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民幣的匯率計算
目前我行已開通的幣種有:人民幣、美元、港幣、歐元、英鎊、澳大利亞元、日元、加拿大元、瑞士法郎、新加坡元、紐西蘭元。
溫馨提示:
可辦理存取的幣種需受網點實際收付的現鈔幣種限制,請詳詢網點。
若通過招行兌換,可以通過招行主頁,右側理財計算器-外幣兌換計算器嘗試計算,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貳』 某中國公司預計8月1O日將有一筆100萬美元的收入。為防止美元匯率下跌而蒙受損失,5月該公司買入1份8月1O日
買入看跌期權,當到期時市場匯率(6.45)低於合約匯率(6.5)時執行期權,即按合約賣出100萬美元,獲得人民幣100萬*6.5=650萬,減去已支付的期權費3萬,共獲人民幣647萬。
如果不做期權,到期時收回美元款100萬,按市場價格出售獲人民幣645萬元。
通過該期權保值交易,與不採取保值措施相比,中國公司多收入人民幣2萬元
『叄』 1.某中國公司預計8月1O日將有一筆100萬美元的收入。為防止美元匯率下跌而蒙受損失,5月該公司買
看跌期權行權價格為協定匯率,8月10日行權,則有權在到期日以1美元=6.5美元的價格賣出100萬美元,即獲得650萬人民幣,行權費用3萬人民幣,則實際收入人民幣647萬。
當日實際匯率為1美元=6.45元人民幣,則100萬美元匯兌為645萬人民幣
647>645,則該公司應該行權,並收入人民幣647萬。
『肆』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1949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伍』 求入世至今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情況
為了扭轉通貨緊縮不利局面,政府一直在努力各種舉措:擴大國債發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備金、連續降息、提高出口退稅率、擴大財政支出,近期又大幅加薪以刺激內需。然而宏觀政策的效果並不明顯。這時一些學者提出通過貨幣貶值以啟動出口、促進價格回升的建議,並引起廣泛的關注。本文試圖從影響匯率變化的基本因素入手,並分析實際匯率升值的原因,從而得出世紀之交人民幣匯率應該保持穩定的結論,並對「貶值有益論」的主要論點進行商榷。
一、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
根據國際金融理論,影響匯率變化的長期因素主要有國際狀況、通貨膨脹差異和經濟增長率差異,它們在較長時間內對匯率變化的作用,決定了匯率的基本走勢。而短期因素主要是指一些左右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因素,主要有利率、央行干預和預期因素。
經常項目包括進出口貿易、利息、利潤及勞務支付等。貿易收支是主要部分,我國從1994年開始一直保持著出口順差,1999年上半年一度出現負增長(1999年一季度出口比上年同期下降7.95%,二季度微升1.3%,但目前已得到恢復,7月增長7.5%,8月增長17.8%,數據來源於《經濟參考報》9月20日),9月更是增長了20%。按照這樣的勢頭,我國今年總的貿易順差將達到或超過去年的水平,即約400億美元。
資本項目反映了資本的流動,外資流入我國主要是通過直接投資,該項占外資總額的70~80%,資本項目在1997年減小的情況下,1998年出現了63.2億美元的逆差,反映出近期資本外流問題很突出。正因為資本外流,才使1998年經常項目有近300億美元順差的情況下,外匯儲備僅僅增長了51億美元。
外匯儲備項目近幾年增長很快,但從1998年開始增幅減小。截止1999年9月底,外匯儲備已經突破15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充足構築了匯率穩定的堅實後盾。去年10月中旬國家放鬆對居民出境用匯的限制正是一種反映,但是超額外匯儲備增大了機會成本,導致直接經濟效率的損失。
我國的市場潛力,低成本優勢和經濟高增長都決定了外資持續進入中國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較長期趨勢。因此國際收支狀況支持人民幣的穩定。
通貨膨脹差異也是影響匯率變化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通貨膨脹率較高國家貨幣的匯率趨於下跌,而低通脹率國家的匯率趨於上升。有必要指出,1994年我國生產資料價格開始持續下降,一直到今也沒有回升趨勢,1998年生產資料價格較上年下降3.1%,1999年一、二季度又分別下降5.4%和5.99%(數據來源於《經濟參考報》1999年9月29日)。所以1994年至1996年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並未構成對匯率貶值的壓力。
目前我國出現通貨緊縮情況,實際上支持了人民幣匯率的穩定,人民幣的對內購買力實際上是增強了。
經濟增長差異對匯率變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但從總體來看,高的經濟增長率會對本國幣值的穩定起到較長時間的支持作用。1998年我國GDP增長7.8%,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而1999年也超過了7%。與此相反,美聯儲去年兩次加息,反映出美國對通貨膨脹升溫及經濟增長有可能會放慢的擔心。
但從影響匯率變化的短期因素來考察,人民幣匯率穩定確實受到壓力。
利率方面,央行自1996年以來已經連續七次降息。受降息影響,外商在華利潤的利息收入減少使得外商將其兌換成外匯流回投資者所在國,同時也影響到外資流入的規模。同時降息導致了逃、套匯的增加。1998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267億美元,直接利用外資240億美元,而同期國家外匯儲備僅僅增加7億美元(數據來源於《國際商報》1999年2月15日)。這說明,國際收支順差所餘外匯,絕大部分未結匯賣給國家卻留在企業和個人手中,更有一部分已經外流。降息的一個負效應是對匯率穩定構成威脅。
我們認為目前不要再降息了,降息已接近「流動性陷阱」的水平。1999年11月1日開始對存款利息征稅將使一年期利率僅有1.8%水平,已經低於美國同期利率水平。目前可考慮利用通貨緊縮、發債成本低的條件加大國債發行量,並適當擴大央行基礎投放。
從央行干預角度,央行一再重申不貶值的承諾。我國實際上採用了名義匯率作為反通脹的工具,從1993年以來我國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已具有相當一致信和可信度,有理由相信政府仍然會維持名義匯率不變的穩定方案。
綜上所述,人民幣穩定有堅實基礎。而由決定人民幣長期均衡的購買力平價理論來看,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易綱作出權威性的估計:美元與人民幣之間可貿易品購買力平價,1993年底為1∶7,1994年底為1∶7.3,1995年底為1∶7.5。1996年以來我國通貨膨脹率逐年下降,人民幣對內購買力不斷增加,我們認為目前可貿易品平價大約仍為1∶7,而目前的名義匯率為1∶8.27,這就是說人民幣從長期趨勢看仍有升值的空間。
二、實際匯率升值並不表示匯率高估
實際匯率的涵義有好幾種,本文中的實際匯率是指名義匯率用兩種價格水平調整後的匯率,用公式表示為:
Er=E·P*/P
式中Er為實際匯率,E為名義匯率,P*和P分別代表外國和本國的物價指數。
實際匯率可以測度兩國間產品相對競爭能力的強弱,以人民幣兌美元為例,在直接標價法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Er可表示為E·P*與P的比例,在此處P*是美國國內價格水平,它是用美元表示的一個美國商品籃子的價格,用E代表人民幣兌美元的名義匯率,其單位是RMB/,因此E·P*代表了用人民幣表示的一個美國商品籃子的價格,由此Er實際上表示了用人民幣表示的美國與中國商品的價格之比。實際匯率上升(實際匯率貶值)意味著相對於美國商品,中國商品在價格上更具有競爭力。
對Er=E·P*/P取對數然後求導,我們就得到:△Er=△E+△P*-△P
每個變數左邊的「△」代表其變數的以百分比計算的變化率。由上式計算,1994年人民幣實際匯率升值20.4%〔21.7%(中國通脹率)-2.6%(美國通脹率)+1.3%(名義匯率升值)〕,1995年人民幣實際升值了14.8%,1996年再度升值了約3%。這三年累計實際升值38%,其中通貨膨脹占據了相當大部分。而從1997年開始實際匯率開始貶值,這也主要是因為我國物價持續走低。有學者由1994年外匯匯率並軌後至1998年3月實際升值24%推斷出人民幣實際匯率已經被高估,因此建議貶值。我們有不同的看法:
1.人民幣基期匯率定值過低。李羅力等通過模型研究發現1994年匯率並軌後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如果是7.7,當年就有可能實現對外貿易的平衡,同時當年的社會商品零售物價指數可能為15~17%,因此當時過低估計了人民幣幣值。因此隨後幾年實際匯率的大幅度升值是對當初幣值低估的糾正。同時前文已分析1994年消費物價指數上升21.7%,可是影響出口成本的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卻在1993年大幅升值後下降,以消費物價指數代替可貿易品價格指數變化來計算實際匯率,會出現結果偏大的情況,即實際匯率並沒有24%的升幅。
2.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傳遞程度比較低。匯率傳遞是指匯率變化引起的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程度。例如假設即期匯率1$Κ8.3RMB,一台中國製造電視機4150元,折算為美元為500$。如果人民幣升值10%至7.47,這時以即期匯率該電視在美國應該以555.6(4150÷7.47)出售,但由於競爭激烈,廠商只能以530$出售,這說明匯率變化的傳遞是不完全的,530/500Κ1.06,即價格僅上升了6%,匯率傳遞程度為60%,其餘40%被本國廠商以成本提高或利潤縮小代價吸收掉了。我國目前出口商品結構已經發生很大變化,需求價格彈性較高,也就是說,匯率變化的傳遞程度較低。我國許多國內名牌產品在國外市場只能在地攤上出售即是反映。
3.人民幣在1994-96年大幅實際升值的情況下,仍然取得連續多年的貿易順差,這充分說明我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提高了。從本質來上講勞動生產率才是決定本國貨幣對外價值的基礎,而我國由於可以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舉,可貿易品生產力的提高速度會高於美國,這也支持人民幣趨強。
根據以上三點,我們認為,僅根據實際匯率升值即斷定實際匯率已經明顯高估,過於隨意。而Balassa-Sanmuelson效應顯示出貿易部門的生產率往往高於非貿易品生產率,超過程度越高,總的生產力增速越快,非貿易品的價格相對於可貿易品的價格就越高,國內貨幣的實際價值以物價指數衡量就升值得越快。因此,實際匯率升值不一定導致以貿易品價格衡量的國際競爭力的損失。
三、對「人民幣貶值有益論」主要觀點的質疑
1.「貶值將大幅度提高出口競爭力」
我國的出口主要是由外國對我國商品的需求決定的,而後者又取決於外國居民的收入狀況與出口商品價格,貨幣貶值對出口的影響還要考慮:(1)進口商品彈性問題,只有當符合馬歇爾-勒納條件(出口需求價格彈性與進口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小於-1),貶值才能起到改善貿易收支狀況的效應。(2)貨幣貶值將會引起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價格下降,使該國貿易條件惡化。(3)從匯率變化到貿易收支的改變,存在著時滯,該段時期外貿狀況將會繼續惡化。這說明通過貶值大幅度增加出口,在理論上即有重重製約,而且亞洲國家在幣值深度貶值後,出口狀況並未好轉,幾乎無利潤可得。實際上1998年我國外貿出口滑坡主要在於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國,拉丁美洲、俄羅斯都處於經濟危機後的復甦階段,國內經濟衰退,其收入下降,對進口需求大幅降低。而在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情況下,去年前9個月我國外貿出口已取得增長也說明在東亞國家經濟回升後其經濟恢復為吸收中國產品提供了支持。此外我國採取的提高出口退稅率、賦予私企外貿自營權、簡化結匯手續、打擊走私等多項措施都有力地推動了出口。
『陸』 2020年國考面試熱點: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漸濃
大的方向是沒有錯。主要是一方面國家管理層明確表態人民幣要值錢,第二,我國人民幣兌換美元也是在近幾年的高峰,有6飆升到7.2,現在人民幣回歸是必然的一種常態。
『柒』 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漸濃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該是跌到位了,
該回升了。
『捌』 遠期匯率的RMB匯率
央行表示會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發揮市場供求在 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水平已經突破7.79關口,創歷史新高,相比匯改前,人民幣對美元 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5.88%。關於匯率波動以及實際升值幅度路徑的討論可謂汗牛充棟,但是, 關於境內外市場的互動卻是一個「盲點」。這個盲點可能來源於某種尷尬:即境外的判斷始終 走在我們的前面,境內所決定的匯率價格並沒有表現出本土信息優勢。
境外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代表是NDF,NDF目前的日均交易量已經做到了6億美元左右,大約 在亞洲外匯市場排名第三,其市場規模和地位進步神速。NDF,即所謂 的非交割遠期外匯合約。簡單地說,就是在中國實施外匯管制的情況下,境外投資(投機)者 不能直接參與國內的匯率交易,在境外離岸市場進行「交割」,由於他們不好弄到「人民幣」貨幣實體(中國有強制結售匯制度),於是就采 用了一種「無人民幣本金」的交割方式,交割的對象是約定匯率與即期匯率之差額,而這個差 額是以遍布世界的美元來進行支付的。
中國境內的遠期匯率市場建立於2005年8月10日,中國央行讓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開展遠期外匯交易,並允許具備一定資格的主體開展掉期交易。央行遵循自由化精神,將決定權下放給 各商業銀行,央行不提供任何匯率遠期的定價公式。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則構成匯率協調和報價小組,主導境內遠期匯率價格的形成。
於是,由於匯率管制境內外形成了不同的遠期匯率市場,那麼NDF和境內的遠期匯率之間的 關系就非常耐人尋味。如果國內遠期匯率引導NDF,「境內引導境外」是合理的常態,其理論支 持來自Kaen和Hachey,Hartman和Swanson的研究,他們考察了美國國內利率引導離岸市場利率的情況,提出了著名的「境內優先說」,即境內相比於離岸來說,享有本土的信息優勢,信息 傳遞的方向是服從信息在地理學的逐層擴散,信息的箭頭方向是從境內到境外。但是,在人民幣匯率上,外匯管制弱化了本土信息優勢的功能,NDF一直充當了匯率波動引 導者的角色。在匯改之前,境內匯率市場基本上沒有任何價值:銀行強制性結售匯削弱了主體 的機動性,再加上銀行間外匯市場是封閉的,境內的市場匯率包含的信息很少,不具備價格發 現功能。匯改之後,境內匯率市場本土優勢顯現,境內的即期匯率開始引導1月期的NDF,但1年 期NDF對即期匯率不存在引導功能(說明NDF的交易者基本上賭人民幣單向快速升值)。另外, NDF比境內遠期要更准確地從事「價格發現」。值得注意的是,在投機資本的驅動指標上,NDF對熱 錢的風向標作用明顯不斷增強,同時,匯率市場要越來越看重NDF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的位置和 沖擊的力度。
減弱「引導權之爭」最重要的辦法是採用漸進的方式打通境內外兩個市場,例如讓國內的企 業投資境外的產品來規避匯率風險,並吸引境外投資者購買境內的匯率產品(加大境內遠期市場的交易量和市場深度)。不過,這需要時間。對於中國央行來說,可以考慮接納並讓境外向國內的遠期匯 率「回歸」。例如,中國央行可以效仿過去韓國的做法,成立專門小組, 關注NDF的市場動態,編制NDF的信息,該信息可以幫助央行利用匯率利率平價定理推斷中外間 的利率水平之差。讓NDF成為人民幣匯率決策和監管的參考變數。
必須注意的是,在發展境內遠期匯率市場時,央行的角色是需要重新設計的。目前,央行承 擔了大部分匯率風險。如果它退出,讓境內的外匯指定銀行自行承擔匯率交易的風險,那麼, 這些銀行害怕風險集中,可能會停止遠期外匯服務,或者以價格調整的方式向企業轉嫁風險。 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央行應繼續承擔大部分匯率風險。央行可逐步降低承擔商業銀 行拋售遠期外匯的比率,直到最終完全退出,由這些商業銀行自己決定均衡匯率的水平。
『玖』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