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索羅斯傳做空英鎊過程
索羅斯是經濟大鱷,是各種經濟漏洞的製造者,金融危機的主導者
㈡ 索羅斯用多少杠桿,索羅斯用多少杠桿帖子問答
1997年之前的幾年,泰國的國際收支不太平衡,所以泰國政府拋出外匯儲備好平衡泰銖的匯率,導致泰銖高估,外匯儲備不足,索羅斯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先是從銀行借入數十億億美元的泰銖和遠期泰銖合約,而後於現匯市場和遠期合約市場大規模拋售,泰銖匯率大幅度下跌,而泰國政府因外匯儲備耗盡已無力進行反向操作,最終使泰銖崩盤。打個比方說,索羅斯當時借了1000泰銖(值100美元),最後泰銖崩盤,1美元就可以兌換1000泰銖了,還了1000泰銖(1美元)之後,帳就結清了。借100塊還1塊,索羅斯就賺了99美元。
㈢ 索羅斯做外匯用的什麼平台大概多少倍杠桿
他一般上百億資金來做的,都是銀行兌換。不會通過如何外匯平台。
變色龍EA
㈣ 請教索羅斯大師使用的杠桿比率。。
5000倍!有這么高的?以前100.200倍有做過.現在我在國內做的只有10倍哦.星期五鄙人在平了一切空單以後.本金有3000多的情況下,想多20K.GBP/USD都做不了.最後只能在20051的價位多了15K.你說怪也不怪?
㈤ 索羅斯狙殺英鎊是怎樣賺錢的
1992年索羅斯成功狙擊英鎊
英鎊在200年來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貨幣,原來採取金本位制,與黃金掛鉤時,英鎊在世界金融市場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才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金本位制而採取浮動制,英鎊在世界市場的地位不斷下降。
而作為保障市場穩定的重要機構——英格蘭銀行,是英國金融體制的強大支柱,具有極為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強大的實力。從未有人膽敢對抗這一國家的金融體制,甚至想都未敢想過。索羅斯卻決定做一件前人所未做過的事,搖撼一下大不列顛這顆號稱堅挺的大樹,試一試它到底有多麼強大的力量。
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轟然倒下,許多人認為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和繁榮。但索羅斯經過冷靜地分析,卻認為新德國由於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歷一段經濟拮據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而無暇幫助其他歐洲國家渡過經濟難關,這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1990年,英國決定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系——歐洲匯率體系(簡稱ERM)。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因為歐洲匯率體系將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針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釘住;每一種貨幣只允許在一定的匯率范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干預,使該國貨幣匯率穩定到規定的范圍之內;在規定的匯率浮動范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而以德國馬克為核心。早在英國加入歐洲匯率體系之前,英鎊與德國馬克的匯率已穩定在1英鎊兌換2.95馬克的匯率水平。但英國當時經濟衰退,以維持如此高的匯率作為條件加入歐洲匯率體系,對英國來說,其代價是極其昂貴的。一方面,將導致英國對德國的依賴,不能為解決自己的經濟問題而大膽行事,如何時提高或降低利率、為保護本國經濟利益而促使本國貨幣貶值;另一方面,英國中央銀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維持其高匯率也值得懷疑。
特別是在1992年2月7日,歐盟12個成員國簽訂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這一條約使一些歐洲貨幣如英鎊、義大利里拉等顯然被高估了,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將面臨巨大的降息或貶值壓力,它們能和經濟實力雄厚的德國在有關經濟政策方面保持協調一致嗎?一旦這些國家市場發生動盪,它們無力抵禦時,作為核心國的德國會犧牲自己的國家利益來幫助這些國家嗎?
索羅斯早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之時已預見到歐洲匯率體系將會由於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很難保持協調一致。一旦構成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鏈條」出現松動,像他這樣的投機者便會乘虛而入,對這些松動的「鏈條」發起進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隨者也會聞風而動,使匯率更加搖擺不定,最終,對追風機制的依靠比市場接納它們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個扒制被摧毀。
果然,在《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簽訂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一些歐洲國家便很難協調各自的經濟政策。當英國經濟長期不景氣,正陷於重重困難的情況下,英國不可能維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國經濟發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如德國的利率不下調,英國單方面下調利率,將會削弱英鎊,迫使英國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此時此刻,索羅斯及其他一些投機者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卻在不斷擴大頭寸的規模,為狙擊英鎊作準備。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政府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它請求德國聯邦銀行降低利率,但德國聯邦銀行卻擔心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崩潰,拒絕了英國降息的請求。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英國政府卻受到歐洲匯率體系的限制,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匯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在1992年復季,英國的首相梅傑和財政大臣雖然在各種公開場合一再重申堅持現有政策不變,英國有能力將英鎊留在歐洲匯率體系內,但索羅斯卻深信英國不能保住它在歐洲匯率體系中的地位,英國政府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在不斷地下跌,從2.95跌至2.85,又從2.85跌至2.7964。英國政府為了防止投機者使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低於歐洲匯率體系中所規定的下限2.7780,已下令英格蘭銀行購入33億英鎊來干預市場。但政府的干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
1992年9月,投機者開始進攻歐洲匯率體系中那些疲軟的貨幣,其中包括英鎊、義大利里拉等。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匯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資金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出德國股票。如果只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註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徒。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義大利里拉即將貶值的謠言,里拉的拋盤大量湧出。9月13日,義大利里拉貶值7%,雖然仍在歐洲匯率體系限定的浮動范圍內,但情況看起來卻很悲觀。這使索羅斯有充足的理由相信歐洲匯率體系的一些成員國最終將不會允許歐洲匯率體系來決定本國貨幣的價值,這些國家將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1992年9月15日,索羅斯決定大量放空英鎊。英鎊對馬克的比價一路下跌至2.80,雖有消息說英格蘭銀行購入30億英鎊,但仍未能擋住英鎊的跌勢。到傍晚收市時,英鎊對馬克的比價差不多已跌至歐洲匯率體系規定的下限。英鎊已處於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邊緣。
英國財政大臣採取了各種措施來應付這場危機。首先,他再一次請求德國降低利率,但德國再一次拒絕了;無奈,他請求首相將本國利率上調2%一12%,希望通過高利率來吸引貨幣的迴流。一天之中,英格蘭銀行兩次提高利率,利率已高達15%,但仍收效甚微,英鎊的匯率還是未能站在2.778的最低限上。在這場捍衛英鎊的行動中,英國政府動用了價值26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最終還是遭受慘敗,被迫退出歐洲匯率體系。英國人把1992年9月15日——退出歐洲匯率體系的日子稱做黑色星期三。
索羅斯卻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經濟學家>雜志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義大利里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為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增長了67.5%。
㈥ 關於索羅斯在英鎊危機中的兩個問題
索羅斯所採取的手法都是目前市場上已經通用的手段,期貨放大的杠桿來操作.只依靠自己的資金量是不可能完全有勝利.他所造成的市場恐慌效果才是他能成功的原因.當然這是事後才能看明白的,當時處於市場中的操作人員也才能真正的明白那些資金量的兇猛!70億放大10-100倍,以及它來回的操作所帶來的效果,不只是當時處於市場中的人能明白的.所以啊,只不過是後來人統計後才能有的結果.謝謝!!
㈦ 關於索羅斯 打垮日元 和英鎊的 問題
1997年3月3日.泰國中央銀行宣布國內9家財務公司和1家住房貸款公司存在資產質量不高以及流動資金不足問題。索羅斯及其手下認為,這是對泰國金融體系可能出現的更深層次問題的暗示,便先發制人,下令拋售泰國銀行和財務公司的股票,儲戶在泰國所有財務及證券公司大量提款。此時,以索羅斯為首的手待大量東南亞貨幣的西方沖擊基金聯合一致大舉拋售泰銖,在眾多西方「好漢」的圍攻之下,泰銖一時難以抵擋,不斷下滑,5月份最低躍至1 美元兌26.70銖。泰國中央銀行傾全國之力,於5月中下旬開始了針對索羅斯的一場反圍剿行動,意在打跨索羅斯的意志,使其知難而退,不再率眾對泰銖群起發難。 泰國中央銀行第一步便與新加坡組成聯軍,動用約120億美元的巨資吸納泰銑;第二步效法馬哈蒂爾在1994年的戰略戰術,用行政命令嚴禁本地銀行拆借泰抹給索羅斯大軍;第三步則大幅調高利率,隔夜拆息由原來的10厘左右,升至1O00至1500厘。三管齊下,新銳武器,反擊有力,致使泰抹在5月20日升至2520的新高位。 由於銀根驟然抽緊,利息成本大增,致使索羅斯大軍措手不及,損失了3億美元,挨了當頭一棒。 然而,索羅斯畢竟還是索羅斯。憑其直覺,索羅斯認為泰國中央銀行所能使出的全盤招術也就莫過於此了,泰國人在使出渾身解數之後,並沒有使自己陷入絕境,所遭受的損失相對而言也只是比較輕微的。從某種角度上看,索羅斯自認為,他已經贏定了。對於東南亞諸國而言,最初的勝利只不過是大難臨頭前的迴光返照而已,根本傷不了他的元氣,也挽救不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命運。 索羅斯為了這次機會,已經卧薪嘗膽達數年之久,此次他是有備而來,志在必得。先頭部隊的一次挫折並不會令其善罷甘休,索羅斯還要三戰東南亞。 1997年6月,索羅斯再度出兵,他號令三軍,重振旗鼓,下令套頭基金組織開始出售美國國債以籌集資金,擴大索羅斯大軍的規模,並於下旬再度向泰銖發起了猛烈進攻。剎那間,東南亞全融市場上狼煙再起,硝煙彌漫,對抗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泰國上下一片混亂,戰局錯蹤復雜,各大交易所簡直就像開了鍋似的熱湯,人們發瘋似地奔跑著,呼嚎著。 只有區區300億美元外匯儲備的泰國中央銀行歷經短暫的戰斗,便宣告「彈盡糧絕」,面對鋪天蓋地面來的索羅斯大軍,他們要想泰銖保持固定匯率已經力不從心。泰國人只得拿出最後一招,來個挖肉補瘡,實行浮動匯率。不料,這早在索羅斯的預料當中,他為此還專門進行了各種准備。各種反措施紛紛得以執行,泰銖的命運便被索羅斯定在了恥辱的十字架上了。泰銖繼續下滑,7月24日,泰銖兌美元降至32.5:1,再創歷史最低點,其被索羅斯所宰殺之狀,實在令世人慘不忍睹,泰國人更是心驚肉跳,捶胸頓足,責問蒼天。 泰國金融危機--- 索羅斯採用的是立體投機的策略,並不是單一的只是外匯的操作。 所謂立體投機,就是利用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金融工具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的金融投機 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不斷擠壓泰國金融市場,觸發泰國金融危機,在隨後東南亞金融危機演變過程中,這些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加重了危機的程度。他們怎麼做的呢?正如索羅斯本人所描述的「我們用自己的錢買股票,付5%的現金,另外95%的資金用借的;如果用債券做抵押,可以借更多錢,我們用一千美元,至少可以買進價值五萬美元的長期債券……」。(索羅斯等著《Soros on Soros》,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它們以自有資本做抵押,從銀行借款購買證券,再以證券抵押繼續借款,迅速擴大了債務比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借款廣泛投機於具有「高杠桿」特點的各種衍生工具,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杠桿比率。據《經濟學家》的報道,量子基金確實早在1997年3月就大量買入看跌期權,以掉期方式借入大量泰銖,賣出泰銖期貨和遠期,因料定交易對手要拋出泰銖現貨為衍生合同保值,輕而易舉地借他人之手製造泰銖貶值壓力。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香港的做法,更是立體投機的經典例子。 一般情況下,由於金融市場之間存在無套利均衡關系,隨著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市場的誕生和發展,外匯即期市場、遠期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衍生市場之間環環相扣,節節鎖定,牽一發而動全身。典型例子如1997年10月份以及隨後幾次國際投機家沖擊香港金融市場時
㈧ 索羅斯狙擊英鎊時為什麼拋售英鎊就能盈利了能解釋下他的思路嗎
這個叫做空英鎊。當時索羅斯大佬從基本面分析得出,英鎊的價值被嚴重高估了,存在很大的泡沫。於是決定做空英鎊,就是通過各種手段不停賣出英鎊,買入其他價值穩定的貨幣。後來泡沫被擠破,英鎊的匯率果然一路下跌。等到索羅斯團隊認為下跌的目標位置到達後,就重新回補,平掉英鎊的空單。所以最終獲利。
如果題主覺得這樣說比較麻煩,可以聽一個類比。假設雞蛋現價6塊一斤,我跟你賣雞蛋的說,來,雞蛋借給我一萬斤,我交一筆定金給你半年後還你,並且多給你十塊錢。你說好,我就拿去把雞蛋六塊錢一斤賣了。等半年後,雞蛋價格跌到3塊一斤,我重新從市場買回來還給你,並且付給你十塊錢,我就從中賺了10000*3=三萬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