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物理。求解「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那一課
答案:160N
解析: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m=G×0.4m
代數得:F=400×0.4=160N
『貳』 八年級下冊全品作業物理第十二章簡單機械,12.1杠桿,第一課時:杠桿及平衡條件。
『叄』 杠桿五要素
杠桿五要素是:
1、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F1來表示。
2、阻力:專阻礙杠桿轉動的力,通常用屬F2來表示。
3、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通常用字母O來表示。
4、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2表示。
5、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通常用L1表示。
(3)杠桿平衡條件課擴展閱讀:
1、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
2、杠桿又分稱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與力臂的乘積)大小必須相等。
3、杠桿原理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4、杠桿原理基本有3種類型,第一類的杠桿例子是天平、剪刀、鉗子等,第二類杠桿的例子是開瓶器、胡桃夾,第三類杠桿如錘子、鑷子等。
『肆』 課題.提問:什麼是杠桿的平衡
杠桿靜止不動或勻速轉動,就是杠桿平衡。
平衡條件就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伍』 (2014哈爾濱模擬)復習課上同學們再現「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杠桿上每一小格距離為L.(
(1)組裝好器材後,實驗前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實驗表格及數據記錄如圖所示:
實驗次數 | 動力(N) | 動力臂(m) | 阻力(N) | 阻力臂(m) |
1 | 2mg | 3L | mg | 6L |
2 | ||||
3 |
1 |
2 |
『陸』 回顧實驗和探究:(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 研究課題 杠桿平衡
(1)實驗器材:除了鐵架台、杠桿、細線外,還需要鉤碼; 實驗步驟:1、實驗時,先調節橫梁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平衡; 2、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並調節位置,使杠桿平衡; 實驗結論: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讓小車每次都從斜面同一位置由靜止自由滑下,先後滑到毛巾、棉布、木板表面. 小車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最小,小車運動狀態最難改變. 故答案為:(1)鉤碼;平衡螺母;鉤碼;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3)同一;木板. |
『柒』 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多次實驗是為了減小誤差對不對
B 【解析】 試題分析:解決此題要知道初中物理實驗進行多次測量目的是什麼,一是為了求平均值,提高精度,減小誤差;二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根據題意探究多次測量提高精度的,就需要將多次測量結果取平均值. A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多次進行實驗是為了找到普遍規律;不符合題意; B 、在 「 伏安法測定值電阻阻值 」 時,測量多組對應的電流和電壓值,採用多次測量電流和電壓值,用分別求出的燈泡的電阻取平均值的辦法來減小誤差,提高精度;符合題意. C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多次進行實驗是為了找到普遍規律;不符合題意; D 、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多次進行實驗是為了找到普遍規律;不符合題意; 考點:誤差及其減小方法 點評:本題考查了減小誤差的方法,屬於常見的考題.
『捌』 課上學了杠桿原理,我想知道杠桿原理的原理是什麼
這個規律是通過實驗獲得的。
在力學中,物體的平衡態是指力和力矩都平衡,而:F×L,正是「力矩」。
只能簡單解釋這么多,力矩高中力學應該有具體說明,大學的力學基礎提到物體「平衡」時的條件。
『玖』 1.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前,調節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麼實驗時,調節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麼
避免杠桿自身的重量,給實驗帶來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