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合金共晶體的質量分數公式是什麼意思
126-
78
=
48;
o=
16g/mol
,
48/16=
3個o;
k=
39g/mol,
78/39=
2個o
所以總的k:
o
=
2:3
所以1mole
k2o2
:
2mol
ko2 (4k
:
6o=
2:3),
所以過氧離子和超氧離子比例是1:2
❷ 共晶合金和固溶體的性能比較,越詳細越好😊
固溶體合金韌性塑性較好,共晶合金硬度高塑性大。工藝性能:固溶體合金的切削性能好,鍛造性好,共晶合金的鑄造性能好。機加工性能固溶體合金比共晶合金好。這是哈工大的考試題
❸ 含碳量3%的鐵碳合金中的共晶滲碳體、二次滲碳體、共析滲碳體的相對量
先析出初晶奧氏體,液體的成分隨著初晶奧氏體析出達到共晶成分,4.3%。根據杠桿定律算出共晶(萊氏體)的相對含量,a=(3-2.11)/(4.3-2.11)。共晶萊氏體分別由成分為2.11%的奧氏體和6.69%的滲碳體組成,根據杠桿定律算出共晶滲碳體的含量b=(4.3-2.11)/(6.69-2.11)*a,×a是為算出在整個合金中共晶滲碳體的相對含量。二次滲碳體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初晶奧氏體析出,另一部分是共晶奧氏體析出,分別用杠桿定律求出。隨著二次滲碳體的析出,奧氏體的成分達到共析點,發生共析反應,根據相對含量和杠桿定律求就好。
❹ 分析亞共晶,共晶和過共晶合金組織的區別
Pb-Sn相圖是以共晶型轉變為主要結晶方式的相圖,在靠近組元兩端各有一個有限固溶的均晶型結晶區域。Pb與Sn都能形成有限固溶體。其中以Pb為溶劑,Sn為溶質形成α固溶體。Sn在Pb中最大溶解度在c點。而以Sn為溶劑,Pb為溶質形成β固溶體。Pb在Sn中最大溶解度在e點.固溶體α與固溶體β相交與d點,d點被稱為共晶點,表示此點成分(共晶成分)的合金冷卻到此點所對應的溫度(共晶溫度)時,共同結晶出c點成分的α相和e點成分的β相。發生共晶反應時有三相共存,它們各自的成分是確定的,反應在恆溫下平衡地進行。水平線cde為共晶反應線,成分在ce之間的合金平衡結晶時都會發生共晶反應。cf線為Sn在Pb中的溶解度線(或α相的固溶線)。溫度降低,固溶體的溶解度下降。Sn含量大於f點的合金從高溫冷卻到室溫時,從α相中析出β相以降低α相中Sn含量。從固態α相中析出的β相稱為二次β,寫作βII。這種二次結晶可表達為:α→βII。eg線為Pb在Sn中溶解度線(或β相的固溶線)。Sn含量小g點的合金,冷卻過程中同樣發生二次結晶,析出二次α。只有共晶合金才能發生共晶反應,非共晶合金不會發生共晶反應。
❺ 含碳量3%的鐵碳合金中的共晶滲碳體、二次滲碳體、共析滲碳體的相對量怎麼計算
用杠桿定律計算:
一、共晶滲碳體量:
1、萊氏體中共晶滲碳體量=(4.30-2.11)/(6.69-2.11)=2.19/4.58=0.478=47.8%
2、3%的鐵碳合金中的萊氏體量=(3.0-2.11)/(4.30-2.11)=0.89/2.19=0.4064=40.64%
3、3%的鐵碳合金中的共晶滲碳體量=0.478x0.4064=0.194=19.4%
二、二次滲碳體量:
1、3%的鐵碳合金中的奧氏體量=(4.30-3.0)/(4.30-2.11)=1.3/2.19=0.5936=59.36%
2、含碳為2.11%的奧氏體的二次滲碳體含量=(2.11-0.77)/(6.69-0.77)=1.34/5.92=0.226=22.6%
3、3%的鐵碳合金中的二次滲碳體量=0.5936x0.226=0.134=13.4%
三、共析滲碳體的量:
1、3%的鐵碳合金中的奧氏體量=(4.30-3.0)/(4.30-2.11)=1.3/2.19=0.5936=59.36%
2、含碳為0.77%的奧氏體的共析滲碳體含量=(0.77-0.0218)/(6.69-0.0218)=0.7482/6.6682=0.1122=11.22%
3、3%的鐵碳合金中的共析滲碳體量=0.5936x0.1122=0.067=6.7%
最後可知含碳量3%的鐵碳合金中的共晶滲碳體佔19.4%,二次滲碳體佔13.4%,共析滲碳體佔11.22%,總共含碳量3%的鐵碳合金中的滲碳體量約為44.8%。
(5)合金共晶的杠桿擴展閱讀:
鐵基材料中應用最多的一類——碳鋼和鑄鐵,就是一種工業鐵碳合金材料。鋼鐵材料適用范圍廣闊的原因,首先在於可用的成分跨度大,從近於無碳的工業純鐵到含碳4%左右的鑄鐵,在此范圍內合金的相結構和微觀組織都發生很大的變化。
另外,還在於可採用各種熱加工工藝,尤其金屬熱處理技術,大幅度地改變某一成分合金的組織和性能。
當鐵碳合金的碳含量超過在鐵中的溶解度時,多餘的碳可以以鐵的碳化物形式或以單質狀態(石墨)存在於合金中,可形成一系列碳化物,其中Fe₃C(滲碳體,6.69%C)是亞穩相。
它是具有復雜結構的間隙化合物。石墨是鐵碳合金的穩定平衡相,具有簡單六方結構。Fe3C有可能分解成鐵和石墨穩定相,但該過程在室溫下是極其緩慢的。
含碳量在2.11%時,作為鑄鐵和碳鋼的黃金分割點。碳含量在2.11%之前為碳鋼。碳含量在2.11%之後為 鑄鐵。而碳含量在0.0218%至0.77%之間稱為亞共析鋼,0.77%至2.11%之間稱為過共析鋼。
含碳量為2.11%為共析鋼。碳含量在2.11%至4.3%,稱為亞共晶白口鑄鐵,碳含量在4.3%至6.69%之間稱為過共晶白口鑄鐵。碳含量在4.3%為共晶白口鑄鐵。
❻ pb-sn合金,分析亞共晶,共晶和過共晶合金組織的區別
Pb—Sn合金中亞共晶、共晶和過共合金的區別:
1、組成成分不同:
亞共晶合金:含19.2%-61.9%的Pb—Sn合金;
共晶合金:含61.9%Sn的Pb—Sn合金;
過共晶合金組織:含61.9%-97.5%的Pb—Sn合金;
2、組織形態不同:
亞共晶合金:一般多呈樹枝狀,此外還有邊緣圓滑的卵狀、多邊體、塊狀等;
共晶合金:為層片狀,此外還有樹枝狀、針狀、棒狀、球狀和螺旋狀;
過共晶合金:多為棒狀、球狀等。
(6)合金共晶的杠桿擴展閱讀:
Pb-Sn共晶過程中,符號表示說明:
a—以Pb為基體,溶解了少量的Sn固溶體;
b—以Sn為基體,溶解了少量的Pb固溶體。
1、共晶合金的冷卻過程
共晶合金的熔點最低,它的液相線與固相線重合(溫度相同)。緩慢冷卻過程中,共晶合金在183℃下發生共晶轉變。
這是一個恆溫轉變,在183℃液相全部轉變成固相Pb和Sn組成的共晶組織;
2、亞共晶合金冷卻過程
亞共晶合金發生與共晶合金的冷卻過程的區別在於,亞共晶合金發生共晶轉變之前,先進行勻晶轉變,勻晶轉變剩餘的液相再進行共晶轉變。
3、過共晶合金的冷卻過程
過共晶合金冷卻過程中的組織轉變與亞共晶合金十分相似,它們的區別在於過共晶合金的先共晶相是b,而不是a.
❼ 為什麼鑄造合金選用共晶成分的合金
液固相線距離大→枝晶偏析傾向愈大,合金流動性也愈差,形成分散縮孔的傾向也愈大,使鑄造性能惡化。所以鑄造合金的成分常取共晶成分和接近共晶成分或選擇
❽ 二元共晶合金的性質
在二元合金中,最適宜用於鑄造生產的合金是共晶合金。合金鑄造性能與相圖的關系:液相線與固相線間隔越大,流動性越差,越易形成分散的孔洞(稱分散縮孔,也稱縮松)。共晶合金熔點低,流動性最好,易形成集中縮孔,不易形成分散縮孔。因此鑄造合金宜選擇共晶或近共晶成分,有利於獲得健全鑄件。
❾ 共晶成分合金有什麼組成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共晶組織:
組成共晶相圖的兩組元,在液態可以無限互溶,在固態只能部分互溶,甚至完全不溶。兩組元的混合物使合金的熔點比各組元低,因此,液相線從兩端純組元向中間凹下,兩條液相線的交點所對應的溫度稱為共晶溫度。在該溫度下,液相通過共晶凝固同時結晶出兩個固相,這樣的兩相的混合物稱為共晶組織或共晶體。
共晶成分合金的組成:
α+β兩相混合組織
❿ 什麼是共晶成分合金
共晶是指在相對較低的溫度下共晶焊料發生共晶物熔合的現象,共晶合金直接從固態變到液態,而不經過塑性階段。其熔化溫度稱共晶溫度。
共晶是在低於任一種組成物金屬熔點的溫度下所有成分的融合。在大多數例子中,共晶合金中組成物金屬的熔點與它在純金屬狀態下的熔點相差100℃。
共晶是指凝固時由一個液相同時生成兩個不同的固相。
是一個液態同時生成兩個固態的平衡反應。
共晶成分合金的結晶是在恆溫下進行的,結晶過程從表面開始向中心逐層推進.由於凝固層的內表面比較平滑,對尚未凝固的液態合金流動的阻力小,有利於合金充填型腔.此外,在相同的澆注溫度下,共晶成分合金凝固溫度最低,相對來說液態合金的過熱度(即澆注溫度與合金熔點溫度差)大,推遲液態合金的凝固,因此合金的流動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