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衍生產品交易指的是什麼
衍生產品是一種金融工具,一般表現為兩個主體之間的一個協議,其價格由其他基礎產品的價格決定。並且有相應的現貨資產作為標的物,成交時不需立即交割,而可在未來時點交割。典型的衍生品包括遠期,期貨、期權和互換等。
❷ 金融衍生產品與信用衍生產品的區別
金融資產有債權的和股權的。
信用衍生品屬於金融衍生品的一個類別
❸ 杠桿效應.金融衍生工具是什麼
衍生工具
就是說從最基本的東西演變而來,對原有的東西有所創新
比如春晚的小品吧,本來就是演戲,現在加了廣告,這就是一種衍生
一個簡單的金融期貨,就是來源於金融遠期
杠桿效應
是說可以用100塊錢來操縱1000塊錢
好比你信用好
我可以借給你1000塊錢,你只需要交100塊錢保證金給我
那麼你不就是只花了100而可以運營1000塊錢
這個放大的效應就是杠桿效應
❹ 金融衍生產品中所說的杠桿性是什麼意思
當購買股票時,實際上是在一家公司購買一部分股權。股票作為個人股票出售,擁有的股票越多,你獲得的公司股份就越大。脫冷先生對歐也納先生說:
❺ 為什麼期貨和金融衍生品有保證金制度,有杠桿效應;而股票就不可以。制定這樣的制度,是根據什麼來做的。
股票也有,中國a股現在的業務叫融資融券.
❻ 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效應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的高投資性和高風險性那裡錯了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建立在基礎產品或基礎變數之上其
❼ 如何正確看待信用衍生品
基於信用衍生品在次貸危機中的表現,部分市場人士認為以信用違約互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為代表的各種信用衍生品危害金融市場穩定、導致金融危機爆發,並提出對其加以限制的主張。我們認為,信用衍生品並非是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源,對金融工具制定出好的監管規則,其實可以發揮該工具本身的真正作用。
一、美國次貸危機發生的背景
居者有其屋,是中國人的理想,同樣也是美國人的理想。讓低收入、少數族裔居民擁有住房是美國政府的一項長期目標。次級抵押貸款即是為了實現此目標而出現的一項創新。次級抵押貸款、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擔保債務憑證(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的平方等一系列金融創新極大地支持了美國的住房市場發展。從Case-Shiller房價指數來看,美國的房屋價格從2000年初開始上漲,於2006年5月達到最高點,之後開始下降;到2009年5月達到一個局部最低點,目前回到了2007年11月份左右的水平。
學術界關於次貸危機起因的研究已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大類:一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的轉向;二是過渡的金融創新;三是美國監管部門的監管放鬆和缺失;四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導致市場過度相信評級機構。
大量的次貸發放給了既無工作又無固定收入的人(Ninja),之後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優先順序RMBS被直接出售給投資者,中間級RMBS的很大一部分會作為基礎資產被出售給CDO。類似的,優先順序CDO被出售給各類投資者,中間級CDO證券很可能會進入另一個CDO中,形成了CDO的平方,理論上,這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余永定,2008)。在這條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上,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信息越來越不對稱,而且風險逐漸積累,投資者並不知道風險最後處在何處。在2006年1月ABX指數引入市場之後,ABX指數可以為信用風險定價,提供了看空和對沖信用風險的工具。ABX指數在2007年之後價格下降,市場開始認識到次貸有關債券的價值被高估,很多金融機構爆出虧損,對交易對手違約風險的擔心導致了Libor—OIS利差的走高。回購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融資市場,對交易對手風險的擔憂迫使金融機構提高了扣減率(Haricut),回購市場擠兌發生,乃至流動性枯竭,金融機構大規模的去杠桿開始,次貸危機爆發(Gorton, 2009和2012)。
二、CDS與CDO的區別
對於房地產金融機構而言,一套住房的按揭期限往往有二三十年,而它們的資本金是有限的,為了能夠持續的從事房地產抵押貸款的發起業務,這類金融機構會在投資銀行的幫助下進行資產證券化,將房地產金融機構資產方的眾多貸款移出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以這些債權為基礎發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RMBS)。
CDO與RMBS的區別在於:RMBS是以房屋抵押貸款產生的本金和利息現金流作為基礎,進行資產證券化;而CDO是以RMBS和其他一些資產支持證券,如信用卡應收賬款支持證券、汽車貸款支持證券等,為基礎進行的新一輪資產證券化。CDO債券的發行也會採用和RMBS發行類型的模式,SPV會對CDO債券進行分層並評級。
根據證券化方法的不同,CDO包括現金型CDO、合成型CDO(Synthetic CDO)和混合型CDO(Hybrid CDO),其中合成型CDO又可分為完全融資合成型和部分融資合成型。現金型CDO的構造過程中涉及到資產的真實出售;而合成型CDO是建立在信用違約互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的基礎上,在此類CDO的構造過程中,基礎資產所有權不發生轉移,即不存在真實出售,發起人(Originator)通過CDS將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轉移給了SPV,並由SPV將信用風險最終轉嫁給了CDO證券的投資者,尤其是低層級CDO證券的投資者。在這個過程中,發起人作為CDS買方,定期向作為CDS賣方的SPV支付保費。如果參考實體沒有發生信用事件,SPV將利用CDS保費和抵押資產池產生的現金流向CDO的投資者支付票息收入;如果參考實體發生信用事件,則SPV會以抵押資產池產生的收入、甚或變賣抵押資產池的資產來對發起人進行賠付。
經過上述的梳理,整個鏈條為:次級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SPV會對資產支持證券進行分級,優先順序RMBS被直接出售給投資者,中間級RMBS的很大一部分會被作為基礎資產出售給CDO。類似的,各層級CDO被出售給各類投資者,中間級CDO證券很可能會進入另一個CDO中,形成了CDO的平方,理論上,這個資產證券化的過程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如上圖所示。事實上,嚴格說來,普通投資者已經很難判斷和甄別CDO的基礎資產是什麼,或者說很難具體的指向某一筆信用卡貸款或者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因為初始的資產證券化已經把眾多類似的債權等匯集成一個資產池,來分散個體的違約風險。在ABS、CDO、CDO的平方、CDO的立方……這條資產證券化的鏈條上,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信息越來越不對稱,而且風險逐漸積累。
三、信用衍生品並非08年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
信用衍生品是否是危害金融穩定、導致次貸危機的「潘多拉魔盒」?前美國金融協會(AFA)主席Rene Stulz(2009)認為,信用違約互換並沒有導致大規模的信用危機事件,信用違約互換(CDS,Credit Default Swap)的櫃台交易市場在次貸危機第一年(2007.6-2008.7)的大部分時間中運轉良好,CDS市場基本上還是具有相當流動性的;並且該市場能夠很好地處理異常的違約事件,如雷曼兄弟的破產。根據美國存管信託與清算公司(DTCC)的數據,在DTCC登記的關於雷曼兄弟的CDS合約名義本金額為720億美元,在違約回收率僅為8.625%的情況下,最終的現金交割金額僅為52億美元。
研究表明在次貸危機發展過程中,CDS保費率(spread或premium)更多是受CDS市場的流動性所影響,而非參考實體的信用風險。其實這一點在任何資產市場上都是成立的。CDS保費率上升和市場萎縮實際上反映金融危機逐步深化及市場流動性日益枯竭的狀況。
互換等場外交易工具的信息披露較少,不受監管機構監管,少量的信息披露不足以讓一個投資者去全面地評估自身面對做市商違約時的狀況。缺乏對自身狀況的合理預期會導致對金融機構的擠兌,並由此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
綜上,2008年金融危機源於美國銀行業向不合格貸款人發放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形成大量「有毒資產」,以及金融機構高杠桿率。CDS作為分散和轉移風險的工具,並非導致危機的「罪魁禍首」,但場外交易的流動性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使CDS對危機起到助推作用。危機後,提高場外市場的透明度和降低系統性風險是歐美監管機構在2008年之後對場外市場進行改革的方向。各國監管機構加強對CDS等場外衍生品市場的監管,推廣電子化交易平台應用,完善集中清算制度,加強交易信息報備,目的正是在於防範上述流動性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更好地發揮CDS分散和轉移風險的積極作用。
❽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什麼意思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樓上的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❾ 信用衍生產品的功能
1、分散信用風險
信用衍生產品的出現使信用風險管理有了屬於自己的技術,通過信用衍生產品可以將信用風險從其它風險中剝離並轉移出去,從而較好地解決了銀行在風險管理實踐中的信用悖論問題。藉助於信用衍生產品,銀行既可以避免信用風險的過度集中,又能繼續保持與客戶的業務關系,無疑對傳統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具有革命意義。
通過信用風險的定價和交易,可以推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信用風險市場之中,使得金融市場上信用風險的承擔者從銀行擴展到保險、基金、企業等各種不同類型機構,提高了金融市場整體風險抵抗能力。
2、提高資本回報率
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可通過預期收益與意外損失兩個參數來表示,其中,預期收益依賴於利差和信用損失,意外損失的計算則基於許多信用同時違約的假設。預期收益和意外損失的比是一個類似於夏普比率的指標。通過減少意外損失高、預期收益低的資產,或增加有正貢獻的資產,來提高預期收益和意外損失的比率,可以達到提高資產組合預期業績的目的。如果沒有信用衍生產品,市場參與者只能通過購買或出售金融資產才能實現上述目標。但利用信用衍生產品,則很容易實現這些策略,提高金融資本回報率。
3、提高基礎市場流動性
信用衍生產品把金融資產中的信用風險分離出來,並通過信用分層、信用增級、破產隔離等金融工程尤其是信用工程技術,重新改變金融資產的風險收益特徵,將其改造成可交易的金融產品,從而大大增強了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此外,信用衍生產品是對金融市場的一次重新整合,使金融機構能進入更多的市場領域,相當於把所有的市場都聯系起來,這有助於增加市場的流動性。
4、提高金融市場效率
在有信用衍生產品的金融交易中,由於出現了信用風險的第三方購買者,極大地減輕金融市場上由於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從而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有力地促進了金融市場上的運行效率。另一方面,信用衍生產品的持續交易也會使金融市場上的一些隱蔽信息更加公開,增強市場的透明度,這樣金融資產的價格就能反映出更多的市場信息,金融資產的定價也更為有效。
❿ 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桿效應是源於什麼呢A對沖交易B。低的保證金比例
保證金,用10萬做100萬的事就是資金放大100倍,風險與收益正比,在一個市場上買進優質股同時賣空劣質股,形成一個多元化的對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