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⑷ (2011遼陽)小麗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使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1)小麗將杠桿放在支架上
(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右端向下傾斜,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這樣便於測量力臂.
故答案為:左、水平、便於測量力臂.
(2)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因此應在b處豎直向上拉彈簧秤;彈簧秤讀數偏小,不能准確讀數,說明拉力的力臂太大,或是阻力太小,可以增加鉤碼數或將彈簧測力計向右移.
故答案為:上、增加鉤碼數或將彈簧測力計向右移.
(3)由前兩次實驗數據發現,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則第3次實驗中,阻力臂L2=
=
=2cm.
故答案為:2、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1×L
1=F
2×L
2).
⑸ 如圖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
(1)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右端下沉,左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左端移動,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靜止.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同時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消除杠桿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實驗中只有一次實驗就總結實驗結論,實驗結論很具有偶然性,不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1)左;水平位置;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同時消除杠桿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2)不合理;只有一次實驗總結實驗結論,結論不具有普遍性.
⑹ 如圖所示是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平衡螺母調節方向一致)向左調節,直至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可忽略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3)只通過一次測量,數據具有偶然性,不具備普遍性.
故答案為:(1)左;便於在杠桿上直接測量力臂;(2)F1L1=F2L2 ;(3)不合理;實驗次數太少,結論具有偶然性.
⑺ 按如圖所示,是小麗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桿兩邊的鉤碼下面各
之前是平衡的,再加上一個相同的法碼。力是相同的但力臂是不同的。所以效果是不同的。
所以:B.不平衡,左端下降
⑻ (2014扶溝縣二模)如圖所示,是小麗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
設杠桿每一格長度為L,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
原來:2G×6L=3G×4L,杠桿平衡,
現在在杠桿兩邊的鉤碼下面各增加一個大小相等的鉤碼:
左邊=3G×6L,右邊=4G×4L,因為3G×6L>4G×4L,所以杠桿不再平衡,左端下降.
故選B.
⑼ (2012眉山)按如圖所示,是小麗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桿兩
設杠桿每一格長度為L,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
原來:2G×6L=3G×4L,杠桿平衡,
現在在杠桿兩邊的鉤碼下面各增加一個大小相等的鉤碼:
左邊=3G×6L,右邊=4G×4L,因為3G×6L>4G×4L,所以杠桿不再平衡,左端下降.
故選B.
⑽ 求詳細解答:按如圖所示,是小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