:http://www.cbr.ru)
❸ 弗里德曼的一代宗師
著名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於2006年11月16日去世,享年94歲。他是最後一位既家喻戶曉又擁有最高專業成就的偉大經濟學家。在這方面,人們常常將他與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相提並論。弗里德曼始終對凱恩斯心懷敬意,盡管他本人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凱恩斯。
此外,與許多著名經濟學家不同,弗里德曼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術文獻與他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之間,保持了連貫性。1966年至1984年間,他每隔兩周為《新聞周刊》(Newsweek)撰寫的專欄,乃是運用經濟分析闡明當下事件的典範。
從簡單的想法中得出耐人尋味的結論
弗里德曼的贊賞者與批評者都指出,他的世界觀本質上很簡單:堅定信仰個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場是協調個人活動、實現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徑。他的閃光點在於能夠從簡單的想法中,得出耐人尋味而出人意料的結論。我從讀者來信中得知,弗里德曼的部分吸引力在於,他願意說出其他許多人想到、但不敢說出來的逆耳忠言。然後,他還會繼續捍衛這些主張,對抗「經濟正確」(economic correctness)的強大勢力;而在捍衛自己見解的過程中,他幾乎是無意識地增長了知識。
有人曾想把弗里德曼貶低為右翼共和黨人,但弗里德曼對各種激進事業的擁護,使他們打消了念頭。在我的學生時代,我最初遇到的英國市場派經濟學家信仰個人自由的主張,並沒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我遇到弗里德曼,得知他花在游說抵制美國徵兵制度上的時間,比其它任何政策課題都要多時,我才開始認真看待市場派經濟學家們言論的廣泛哲學意義。
弗里德曼對傳統的反叛,經受了歲月的流逝。他認為,禁毒法律無異於政府為有組織犯罪提供補貼。即使是在金融領域,他贊成將指數化合約和稅收等作為減輕通脹損害的手段,這讓他無法得到傳統保守派的鍾愛。
但是,弗里德曼採取這些立場,並非是在有意識地尋求政治平衡,而是遵循理性辯論的結果。與同樣贊成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不同,他沒有那麼大的耐心,去揭示可能深藏在代代相傳的態度、規定和偏見中的真理。
沒有一點教授的架子
弗里德曼沒有一點教授的架子。這位身材矮小的健談者,更喜歡說而不喜歡寫,面對電視彷彿如魚得水。他在與妻子羅斯(Rose)合著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一書中,添加了很多沒有出現在電視版中的細節內容。但書中沒有系統的論文,只有一些整理成文的演講注釋,概括了「弗里德曼經濟學說」和「弗里德曼貨幣政策學說」。
被弗里德曼意想不到的魅力所折服的人,有時會低估他的決心。當有人懷疑他的信念時,他不會作出絲毫讓步。盡管他秉性謙虛,在本質上信奉民主,但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 他在下半生意識並喜愛自己的盛名。
樂觀的美國人
他對政治程序的態度,和那些批評現有制度的公共選擇(Public Choice)理論者是一致的。這些人認為,議員們在一個有嚴重缺陷的政治市場追求自身利益,在這個市場,代表地域和行業特殊利益的集團以公眾利益為代價得到好處。但弗里德曼深信,理性與勸說的力量,總能戰勝理論上的疑慮。雖然他偶爾也會對自由的前景表示擔心,但這類不祥的預感更多還是屬於他在「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結識的中歐人。弗里德曼本人從頭到腳都是一個樂觀的美國人。
早年生平
弗里德曼的職業生涯,可說是典型的美國成功故事。他1912年生於紐約一個貧苦的移民家庭,父親在他15歲時就去世了,但他仍得以到羅格斯大學(Rutgers)和芝加哥大學就讀。上世紀30年代,他先後供職於各種研究機構,並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建立了聯系,這種關系一直持續到1981年,該機構為他一些最重要的工作提供了資助。
1938年,弗里德曼與羅斯·戴瑞克特(Rose Director)結婚。羅斯本人也是一位經濟學家,是弗里德曼一些較為通俗的著作的合著者。親密的家庭關系是他一個重要的靈感來源。在他的家庭圈子中,妻子的哥哥艾倫·戴瑞克特(Aaron Director)也是一位經濟學家,雖然著述不多,但他的學識在弗里德曼的圈子內備受重視。弗里德曼的兒子戴維 (David)最初不想子承父業,於是當了一名物理學家,但他最終發現社會經濟學主張的誘惑太大,無法抵擋。對於戴維選擇進入「無政府資本主義」(anarchocapitalism)領域,寧願在這一領域探索,也不願回歸傳統左派經濟學道路,父親弗里德曼表現出高度的容忍。
二戰期間,弗里德曼不僅在美國財政部的稅務部門供職,還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戰爭研究部的統計研究組工作過一段時間。他於1946年成為芝加哥大學(Chicago University)的經濟學教授,在那裡一直工作到退休。弗里德曼最早從事的是數理統計工作,他幫助開創的一些統計方法,例如抽樣法,一直延用至今。
他首部受到廣泛歡迎的著作於1945年出版,是與西蒙·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合著的對獨立職業活動收入進行的研究。兩位作者發現,國家控制進入醫生行業的人數,使醫療費用高企,損害了患者利益。這些發現一直讓醫生們不適。
弗里德曼的第二部著作《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於1953年出版,其中包含一篇有關方法論的著名論文。盡管許多經濟理論中對人性過於簡單的看法,令其他許多經濟學家感到尷尬,但弗里德曼的個性意味著,他是不會對此表示歉疚的。他宣稱,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理論的成效,取決於其產生的預測成功與否,而非其假設在描述上是否逼真。
關於樹葉分布的命題
他的一個著名例證是這樣一個命題:一棵樹上樹葉的分布,是為了追求落在樹葉上的陽光面積的最大化。該理論的價值取決於樹葉的分布是否符合這種預測,而不取決於樹木是否做出了有意識的努力。
這篇論文引發的爭議至今仍在延續,想必其消耗的紙張已導致大片森林被砍伐。但弗里德曼把發表的宣言留給他人去爭論,自己更關心的是如何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同樣,在後期倡導資本主義的論述中,他陳述了自己的價值觀,並列舉出佐證,但終究沒有去探討自由、公正和國家等方面的理論。
弗里德曼的方法,為許多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學術捍衛者帶來一縷新鮮空氣。這些學者以前感到,相對於宣稱自己符合未來潮流、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規劃和干預經濟的計量經濟學家和其他定量研究人員,自己就像是脫離實際的空想家。而今終於出現了一個可以和任何年輕怪才相媲美、而且腳步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快的人,這個人站在自由市場的一邊,實際上,他比其他多數支持者都更加沒有保留和顧慮。
盡管弗里德曼的政策觀點當時不受歡迎,但他與戰後的凱恩斯主義者(Keynesians)說著相同的語言,將時間序列引入方程式中,為研究「貨幣需求」函數的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的確,他的貢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要修正貨幣與價格關系的古老真理、以及國家試圖通過增加支出而實現充分就業的徒勞性的古老真理,就只能「披上現代統計的外衣」。
弗里德曼在劍橋
我初遇弗里德曼是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我在劍橋大學(Cambridge)讀二年級,他則在這里擔任客座教授。不幸的是,我不得不與另外一位學生分享他的指導,而那位學生很容易就會把他引入一般的政治談話之中。有一天,弗里德曼來得很早,開始閱讀桌上放著的一本《費邊論文集》(Fabian Essays)中蕭伯納(Bernard Shaw)的文章。他說道:「開頭幾頁有三處錯誤。」他指的是蕭伯納對邊際生產率理論的誤解。蕭伯納以為,自己能夠在這一領域為讀書沒他多的費邊社同僚提供一些指導。
盡管弗里德曼極富魅力,但我也從他那裡遭到了平生最大的奚落。他向我提及亞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後來的美聯儲(Fed)主席)寫給他的一封信,信中稱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實際上是一位出色的總統。我對此表示驚訝,弗里德曼回答道:「首先,伯恩斯更了解艾森豪威爾。其次,就算了解程度相同,我還是更願意接受他的觀點,而不是你的。」
在上世紀50年代,弗里德曼更知名的是對浮動匯率的提倡,而不是貨幣主義。當時市場普遍對美元短缺的假象感到擔憂,而弗里德曼認為,這完全是由於歐洲和其它地方的匯率過高。「的確,」他會說,「英國缺少美元——這就和每個美國公民都缺少美元一模一樣。」他笑到了最後,因為在短短幾年內,美元短缺的假象就變成了同樣神秘的美元過剩。
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弗里德曼在劍橋經濟系(Cambridge Economics Faculty)期間,一直被惡意排擠在許多學術生活之外。例如,當時有一個討論資本理論的名稱怪異的「秘密研討會」。本來,如果讓弗里德曼來解決一些數學難題,揭示本質,可以為這個研討會提供極大的幫助,但是他卻被排斥在外。
最讓弗里德曼寒心的,是經濟系中某些與他持有相同理論觀點的人的狹隘態度。已故教授丹尼斯·羅伯遜爵士(Professor Sir Denis Robertson)就是其中之一。羅伯遜爵士始終對凱恩斯持保留意見,而且倡導直到幾十年後才為人們普遍接受的零通脹政策。但是讓弗里德曼震驚的是,羅伯遜爵士為「郡縣農業委員會」(County Agricultural Committee)的權力進行了積極辯護,認為它們有權踢開它們認為效率低下的農民。於是,這位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對英國經濟學創立者的崇敬之情平添了幾分困惑,對如此多當代英國人打算維護的觀點感到費解。
「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與貨幣
在後來的職業生涯中,弗里德曼主要致力於對經濟學觀點進行經驗主義驗證。他的主要成就是1957年出版的《消費函數理論》(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這是在他1974年榮獲諾貝爾獎時提及得最多的一部著作。他的調查起因於一個眾所周知的悖論。數據似乎表明,隨著收入的增加,儲蓄率也會增加。但是,時間序列(time series)數據顯示,長期儲蓄率的變動要小得多。對這個謎題的解釋是,支出和儲蓄決策取決於人們對自己長期(「永久」)收入的看法;人們往往不會根據短暫的收入變化對支出和儲蓄進行調整。
這些發現至少包含弗里德曼推崇的兩層含意。一個是,資本主義最終不會因為消費不足而出現停滯不前的長期趨勢。另一個是,財政微調會非常困難,因為消費者會忽略政府預算收緊或放寬導致的暫時性可支配收入變化。的確,英國財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e)1994年的增稅措施沒有產生人們廣泛預期的衰退後果,這正是其中的原因所在。弗里德曼的消費函數在融合理論與數據方面如此徹底而又令人信服,說服了許多不贊同其政治含義的經濟學家。
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弗里德曼才發展出貨幣主義學說,並因此一舉成名。他將貨幣視為一種資產,公眾持有這種資產的意願取決於收入水平、利率和預期通貨膨脹率。如果貨幣供應增加,那麼最初的效果將會是提高實際產出和收入水平,但最終的結果將是或多或少地按比例提高價格。這就是著名的「長期、多變的滯後」 (Long and Variable Lags):一般情況下,需要9個月才會對實際產出和收入水平產生影響,再過9個月,對價格的主要影響才會體現出來。這些時間周期經常被引用,也經常被嘲笑,但它們並非弗里德曼的核心思想。
反貨幣主義者通常的反應是,貨幣供應會對薪資膨脹或政府赤字等事件做出被動調整。盡管雖然這種現象有時會出現,但弗里德曼需要確定,情況並非總是如此。有時候貨幣扮演著活性劑的角色,無論原因是黃金流入、官方放鬆貨幣政策,還是試圖維持某一特定的匯率等。
貨幣歷史和貨幣主義
弗里德曼曾在一本書中力求全面展現貨幣的積極作用,那就是《美國貨幣史,1867年至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S, 1867-1960)。該書由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著,於1963年出版。這是弗里德曼的技巧之一,他總能為某項具體的工作找到一位恰當的合作者。《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的一項傑作。書中幾乎沒有公式,即便是對書中提出的學說持反對觀點、或是對其漠不關心的人,將本書作為歷史書來研讀,也會為他們帶來愉悅,並從中受益。本書符合弗里德曼的一貫特點,其本意是如實記錄美國的貨幣供應歷史,結果卻找到了如此之多的問題,發現了如此之多的新材料,其較大的篇幅本身就多多少少說明了這一點。
這兩位作者後來採用了基於方程式的更正式的方法進行研究,關注於周期平均值,並涵蓋了英國的數據,但卻沒有那麼成功。兩位作者遇到了諸多障礙,研究結果直到1982年才出爐;他們自己也承認,實在不值得付出這么多努力。他們尤其後悔花時間對英國進行分析,這些分析沒有為他們帶來多少新的突破。圍繞這本新著作的學術辯論又過了近10年才展開,其中的部分原因在於,英國的反撒切爾(Thatcher)勢力試圖將弗里德曼批評者的分析用於自己的政治目的。總有一天,內情將會曝光。
弗里德曼做出的政策結論是其著名的貨幣供應政策:年復一年穩定的貨幣供應增長。他承認,這不是唯一一個可以從貨幣主義理論中得出的政策。但是,隨著金融資產的激增以及隨之而來的大量對貨幣的不同定義,幾乎所有的貨幣主義策略都遭遇了困境。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貨幣主義學家指責美聯儲(Fed)政策過緊,壓制了美國經濟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其它貨幣主義學家則批評美聯儲擴張過快。
弗里德曼本人有時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無論一家央行做什麼,都是錯的。若想得到他的青睞,央行不僅要追求貨幣目標,而且在追求目標時還要採用一種名為貨幣基礎控制(monetary base control)的特殊方式;當美聯儲1979年至1982年期間嘗試採用這種方法時,外界譴責它把作用機制弄錯了。
通脹與失業之間不存在取捨關系
一些經濟學家會認為,弗里德曼對宏觀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並非他對貨幣主義的專業研究,而是在他1967年擔任美國經濟協會(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會長時發表的就職演說。他在演說中論證:通脹與失業之間存在取捨關系的觀點是錯誤的,這種觀點以菲利普斯曲線(Phillips curve)的名義主導著當時的學術界,而且似乎為決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選擇。假定一國政府或央行試圖以接受更高的通脹率為代價來增加產出和就業。一旦市場參與者開始將對通脹的考慮納入行為中,經濟最終將回到此前的失業率水平,但通脹率卻上去了。如果政府還是堅持追求過高的就業目標,其結果將不僅僅是通脹,而且是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長期忍受的加速通脹。
弗里德曼的這套學說有時被稱作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線,有時被稱作加速主義假說,也有時被稱作「自然失業率」。自然失業率指的是,在確定了穩定的通脹率後,經濟中的失業率水平。後來,一些使用者將其更名為無加速通脹的失業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Nairu),以摒棄其「自然」或「不可避免」的外表。
實際上,使我放棄戰後凱恩斯主義的,正是這些有關無加速通脹的失業率(Nairu)的觀點,而不是弗里德曼更為專業的貨幣主義理論。人們如今對這些基礎理論已經很熟悉,但在當時,對於英國的經濟界和美國東海岸的許多經濟學家而言,這些理論極具爆炸性。
一些經濟學家將無加速通脹的失業率視為技術學派的一個新概念,他們將其用於更復雜的需求管理形式。這違背了弗里德曼就職演說的精神。弗里德曼在演說中顯然是打算警告政府:不要試圖通過增加開支來實現預定的就業水平。英國首相卡拉漢(Callaghan)1976年在工黨(Labour Party)大會上發表的演說,讓弗里德曼的理論在英國得到了廣泛認可。卡拉漢警告人們,不要相信政府通過增加支出,就能實現充分就業的觀點。
然而,讓那些對宏觀經濟而非貨幣主義理論感興趣的人略感失望的是,弗里德曼在他更受歡迎的著作中,沒有更多運用無加速通脹的失業率概念。的確,他有時似乎也會過分延伸自己的學說,將經濟衰退的責任歸咎於貨幣供應增長的短期變化。他對此的苛刻程度,不亞於任何一個凱恩斯主義者。
對撒切爾夫人的影響
弗里德曼對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產生的直接影響比人們通常想像的要小。盡管兩人在1979年大選前的一個私人晚宴上相識,但彼此並不熟悉。這位英國前首相在回憶錄中只是順便提了一下弗里德曼。如她所述,她的靈感來自哈耶克(Hayek)。
然而,弗里德曼對她手下的許多顧問和大臣都產生了明顯(即使是間接的)影響。英國上世紀80年代的中期財政戰略(Medium Term Financial Strategy)將目標定為:逐漸減少貨幣供應增量,放棄政府的「微調」,這顯然或多或少取自於弗里德曼的觀點。
但這位經濟大師本人不贊成中期財政戰略,因為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仍是通過利率而不是貨幣基礎。此外,他不相信減少預算赤字會對利率產生巨大影響,而且他認為,無論從哪個角度講,減少預算赤字都不應在中期財政戰略中佔有如此顯著的位置。然而,從更廣的范圍看,沒有弗里德曼的著作和電視演講,撒切爾政府不會獲得少數學界精英對其極為有限的認可。
退休後仍工作
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弗里德曼一直居住在舊金山。他顯然很享受自己「工作的退休生活」:這里氣候比較溫和,他很容易就能抵達在斯坦福大學(Stanford)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辦公室。羅斯對這次搬家比他還高興。
弗里德曼的這種現代性意味著,他的技術成果很容易受到新研究者的攻擊,這些研究者聲稱要用更新的統計方法批駁他的成果。的確,在他的有生之年,弗里德曼看到了對將經濟學基於可發現的數字關系的反對,也看到了所謂的奧地利方法的復興,這種方法致力於用生物學和語言學的方式,來預測互動系統的總體特徵。但是,如果沒有弗里德曼先從科學高地上驅逐集體主義者(collectivists),就不可能在不同流派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家之間展開運用方法論的對話。
在他的後半生,弗里德曼與基於理性預期和快速市場清算的新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conomics)保持著距離。他擔心,經濟學家已陷入了對數學嚴謹與數學優美的追尋,而不再將其作為研究工具。
在貨幣理論之外,弗里德曼依然是一位主流經濟學家。就像他在《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1962年出版,本意是為了對《自由選擇》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一書中所寫到的,他無法明確而快速地界定政府幹預的局限。但他相信,對個案的客觀研究,加之對個人選擇的基本信念,通常會讓辯論向有利於市場提供(private provision)的方向發展。然而,他的朋友亞倫·華特爵士(Sir Alan Walters)遺憾地表示,弗里德曼在下半生將主要精力投入了貨幣主義領域,而沒有更多涉足其它領域的學術工作。
弗里德曼本人將自由市場和貨幣主義理論的勝出,歸因於對70年代政府支出飆升和高通脹後果的滯後認識。然而,只要反應是連貫的和理性的,多數功勞就一定要歸給他。當然,自由市場政策的成功也帶來了新的問題;若能讓30歲的米爾頓·弗里德曼重生,對這些新挑戰進行評論和分析,我們有什麼不可以付出呢?
❹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主要貢獻
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得者的主要貢獻如下:
1、199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籍教授羅伯特·芒德爾。他通過對「不同匯率體制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及「最佳貨幣區域」進行分析,發展了開放型經濟的宏觀經濟理。
2、芒德爾沒有止步於穩定政策短期效果的研究。貨幣動力學是他的許多文章的主題。芒德爾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在國際收支的情況下,調節經濟至非平衡狀態。在戰後時期,對非平衡狀態的研究強調對外貿易中的現金流量,但這些研究基於靜態的經濟學模型。休謨(David Humes)關於國際價格調節的經典理論(金幣流)強調貨幣因素和庫存變數。
3、芒德爾的理論對中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例如:我們可以研究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滿足構成員優貨幣區的必要條件。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助於內地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制訂正確的金融政策。
❺ 長期成本論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求各位大神幫忙!!!
成本收益決定論的主要觀點
關於浮動匯率制的收益方面的分析比較著名的有弗里德曼(Friedman,1953)和約翰遜(Johnson,1969)。他們認為實現浮動的匯率制至少能獲得以下兩個方面的收益:一是浮動的匯率能提供更有效的國際調節體系,並因此能支持貿易更加自由的世界。二是能夠以自由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現國內目標。克魯格曼和奧伯斯法爾德(Kru~nan&Obsetfeld,1997)則將支持浮動的匯率制的觀點總結為3條:一是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如果各國中央銀行不再為固定匯率而被迫干預貨幣市場,各國政府就能夠運用貨幣政策來達到國家內部和外部的平衡,並且各國不再會因為本國外部的因素導致本國出現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二是對稱性。在浮動匯率制下,布雷頓森林體系所固有的不對稱性消失了,美國不再能夠決定世界貨幣狀況。同時,美國也有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機會來影響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率。三是匯率具有自動穩定器的功能。在世界總需求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即使沒有一個有效的貨幣政策,由市場決定的匯率的迅速調整也能幫助各國保持內部和外部的平衡。關於浮動匯率製成本的分析較著名的有納克斯(Nurkse,1944)的觀點,認為浮動匯率等同子波動的,不穩定的匯率,是干擾和不穩定的根源,而不是有效的調節機制。著名經濟學家多恩布希(Dom—busch,1976)進一步分析了浮動匯率的不穩定性。他觀察到了實際商品市場調整緩慢,而金融市場調整速度非常之快這一事實,通過建立一個具有凱恩斯傳統的強調商品價格粘性特徵的匯率動態模型,分析了匯率調整的動態過程和原因,認為由於商品市場上的價格剛性和金融市場上價格的靈敏性,可能會導致匯率的過度調整(overshoot—ing)或稱匯率超調。所謂匯率超凋,是指當貨幣供應增加寸,雖然從長期看這種貨幣會貶值,但是,首先在短期內發生大幅度的貶值,此後緩慢地向長期均衡匯率上升的現象。匯率超調導致匯率的易變性,並進而導致不穩定的投機行為和貨幣市場的動盪。這種動盪和不穩定反過來又可能對各國的內部和外部平衡產生消極影響。而且,浮動匯率使國際相對價格變得更加無法預測,從而對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由於浮動匯率增加了經濟中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給宏觀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使得各中央銀行不得不對外匯市場進行大量干預,而並沒有給予宏觀經濟政策更大的自主權。
關於固定匯率制收益的分析可從蒙代爾(Mundlle,1961)等人倡導的「最適貨幣區理論」()為代表來說明。這一理論最初是由蒙代爾在1961年的經典論文《最適貨幣區理論》中提出的,其後麥金農(R.I.Mckinnon,1963),詹姆斯·伊格拉姆(1969),坎能(P.B.Kennen,1969),麥格尼菲克(G.Magnifico,1973)、普斯萊(J.R.Preseley,1976)以及格勞(P.Grauwe,1992)、馬森和泰勒(P.Masson&M.Taylor,1992)等人對該理論作了進一步的拓展。最適貨幣區是指採用單貨幣或者幾種貨幣、匯率永久固定、對外統一浮動的區域。「最適」是從宏觀經濟目標——保持經濟的內外均衡的角度來定義的。內部均衡在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最佳置換點上取得,外部均衡是指國際收支的平衡,這一理論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最適貨幣區的經濟特徵或者說建立最適貨幣區的必備條件以及最適貨幣區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上。蒙代爾等人證明,建立最適貨幣區首先須具備條件是價格和工資具有彈性。實際上,價格與工資具有彈性抑或缺乏彈性,是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之爭的中心問題。價格和工資缺乏彈性的假定是弗里德曼傾心於浮動匯率立論的基礎;而價格和工資彈性假定則是最適貨幣區理論的前提條件。因為在此情況下,如果經濟出現了內部或外部失衡,工資和價格將會發生相應變化,從而有效地發揮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除此以外,其他須具備的條件還包括:要素市場的高度一體化(蒙代爾,1961);商品市場的高度一體化(麥金農,1963)、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伊格拉姆,1965);(凱能,1969)以及生產結構多樣化等。
建立最適貨幣區的最大收益,正如蒙代爾、麥金農、金德爾伯格等指出的,在於提高貨幣的有用性,在貨幣區內採用單一貨幣,首先消除了匯率波動引起的風險,從而消除了為避免匯率風險而套期保值所付出的成本,使交易最大化和分工的收益得以實現,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其次,強化了貨幣作為記賬單位的職能,從而減少了包括信息和計算在內的交易成本;再次,還免除了外匯交易的成本並通過集中外匯儲備以促成外匯儲備的節約,從而減少了資源閑置的成本。除此之外,金融市場高度一體化的貨幣區將提供一種風險分攤機制。區內各地區間收支失衡可立即由金融交易來彌補,這使得逆差國可暫時利用順差國的資源,為經濟結構調整爭取到時間。
當然,參加貨幣區也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加人通貨區將失去本國實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這可以說是貨幣區參加國最大的成本。為了保持固定的匯率,一國不能被迫犧牲內部均衡。這也是實行固定匯率制的一般缺陷所在。
來源 網路 供你參考
❻ 國際經濟學問題
1.指派法則,將穩定國內經濟使其在沒有過度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達到充分就業之均衡的任務分配給財政政策,而將穩定國際收支的任務分配給貨幣政策,讓每一種政策工具集中於一項任務,從而免去了部門間不必要的協調甚至妥協。 2.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 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