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raydalio三部曲杠桿

raydalio三部曲杠桿

發布時間:2021-06-08 03:19:11

Ⅰ 經濟機器是怎樣運行的 by Ray Dalio

你好, 現在各國經濟主要靠市場機制調節,偶爾需政府管理,經濟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 經濟學中的經濟機制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機體內各構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及功能。它存在於社會再生產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全過程。由於經濟機制是在經濟機體的運行過程中發揮功能的,因此它又稱為經濟運行機制。 機制一詞最早來自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機械、機構。這一工程學概念相繼為其他學科所採用。社會經濟形態作為社會機體也有自己的經濟機制,受一定的經濟規律的支配。在經濟機制形成和發揮作用的整個過程中,都同人們的活動相聯系。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現實的經濟活動總是體現有生命的主觀因素(勞動力)的作用。經濟規律具有客觀的性質,但經濟規律的作用要通過人們的經濟活動才能實現,因此,在分析經濟機制的內涵時,既要把握它的客觀性質,又不能忽略主觀因素的作用。 社會主義經濟機制 社會主義的經濟機制是組織和管理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廣泛和復雜 的體系。它包括相互制約的社會主義經濟諸因素的內在結合關系,及其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向前發展的作用機制。同時,它也包括國家組織管理經濟的機構,有關發展經濟的方針、政策,以及影響、制約經濟發展的杠桿。社會主義經濟機制組成部分之一的作用機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諸因素的內在制約關系,蘊含於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的本質中,因而是無形的。至於作為社會主義經濟機制具體形式的利用機制,是人們自覺地依據經濟規律所建立的實現經濟規律作用的具體形式,主要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Ⅱ 學習你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看待自己警惕

篇文章已經幾視頻蠻久術屆反應平平Googlescholarcitation位數沒重量級者引用真原點淺見我覺RayDalio說些東西能證明相關性沒嚴密證明性術界做研究候其實更看重性業界要能看變化趨勢變其實重要第二原篇文章根基RayDalioMoneyCredit看種視角界爭議原Ray關於Proctivitygrowth相穩定太受credit影響說我點疑問

Ⅲ 橋水基金的全稱是什麼

橋水基金
世界頭號對沖基金
橋水基金(Bridgewater)是世界頭號對沖基金,於2016年3月進入中國。 該公司不為富人管理資產,服務對象主要是機構投資者,客戶包括養老基金、捐贈基金、國外的政府以及中央銀行等。

公司文化
在Bridgewater公司,最重要的目標是追求卓越、准確無誤和持續改進。他們相信追求卓越需要在工作和人際交往時遵循一定的准則。他們希望找出什麼是准確的事情,以及如何才能以最優的方案解決這件事情。

Bridgewater非常注重獨立思考以及創新,因為獨立思考可以帶來思想的碰撞,而創新則需要不斷犯錯誤。為了推動這種思考和創新的文化氛圍,他們營造了一種徹底開放的工作環境。在Bridgewater公司里,每個人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保證工作出色完成,因此,公司鼓勵每位員工時刻保持自信和謙虛的態度去尋找最優的工作路徑。

爭論和錯誤在公司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它們是持續學習的動力,能最大化激發員工的潛能。公司要求員工經常做出直言不諱的反饋,包括召開「刨根問底」會議,討論員工沒能完成任務的原因,但是絕對不允許員工私底下說長道短。同時,每當出現問題,員工都必須在所謂的「問題日誌」里寫一份備忘錄。公司實行全透明的管理模式,任何會議都需要錄音,並且對所有員工開放。

這種獨特的文化,使人能夠充分發揮作用,讓公司員工得以出色地完成任務,並與同事以及顧客維持著良好的關系。

Ⅳ 如何評價 Ray Dalio 的文章《宏觀經濟運行的框架》

資歷太淺不敢評價,但因為受益良多,所以會花時間認真寫一下我的想法。(我會先簡單闡述一下Dalio的思想,沒耐心看論文的同學可以通過這個部分輕松掌握之後討論的基礎,然後我會說說相關的爭議、其他人對Dalio的評價和我的一點疑問。)我是去年聽了DannyW老師的答案里推薦之後去找來讀的,這篇只有21頁,讀完之後感覺太有幫助了,又去找了RayDalio的EconomicPrinciples[4]讀,這本有200多頁,包括(增改了部分內容)、DebtCycles:Leveragings&Deleveragings和Proctivity:WhyCountriesSucceed&FailOvertheLongTerm三篇文章。

Ⅳ 企業信用的擴張或收縮直接影響貨幣信用總量 怎麼理解

這個問題恨有開放性,是個好問題。@慧航的答案我比較贊同。他通常舉例都非常細致,我想更概括性的來說一下。而@代藝認為移動支付對消費心理行為等具有影響,我也贊同他提到的這一點。但我就不擴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觀尤其behavior也納入進來,那可能需要大家討論一整天。此外,@keyneshayek的答案我也贊同。貨幣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就在於直接金融比例發生了變化,或者說受存准率影響的信用創造活動的比例差異。或者說,從整個社會來看,如果對所有的信用創造活動都實行統一的存准率,那麼任何創造路徑的變化並不會影響貨幣發行量。下面我開始贅述:(一)要區分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移動支付跟沒有電子支付(比如上世紀前半頁)相比,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非常大。這個上面不少答案都說到了,貨幣流通速度發生了改變。二是,移動支付在電子支付(包括借記卡)的基礎上,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我認為有,但沒那麼大。這一點,我同意慧航兄與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動支付的確也進一步降低了貨幣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藝朋友說的消費心理與行為,進而改變了貨幣流通速度,即改變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實際商品市場均衡。但與電子支付革命帶來的影響相比,目前來看仍小得多。(二)本問題的清晰界定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量有沒有影響時,是指在沒有A的情況下,貨幣發行量如果要滿足同等的需求,是否會不同?我認為,題主問題的答案是:有。主要影響包括:改變貨幣流通速度、改變貨幣乘數、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而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又包括:直接金融對貨幣信用創造的改變,以及移動支付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緩解,帶來的信用創造改變與對市場出清機制的影響。但要注意,移動支付與余額寶之類的是不同概念,兩者都對貨幣發行有影響,但不能混作一談。余額寶是貨幣,跟移動支付沒有關系。如果僅僅可以實行移動支付,當即時到賬,比如銀行自己開發的APP,也是移動支付,就沒有貨幣的屬性。(三)貨幣(直接金融、非正規金融)對貨幣發行的改變(貨幣乘數、貨幣的信用本質)1、貨幣乘數銀行因為存在存准率,所以貨幣乘數可以使得貨幣發行總量呈現幾何級數形式,因而會收斂為一個固定值。而我們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場看作為,沒有存准率的銀行,那麼就不會有幾何級數出現,這個時候,這種信用擴張,就只能受到信用創造的收益(利率、各種基本面預期)等來直接制約信用創造的行為。這一點,我想在討論了貨幣的信用本質之後再繼續說。但是顯而易見,當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創造比例升高,貨幣乘數就會發生改變。2、貨幣的信用本質上面有朋友在@慧航的答案評論中提到,商場優惠券對貨幣發行有沒有影響?有的。現代貨幣是國家信用屬性,或者叫國家信用本位(關於國際貨幣儲備體系歷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談後三個主題中的一個)。要理解,現代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信用擴張。比如,你幫我了一個生意上的忙,我說老張啊,謝謝你啊,以後有事盡管來找我。沒錯,這個時候,就已經通過一種信用方式替代了貨幣,或者說我的這句承諾,本身就具有貨幣屬性。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信用關系的存在,人們才不需要對自己的每一次付出,獲得顯性的儲藏價值。如果,你老張只是一個不非常熟悉的人,那麼我就要對你給予我的幫助支付費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觀儲藏價值的回報,通常來說,它就是貨幣。因此,如果你去研究農村人情關系對貨幣流通有沒有影響,一定能得到顯著的實證結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麼現代人也可以以心換心,都是一個道理。因此,任何一種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它們自然會影響現代貨幣的發行量與流通。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信用的貨幣只能由央行創造,以及對機構電子貨幣有強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機構,都採用自己發行的電子貨幣,那金融監管就會產生困難。比如以後去沃爾瑪,不用刷卡了,要刷沃爾瑪幣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爾瑪購物,沃爾瑪壟斷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麼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談項目的人,也都願意以沃爾瑪幣來進行交易清算。哈,看到這里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種外幣差不多?沒錯。因為外幣,就是不同的國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體信用一樣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一定影響現代貨幣發行量與流通(不要忘了,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有影響沒,是在問?換個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沒有這種信用,那麼?)。3、綜合影響由以上兩點,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貨幣),尤其是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監管的資本活動),對貨幣發行有著顯著的雙重影響。一改變流通速度,二改變信用創造,直接影響貨幣需求(也可以叫供應,取決於你認為一個貨幣市場內生性的程度)。因此,對貨幣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沒有存准率的影子銀行,那麼貨幣擴張理論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斂結果。但是,現實中,信用收益及預期會影響這一信用創造的過程。比如非正規金融,民間,我借給你1萬元,你借給老張1萬元,老張借給老李1萬元,老李可以借給老王一萬元,老李也可以借給我1萬元,然後我就認為我又有1萬,我就又借給老趙1萬元.,由於這個信用創造的途徑沒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論上這個過程可以持續下去而不會收斂(這個就跟@慧航所說的1000變2000的例子類似,但是主要差異就在於是否是直接金融,開頭已說過這個問題)。但事實上這個過程不會持續下去,因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個利息,最後這個資本杠桿會很高,以使得這種信用擴張行為停止,直接金融市場會受到各種經濟因素制約。當然,這取決於對未來各種經濟因素的預期,以判斷實際利率的變化。RayDalio的howtheeconomicmachineworks就簡要描述了這種信用創造過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IrvingFisher在他著名的《繁榮與蕭條》中,也對此問題進行了非實證的精彩論述,並以「債務-通縮理論」見長(如何理解歐文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NashLew的回答)。(四)現代銀行擠兌與通貨屬性的改變有一個鄰居問題,現代銀行遭遇擠兌會發生什麼?如果銀行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一致的。恐慌。人們會搶著把自己的資產轉移走。如果銀行不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不一致的。過去,在上世紀前半頁,人們需要使用通貨,而且實行各種貴金屬本位制度,而非國家信用本位,因此,僅從流動性需求來說,人們也會擔心銀行的通貨不足,以及擔憂通貨大幅度貶值,希望取出通貨,進行資產替換。比如抓緊買房子,抓緊換金子等等。因為一個人在銀行的存款只是他財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當然會在通貨出現危機的時候抓緊去銀行擠兌通貨。但是,在現代國家信用本質中,其一,第二點就緩解了很多,除非你會擔心一個「國家信用的價值」產生危險(包括貨幣貶值、主權危機、政治危機等等),否則以該國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資產(包括通貨)就不會發生擠兌危機。其二,電子支付產生以後,對通貨的屬性,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的通貨,就是金幣、銀幣、紙幣。而現在不然。你轉給另一個人的錢,是直接從你的活期存款賬戶中轉入另一個人的活期存款賬戶。這跟過去是非常不同的。換句話說,現金與活期存款的屬性變得比以前要模糊了。而許多經濟學教材是立足於通貨與活期存款有本質區別的時代。在上世紀電子貨幣並不流行時,要進行購買行為,對於公眾來說,只能採取通貨,少數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轉單等方式。即要買東西,不能刷卡,是必須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取出來,變成現金,再購買,賣方再將收到的現金存入銀行,變回活期存款。這是一個有現金持有階段的流動性交換。而在現在電子貨幣非常暢行的情況下,即便是購買房屋,也可以通過轉賬,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轉變為對方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通貨比率(與利率、通脹的關系)的一些既往分析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如果不是發生銀行業危機,而僅僅是惡性通脹,那麼人們就沒有必要取出通貨先持有然後購買,來變換自己的財富資產組合。而發生銀行業危機時,通貨的轉移或逃離,跟過去是一致的。這些也對貨幣發行量(或者說貨幣供需平衡)具有影響,但也是通過影響流通速度與信用創造來影響貨幣供需的。(五)移動支付帶來一個新的改變: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信用創造、市場出清機制)與此同時,移動支付可能還會帶來一個新改變,即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種改變會在影響信用創造,影響市場出清機制。移動支付,能獲得更豐富的個人資本活動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有助於間接與直接金融體系擴大信用創造。但更重要的影響是,影響市場出清機制。我是一個新凱恩斯主義偏好者。因此在我過去的十日談中,宏觀經濟學十日談-Day4-政策時滯、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半畝方塘:經濟金融讀書筆記-知乎專欄,對貨幣市場為什麼不能實現自然出清進行過簡要介紹。摘錄如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選擇與銀行風險偏好,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逆向選擇」。熟悉逆向選擇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貨幣金融學教科書中描述為,「那些越是具有不負責傾向的人,越是願意去接受高利率並獲取」。事實上,這類人並不是全部者。如果我們將者分為,低風險偏好與高風險偏好兩種,那麼當銀行利率很低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獲得信貸,因此大量投資於低風險低收益率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良好。而當銀行提高利率的時候,高資金成本會促使部分低風險偏好者望而生畏放棄,而推動部分高風險偏好者開始追逐高收益高風險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出現壞賬。當這種利率高到一定的時候,剩下的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選擇」下高風險信用低的者。盡管高利率使得賬面利息收益預期很高,但是銀行將因為無法收回而經營不良。因此現實中,銀行對利率的選擇,是依據正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與反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減少)的均衡來選擇的,使得銀行收益最大化。這也直接影響了銀行在風險偏好上的表現。不同風險偏好的銀行在決定信貸規模和利率時都會採取不同的選擇,這使得貨幣擴張實際情況並非如同只要引入貨幣乘數的小學計算那樣簡單。因而,銀行的利率選擇往往不等於市場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時存在信貸效應(低息)與配給效應(本來發放高息卻依發放了低息),使得實際具有高風險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者無法獲得信貸(StightzandWeiss,1981)。而即便不存在貨幣作為移動支付的支撐,移動支付平台也可以獲得大量的個人消費數據,從而在消費金融(比如消費信貸、汽車金融)等等領域發揮出顯著作用,緩解信息不對稱性,改變市場的出清機制,影響貨幣流通與供需,進而影響到貨幣發行量。(六)小結我想,上面應該講得比較清楚了。有沒想到的地方,歡迎一起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好問題,從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論文來,從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關系對貨幣供需的影響,以及慧航兄講到的對信用創造路徑的影響,以及代藝朋友講到的對消費心理與行為的改變。即便,僅從貨幣政策、內生性、流動性等問題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好題目。我已經列出幾個備選小論文選題。呵呵。

Ⅵ 經濟這台機器是怎樣運行的以及加杠桿,去杠桿 ray dalio

金融上的杠桿簡單地說來就是一個乘號。使用這個工具,可以放大的結果,無論最終的結果是收益還是損失,都會以一個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這個工具之前必須仔細分析項目中的收益預期和可能遭遇的風險。另外,還必須注意,使用金融杠桿這個工具的時候,現金流的支出可能會增大,否則資金鏈一旦斷裂,即使最後的結果可能是巨大的收益,者也必須要提前出局。

Ⅶ 貨幣外逃和貨幣替代有可能降低貨幣的流通速度嗎

這個問題恨有開放性,是個好問題。@慧航的答案我比較贊同。他通常舉例都非常細致,我想更概括性的來說一下。而@代藝認為移動支付對消費心理行為等具有影響,我也贊同他提到的這一點。但我就不擴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觀尤其behavior也納入進來,那可能需要大家討論一整天。此外,@keyneshayek的答案我也贊同。貨幣基金對貨幣總量的影響就在於直接金融比例發生了變化,或者說受存准率影響的信用創造活動的比例差異。或者說,從整個社會來看,如果對所有的信用創造活動都實行統一的存准率,那麼任何創造路徑的變化並不會影響貨幣發行量。下面我開始贅述:(一)要區分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移動支付跟沒有電子支付(比如上世紀前半頁)相比,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非常大。這個上面不少答案都說到了,貨幣流通速度發生了改變。二是,移動支付在電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借記卡)的基礎上,對貨幣發行量改變大不大?我認為有,但沒那麼大。這一點,我同意慧航兄與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動支付的確也進一步降低了貨幣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藝朋友說的消費心理與行為,進而改變了貨幣流通速度,即改變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實際商品市場均衡。但與電子支付革命帶來的影響相比,目前來看仍小得多。(二)本問題的清晰界定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量有沒有影響時,是指在沒有A的情況下,貨幣發行量如果要滿足同等的需求,是否會不同?我認為,題主問題的答案是:有。主要影響包括:改變貨幣流通速度、改變貨幣乘數、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而改變貨幣需求(或供應)又包括:直接金融對貨幣信用創造的改變,以及移動支付對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緩解,帶來的信用創造改變與對市場出清機制的影響。但要注意,移動支付與余額寶之類的是不同概念,兩者都對貨幣發行有影響,但不能混作一談。余額寶是貨幣基金,跟移動支付沒有關系。如果僅僅可以實行移動支付,當即時到賬,比如銀行自己開發的APP,也是移動支付,就沒有貨幣基金的屬性。(三)貨幣基金(直接金融、非正規金融)對貨幣發行的改變(貨幣乘數、貨幣的信用本質)1、貨幣乘數銀行因為存在存准率,所以貨幣乘數可以使得貨幣發行總量呈現幾何級數形式,因而會收斂為一個固定值。而我們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場看作為,沒有存准率的銀行,那麼就不會有幾何級數出現,這個時候,這種信用擴張,就只能受到信用創造的收益(利率、各種基本面預期)等來直接制約信用創造的行為。這一點,我想在討論了貨幣的信用本質之後再繼續說。但是顯而易見,當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創造比例升高,貨幣乘數就會發生改變。2、貨幣的信用本質上面有朋友在@慧航的答案評論中提到,商場優惠券對貨幣發行有沒有影響?有的。現代貨幣是國家信用屬性,或者叫國家信用本位(關於國際貨幣儲備體系歷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談後三個主題中的一個)。要理解,現代貨幣的本質是一種信用擴張。比如,你幫我了一個生意上的忙,我說老張啊,謝謝你啊,以後有事盡管來找我。沒錯,這個時候,就已經通過一種信用方式替代了貨幣,或者說我的這句承諾,本身就具有貨幣屬性。正是因為具有這種信用關系的存在,人們才不需要對自己的每一次付出,獲得顯性的儲藏價值。如果,你老張只是一個不非常熟悉的人,那麼我就要對你給予我的幫助支付費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觀儲藏價值的回報,通常來說,它就是貨幣。因此,如果你去研究農村人情關系對貨幣流通有沒有影響,一定能得到顯著的實證結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麼現代人也可以以心換心,都是一個道理。因此,任何一種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它們自然會影響現代貨幣的發行量與流通。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信用的貨幣只能由央行創造,以及對機構電子貨幣有強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機構,都採用自己發行的電子貨幣,那金融監管就會產生困難。比如以後去沃爾瑪,不用刷卡了,要刷沃爾瑪幣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爾瑪購物,沃爾瑪壟斷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麼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談項目的人,也都願意以沃爾瑪幣來進行交易清算。哈,看到這里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種外幣差不多?沒錯。因為外幣,就是不同的國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體信用一樣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現代貨幣的屬性,一定影響現代貨幣發行量與流通(不要忘了,當我們問A對貨幣發行有影響沒,是在問?換個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沒有這種信用,那麼?)。3、綜合影響由以上兩點,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貨幣基金),尤其是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監管的資本活動),對貨幣發行有著顯著的雙重影響。一改變流通速度,二改變信用創造,直接影響貨幣需求(也可以叫供應,取決於你認為一個貨幣市場內生性的程度)。因此,對貨幣基金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沒有存准率的影子銀行,那麼貨幣擴張理論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斂結果。但是,現實中,信用收益及預期會影響這一信用創造的過程。比如非正規金融,民間借貸,我借給你1萬元,你借給老張1萬元,老張借給老李1萬元,老李可以借給老王一萬元,老李也可以借給我1萬元,然後我就認為我又有1萬,我就又借給老趙1萬元.,由於這個信用創造的途徑沒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論上這個過程可以持續下去而不會收斂(這個就跟@慧航所說的1000變2000的例子類似,但是主要差異就在於是否是直接金融,開頭已說過這個問題)。但事實上這個過程不會持續下去,因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個利息,最後這個資本杠桿會很高,以使得這種信用擴張行為停止,直接金融市場會受到各種經濟因素制約。當然,這取決於對未來各種經濟因素的預期,以判斷實際利率的變化。RayDalio的howtheeconomicmachineworks就簡要描述了這種信用創造過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IrvingFisher在他著名的《繁榮與蕭條》中,也對此問題進行了非實證的精彩論述,並以「債務-通縮理論」見長(如何理解歐文費雪的債務-通貨緊縮理論?-NashLew的回答)。(四)現代銀行擠兌與通貨屬性的改變有一個鄰居問題,現代銀行遭遇擠兌會發生什麼?如果銀行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一致的。恐慌。人們會搶著把自己的資產轉移走。如果銀行不會破產,那麼跟過去的擠兌狀況是不一致的。過去,在上世紀前半頁,人們需要使用通貨,而且實行各種貴金屬本位制度,而非國家信用本位,因此,僅從流動性需求來說,人們也會擔心銀行的通貨不足,以及擔憂通貨大幅度貶值,希望取出通貨,進行資產替換。比如抓緊買房子,抓緊換金子等等。因為一個人在銀行的存款只是他財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當然會在通貨出現危機的時候抓緊去銀行擠兌通貨。但是,在現代國家信用本質中,其一,第二點就緩解了很多,除非你會擔心一個「國家信用的價值」產生危險(包括貨幣貶值、主權危機、政治危機等等),否則以該國國家信用為基礎的資產(包括通貨)就不會發生擠兌危機。其二,電子支付產生以後,對通貨的屬性,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的通貨,就是金幣、銀幣、紙幣。而現在不然。你轉給另一個人的錢,是直接從你的活期存款賬戶中轉入另一個人的活期存款賬戶。這跟過去是非常不同的。換句話說,現金與活期存款的屬性變得比以前要模糊了。而許多經濟學教材是立足於通貨與活期存款有本質區別的時代。在上世紀電子貨幣並不流行時,要進行購買行為,對於公眾來說,只能採取通貨,少數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轉單等方式。即要買東西,不能刷卡,是必須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取出來,變成現金,再購買,賣方再將收到的現金存入銀行,變回活期存款。這是一個有現金持有階段的流動性交換。而在現在電子貨幣非常暢行的情況下,即便是購買房屋,也可以通過轉賬,將自己在銀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轉變為對方在銀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對通貨比率(與利率、通脹的關系)的一些既往分析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如果不是發生銀行業危機,而僅僅是惡性通脹,那麼人們就沒有必要取出通貨先持有然後購買,來變換自己的財富資產組合。而發生銀行業危機時,通貨的轉移或逃離,跟過去是一致的。這些也對貨幣發行量(或者說貨幣供需平衡)具有影響,但也是通過影響流通速度與信用創造來影響貨幣供需的。(五)移動支付帶來一個新的改變:信息不對稱問題(影響信用創造、市場出清機制)與此同時,移動支付可能還會帶來一個新改變,即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種改變會在影響信用創造,影響市場出清機制。移動支付,能獲得更豐富的個人資本活動數據,降低信息不對稱,有助於間接與直接金融體系擴大信用創造。但更重要的影響是,影響市場出清機制。我是一個新凱恩斯主義偏好者。因此在我過去的十日談中,宏觀經濟學十日談-Day4-政策時滯、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半畝方塘:經濟金融讀書筆記-知乎專欄,對貨幣市場為什麼不能實現自然出清進行過簡要介紹。摘錄如下: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利率選擇與銀行風險偏好,都圍繞著一個核心問題「逆向選擇」。熟悉逆向選擇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貨幣金融學教科書中描述為,「那些越是具有不負責傾向的人,越是願意去接受高利率並獲取貸款」。事實上,這類人並不是全部貸款者。如果我們將貸款者分為,低風險偏好與高風險偏好兩種,那麼當銀行利率很低的時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獲得信貸,因此大量投資於低風險低收益率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良好。而當銀行提高利率的時候,高資金成本會促使部分低風險偏好貸款者望而生畏放棄貸款,而推動部分高風險偏好者開始追逐高收益高風險事業,銀行的信貸業績出現壞賬。當這種利率高到一定的時候,剩下的貸款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選擇」下高風險信用低的貸款者。盡管高利率使得賬面利息收益預期很高,但是銀行將因為無法收回貸款而經營不良。因此現實中,銀行對貸款利率的選擇,是依據正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與反向選擇效應(銀行收益隨著利率水平的提高而減少)的均衡來選擇的,使得銀行收益最大化。這也直接影響了銀行在風險偏好上的表現。不同風險偏好的銀行在決定信貸規模和貸款利率時都會採取不同的選擇,這使得貨幣擴張實際情況並非如同只要引入貨幣乘數的小學計算那樣簡單。因而,銀行的利率選擇往往不等於市場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時存在信貸效應(低息貸款)與配給效應(本來發放高息貸款卻依發放了低息貸款),使得實際具有高風險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貸款者無法獲得信貸(StightzandWeiss,1981)。而即便不存在貨幣基金作為移動支付的支撐,移動支付平台也可以獲得大量的個人消費數據,從而在消費金融(比如消費信貸、汽車金融)等等領域發揮出顯著作用,緩解信息不對稱性,改變市場的出清機制,影響貨幣流通與供需,進而影響到貨幣發行量。(六)小結我想,上面應該講得比較清楚了。有沒想到的地方,歡迎一起討論。這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好問題,從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論文來,從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關系對貨幣供需的影響,以及慧航兄講到的對信用創造路徑的影響,以及代藝朋友講到的對消費心理與行為的改變。即便,僅從貨幣政策、內生性、流動性等問題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說,這真的是一個好題目。我已經列出幾個備選小論文選題。呵呵。

Ⅷ 如何評價 Ray Dalio 的文章《理解宏觀經濟運行的框架》

這篇文章出來已經好幾年了,視頻也出來蠻久了,但是學術屆反應平平Googlescholar上的citation只是個位數,也沒有什麼重量級的學者引用。真正的原因,一點淺見,我覺的是RayDalio說得這些東西,只能證明相關性,沒有很嚴密的證明因果性。學術界做研究的時候,其實是更看重因果性的,業界的話,只要能看出變化的趨勢,怎麼變得其實不重要。第二個原因,就是這篇文章的根基,RayDalio把Money和Credit分開看的這種視角,在學界是爭議很大的。還有個原因,就是Ray關於Proctivitygrowth是相對穩定,不太受credit影響的這個說法,我個人有點疑問。

閱讀全文

與raydalio三部曲杠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信證券武漢分公司 瀏覽:873
美亞今日匯率 瀏覽:867
今天外匯的價格是多少錢一張 瀏覽:298
銀行理財師 瀏覽:837
岳陽湘財證券地址 瀏覽:605
轉讓金融資產增值稅 瀏覽:540
融資管理主要會存在那些問題 瀏覽:23
小額網路個人信託公司 瀏覽:537
人民幣國際匯率降低 瀏覽:509
股票回購推遲 瀏覽:808
納什空間2017融資 瀏覽:431
棗庄市金融機構部 瀏覽:220
基金理財屬於哪個科目 瀏覽:664
建行賣理財產品可靠嗎 瀏覽:496
金融街融社區服務平台 瀏覽:99
貴陽農商銀行理財產品靠譜嗎 瀏覽:49
神燈金融服務費 瀏覽:165
疫情全球流行買什麼股票 瀏覽:372
本市轄內金融機構 瀏覽:17
白糖期貨交割成本 瀏覽: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