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央行暫停逆回購操作對股票板塊有什麼影響
央行1200億逆回購沒股市啥事。
8月18日,央行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日,中標利率維持於2.5%。1200億元的逆回購規模大大高於過去幾周內的逆回購操作量,也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
市場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放大」解讀。有媒體和評論者認為,央行又開始通過逆回購大放水,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繼續降準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這將對股市帶來大利好。究竟央行8月18日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意圖何在?影響幾何呢?需要仔細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央行的主要意圖在於對沖本周到期的逆回購資金。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公開市場有9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別為500億元和400億元。逆回購到期是逆回購的反向操作,相對回籠了市場流動性。如果不進行對沖,可能帶來兩個後果:市場流動性稍稍偏緊;市場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億元的逆回購到期,央行必須通過逆回購對沖。如果按照周二(8月18日)單日計算的話,央行逆回購1200億元,對沖後實際凈投放700億元;如果按照本周計算的話,即央行本周不再逆回購,那麼,央行對沖後僅僅凈投放300億元。何必用「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來興奮過度或者說嚇唬老百姓呢?
不可否認,近期貨幣市場利率確實出現了走高情況。18日,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4992%,相比於一周前大約2.40%左右的水平略有上漲;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1.7301%,也是小幅上漲;18日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隔夜Shibor報1.7450%,上漲4.40個基點;7天Shibor報2.5310%,上漲1.4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0930%,上漲0.20個基點。按照基點計算的話,都僅僅是稍稍有所上漲而已。這是市場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何必大驚小怪呢?貨幣市場利率小幅波動就證明目前沒有快速拉升的基礎。因為,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甚至過剩。
對央行1200億元逆回購絕不能過度解讀,對沖下來後,凈投放並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維持市場貨幣信貸平穩適度,繼續放水的可能性不大。這就決定了再依靠放水貨幣支撐股市的想法太天真了。目前,證金公司獲得的貨幣信貸資金如何歸還還沒有著落呢。
當然,央行應該站在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面臨的貨幣貶值、資本流出上思考問題。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目前金融危機苗頭已經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銖崩盤之後塵,越南盾等貨幣都在較大幅度貶值。這種傳染力究竟有多大,會否像1997年波及到整個亞洲包括香港、大陸等,雖然尚需觀察,但必須未雨綢繆。如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新襲來,那麼,這次中國絕不會像上次安然無恙,絕不會獨善其身。目前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程度包括利率、匯率、資本流動等與1997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目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外匯儲備下降導致的外匯占款減少,包括金融機構口徑和央行口徑的。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至26.4萬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有分析認為,7月、8月外匯占款保守估計流出近8000億元。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和應對的事情。
❷ 央行逆回購對市場的影響是什麼
央行逆回購對市場的影響:
1、逆回購利率下降,對實體經濟沒有直接的實質性影響,但逆回購作為利率政策的工具之一,它朝這個方向運動,會帶來其他相關利率水平的下降,以及對實體經濟融資水平的下降。
2、利率水平下降之後,按揭貸款的利率在未來也會受到下降影響,對老百姓存款利率也有影響,主要是定期存款利率的下降。
(2)央行逆回購對匯率影響擴展閱讀:
1、央行逆回購是指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還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就是獲得質押的債券,把錢借給商業銀行。
2、目的主要是向市場釋放流動性,當然,同時可以獲得回購的利息收入。操作就是央行把錢借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把債券質押給央行,到期的時候,商業銀行還錢,債券回到商業銀行賬戶上。
3、中國人民銀行從1998年開始建立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制度,選擇了一批能夠承擔大額債券交易的商業銀行作為公開市場業務的交易對象,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業銀行。
❸ 正、逆回購對貨幣的影響
央票即中央銀行票據,是中央銀行為調節商業銀行超額准備金而向商業銀行等發行的短期債務憑證,其實質是中央銀行債券。它的發行對象為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個人不能直接投資。2007年我國央行票據的交易商共有52家,除中金公司、3家證券公司、4家保險公司和2家基金公司外,其餘的均為商業銀行。一般而言,中央銀行會根據市場狀況,採用利率招標或價格招標的方式,交錯發行3月期、6月期、1年期和3年期票據,其中以1年期以內的短期品種為主。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統投入或撤走准備金,用來調節信用規模、貨幣供給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在大多數發達國家,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吞吐基礎貨幣、調節市場流動性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在我國,人民銀行則從1999年開始將其作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央行票據則是我國公開市場操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它出現於2002年。在此之前,國債和金融債是主要操作對象。發行央行票據,是一種向市場出售證券、回籠基礎貨幣的行為;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基礎貨幣的投放。一般而言,央行票據發行後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上市流通交易,交易方式有現券交易和回購。現券交易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有價證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有價證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
央行票據主要用於承擔短期政府債券的功能,對於調控貨幣供應量、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熨平貨幣市場波動和引導利率走勢發揮了重大作用。
首先,央行票據承擔著調控貨幣供應量的職能。例如,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因素的影響下,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使我國外匯占款巨幅增加。為了減少外匯占款增加對基礎貨幣供給增長的負面影響,央行大量發行央行票據,發揮其沖銷功能。
其次,央行票據可以調節商業銀行流動性水平,防止信貸過快增長。目前在公開市場操作中,央行票據的認購主力是商業銀行,定向央行票據更是主要面向資金面寬裕尤其是貸款增速過快的銀行發行。例如,今年3月9日向9家商業銀行發行1010億元期限為3年的定向票據。
第三,央行票據可以用來熨平貨幣市場波動。隨著我國參與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投機資本對國內房地產等市場的投資將會影響國內經濟,由此產生的經濟波動需要靈活的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
因此,今後的貨幣政策將會以公開市場操作為主,央行票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後,央行票據有助於形成市場基準利率。央行票據因其靈活性和主動性而成為貨幣市場的「風向標」,引導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和相關債券市場形成相應期限的市場利率和收益率曲線,其一級市場收益率逐漸成為利率的定價基準。當然,要充分發揮央行票據的功能,還必須做好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備金的合理組合。
正回購
正回購是中國人民銀行以一定規模債券作抵押向一級交易商融入資金,並承諾在日後再購回所抵押債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也是央行經常使用的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之一,央行利用正回購操作可以達到從市場回籠資金的效果。較央行票據,正回購將減少運作成本,同時鎖定資金效果較強。
正回購是央行以手中所持有的債券做抵押向金融機構融入資金,並承諾到期再買回債券並付出一定利息。我國央行的正回購操作以7天居多,每周到期再滾動操作。
逆回購
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簡單說就是主動借出資金,獲取債券質押的交易就稱為逆回購交易,此時投資者就是接受債券質押,借出資金的融出方。
❹ 匯率下跌為什麼還要逆回購增加資金量。
等著漲回去
❺ 我明白外匯儲備過高,已經危害了中國的經濟。關於外匯儲備,有一點不明白。外匯回購是什麼意思
這個話題比較有深度,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過高對中國經濟的危害,主要在於:
一、這些大量的外匯儲備中,有一部分是國際熱錢流入中國,想通過人民幣升值獲利的。而且有些熱錢還在金融市場和房產市場作怪,這是很危險的一部分外儲。必須想辦法遏制和驅逐。
二、中國過去貿易順差形成的外儲,由於過去對金融知識的不正確認知,絕大多數是以美國債的方式存放的,容易被美元貶值和通脹所腐蝕。應該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利用和投資,采購中國所需的各種物資,或者投資於有保障的公司。但這需要外管局有比較良好的投資能力。外匯儲備只需要保持適度的規模,不宜過大。
三、你要去思考為何美國日本保持極低的利率,而中國利率比他們高那麼多。這是為何我一直呼籲中國實施差別利率,僅對中國戶籍居民定期存款實施通脹保護性利率。其餘也保持與美日同等利率。
四、關於每擁有1美元外匯,就多印幾元人民幣,這是由目前中國的外匯管理模式決定的。國家實行外匯統一管理,企業或者個人不持有外匯,企業和個人獲得外匯後,須向銀行結匯,換成人民幣。所以每1美元外匯就要多供應與匯率對等的人民幣。但現在國家已經實施藏匯於民的策略,民間可以持有外匯。這種情況會有所改觀。
沒有所謂外匯回購的概念,你是否是說最近中投用外匯回購國際投行持有的中國上市銀行的股份?這個不是外匯回購的概念,而是股權回購。
❻ 央行1200億逆回購 什麼是逆回購 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央行逆回購和逆回購對股市的影響:
回購交易分為正回購和逆回購兩種,正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賣出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買回有價證券的交易行為,正回購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正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操作;
逆回購為中國人民銀行向一級交易商購買有價證券,並約定在未來特定日期將有價證券賣給一級交易商的交易行為,逆回購為央行向市場上投放流動性的操作,逆回購到期則為央行從市場收迴流動性的操作。現券交易分為現券買斷和現券賣斷兩種,前者為央行直接從二級市場買入債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礎貨幣;後者為央行直接賣出持有債券,一次性地回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票據即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短期債券,央行通過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回籠基礎貨幣,央行票據到期則體現為投放基礎貨幣;
從央行逆回購對股市的影響來看,有一定積極因素。畢竟之前A股的下跌主因是流動性收緊所致,而今下跌已進入瘋狂階段,新股破發已成常態,跌停板面積開始擴大。央行逆回購行為,暗示暫時會舒緩一下流動性,這給股市帶來較好的預期,會導致出現反彈。至於反彈的幅度和空間有多大,目前不敢奢望。畢竟,市場信心受到極大打擊,投資者的預期極大降低。加之,央行舒緩流動性只是暫時行為,抑制通脹的大方向並未改變,因而收緊流動性的方向也不會改變。
總結:以上就是央行逆回購和逆回購對股市的影響。
❼ 央行1200億7天逆回購,對股票什麼影響
央行1200億逆回購沒股市啥事。
8月18日,央行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日,中標利率維持於2.5%。1200億元的逆回購規模大大高於過去幾周內的逆回購操作量,也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
市場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和「放大」解讀。有媒體和評論者認為,央行又開始通過逆回購大放水,而且隨著金融機構、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下降,繼續降準的可能性增大。更有甚者分析,這將對股市帶來大利好。究竟央行8月18日1200億元人民幣逆回購意圖何在?影響幾何呢?需要仔細進行分析。
筆者認為,央行的主要意圖在於對沖本周到期的逆回購資金。統計數據顯示,本周公開市場有900億元逆回購到期,周二和周四分別為500億元和400億元。逆回購到期是逆回購的反向操作,相對回籠了市場流動性。如果不進行對沖,可能帶來兩個後果:市場流動性稍稍偏緊;市場利率稍稍走高。本周900億元的逆回購到期,央行必須通過逆回購對沖。如果按照周二(8月18日)單日計算的話,央行逆回購1200億元,對沖後實際凈投放700億元;如果按照本周計算的話,即央行本周不再逆回購,那麼,央行對沖後僅僅凈投放300億元。何必用「創下了2014年1月底來單日逆回購操作最大量」來興奮過度或者說嚇唬老百姓呢?
不可否認,近期貨幣市場利率確實出現了走高情況。18日,7天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2.4992%,相比於一周前大約2.40%左右的水平略有上漲;隔夜質押式回購加權平均利率為1.7301%,也是小幅上漲;18日的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隔夜Shibor報1.7450%,上漲4.40個基點;7天Shibor報2.5310%,上漲1.40個基點;3個月Shibor報3.0930%,上漲0.20個基點。按照基點計算的話,都僅僅是稍稍有所上漲而已。這是市場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何必大驚小怪呢?貨幣市場利率小幅波動就證明目前沒有快速拉升的基礎。因為,市場流動性總體充裕甚至過剩。
對央行1200億元逆回購絕不能過度解讀,對沖下來後,凈投放並不多。央行的目的是維持市場貨幣信貸平穩適度,繼續放水的可能性不大。這就決定了再依靠放水貨幣支撐股市的想法太天真了。目前,證金公司獲得的貨幣信貸資金如何歸還還沒有著落呢。
當然,央行應該站在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目前面臨的貨幣貶值、資本流出上思考問題。新興市場的亞洲國家目前金融危機苗頭已經凸顯出來。馬來西亞的林吉特大有步1997年泰銖崩盤之後塵,越南盾等貨幣都在較大幅度貶值。這種傳染力究竟有多大,會否像1997年波及到整個亞洲包括香港、大陸等,雖然尚需觀察,但必須未雨綢繆。如果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重新襲來,那麼,這次中國絕不會像上次安然無恙,絕不會獨善其身。目前中國大陸的金融開放程度包括利率、匯率、資本流動等與1997年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目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外匯儲備下降導致的外匯占款減少,包括金融機構口徑和央行口徑的。央行日前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至26.4萬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下降2491億元至28.9萬億元。有分析認為,7月、8月外匯占款保守估計流出近8000億元。這是一個值得密切關注和應對的事情。
雖然中國有3.7萬億美元的外儲,起碼短期內能夠應對任何規模的資本流出以及各種做空人民幣的企圖。但是,一定要防止諸如林吉特等貨幣大幅度貶值導致的資本大量流出的傳染性。雖然中國外儲多,但是經濟體量也大,資本一旦流出的規模也大。
當務之急是,一旦外匯占款快速下降導致變相回籠流動性造成市場流動性緊缺的話,應該果斷降低存款准備金,以釋放流動性。不過,現在還不到時候。
釋放流動性目的在於防止實體經濟失血。因此,央行以及商業銀行再也不能把資金借給證金公司直接入市購買股票了。一個辦法是,證金公司迅速從股市裡退出,迅速歸還銀行以及央行的貨幣信貸資金,增加實體經濟市場流動性,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導致的市場流動性不足。
證金公司如果再在A股里胡亂購買股票,結果只能是導致實體經濟失血更加嚴重,金融風險將被無限擴大。特別是在新興市場資本外流、貨幣大貶情況下,將大量資金由證金公司投入到股市裡絕對是一大忌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