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銀行回歸本源降杠桿調結構

銀行回歸本源降杠桿調結構

發布時間:2021-06-08 01:09:03

❶ 商業銀行為何加杠桿,現如何去杠桿

商業銀行加杠桿的大背景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大規模信貸投放結束後,2009年開始信貸收緊,不少項版目後續資金權緊缺,銀行為規避監管指標考核,通過銀信合作變相拓展信貸業務。
從2010年至2013年期間,一些商業銀行為規避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同業業務和理財業務,藉助銀信、銀保、買入返售等通道,通過受益權轉讓方式實現資產出表。
2013年,中國銀監會出台8號文限制非標資產投向,同業和理財業務出現三新變化:一是資金開始由非標類資產轉向債券等標准化資產,通過拉久期、降信用、加杠桿實現套利。二是理財資金通過配資進入二級市場,這一業務在2015年上半年達到頂峰。
2015年下半年股災後規模略有下降,但至今仍是銀行理財資金的重要投向。三是隨著地方政府融資模式改變,大量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基金和PPP項目出現。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政府引導基金、政府平台和PPP項目等。銀行業從單純的債權融資逐步股權融資或者類股權融資。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已突破原有商業銀行業務范圍,進入更廣闊市場。客觀上,造成金融體系的復雜性、多樣性明顯提高,風險管理和監管的難度也隨之升高。

❷ 金融降杠桿什麼意思

即金融去杠桿,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回如何不會答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其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❸ 降低杠桿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我曾向中大咨抄詢問過國企改革的襲相關問題,當時談到,還是要先堅持四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市場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第二個是法治化原則,要依法依規開展降杠桿工作,政府與各市場主體都要嚴格依法行事,尤其要注重保護債權人、投資者和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第三個是有序開展原則,要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關系,注意防範和化解降杠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最後是統籌協調原則,降杠桿是一項時間跨度較長的系統工程。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標本兼治、綜合施策。

❹ 證監會如何繼續推進資管業務「去通道」、「降杠桿」

據介紹,下一步,將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督促行業機構全面落實合規風控要求,完善自我約束機制,著力防控風險,練好內功,夯實持續健康發展基礎。

❺ 銀行業去杠桿化 是什麼意思

這個指的是銀行裡面的黃金外匯理財版塊吧?
如人們所知,銀行裡面的外匯投資業務是沒有杠桿的。
國際交易一標准手是十萬個貨幣單位,沒有杠桿,那麼實際交易所需要的資金也就是十萬美金一手了。需要的資金量比較大。業務范圍只能是那些機構或者財力比較雄厚的人。
相對來說,國外的一些平台是有杠桿的保證金交易。因為杠桿的作用,把資金放大,這樣投資需要的資金就不需要那麼多。適合各個階層的人。
總之,考慮做這一塊投資的人,可以詳細對比了解一下,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決擇。

❻ 金融降杠桿什麼意思

即金融去杠桿,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專,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屬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其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

❼ 上市銀行半年報有何特點

金融去杠桿、資管新規落地等帶來的影響,在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2018年半年報中已有顯現。

梳理已披露的12家上市銀行半年報來看,多家銀行的同業業務鏈條繼續收縮,理財業務持續縮量,對應的收入也相應出現下滑。但仍有部分小銀行因負債端面臨壓力,而依然通過同業負債來進行緩解。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同業業務進行調降,並非壞事,反而會驅動銀行通過拓展一般性存款來優化其負債結構。比如,截至2018年上半年末,江蘇銀行存款總額占負債總額的比例提升1.48個百分點;上海銀行存款總額占負債的比重較上年末提高0.48個百分點至56.11%。

當然,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記者注意到,部分小銀行因吸收存款能力不足,目前仍通過同業負債來緩解資金壓力。比如,上半年,常熟銀行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為4.5億元,同比大增919.19%;拆入資金5.1億元,同比大增293.44%。又如,年初剛上市的成都銀行,上半年,該行的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款款項余額為114.68億元,較年初增長了168.35%。

從已披露半年報的上市銀行來看,不少銀行的理財業務縮量,尤其是理財產品的主力軍股份制銀行,相關收入下滑明顯。

以平安銀行為例,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行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為5.59億元,同比下降75.1%。華夏銀行上半年的理財業務中間業務收入為15.61億元,與去年同期37.26億元相比,近乎「腰斬」。招商銀行上半年的託管及其他受託業務傭金收入也減少4.77億元,同比降幅為3.99%,主因是受資管新規、資管產品增值稅政策所影響。

上述變化在部分城商行的半年報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寧波銀行的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該行理財產品及資管計劃帶來的利息收入約為37.1億元,同比下降24%。

在資管新規下,上述收入的下滑,其實並不難理解。若從資產端來看,相對於投資非標資產而言,投資標准資產的利差很窄,如今按照資管新規要求,非標規模受限,收入自然下降。

理財業務收入縮量的同時,銀行向凈值化產品轉型的步伐也在加快。以上海銀行半年報為例,截至報告期末,該行凈值化管理產品余額占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提升至24.28%,較上年末提高5.55個百分點。

對於資管新規下理財業務的轉型,多家上市銀行在半年報中明確表態稱,過渡期內要有序壓降不合規的理財產品規模,加快產品凈值化轉型等。部分上市銀行同時表示,投資者對凈值型產品的接受需要一定時間,短期內銀行資管業務的轉型發展和收入增長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❽ 去杠桿是指降低財務杠桿嗎如果不是,那是指降低什麼

首先定義杠桿一詞,個人理解來自於「財務杠桿」概念.當企業負債經營時,用較小的權益資產支持起了比較大的經營規模,由此產生「杠桿效應」.按這個邏輯,我理解的「去杠桿」就是指企業或經營主體主動降低資產負債率.如果這個理解從根本上就錯了,請用力拍磚.
去杠桿主要有三個層次,一是政府去杠桿,二是金融去杠桿,三是企業去杠桿.
一、政府去杠桿政府去杠桿,就是削減政府債務,對中國而言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其實中國政府整體債務佔GDP比重與美國、日本以及一些歐洲國家相比,還不算高,去杠桿的需求不是太迫切.主要問題是不透明,讓中央領導、銀行心裡沒底.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政府去杠桿,不如說是調結構更合適.
第一個問題經濟界討論的很多,見仁見智吧.我沒有具體數據不做判斷,但有一點很明確.
現存債務已是既成事實,投資項目有清償能力還得上最好,還不上就從全國財政大盤子里找錢,實在還不上,就只能債務重組.
當然債務重組最好的辦法不是像早先那樣,再剝離幾家不良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等於全國人民集體買單,效率不高且不公平.而是對銀行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相關不良貸款進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吸引投資者來買.悲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優先順序,低風險低收益.樂觀的投資者可以買劣後級,高風險高收益.這樣就把地方債務風險從銀行體系轉移到了廣泛的投資人身上,也就盤活了債務存量.
關於第二個問題,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明確政府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建立規范的地方債、資產支持證券(注意,這里指狹義ABS!不是CLO)發行機制,讓真正用錢的和投錢的直接見面,是為用好增量.這一點對承銷商,如銀行、券商們,是利好.
具體到銀行,去杠桿不可能是減少存款,現在看來也只能壓縮同業業務、表外業務了.銀行是整個社會最大的資金來源,同業不讓做,表外業務受限於資本壓力短期內不可能全回到表內,這樣看來全社會資金成本會上升.對銀行而言利好利空很難判定,因為我不清楚同業、表外業務給銀行帶來的收益大還是風險大,請大家指教.但對依賴理財產品、同業業務等籌集資金的企業,短期內則是大利空.
有人認為信貸資產證券化是為了金融去杠桿,個人認為理解有誤,應該是轉移銀行信用風險的舉措.信貸資產屬於銀行資產,而賣資產無論如何不會降低銀行的杠桿水平的.因為它和銀行負債端的資金來源根本就是兩回事.不過,如果CLO能夠常規化、可盈利,債務風險就能有效轉移,那長期來看對銀行業確實是一個利好.需要說明的是,CLO的開展,給銀行帶來信貸額度,如果不對這部分信貸流向進行指導控制,很可能資金又會流向政府融資平台.這樣的話,反而不利於政府去杠桿了.

❾ 目前的政策情況下怎樣用銀行資金做杠桿

現代抄商業銀行本身就是高負債的商業模式。根據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我國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分別為11.5%和10.5%,即杠桿率大約在10倍左右。但不少商業銀行通過同業往來業務和理財業務,進行期限轉換、流動性轉換、高杠桿和信用風險轉移,以達到調節加權風險資產規模和結構、規避金融監管的目的,變相投放「信貸」,提高杠桿水平和獲取額外收益。這就是當前所謂的銀行「加杠桿」。由於風險資產規模和結構的調整類似於「黑箱」,無法定量評估和還原為商業銀行的真實杠桿水平。但商業銀行不合理的結構性杠桿從一些宏觀總量指標中,仍可發現其端倪。
杠桿率的計算方式為一級資本除以總資產,包括表內和表外資產。表內資產按名義金額確定,表外資產則存在換算的問題。其中對於非衍生品表外資產按照100%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轉入表內,而對於金融衍生品交易採用現期風險暴露法計算風險暴露。

❿ 銀行去杠桿化是什麼意思

「去杠桿化」是指金融機構或金融市場減少杠桿的過程,而「杠桿」指「使用較少的本金獲取高收益」。這種模式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為不少企業和機構所採用,但在金融危機爆發時會帶來巨大的風險。

當資本市場向好時,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收益使人們忽視了高風險的存在,等到資本市場開始走下坡路時,杠桿效應的負面作用開始凸顯,風險被迅速放大。

對於杠桿使用過度的企業和機構來說,資產價格的上漲可以使它們輕松獲得高額收益,而資產價格一旦下跌,虧損則會非常巨大,超過資本,從而迅速導致破產倒閉。

(10)銀行回歸本源降杠桿調結構擴展閱讀:

金融危機爆發後,高「杠桿化」的風險開始為更多人所認識,企業和機構紛紛開始考慮「去杠桿化」,通過拋售資產等方式降低負債,逐漸把借債還上。這個過程造成了大多數資產價格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的下跌。

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去杠桿化時,一般不會對中國產生顯著的負面效應。在這一問題上,中國經濟目前受到的最嚴重的影響表現在,國際商業銀行在縮減其資產負債表規模的過程中,貿易信貸也受到了波及。

閱讀全文

與銀行回歸本源降杠桿調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信證券武漢分公司 瀏覽:873
美亞今日匯率 瀏覽:867
今天外匯的價格是多少錢一張 瀏覽:298
銀行理財師 瀏覽:837
岳陽湘財證券地址 瀏覽:605
轉讓金融資產增值稅 瀏覽:540
融資管理主要會存在那些問題 瀏覽:23
小額網路個人信託公司 瀏覽:537
人民幣國際匯率降低 瀏覽:509
股票回購推遲 瀏覽:808
納什空間2017融資 瀏覽:431
棗庄市金融機構部 瀏覽:220
基金理財屬於哪個科目 瀏覽:664
建行賣理財產品可靠嗎 瀏覽:496
金融街融社區服務平台 瀏覽:99
貴陽農商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 瀏覽:49
神燈金融服務費 瀏覽:165
疫情全球流行買什麼股票 瀏覽:372
本市轄內金融機構 瀏覽:17
白糖期貨交割成本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