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斯大林時期蘇聯逐年GDP數據
網上的電子資料很少,請樓主考慮實體書:
1917-1977蘇聯社會經濟發展統計資料手冊
此外,蘇聯直到解體都沒有使用GDP統計,通常只有工農業總產值、以及工農業各類產品產量等方面的數據。
蘇聯第1一n個五年計劃經濟實際增長情況 (%)
第一個五年計XlJ(1928~1932) 13.2
第二個五年計劃(1933一1937) 16.1
第三個五年計劃l(1938~1942) 12.5
第四個五年計劃(1945一1950) 11.9
第五個五年計劃(1951~1955) 11.3
第六個五年計劃(1956~1960) 9.1
第七個五年計劃(1961~1965) 6.5
第八個五年計劃(1966~1970) 7.7
第九個五年計劃(1971一1975) 5.6
第十個五年計劃(指標)(1976~1980) 4.7 (實際) 4.3
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指標)(1981~1985) 3.5
摘自《蘇聯經濟數據》沈國華
http://www.lsjxsj.com/kc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32
http://www.lsjxsj.com/kczy/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33
http://apps.hi..com/share/detail/17167468
資料下載:蘇聯經濟史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470420.html?from=like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 斯大林與赫魯曉夫兩人關系是怎樣的呢
赫魯曉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親”,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養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卻大反斯大林,甚至下令把斯大林的遺體從列寧墓中遷出。
赫魯曉夫為什麼如此仇恨斯大林?
斯大林得知後,下命令:不惜任何代價把列昂尼德從德國人手裡“偷”回來,送到莫斯科。派到德國執行任務的“鋤奸隊”完成了這一任務,將列昂尼德“偷”了回來,送到莫斯科。根據活躍在敵人後方“鋤奸隊”收集到的列昂尼德的犯罪事實,莫斯科軍區軍事法庭判處列昂尼德死刑。可以想像赫魯曉夫當時的心情,他兩次請求斯大林對他兒子從寬處理。於是,斯大林提出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此事。
3. 斯大林主義的政治經濟
為了把斯大林時期蘇聯政府的政策與他們所信仰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反對當時政權的托洛茨基派最早使用了「斯大林主義」這個名詞。 托派者稱斯大林時期的蘇聯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而是一個官僚化的次等工人政權:一個由掌權派控制剝削的非資本主義政權。 這個不能稱的上社會階級的掌權派,雖自己不控制生產,卻由剝削工人階級得到了利益和財富。 沒有顛覆資本主義的十月革命, 斯大林主義也無法存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斯大林他自己在十月革命的時候卻並不活躍:與其奪權,斯大林曾主張與臨時政府合作。
基於列寧的遺產並加以變動,斯大林擴展了上世紀20-30年代蘇聯的中央集權體系。連續的兩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極大得增強了蘇聯的經濟。大飛越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特別是在煤和鐵的礦產量上。原本與西方有著數十年差距的蘇聯在短短三十年時間的追趕後,在經濟與科學方面與西方近乎平起平坐。而一些歷史經濟學者根據上述統計測量得出結論:就現有的資料而言,這是最快的經濟增長時期。
由於受到俄國革命成功所影響,在二十世紀,不少國家,包括一些革命政權,以及剛獨立的殖民地,尋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外的制度時,都會模仿蘇聯的政治經濟模式。在斯大林於一九五三年死後,他的繼承人赫魯曉夫,在一九五六年召開的蘇共二十大會議中,以一篇秘密演辭,強烈批評和攻擊斯大林的政策,並指責斯大林搞的個人崇拜背叛了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在搞政治秘密警察為支撐點的恐怖集權統治,並且放棄了不少斯大林的政策,決定放開集體農庄成員的自主買賣農作物的權力范圍,對工廠工人實行物質獎勵制度。1961年蘇共22大會議上,他把斯大林的墓遷出莫斯科紅場,並將以斯大林為名的著名城市斯大林格勒改名為伏爾加格勒。在這之後,不少採納斯大林主義的國家,或多或少都跟隨蘇聯和赫魯曉夫放棄斯大林主義,採納赫魯曉夫的新式共產主義政策。而毛澤東治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顯著的例外。毛澤東指責蘇共新領導層搞修正主義,變成了修正主義國家。中國和蘇聯在1960年--1962年進行了多次不公開論戰,在1963年進行了近一年的公開論戰。這使得赫魯曉夫為了證明自己是純正的共產主義者而放慢了改革的步伐,不再想要徹底的改變斯大林的一整套經濟體制。這亦令中共和蘇共,在一九六三年變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在此之後,中國自行發展出不少地方類似斯大林主義的毛澤東主義的意識形態,而阿爾巴尼亞在中蘇分歧中,支持中國的立場,並堅守斯大林體制下的社會主義。
勃列日涅夫在赫魯曉夫出差時和蘇斯洛夫、柯西金、波德戈爾內一起罷免了他,之後赫魯曉夫被軟禁,靠蘇聯官方的老幹部養老金生活。勃列日涅夫上台後,面對斯大林主義者和非斯大林化者在蘇聯引起的政治波動,他用了幾年的時間,通過居中調節,做磨棱兩可的含糊性表態等方法,最終在1970年左右使兩者都服從於以他為首的蘇共中央,結束了蘇聯國內意識形態問題的紛爭,也確定了他最高領袖的身份。他對斯大林的形像有了一定的修復,允許斯大林的故鄉格魯及亞修建他的塑像,並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背後,1969年也修建了一個小型斯大林像,同時允許反映二戰的電影中出現斯大林指揮衛國戰爭的身影,並將強烈反斯大林的雜志社基本都查禁。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對批評和撤消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會議和1961年的蘇共22大會議上對斯大林個人崇拜問題所做出的一切書面決定,拒絕將伏爾加格勒恢復名字為斯大林格勒,拒絕在蘇共任何一次會議決議和紀念活動上把斯大林重新和馬克思、列寧並列為同樣偉大的共產主義者,拒絕在除了喬治亞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資金興建斯大林像。勃列日涅夫沿用了赫魯曉夫那套對斯大林式經濟制度進行了一定規模修補的新式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勃列日涅夫把所有熱情放在擴充軍備和與美國在全球爭霸上,對意識形態問題很少提及。蘇共官方如非二戰紀念日,平常則一般拒絕談及斯大林的名字和經歷以及他的時代。對於赫魯曉夫,整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共官方則一直是絕口不提及他的一切,彷彿蘇聯在列寧時代結束後,就越過斯大林和赫魯曉夫時代,直接進入了勃列日涅夫時代一樣。所以,中國和阿爾巴尼亞仍然認為,勃列日涅夫時代的蘇聯,還是一個修正主義的國家。並且因為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和「社會主義大家庭論」等有利於蘇聯擴張領土權力的理論,所以,又叫當時的蘇聯是「社會帝國主義」國家。
4. 斯大林模式利弊
1、(積極影響)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斯大林通過這種建設模式,使蘇聯躋身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為後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大林模式」創立是取決於當時蘇聯極為落後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落後國家實現工業化的可行方式,在蘇聯迅速趕上和超過西方發達國家的過程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但是這種高度集權不僅以自由市場的不發達作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為了保全自身,而通過經濟資源的絕對壟斷,限制市場因素的發展來鞏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國家對經濟運行的絕對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國家專政機關作為後盾。
於是必然出現出現黨政不分、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崇拜與家長製作風盛行的現象,因為這些不過是鞏固國家統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現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蘇式社會主義的國有化與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有化的區別在於,斯大林模式是在資本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國家作為後盾的方法來壯大資本,同時資本必須由國家實行絕對控制;
社會主義國有化旨在限制和消滅資本,以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來代替資本關系,生產資料的控制權將逐漸由社會接管,並且這一切建立在資本關系發達並走向衰落的歷史條件下。
隨著過度集中的體制和日益發展的市場因素的對抗性矛盾走向頂點,斯大林體制最終走向崩潰。
5. 毛澤東和斯大林誰最厲害
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陪同毛澤東的葉子龍發現一個不引人注意的細節。毛澤東和斯大林以及中蘇雙方其他高級領導人合影時,斯大林稍稍向前挪了一小步。
回到下榻處,葉子龍向毛澤東提到這一點,毛澤東微微一笑:「這樣就一般高了嘛」!
斯大林的身高不及毛澤東,《在歷史巨人身邊》也曾記載,記者給二人拍照時,斯大林總是要往前移動一兩步,這樣從照片上看,兩人就差不多高了。
俄羅斯音樂巨人季米特里在回憶錄里說:「我見過斯大林,他是個貌不驚人的普通人,又矮又胖,頭發略帶紅色,滿臉的麻子,右手明顯比左手瘦小,他總是藏著右手。他的相貌與無數畫像上的樣子一點也不像。」
每逢節日或慶祝活動上列寧陵墓檢閱時,克里姆林宮衛隊隊長保克爾都要預先在斯大林要站的位置上放一塊墊腳的小方木塊。
為了保持這種錯覺,保克爾為斯大林定製了一件下擺直到鞋後跟的特長軍大衣,這樣鞋跟和腳下的木塊,就被遮住了。斯大林不允許任何人站在他身邊。在集體場合,也是他一個人站著,其他所有高級官員都擠在後面。這些把戲就能使得只能從遠處或報紙的照片上看見斯大林的人產生一種錯覺。
從這一點看,斯大林的胸懷比不上鄧小平同志,高就是高,矮就是矮,欲蓋彌彰,反而不美。與毛主席相比,更是差了一大截。
6. 列寧與斯大林的經濟政策的最大區別是什麼
列寧新經濟政策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利用市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斯大林模式則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二者最大區別是對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認識不同,列寧利用市場,而斯大林排斥市場
7. 斯大林格勒和斯大林有什麼關系嗎為什麼要稱蘇聯為老大哥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城市,而斯大林是一個歷史人物,我國建國初期蘇聯對我國幫助了許多,所以稱其為蘇聯老大哥
8. 元首和斯大林是什麼關系
都是瘋子,基本上屬於同一路貨色,納*粹的本質就是國家社會主義,某種意義上講希瘋狗還比斯大*林好些。
9. 斯大林和赫魯曉夫誰更有權威,或者說誰更厲害
斯大林在任期間,他全面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導致了嚴重的飢荒。他以計劃經濟的方式實施大規模工業化,使蘇聯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和盟軍共同擊敗了納粹德國和日本帝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戰後他扶植了東方集團,建立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在冷戰中與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峙。赫魯曉夫於1956年的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中發表了「秘密報告」,對斯大林展開全面批評,震動了社會主義國家陣營,引發東歐的一系列騷亂。任期內,他實施去斯大林化政策,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蘇聯的文藝領域獲得解凍。同時他積極推行農業改革,使蘇聯的民生得到改善。赫魯曉夫的新政策猛烈沖擊了「神聖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開了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閘門,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但是,由於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和總體的規劃和科學的實驗,他未能從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以此看來斯大林更權威一些
10. 斯大林時期蘇聯外交政策
1 敵視英 美 德 法……國……這些西方國家 ,自己搞「貢坦注意」輸出 自成一體 企圖使 「貢坦注意」能在更多國家實現
特別是到了斯大林工業化成功之時 物資夾著「貢坦注意」 更有效的輸出……在大部分國家 有建立小小的組織
3到了二戰 歐洲大陸的德國對法國閃電戰成功 使歐亞大陸沒有像樣的抵抗德國的敵人 遠隔重洋的美英只能通過和節節敗退的蘇聯結同盟國 用巨大支持物資支持蘇俄抵抗德國 不至於德國立刻控制歐亞大陸 當然斯大林也樂意接受這種支持!
3後來蘇聯勝利了 在戰爭中加大的生產力 和軍事力量 使用蘇聯重新現實性「貢坦注意」輸出 在自己的佔領區建立大量「貢坦注意國家」
4丘吉爾著名「鐵幕」讓全世界選擇A或者B 陣營…蘇聯自知經濟實力不如美國 戰爭未期加大對歐洲 亞洲和其他邊遠地區 的實際干涉力…… 打比方 像菜捏 斯大林考慮到-蔣明顯傾向富饒的西方陣營 同時已經在靠攏,所以命令300萬蘇軍進入蒙古 東三省向這些地區准備投降的關東軍 「宣戰」 …… 以 幫助菜涅「貢坦注意者」-矛煮喜(音)-打基礎
後來 戲劇性的 東三省蘇占區實現平分土地口號 在中國大江南北 發生連鎖反應 ……讓數千年沒擁有過土地的農民菜涅徹底沸騰 一下子蔣就崩潰了(他的一切抵抗 已經是徒勞的 到了47年 蔣自己也明白 幾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他)……造成了新中國! 這種政策就是斯大林時期的政策 翻開歷史書 大部分國家(除老牌工業國)成立的時間都在1945-1953 其中一部分就是強大的斯大林同志一手辦理的……
5斯大林帶領蘇聯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時代!半個世界都差不多以莫斯科為中心 一切的重大糾紛都需要經過這里裁決(像我們國家 大部分前領頭羊都會俄文的原因就是這樣 50年代 會這種語言方便一點)
當然這個是個人的非正式私人評論 雖然比較貼近事實 但是不能在國內一切考試上應用!只供樓主參考一下 一些不同的看法! 保持娛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