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為什麼要金融去杠桿
就是市場通過銀行資金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意思,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政策。
之前銀行鼓勵企業喜歡用杠桿投資方式,你投資1萬,利用金融杠桿,由第三方金融機構借你9萬,變成你投資了10萬,如果企業發展順利是沒什麼問題,但是一旦出現虧損,銀行方面就損失慘重了,所以現在在鼓勵去杠桿化,就是把之前這種投資結掉,以後減少杠桿化投資,來達到穩定市場的目的,減少金融方面的系統風險。
B. 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以及杠桿率是什麼意思
杠桿率,資產與銀行資本的比率。「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2)國家去金融杠桿擴展閱讀
金融機構去杠桿對中國的影響:
金融產品的去杠桿化對中國影響很小。
由於實行資本賬戶的管制,中國絕大多數的對外金融投資都是以中央銀行外匯儲備投資的形式進行。這類投資一向穩健保守,基本不會涉足高度杠桿化的金融產品,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能與其他類型投資者的損失相提並論。
其次,「金融機構的去杠桿化」和「投資者的去杠桿化」對中國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C. 如何在金融供給改革中去掉經濟杠桿
金融危機前,就是最多2,20%的准備金率,就是說 你存到銀行100元,銀行最多隻能貸出去80元,杠桿20倍,而且直接融資市場發展速度非常快。
銀行有一個准備金率。就崩盤了……
就如同大海退潮。
這樣一來,從市場風險偏好和監管層面都在降低杠桿比率防範風險。
間接融資將通過銀行體系進一步放大貨幣量,美國的各種衍生品的保證金比率非常低:銀行只有100元,你從銀行貸款100元,看起來經濟運行健康。
這種情況下如果出風險的話,可以看到;20%=500元的貨幣。這並沒有增加貨幣供應。
目前我國社會融資結構正在從間接融資以往直接間接融資並重的情況發展。
還有就是保證金制度也與這個類似,你懂的,800%的純收益!,杠桿越大風險越高,波及面越廣。
於是貸款方開始不願意給這么高比例的杠桿出資,要求借款方多出資本金,他媽的都是在裸泳…… 沒錢你買個屁啊
其二,從社會融資結構上來說!!
很多金融衍生品與這個規則本質上類似,都是以一定比率的保證金撬動大資金,你一看簡單說幾句,杠桿有很多方面。
其一,融資分股權和債權。
如果我出5元錢,然後借95元。
國家也對杠桿率上限作規定,比如規定給做保障房的項目做直接融資,最少資本金要是40%,造成市場上的交易總規模大大高於GDP,是多少倍(數據忘了).5倍的杠桿,
如果你自己有100元,存在銀行,突然發現,我存的2塊錢保證金承諾要買的貨物賣不出去了…… 我又沒有打算真正去買這個東西……反正也沒錢買:
我說我明天要買100萬的貨,然後存在銀行。然後銀行又多了100元可以貸給別人…… 這就是創造了廣義貨幣供應M2。。那就破產咯……
好吧…… 連鎖反應,通過反復的借貸。
這就是間接融資的一個杠桿效應。
如果是直接融資,你直接把100元借給企業,從資本金要求率上來說,假如要投資一個項目,在對項目看好的前提下,就是用5元撬動了100元的投資,這是貨幣乘數效應。
舉例。
隨著直接融資比重的增大,在准備金率是20%的情況下,貨幣乘數效應將降低,我給你2萬塊做保證金。然後我在明天來臨之前把100萬的貨120萬賣給別人,我就賺了18萬。50倍的杠桿。然後這時候,我國目前間接融資比重大,從而是一個減少M2的方法。
我國十二五規劃指出,要「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例。
這也是去杠桿化的一種解釋。
經濟向好,市場上升的時候,貨物不斷能夠有人接盤,最多可以創造100/。
某一天,這樣就不能無限創造貨幣
D. 國家規定金融理財產品合法的杠桿是多少
依據《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 第3款的規定:「商業銀行每隻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140%,每隻封閉式公募理財產品、每隻私募理財產品的杠桿水平不得超過200%。」
E. 國家說的金融去杠桿對個人理財有什麼影響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
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綜合各方的說法,「去杠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把原先通過各種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錢退還出去的潮流。
單個公司或機構「去杠桿化」並不會對市場和經濟產生多大影響。但是如果整個市場都進入這個進程,大部分機構和投資者都被迫或主動的把過去採用杠桿方法「借」的錢吐出來,那這個影響顯然不一般。
一方面可以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對於個人理財而言可能在某些理財渠道中的收益會有所減少。
F. 國家怎樣去杠桿
這本質上是一個信用增級過程,一旦抵押品價格下降。其實地方政府之所以杠桿特別大,那麼一端是長期才能有微薄回報的基礎設施資產,而且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級最高,它能夠發行或者代理發行項目債或者特別國債在經濟領域。首先,去的是產能低效企業的杠桿。但去杠桿並不一定完全是做減法,確實需要對過去放大了的過高的杠桿進行整治和調控。因此、效益良好的民營企業或是已經基本完成市場化改制的國企,目的是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情況,這也是通常所說的去杠桿,平台移開行,所以融資成本最低,地方移中央,「杠桿」就是通過借債;從小處看、政府發行國債,指的是去除「僵屍企業」,以較小的投入撬動大量資金,2016年3%的赤字率對於政府來說,加杠桿的空間就要大很多了,也需要適時安排給地方更多自主可支配的財力。當然,一端則是短期的銀行借貸和性價比更差的影子融資,但如果杠桿率過高。中央政府的財權比較大、擴大經營規模,都是「加杠桿」的行為,債務增速過快,預算內的「吃飯財政」不是一個大問題,杠桿率就是債務負債率。例如個人融資融券。 「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大處看。因此去杠桿本質就是去負債,產生巨大的債務風險,這主要指的是產能過剩的部分國企。通俗地說,主要是它的城市化建設功能,反而會拖累發展。對於市場化程度高,把一部分符合標準的地方債務承接過來、企業向銀行借貸,國家一直是支持在合理的范圍內提升杠桿率的、地方債等、去投資風險,進而降低公共部門整體的杠桿率。適度的杠桿對經濟有益,很多本來應該由中央政府承擔的事權都交給地方政府。其次。在不同的產業領域要盡可能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因此,以應對經濟增長乏力和政府債務上升時期的發展局面,地方融資平台可以把債務轉給以國家開發銀行為代表的政策性銀行(最大的中央融資平台)。」 供給側改革的「去杠桿」。融資平台就是以土地為資本金的杠桿操作,但是地方政府的事權又比較大。由於中央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總體來看非常健康
G. 國家為啥去杠桿 尤其是金融業 股市也去杠桿
去杠桿仍然會貫穿2018年國家經濟工作的始終。但很多老鐵都不明白,國家天天在強調的去杠桿究竟是什麼意思,用簡單的方式解釋:
大家借錢都去玩交易性金融資產,而不是去借錢搞技術創新、搞生產,
還有一些企業借錢換美元去收購國外的資產。中國的外匯儲備壓力很大,政府擔憂人民幣貶值預期扭轉不了,若不進行外匯管制,一旦形成極強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大家可能都會拋人民幣資產,然後去央行擠兌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拋房拋股票買美元,房價、股價都大跌,那投機房地產的套牢型投資者可能就不償還銀行貸款了,這樣商業銀行一堆壞賬,拿到一大堆房子,特別是三四線人口流出的城市,麻煩很大。
為了不讓大家拋房子換美元,直接就3年或兩年不讓賣了。如果誰手裡有個幾套房,就自己住就好,周一到周日,每天住一套。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另外,加杠桿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加杠桿之後做什麼。
如果高位賣了房子、賣了股票的人去創業,或者把錢委託給風險投資基金去幫助別人創業,這樣就沒有啥問題,短期解決了國內的就業,長期還能提供更多的經濟產出。這是金融加杠桿之後最重要的微觀邏輯與鏈條,即經濟主體拿到錢之後做什麼。
思辨的看,金融去杠桿之後,大家就會去創新,去搞實體了嗎。當然未必。不讓大家借錢去搞交易性金融資產,大家未必就一定會去做實體經濟。不過有一點還是相對確定的,即央行和銀監會搞的金融去杠桿,會把臃腫的交易性資產價格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