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去杠桿會導致資產價格下降
我又不是什麼去杠桿兒,會導致資金價格下降。
2. 降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產公司倒閉潮
今年提出了「去杠桿」政策,是很必要的也是及時的,因為此前2017年萬達房產就陷入債務危機不得不出售旗下酒店業務償還債務,而恆大房產2017年也先後3次融資1300億元,用於償還1129億永續債。
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碧桂園又出事了,據某媒體報道,為了提高盈利率,碧桂園個別樓盤偷工減料,質量嚴重不合格,更重要的是碧桂園債務壓力巨大,截止2017年末,碧桂園合計擁有資產10496.69億元,負債9330.57億元,總負債89%,這才是最可怕的,此時碧桂園還能給你一個五星級的家嗎?恐怕自己的家都保不住了?毫無疑問不止碧桂園,很多房企債務壓力都很大,不然年初國開行的一個政策讓很多棚戶區改造停滯也不會出現,這都是因為房產企業過多的債務壓力,但是無論如何是必須降杠桿,去債務的這是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為何這樣說呢?
毫無疑問,高杠桿,高債務說明房企是依靠銀行貸款進行經營活動的,也就是俗話說的「借雞生蛋,」可是房產商就是單純借的國家的雞嗎?我想不是,因為銀行很多貸款都是老百姓的存款,如今很多銀行進行商業改制,也就是說是存在倒閉風險的,而銀行相當部分貸款都是借貸給和房地產相關聯的企業,如果企業還是這樣持續「借雞生蛋,」不知危機,老百姓的錢袋子就危險了。那麼去杠桿,去債務會不會引發房地產商倒閉呢?
我想是會的,因為很多房產商如今都是空殼公司,就是基本停止了房產開發,也有一些企業企業本身風險承擔能力就過低,一旦遇上資金流受阻很容易陷入困境。但是還是有必要繼續去杠桿,去債務,俗話說「長痛不如短痛,」我們不能一直靠房地產維系經濟發展,這是不正常的,那麼到底多少債務比例比較合理呢?
在我看來,考慮到通貨膨脹,資產貶值以及房產短期效應,還是有必要讓房產商把債務壓制在50%以下的,債務壓力小,ZF有時就可以做出相應的扶持政策,也有能力扶持。
3. 201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政策有哪些
財政政策需要更加積極有效,貨幣政策需要保持穩健中性,今年赤字率保持不變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減稅降費。一共包含如下5個方面的要點:
一、宏觀政策:
① 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
② 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
③ 將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降低企業杠桿率;
④ 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為1100萬人以上, 城鎮失業率計劃控制在4.5%以內。
二、人民幣匯率:
《政府工作報告》對人民幣匯率的表述較去年出現變化,新的表述為「堅持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穩定地位」。2016年的表述為「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三、房地產:
2017年房地產去庫存政策將因城施策。擬在房價上漲壓力較大城市增加土地供應;擬在三四線城市支持自住房需求。此前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稱,今年「兩會」沒有把房地產稅草案提起審議安排。
四、國企改革與市場准入:
① 加快國有企業與國有資產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採取切實舉措;
② 2017年基本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
③ 鼓勵大中型銀行設立普惠金融部門;
④ 凡向外資開放的行業和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開放。
五、地方政府債務:
① 計劃發行8300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
② 將把防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
③ 研究將融資平台公司債務、中長期政府支出事項納入系統檢測。
(3)2017政府債務杠桿擴展閱讀
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
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房地產市場: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要在宏觀上管住貨幣,微觀信貸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
4. 杠桿起源於什麼時候
杠桿是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的使用或許可以追溯至原始人時期。當原始人拾起一根棍棒和野獸搏鬥,或用它撬動一塊巨石時,他們實際上就是在使用杠桿原理。石器時代人們所用的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繩索把它們和木柄捆束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鑿孔,裝上木柄。這表明他們在實踐中懂得了杠桿的經驗法則:延長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石器時代的刀斧
5. 如何理解2017兩會"去杠桿
去產能 :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
去庫存:化解房地產庫存
去杠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降成本: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補短板:擴大有效供給
6. 政府部門杠桿結構明顯優化嗎
企業部門杠桿率下降,國有企業資產負債率明顯回落。總的來看,今年一季度企業專部門杠桿率比上屬年同期低2.4個百分點。2017年企業部門杠桿率比2016年小幅下降1.4個百分點,為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凈下降。相比之下,2012年至2016年年均增長8.8個百分點。劉世錦預計,2018年企業部門杠桿率將比2017年小幅下降。
政府部門債務問題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數據顯示,政府部門杠桿率持續回落,2017年政府部門杠桿率已經比2016年低0.4個百分點,實現了連續3年回落,今年一季度,這一數據進一步回落0.7個百分點。住戶部門,也就是個人杠桿率上升速率邊際放緩,債務安全性可控。2017年住戶部門杠桿率比2016年上升4.1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上升1個百分點。雖然住戶部門杠桿率持續上升,但上升速率出現邊際放緩。
7. 為何說中國經濟整體杠桿率在全球是屬於中等可控的
據報道,近日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吳曉靈4日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任何一個經濟活動沒有杠桿是不可能的,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率在全球是中等的、可控的。在嚴厲控制政府債務率上升的同時,要努力進行金融改革,讓企業能夠把杠桿率控制在適度的范圍。
第二,推進企業的並購重組,優化企業結構,在經濟結構調整階段,應該做存量的結構調整。企業的存量結構其實就是收購、兼並,在收購、兼並的過程中,要有杠桿,但是杠桿要適度,規則要明確,同時還要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更多股權融資渠道。
據悉本次大會將會探討如何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進一步完善金融風險管理機制,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維護我國金融安全。
8. 2017政府經濟工作報告解讀
?
今年其他非量化重點工作:
1.去庫存:三四線城市要支持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
2.去杠桿: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促進企業盤活存量資產,推進資產證券化,支持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財務杠桿約束。
3.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完善主板市場基礎性制度,積極發展創業板、新三板,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拓寬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渠道。
4.國企改革: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5.農業結構調整:擴大優質水稻、小麥生產,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糧改飼試點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以上。鼓勵多渠道消化玉米庫存。
6.降成本:擴大小微企業享受減半徵收所得稅優惠范圍,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
7.投資:完成鐵路建設投資8000億元、公路水運投資1.8萬億元。
8.消費:促進電商、快遞進社區進農村;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范圍。
9.創新: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第五代移動通信等技術研發和轉化。
10.環保: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
11.外商投資: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製造業、采礦業外資准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內上市、發債,允許參與國家科技計劃項目。
今年報告中最大的看點在於再度下調了GDP增速預期,下調至6.5%左右,我們認為這主要是為結構性改革、防風險、降杠桿等其他政策目標留出餘地,因為根據我們的預測,在無強政策干擾的情況下,2017年GDP增速能夠輕而易舉的達到6.5%以上,但顯然穩增長為結構性改革讓路,經濟增速目標設定的主要約束在於就業穩定和十三五規劃的完成。
其次下調了社融與M2的增速。2017年的名義GDP增速將遠高於去年,但M2的增速卻有所下調。我們預計今年名義GDP增速大約在10%左右,而M2增速僅僅高於名義GDP增速2個百分點,是5年來最低值。這意味著今年整體的貨幣信用環境都是偏緊的,不利於債券市場在內的各個金融市場,但能有效緩解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就財政政策而言,今年目標赤字率仍然維持在3%,具體來看,我們預計今年預算部門基建支出大約有14萬億,考慮到PPP和PSL後適當上調,則對應全年基建投資增速大約在13%-19%左右;同時發改委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增速在9%,考慮到2016年實際投資增速為8.1%,則2017年需要維持的基建增速約為16%,今年的財政赤字足以完成投資和基建目標。
房地產政策與機制改革仍是未來工作的主線。建立房地產的長效機制毫無疑問是指房產稅,但房產稅作為財產性稅種在我國徵收難度較大,短期內全面立法開征的可能性較小,但是作為一項長效機制,等待的時間較長也是無妨,具體實施應仍是推進開放房產稅試點(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為主),試點成功後再立法全國實施。今年房地產目標更加清晰:三四線去庫存,一二線增供給,比起去年的全面去庫存更有針對性,同時這也意味著,短期內熱點城市限貸限購的政策不會放鬆,直到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明顯去化後再擇機開放。
9. 民營企業頻現債務違約中國如何實現「良好的去杠桿」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Ray Dalio)在《關於去杠桿化的深入理解》(An In-Depth Look at Deleveraging)一文中,將去杠桿過程分成了「糟糕的通貨緊縮去杠桿」「良好的去杠桿」「糟糕的通貨膨脹去杠桿」三個類別。而所謂良好的去杠桿是指貨幣增加供給,以緩解因債務減少及緊縮形成的通縮壓力,形成正增長,負債/收入比率下降,名義GDP增長率超過名義利率。
達利歐發現,有些國家去杠桿會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社會劇變,甚至引發戰爭,有些則能通過有序的調整,經濟恢復到生產與消費的平衡狀態。而好的去杠桿能平衡好債務減記、緊縮政策、財富轉移和債務貨幣化的關系。
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直言,如果不改變營商環境,不做其他要素市場的改革,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只是一個口號。
去杠桿進入新階段,最佳的圖景是中國能夠通過「和諧去杠桿」,不僅將經濟恢復到平衡狀態,還能推動生產率持續增長,實現「美好生活」。「結構性去杠桿」的提出讓整個去杠桿的路徑更為清晰,然而相應的配套改革卻是缺位的,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民間資本將有可能在未來有進一步收縮的風險,經濟活力也會黯然失色。
內容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