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歐元最早出來時對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
歐元與人民幣的匯兌
截至2013年1月15日,1歐元可兌8.2903元人民幣,較2012年6月升值6%。業內人士介紹,由於歐元區受到歐債問題影響,一直是起伏不定,但多個國家的企業景氣指數好於預期,推升歐元一度持續上漲,並使歐元擺脫了從2008年5月開始的下跌通道,而歐洲央行的決議無疑是市場最大焦點,其結果也並未令市場失望,導致歐元出現強勢逆襲破位上漲,很多投行等市場投資者紛紛調轉話鋒,大幅看漲歐元後市。良好的西班牙和義大利標債結果,也為歐元走勢奠定了利好氛圍。銀行理財師認為,歐元區國家的基準利率已接近於零,而經濟增長率則為負數,因而,歐元區的基本面環境仍然疲軟,預計今年歐元匯價將保持波動區間內,後市仍有進一步上漲可能。若市民急用歐元,建議多買一些;若後期才會使用歐元,可暫時持幣投資其他增值渠道,待歐元再次波動時出手。
2014年9月29日,經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宣布在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人民幣對歐元直接交易。人民幣對歐元直接交易有利於形成人民幣對歐元直接匯率,降低經濟主體匯兌成本,促進人民幣與歐元在雙邊貿易投資中使用。人民銀行對此積極支持。
歐洲央行宣布開啟量化寬松政策,受此消息刺激,歐元匯率下跌。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1月23日是,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為,1歐元對人民幣6.9795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409個基點,一舉跌破「7」整數關口,再次刷新匯改以來新低。
從2014年5月起,歐元對人民幣持續處於下行通道,未來市場預期歐元還將持續走低。記者梳理發現,以歐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例,自2013年5月7日攀升至8.5756元的近期高位後,歐元一路向下持續走貶,截至昨日已跌至6.9795元,這意味著8個多月來的跌幅近19%。
歐元貶值
歐版QE將促使歐元進一步貶值,這會對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中國經濟網評論員林耘表示:「歐元貶值已經是不可逆轉的現實了,因為歐洲央行推出QE的消息剛出,歐元就呈現出了破新低的走勢,跌破了1歐元兌1.15美元的關鍵點,相信這將是趨勢性的走弱。」「對於中國的影響,無非就是貿易和投資領域,歐元貶值肯定有利於歐元區一些企業對中國的這種出口。而從投資來看,歐元貶值使得人民幣和美元更值錢了,所以購買資產會變得便宜。但是要小心買的東西扎手,投資者要看清楚。」
貨幣轉換
歐元是由1992年為建立歐洲經濟貨幣同盟(EMU)而在馬斯特里赫特簽訂的《歐洲聯盟條約》所確定的。成員國需要滿足一系列嚴格的標准,例如預算赤字不得超過國內生產總值的3%,負債率不超過國內生產總值60%,通貨膨脹率和利率接近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
② 國際上最早什麼時候開始有匯率交易的。
1971年布雷森頓體系瓦解,浮動匯率制開始。
③ 匯率最初是怎麼計算出來的
我看了好多書,都是說的是名義匯率或者實際匯率變動對進出口等量的影響,但是我想知道匯率最初是如何產生的,比如人民幣和美圓的匯率,最初是怎麼確定的呢?謝謝指教。談談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對啊,你問的問題應該是為什麼人民幣兌美圓是8:1,而不是1:8吧?這是匯率決定問題方面的。國際金融教材上有各種各樣的匯率決定理論,象購買力平價說,利率平價說,國際收支說,貨幣分析法,資產組合分析法,微觀市場結構分析,宏觀均衡分析等等。比較樸素的說法主要是前面兩種。有絕對購買力、相對購買力、套補的利率平價、非套補的利率評價等。看看這方面的知識,基本上經濟思想就出來了。至於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以及影響程度,這個比較復雜,涉及變數太多,而且是相互影響。
④ 匯率最初是怎樣確定的
匯率就是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如 1 US$=8.24 RMB¥ 指1美圓是人民幣的8.24倍)
最初簡單的是由每個國家貨幣的含金量或購買力來確定(如 1 US$可以買一隻雞,8.24 RMB¥也可以買到一隻雞,則 1 US$=8.24 RMB¥)
現在匯率的確定復雜很多,樓上的就說的比較全。
「鬼子」近年就別有用心的卑鄙的人為降低匯率,好象一直公布國內財政的壞消息,讓市場對日幣前途擔憂,拋售日幣,降低匯率,以利於出口。這幫混蛋~~~~抗議!!
⑤ 最初的匯率是怎麼定下來的
二戰後期,有四十幾個國家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公園』開了一個金融會議。會議的一項核心決議就是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剛好解決了樓主的疑問。 該體系確定了固定匯率制度: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國庫每存在1盎司黃金,才可發行35美元貨幣),而其他成員國的匯率與美元掛鉤。 你會問那這個1:35,以及其他貨幣與美元的比率還是沒有說清楚啊。在最初是由各國財長根據本國的經濟特點和發展水平而約定的。(匯率過高不利於出口,反之同理。) 因為戰時各國都大量增發鈔票,導致本國貨幣一再貶值;而戰後的二十多年全球經濟繁榮期得益於這種固定匯率機制,各國間的聯系和合作因此更加緊密。 1970『 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隨著美元在國際市場上的疲軟而解體,西方發達國家轉而選擇了浮動匯率機制:匯率會根據雙方經濟狀況動態變化。當一國經濟較強時,匯率走高;而經濟遇到麻煩或停滯,則會主動貶值。所以美國現在可以為救市而晝夜不停地印鈔票。所以今天美元兌人民幣為1:6.36。
人民幣自誕生至改革開放前,一直屬於非自由兌換貨幣:一美元兌換多少人民幣咱們自己說了算,別人管不著。改革開放後,人民幣匯率逐漸放開,直至 2005 年人民幣匯改,我國終於投入到了浮動匯率制的懷抱。 2005年7月22日,當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中國公司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集體升值2%,這些以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公司跟著祖國賺了一把——因為央行在一天前宣布人民幣在此次改革中一次性升值2%。最後送大家個段子,說人民幣兌美元在八幾年一直是2:1的狀態,有個哥們要去美國留學,准備換點美金。因為頭天有點事兒,到銀行人家已經關門了。結果當晚央行宣布匯率放開,人民幣兌美元調整為8:1。那哥們晚上沒看新聞聯播,第二天在銀行里傻眼了。 其實這就真是個段子,人民幣匯率放開是分布進行的。一下子降到8:1,美國人民也不答應。
⑥ 請問匯率最初是怎麼產生的 匯率的產生總會有個最初的時候,那剛開始的時候通過什麼來規定一元人民幣和
貨幣匯率是根據消費水平決定的!!比如,相同的東西在美國用美元買是1元,在中國用人民幣卻需要六元!!這樣就決定了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⑦ 匯率的起源大概是什麼時候
當開始產生了國際貿易並且是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的時候匯率就產生了.
最早在黃金本位下,兩國的匯率比價就是在兩個國家貨幣的含金量之比為中心在黃金輸入點和輸出點之間波動.
後來發展到了信用貨幣,後來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後,美圓跟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跟美圓掛鉤.
到如今的牙買加體系,各國自由選擇匯率制度.自由匯率制度國家貨幣匯率由供求決定.固定匯率制由國家制定.
具體起源的年代不是很好查證.
只能看國際貿易和貨幣同時結合 出現的年代,兩國貨幣兌換產生,匯率也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