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月5號美國最新財經數據對美元指數有何影響
從1973年3月至今,美元指數經歷了6次大的波動。在1980年8月之前,美元指數有7年時間處於下跌盤整期,接著迎來了一波84.08%幅度的上漲行情,之後美元指數開始了歷時10年的下跌之路,於1995年5月才開始反彈,至2001年6月,美元指數一直振盪上升,之後繼續下跌,2014年7月後重新開始上升期。通過對美元指數走勢的觀察,結合對應的歷史背景,我們認為,影響美元指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017年04月11日 09:51來源:第一黃金網
責任編輯:譚微
摘要
經濟增長是影響美元指數的關鍵因素。GDP增速提升的話,才會引起經濟過熱,提高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和次數,經濟向好的話,國際資本才會主動流進來進行投資,從而推動美元指數上漲。
從1973年3月至今,美元指數經歷了6次大的波動。在1980年8月之前,美元指數有7年時間處於下跌盤整期,接著迎來了一波84.08%幅度的上漲行情,之後美元指數開始了歷時10年的下跌之路,於1995年5月才開始反彈,至2001年6月,美元指數一直振盪上升,之後繼續下跌,2014年7月後重新開始上升期。通過對美元指數走勢的觀察,結合對應的歷史背景,我們認為,影響美元指數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美元
歷史走勢
1973年3月至1980年7月,美元指數下跌15.36%
1973年3月至1980年7月,美元指數經歷了7年4個月的下跌盤整期。下跌盤整的主要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西歐、日本經濟發展,美國在1971年近100年來第一次出現貿易赤字,金額達到13.02億美元,商品的大量湧入使得美國的貿易逆差擴大,黃金儲備日益減少,美國再也無法按固定價格兌換黃金,再加上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不得不宣布美元貶值,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世界處於實際滯漲階段。
1980年8月至1985年2月,美元指數上漲84.08%
從1979年8月起,美國聯邦基金將基準利率調高至11%,之後陸續提高,到1981年7月達到22.36%。高利率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美國,與此同時,里根總統實行減稅政策,緊縮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促使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經常賬戶方面與政府預算方面的巨額雙赤字是這一時期的突出特徵。受到美元升值的吸引,大量資金流出拉美國家,導致拉美債務危機產生。
1985年3月至1995年4月,美元指數下跌48.43%
1985年3月至1987年11月,巨額的「雙赤字」導致美日德法英五國簽署《廣場協議》,要求日元和歐系貨幣要相對於美元升值,美聯儲的拋售加劇了美元進一步的貶值。日元的升值加上日本政府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大量的熱錢涌進股市和房市,資產泡沫非常嚴重,日本政府認識到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於1989年實行緊縮政策,泡沫破滅,市場崩盤,日本經濟走向長期衰落之路。而歐盟由於匯率聯動機制漏洞,索羅斯等人做空當時弱勢的英鎊,直接導致英鎊退出歐洲貨幣體系。
1987年12月至1995年4月,美元指數經歷了7年4個月的盤整,指數波動區間為78.33—105.61。美聯儲在這個階段實行了兩次加息政策,美元指數弱勢振盪。
1995年5月至2001年6月,美元指數上漲43.86%
在這次上漲行情中,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仍舊增加,財政赤字在柯林頓時期得到有效改善。美國互聯網經濟出現泡沫,股市出現大行情,6次加息動作,無一不吸引全球資金的流入。在這個階段,隨著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大部分國家也跟隨實行加息政策,美國全球影響力越來越大,而大量資金的逃離引發了亞洲金融危機。
2001年7月至2014年7月,美元指數下跌32.00%
2001年7月至2004年12月,互聯網泡沫破滅後,美國實行減息政策。「9·11」事件發生後,13次減息政策使得聯邦基金利率達到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水平,由於資金成本過於低廉,房市信貸規模急劇擴張。
而在2005年1月至2014年7月,美國開展加息周期,雖然這個舉措緩解了美元指數進一步的下跌,但是導致了房市資產泡沫破滅,次貸危機爆發,為全球經濟帶來了一場范圍更廣泛的金融危機。2008年至2009年,美國啟動QE量化寬松政策引發大宗商品價格暴漲。
2014年8月至今,美元指數上漲23.09%
這一輪的上漲主要是美國經濟向好、貿易赤字收窄和加息預期的作用。實際上,美國實施量化寬松多年,長期寬松的貨幣政策並不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反而滋生過多的資產泡沫。為了抑制金融泡沫,讓實體經濟更快復甦,美聯儲可能會抓住此次機會將美國帶入加息周期。
影響因素
經濟增長狀況
經濟增長良好的話,能吸引國際資金流入美國,並且獲得不錯的投資收益,金融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就會增強,促使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升值,美元指數得以上升。數據分析顯示,當美國GDP增長良好的時候,表明經濟狀況很好,此時的美元指數都是上漲。
第一次經濟繁榮發生在1983年至1985年,當時里根政府奉行供給學派的經濟理念,其間美國GDP年均增長率為5.37%,這段時間是美元指數的上漲期。第二次繁榮發生在1991年至1999年,當時互聯網經濟正繁榮發展,美國經濟持續增長120多個月,GDP年均增速為3.84%,而CPI同比均值僅為2.81%,在這段時間里,美元二次走強。
財政赤字
美國財政赤字是從2008年開始大幅攀升的,主要是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但2010年後財政赤字很快就下降了。美元指數上漲階段,通常財政赤字都很小。通常而言,財政赤字通過這三條線來影響美元指數。第一,財政赤字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由於貨幣發行泛濫,美元供給增加,導致商品價格水平提高,相對於其他貨幣,美元貶值。第二,財政赤字易導致經常項目赤字。
在國內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勢必增加對外國商品與勞務的購買,這將擴大經常項目赤字。第三,政府要想減少財政赤字,會藉助增加稅收、借債和發行貨幣等方式,可是這些方式都會使美元指數下降:加稅會增加投資成本,限制了國際資本的流入;借債輕則財政赤字缺口加大,重則產生財務危機;發行貨幣的結果則往往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
在其他情況不變的前提下,通貨膨脹相當於本幣供給增加,單位貨幣所包含的價值量就會相對減少,本幣需求減少,外幣需求增加,於是本幣就相對於外幣貶值了。也就是說,不管美國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只要美元相對於6種貨幣尤其是對佔有57.6%權重的歐元而言,發生通貨膨脹了,美元指數應該會有所下降,反之亦然。
當美歐之間的CPI差相對上升時,美元指數相對下降;當美歐之間的CPI差相對下降時,美元指數相對上升。如果只跟自身比較的話,也可以看出,美國CPI走強的同時美元指數走弱,而CPI走弱的同時美元指數走強。可以看出,「通貨膨脹上升—貨幣對內貶值 —貨幣對外貶值」這一鏈條在理論與實證兩方面相互印證。
避險需求
1980年至1985年美元指數走強,美聯儲大幅提高基準利率來對抗石油危機造成的通脹,高利率促使美元快速升值,但卻引來了拉美危機,而拉美危機的發生又引起人們的恐慌情緒,將美元作為避險資產,使美元得以進一步的升值。在美元指數於1995年5月至2001年6月的上漲行情中,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和歐洲的科索沃戰爭,同樣促使國際資金迴流美國,直至互聯網泡沫破滅後才逃離。
在2008年席捲全球的次貸危機和2009年的歐債危機發生時,美元同樣作為避險資產持有,在這兩段時間美元指數有小幅上升。從拉美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科索沃戰爭、全球次貸危機到歐債危機,美元總是作為全球優質的避險品種來持有,這一特點是由美國的經濟政治地位所決定的,這也導致了每當發生局部危機的時候,美元指數總會有所上漲。
未來走勢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經濟增長是影響美元指數的關鍵因素,GDP增速提升的話,才會引起經濟過熱,提高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和次數,經濟向好的話,國際資本才會主動流進來進行投資,當然,在美國GDP增速與其他國家經濟下行的強烈對比下,資金處於保值的需求,也會流向美國,從而推動美元指數上漲。
展望未來,首先,我們從美國經濟基本面來看,2016年四季度美國GDP為1.9%,雖然低於預期,但經濟數據表現靚麗。2016年12月議息會議預期2017年加息三次,美聯儲耶倫明確表態到2019年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將接近3%。今年年初歐洲的GDP、通脹、製造業等數據都表明了歐洲經濟有所回升,歐洲央行1月議息會議上繼續選擇按兵不動。
其次,從地緣政治方面來看,英國啟動退歐進程,但仍希望與歐盟達成全面的自由貿易協定。最後,從法國大選方面來看,兩名執政觀念截然不同的候選人意味著法國的未來將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作為右翼政黨領導人,勒龐希望法國退出歐盟,採取措施保護國內就業。
而作為法國前經濟部長的馬克龍希望法國開放邊境,讓歐洲更為統一。因此,目前無論是美國經濟基本面、美聯儲貨幣政策、美聯儲官員的言論以及地緣政治,都很難成為美元指數下行的主要原因。
但是今年3月15日美聯儲宣布加息25個基點,加息後美元指數開始快速回落,這主要是短期加息兌現的結果。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美元指數的走勢主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特朗普政策,特朗普政策框架主要是減稅、基建、貿易保護、能源獨立以及限制移民等。雖然特朗普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經濟能否真正改善、稅改政策對美元信用的影響、特朗普是否會人為干預美元匯率,由於特朗普政策的預期還沒有兌現,美元指數不具有大幅下跌的可能。
二是2017年美聯儲加息的頻率與節奏,重點是加兩次還是加三次,目前市場的預期是加三次。如果今年加息的次數超預期的話,相信美元指數會出現一波上漲行情,但同時要考慮到美聯儲不希望美元指數走勢過強,因為指數過強意味著美元大幅升值,不利於出口,並且會打壓原油的價格,抑制輸入型膨脹,不利於美聯儲通脹目標的實現。還有一點需要關注的是美聯儲是否會縮減資產負債表,一旦縮表的話會影響長端利率,美元指數將會大幅上漲
三是歐日央行貨幣政策的走勢對美元指數的影響。歐洲製造業開始回暖,但目前經濟仍然較為疲軟,對當前歐洲經濟的反彈不宜過度樂觀,還需要後市觀察。今年是德法兩國大選之年,候選領導人執政風格之不同所帶來的政治不確定性會影響到歐元匯率,進而影響美元指數,所以目前應關注歐洲大選的動態發展。日本方面,考慮到經濟增長依然保持長期低迷,日本將會繼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對美元指數影響不大。
總的來看,2017年一季度美元指數呈現振盪回落行情,在3月份加息前期有所反彈,加息公布後,指數繼續回落,短期預計美元指數或回落到9月中旬特朗普競選總統時的位置,一旦6月加息預期加強,美元指數有望繼續向上反彈,最後在9月加息預期下振盪上升,但整體來看依然很難超越里根總統時期達到的高位。
B. 美國公司稅將從35%調整到20%,這種做法對世界各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美國公司稅將從35%調整到20%,這種做法對世界各國會產生影響,對於不同的國家的影響自然程度也是不一樣的,美國減稅後,相比於其他國家,美國將具有巨大的優勢,會吸引全世界的公司進入美國,這會讓其他國家的競爭力越來越弱。
美國減稅對歐洲和日本影響可能相當小一點,因為他們以高端製造業為主,創新能力強,盈利能力強,也需要各自的國家提供人才,所以不會為了減稅而搬遷,難受的是一些低端製造業國家,這里所說的低端是指單純從事加工製造而不是創新,減稅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企業搬遷後,會導致大量的員工失業。
美國減稅,自然是考慮美國的利益來的,只會有利於他自己的國家而不利於其他國家的發展。
C. 美國為什麼要減稅
美國特朗普當局26日公布了稅收更始方案,大幅減少企業稅和小我稅。詳細方案總結為:(1)大幅減少企業稅稅率,從35%降至15%。(2)小我稅稅率將從7檔減少至3檔,分袂是10%、25%和35%。(3)小我稅起征點幾乎翻了一番,即一對夫妻的所得稅起征點將升至2.4萬美元。(4)肅清遺產稅、「奧巴馬醫保」稅、替代性最低稅等稅種。(5)美國企業海外留存的數萬億美元將徵收一次性稅收。(6)取消首要由敷裕納稅人受益的定向稅惠方法。
從詳細減稅方案的內容來看,特朗普是想把持減少企業和小我稅收的編制,皋牢公眾,獲得更多支撐,從而繼續奉行執政更始。但這一減稅方案的實際好處,也是不言而喻的。不僅晉升了美國企業本身的競爭力,更有利的吸引國際企業投資美國,從而發動美國就業市場繼續保持安康程度。並且,針對小我的減稅政策,也進一步促使本國公眾具有更為充實的斲喪才能,從而促進美國經濟保持繁榮。
特朗普減稅方案是值得我們進修的,特別是在當代社會中,一個國家經濟保持安康繁榮的邏輯應該是怎樣樣的?稅收就是國家最首要的一種財務收入情勢。而影響稅收的兩大焦點身分,就是稅基和稅率。稅基大,稅率高,團體稅收額度就高,反之團體稅收額度就低。但稅基與稅率若是能形成互補,即稅基擴大,但稅率降低,那麼團體稅收額度仍然可以保持不變。稅基縮小,稅率進步,也是同理。
在當代社會中,列國企業都面臨著全球化的競爭,惟有盡量壓低企業運營本錢,才能保持不變安康的運營狀態,企業才會擁有投資和添加雇員的鼓勵。當局在稅收軌制的設計和辦理上,只需全力輔佐企業降低運營本錢,才能實現全民就業率的連續走高。而另一面,針對絕大多數的通俗公眾而言,小我及家庭稅收標准降低,也能鼓勵小我及家庭的斲喪進步,從而添加社會總體需求,促進經濟繁榮。
固然,成熟的當代社會體系中,也是要有較高標准並全面普及的根本社會保障體系。這就必要當局也要保持相應較為豐裕的稅收額度,從而更好的滿足社會保障體系的正常運轉。
歐洲列國及日本等國在這之方面要更為完滿,但其配合的特點就是當局本身背負較高債務。好在這些國家在國防付出上要少於美國,同時小我及家庭的稅率遍及偏高,公眾們的實際收入程度差距也就不那麼大。
由於有精採的社保體系,即使實際收入程度並不驚人,但由於小我及家庭的實際可支配資金有限,反而不會製造公眾資金高度聚積的炒作某一規模資產價錢的亂像,如製造高房價或高斲喪等。我們以倫敦、巴黎、紐約、東京等國際多數邑的高房價為例,其實是大量國際買家的拉動,這些與中國一線都市北、上、廣、深的超高房價有著本質的不合。
中國一線多數會生齒的實際收入程度已經不低,但高房價、高斲喪卻讓幸福指數不高,人們糊口壓力反而較大,首要緣故緣由就是小我及家庭收入差距較大,社會保障標准還不夠高,還不夠完滿,手中持有較多可支配資金的人們過於集中,競相爭買優良資源資產,從而形成一些關系民生規模、行業的價錢泡沫。
特朗普減稅方案,一方面降低美國的團體稅率標准,吸引國表裡企業容身美國投資興業,輔佐繼續保持美國的高就業程度。另一方面,跟著公眾就業水安然安祥斲喪才能的進步,以及個稅更始中進一步降低收入差距,從而支撐了美國以擴大斲喪促經濟添加的正向輪回。
但減稅方案也有極大的弊端,這也是為何此方案出披露之後,並未獲得市場的更多認可。當局將成為減稅方案的最大壓力方。由於美國當局已經背負巨額債務,並將於將來幾個月內面臨更度停擺的風險。以高額的財務赤字來運營當局,這已經是當下歐美日等西方發財國家當局辦理的常態。始於2009年的歐債危機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局債務額度龐大,最首要的是影響這個國家的國際聲譽。特別是這個國家在貨泉、財務、利率上不能實現充實自由的情形下。美國相較而言這方面壓力要小的多,但由於美元作為國際首要結算和儲藏貨泉,美元的匯率變化對美國經濟本身的影響更為敏感。是以,若是特朗普減稅方案獲得經由過程,得以施行,那麼美國當局在短期內必將面臨更大的債務壓力,影響美元在國際市場的諾言。
連系特朗普減稅方案的利弊分析,我們要進修美國稅改中,降低企業及小我稅負的總體辦理標的目的,特別是在把持稅收手段,降低小我及家庭收入差距上的方法。企業降稅添加投資和雇員,擴大中國社會的勞動就業程度。小我及家庭有工作、有收入,也保證了根基糊口斲喪規模的擴大和需求的添加。
在全力使得社會公眾之間的收入差距縮小的同時,當局也要減少公務付出,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的投入和完滿。只需精採的社會保障體系,公眾才會更樂意納稅,並減少資金聚積炒作某一規模或行業的資產價錢,從而更充實的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有序生長,按捺社會資金錯配和金融服從低下,更為實體經濟的鼓勵和保持繁榮創造前提。
D. 美國大幅減稅中國該如何應對
特朗普放大招!美國大幅減稅,中國該如何應對?
思考
我們當然不能小覷美國的稅改政策,但是,情況遠沒有想像中那麼糟。
設想一下,如果美國大幅減稅,進一步拉大與發展中國家的稅務負擔差距,其他國家有沒有可能在資本外逃等一系列壓力下,也被迫做出減稅等其他財稅政策的調整呢?事實上,英國、法國以及其他主要發達國家已推動減稅立法。而如果這一設想真的實現的話,這一輪全球減稅戰無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減美國減稅的政策效應。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此前我們所作的分析都是基於一般經濟學常理的判斷,而現實中的經濟活動,遠比理論要復雜難以掌握地多。
從美國國內來看,美國減稅真的將百分百推動跨國企業迴流嗎?不盡然。稅率僅僅是影響企業投資的因素之一,其他包括宏觀政策、商業環境、人才條件等,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在梅新育看來,單一的財稅政策,也很難提振美國經濟,還需要跟接下來的福利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最好的作用。這一點,自然也是跨國資本需要審慎考慮的。
梅新育指出,很重要的一點是,「從特朗普訪華稱中國的政體適合中國人民,到近期一系列的動作來看,他偏向於減少對外部世界的干預,專注於本國經濟改革,激勵生產勞動……這個構想對中國乃至外部世界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中美不是敵人,美國專注於國內經濟發展,提振其經濟,對我國也不是壞事。
在梅新育看來,當下的中國最應該做的,還是專注自己的一系列改革,不要被外界的動作亂了陣腳。美國的稅改或許對我國有一定的沖擊壓力,但這同樣可以轉化為改革的契機。
當下中國的財稅依然存在一些潛伏性問題,比如稅率較高,轉移支付和減免太多等。如果能以此為契機,對減免項目、轉移支付優惠進行一定程度的壓縮,減少不必要的財政支出,同時降低稅率,那麼中國的財政改革也將迎來廣闊的空間。
在這一過程中,專注自己腳下,拓寬稅基,贏得更加公平、安全和可持續的財稅政策,重振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活動,才是當下的中國,最該堅持的思路。
E. 稅改落地美元要大幅飆漲了
周二晚,參議院共和黨人投票通過了他們備受期待的稅改方案。對於那些擔心美元匯率未來走強的人來說,稅改法案中關於企業「免稅期」的規定是相當有趣的影響因素。為了鼓勵跨國公司將資產向美國國內轉移,共和黨立法者選擇改革臭名昭著的美國國際稅收制度。
在現行的稅制下,擁有海外利潤的美國企業將受到本國特殊稅收制度的制約,即雙重征稅打擊了其「遣返」海外利潤的動力。雙重征稅的具體原則為:美國企業在海外賺取利潤時需征稅;將利潤流轉回國內時還要征一次稅。作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是唯一實行這種稅收體制的國家。
此外,美國的名義公司稅率全球最高,達到35%;遠高於22%的全球平均水平(新的預期利率為21%)。過高的所得稅率也打擊了企業將海外利潤轉移回美國的意願。例如,一家公司可能在愛爾蘭獲得了300億美元利潤,該國稅率僅為12%。那麼,為什麼這家公司要將這300億美元從愛爾蘭轉移回美國呢?美國除了會對轉移回來的這部分利潤征稅,而且本土的企業所得稅稅率近乎愛爾蘭的3倍。
特朗普當局並非第一任試圖引導2.5萬億美元海外利潤迴流國內的政府。小布希早在2004年就曾做過類似嘗試。
當年10月,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通過了《美國就業機會創造法案》。法律允許美國公司海外迴流利潤一次性稅率降低至5%。其目的是希望迴流的利潤投資於美國的就業機會創造項目,因此對這些資金的使用有嚴格的監管准則
F. 人民幣對美元2017年升值了多少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報.5821,較上一個交易日下跌26個基點,這一階段的美元回調則體現了在稅改消息兌現後,市場對美國議會能否通過「權宜支出法案」、避免部分政府機構關門的疑慮。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專員劉健昨日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盡管2017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穩中有升,但匯率維穩政策取向不會輕易改變。
內部來看,人民幣匯率貶值預期並未銷聲匿跡,銀行代客結售匯大部分月份仍為逆差;外部來看,特朗普稅改取得重要進展,2018年美聯儲仍可能加息三次並可能加快縮表節奏背景下,人民幣匯率仍可能面臨一些貶值壓力。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可能面臨小幅貶值壓力,但整體不悲觀,特朗普稅改所提出的企業所得稅一次性的大幅削減將提振企業盈利,促進投資和海外存留利潤迴流,可能使人民幣匯率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
(6)美國稅改美元匯率擴展閱讀:
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順利進行,分散的各解放區迅速連成一片,為適應形勢的發展,亟需一種統一的貨幣替代原來種類龐雜、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區貨幣。
為此,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同日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當時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為該套人民幣題寫了中國人民銀行行名。
人民幣發行後,逐步擴大流通區域,原各解放區的地方貨幣陸續停止發行和流通,並按規定比價逐步收回。
194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幣成為中國唯一合法貨幣,在除台灣、西藏以外的全國范圍流通(西藏地區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幣)。
G. 歷史告訴你美國加息對美元造成什麼影響
1、有利的一面:
美元走強。基本面的改善意味著美國的貨幣政策將與其他經濟體差異越來越大,國際資金在息差的影響下流向美國,增加對美元的需求,進而導致美元升值。資金流入美國。一國利率的提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金為了逐利會紛紛流向該國,歷史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2、弊端:
加息導致的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上升,會吸引其他資金流入貨幣和債券市場,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他投資。加息導致的美元升值不利於美國,尤其是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出口。
註:美聯儲加息,會使美國儲戶的存款利息提高。因此,國際投資者更願意持有美元,國際熱錢紛紛湧入美國。這反映在外匯市場,就表現為美元走強,相對於其他貨幣升值,因此其他貨幣較美元相對貶值。
(就好像供求關系,美元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商品,對美元的需求上升,美元自然升值)美元走強後,有利於本國進口,相同的美元可以兌換更多的外幣,因此外國商品相對於美元也是貶值了。
(7)美國稅改美元匯率擴展閱讀
美聯儲加息對人民幣的影響:
短期來說,美聯儲加息會促使美元上漲,人民幣兌美元方面會有短線的下滑,但中國人民銀行認為,美元上漲,人民幣依然穩定,理由如下:
1、中國經濟增速雖然相對放緩,但從全球橫向比較仍屬較高水平;
2、中國仍保持一定規模的貿易順差;
3、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後,境外持有的人民幣資產規模將逐步增加;
4、中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
美聯儲加息有利於美元匯率上漲,通常市場都會提前走出預期,如果美國經濟狀況不是很樂觀的話,加息公布之後美元會下跌,這就是買預期賣事實,對於中國來說,美聯儲加息影響不是很大。
因為只有離岸人民幣參與國際外匯交易,在岸人民幣影響很小,對於中國來說,只有真正能影響到國際競爭力的事件,才會真正影響到中國,比如美國的稅改,其目的就是要把企業和資金引向美國,以此來提高美國就業和整體經濟,這對於中國是有影響的。
H. 美元不會貶值嗎
作為特朗普競選核心承諾之一的稅改計劃日前向著最終落地邁出堅實一步。美元歷經調整與反復之後能否重振雄風,備受市場關注。對人民幣匯率而言,美國稅改將帶來新變數,尤其是在四季度這個比較微妙的時點上。
但有不少機構認為,從更長時間看,美元上行空間未必很大,未來可能呈現先揚後抑的走勢。一則市場對稅改拉動美國經濟增長的實際效果存在分歧。有機構認為,減稅對中短期的財政收入有負面沖擊,影響政府支出及基建投資計劃的實施。另外,美聯儲貨幣政策收緊將部分對沖減稅效果。二則全球經濟逐漸形成復甦共振,美國在經濟增長及貨幣政策周期上的領先性正在減弱。今年以來歐洲經濟持續復甦,政治風險消退,市場對歐央行貨幣政策預期發生變化,推動歐元大幅走強,一度導致美元指數明顯承壓。
華泰證券宏觀研究認為,稅改短期內會刺激美元指數反彈,但未來美元走勢大概率為前高後低。中金公司宏觀研究預測,2018年下半年美元指數將回落。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特朗普新政」進入實施階段,未來可能仍不乏「預期差」,對美元未必都是利好;在全球經濟呈現復甦共振的態勢下,美元難以重演一枝獨秀的局面,未來美元上行空間未必很大。
人民幣單邊貶值難現
12月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設在6.6113元,較前值調低8個基點,為連續第7日調低。
分析人士認為,美元若因稅改走強,疊加季節性購匯需求等,難免會對人民幣匯率造成一定影響。不過,既然未來美元上行空間未必很大,人民幣匯率面臨的外部環境應不會明顯變差。
還應看到,人民幣匯率自身穩定性也在增強。
首先,經濟穩是構成匯率穩的根本條件。匯率波動最終還是基本面相對變化的反映。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當前融資需求不弱預示經濟增長韌性仍足,中美經濟運行在方向上趨同,而去年面臨的是中國經濟走弱、美國率先復甦的環境。
其次,利差高構築安全邊際。今年以來海外債市收益率變化不大,目前10年期美債收益率在2.4%左右,與2016年末水平相當。中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則從3.01%漲至3.9%左右,中美利差處在歷史高位,為人民幣匯率抵禦外部擾動提供了較寬的「護城河」。
再次,預期分化降低單邊波動風險。今年以來,隨著內外經濟形勢變化,資本流動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對美元逆預期升值,打破了此前的單邊貶值預期。匯率預期分化,降低了人民幣單邊貶值或升值的風險,為匯率大致持穩,展開雙向波動創造條件。
最後,「逆周期因子」提供政策保障。今年二季度,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模型引入「逆周期因子」,有助於平抑人民幣匯率的非理性波動,降低匯率單邊超調的風險。
總之,今時不同往日,「稅改」難改外匯市場大趨勢。在同復甦、共增長的形勢下,美元難現大漲,人民幣亦難大跌。過去四季度人民幣單邊大幅貶值的一幕難重現,未來人民幣對美元料有貶有升,總體持穩。
國家的地位決定了貨幣是否貶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