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貨幣的教訓
中國的貨幣老虎越養越大。是貨幣總要出來購物,是老虎總要出來吃肉。既然人們對貨幣之虎沖入市場並抬升物價有很大的意見,那麼在左攔右截之餘,不妨考慮,究竟喂多大一塊肉,才足以讓這只貨幣老虎乖乖地呆在籠子里,不跑到街上來作亂?——摘自《貨幣的教訓》,「貨幣老虎越養越大」
2. 貨幣的教訓怎麼樣
讀周其仁老師《貨幣的教訓》。 開讀之前,以為是報紙上的口水文,計劃兩天看完。可看看停停、掩卷回味,竟然持續閱讀了一周,收獲頗豐。周老師寫「系列」評論確實有一套。若說一般專欄作家寫文章是胸有成竹,那周老師寫評論就是胸有成林——娓娓道來,不疾不徐,間或穿插設置一些懸疑,引人忍不住要看下一篇解惑。猶如在讀長篇評書,有章有節,層層遞進。系列評論讀完,有種被強行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這確實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 相對於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這是本「舊書」,2012年1月發行(本書收集10、11年間周老師就匯率和貨幣問題在《經濟觀察報》開設專欄寫下的系列評論);這也是本「新書」,書中提到的貨幣現象、解釋方法一點也沒過時。對於試圖正確理解匯率、通貨膨脹等貨幣現象的童鞋,此為必讀書。 有句玩笑話,同一個經濟現象,十個經濟學家就會有十一種觀點。說的就是經濟學理論對現實經濟運行的解釋的多元,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現實的復雜。有些經濟現象很容易理解,比如消費者花錢可以買到商品或服務;有些經濟現象則非常令人費解,比如在現代社會貨幣為何不再是金銀而變成了一張張印花的薄紙?各各國家各自印刷的薄紙為何會有匯率的波動?發行貨幣的中央銀行有何存在的必要?人民幣為何對內貶值,對外升值?……周老師說「懂錢容易懂貨幣難」,這話在理。錢是那張紙,貨幣也是那張紙。可這紙與那紙頗有不同:貨幣者,流通中的錢。在自己手上的錢容易理解,可花出去後、在大夥手中轉來轉去的貨幣著實令人難懂。 然而再復雜的經濟現象,都有其內在的邏輯。若有出邏輯之處,那應該是研究者沒有認真探查、研究透徹之故。明代大家王陽明推崇「知行合一」論,說知到極致就是行、行到極致就是知。理論到了極致,必然就是真實。真實的貨幣現象,應當可以用一套自洽的邏輯來解釋。周老師的這本書就試圖做這么一個工作。我想不出比周老師更高明的邏輯和解釋,只能簡單做一梳理,錄以備考: 問:什麼是匯率?為何會有匯率的存在? 答:匯率就是兩種貨幣之間的比值。一美元能換多少人民幣?這就是匯率問題。 當今世界的貨幣大多是紙幣,本身非貴金屬、價值微小,貨幣的價值最終的支點是一國之國力或政府信用。如果將貨幣也視為一種商品,那麼這種商品也會有相應的價值,我們可以稱之為「幣值」。幣值的最直接表現是貨幣的購買力,即一個單元的某國貨幣能換多少實際商品和服務。由於每個國家的國力和政府信用的區別,幣值就會產生差異。不同貨幣之間的幣值比就是匯率。 現實世界中,與匯率關系最密切的就是跨國貿易。跨國貿易中,雙方必然只能用到其中一國的貨幣結算(如美元)。貿易結束之後回到本國,卻須換成本國貨幣(如人民幣)才能購買本國的商品和服務。此轉換比率既為匯率。 需要說明的是,紙幣之前的金本位時代,各國用的貨幣都是黃金(或者白銀)。同一貨幣,無所謂匯率。 問:十幾年前亞洲金融危機,國際社會呼籲人民幣不能貶值;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又大聲疾呼人民幣被低估、要升值。這幫洋鬼子到底在搞什麼鬼?堅持人民幣不升值是否就是愛國、有骨氣的表現? 答:人民幣升值或貶值,在一般意義上,無所謂利大還是弊大。人民幣升值,出口受阻,但個人境外消費、海購獲益;人民幣貶值,促進出口,但又抑制進口。簡言之,匯率升降,有人受益有人受損。而總體利弊之爭,還得看當下環境。 現在美國人喊人民幣要升值,說是升值才是負責任的大國;中國人說不升或者緩慢升值,說升值論是美國人的陽謀。這里懇請注意的是,美國人也是分利益集團的。美國的製造業、出口商,當然希望人民幣升值,於是在國會游說、向中國喊話。可事兒要分兩面說,美國的進口商、消費者這些年可是在「中國製造」中受益匪淺,只是這些既得利益者不會向中國喊話而已(好處都到手了,還喊啥?)。因此,美國人喊人民幣應該升值,那也是一部分美國人在喊而已。 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升值最大的問題是阻礙出口。這個好理解,出口商的原材料、固定資產、人力資源等統統用人民幣結算,而到了出口環節,換回來的確實美元。人民幣升值,就是美元貶值。一頭是成本增加,另一頭是收入貶損,何其痛哉!中國商人大半是出口商,出口商的痛也可算是中國經濟的痛了吧。在中國這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出口受阻當然是最大的原罪。 可反過來想想,為何一定要「出口導向」呢?全球經濟蕭條,中國出口自然受阻,那可不是匯率的錯。大勢所趨,乘此經濟轉型,似乎不失為一條明路(出口導向引起通貨膨脹,見下文)。人民幣升值並沒有賣國,只是有人歡喜有人憂罷了。 問:匯率本質上不是兩種貨幣的幣值比率嗎,這個在貨幣市場上通過實際幣值比較(實際出價買外幣)就可以自發形成匯率?為何洋鬼子還要不斷靠喊話來施壓?匯率問題是政治問題嗎?政府幹預匯率形成有無正當性? 答:這個就得看中國人民幣的匯率實際形成機制了。原理上說,匯率(不同貨幣幣值之比)確實是由市場來決定,政府不加以干預,形成所謂的「浮動匯率」。但中國的匯率市場有些特殊:這是個有形市場,叫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總部在上海外灘。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從匯率的形成機制而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確實已經完全市場化,誰出價高外匯就賣給誰。可就是因為在國外沒有分店,老外在中國境外想買人民幣也買不著,只好扯直嗓子隔空喊話。市場問題也就變成了政治問題。 實際上,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對匯率進行干預的,區別只在於干預幅度和手段而已。而政府(央行)干預匯率變動是有其正當性的,其目的很明確,就是要維持「匯率穩定」(請注意,我說的是「穩定」,而非「升」或「降」)。有看官可能會問,匯率穩定很重要嗎?當然很重要。還是在國際貿易領域,還是前文所述成本收益分離、適用不同貨幣的問題。項目總有時間差,匯率變動過於頻繁,成本收益預期紊亂,這生意還怎麼做?貨幣不是普通商品,是價值尺度。量尺的標准忽長忽短,交易自然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從這個角度講,秦始皇當年動用行政權力統一度量衡,功在千秋。因此,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讓人民幣頻繁急劇升值或貶值。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通過市場無法自動實現,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預。 順便說一句,通常人們討論較多的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之爭(代表人物是蒙代爾與弗里德曼),現實當中並不以政府是否干預匯率市場為區別。比較而言,浮動匯率下政府幹預相對較小,但也只是相對而已。當匯率浮動過大而影響經濟平穩運行時,政府必然會出手"維穩",曰「骯臟浮動」。 問:人民幣匯率僅僅是外貿問題嗎?與進出口商和外商之外的人有無關系? 答:當然不僅僅是外貿問題,匯率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出口商創造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商品不斷出口到國外,換回大量外匯。這些企業持有的外匯在國內無法直接購買原材料等,於是賣給各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可以到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進行外匯交易。而這個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實行的是會員制。這些會員是央行、各大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匯率是由這些會員相互競價得出的,價高者得。在這些會員中,有一個超特級會員,叫做央行。央行在這個市場上做了一件事兒,叫做「大手購匯」。有多大手?反正這個市場上大部分的外匯都被它買去就是了。要說明的是,央行並沒有用行政權力強買強賣,而是跟其他的政府機構到市場上采購商品一樣,遵循的是市場規律。顯然,央行的出價是最高的,所以大家都原意把通過貿易順差得來的外匯賣給央行。 問題是,央行大手購匯的錢從哪裡來? 我們知道,央行是有貨幣發行權的。很自然方便的一個操作是,加印人民幣購買外匯。現實中的中國人民銀行,就是這么做的。這種操作的後果便是央行「被動發鈔」:在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常年貿易順差的情況下,外匯不斷流入中國,央行不得不大量印人民幣、大手購匯以維持匯率穩定。這幾年的外匯儲備連年高升,被動發行的人民幣數量非常可觀。常年貿易順差的意思是:東西賣到國外、換回來很多錢,可國內東西不多,這么多錢能買啥呢?於是物價飛漲,形成所謂「通貨膨脹」。通貨膨脹與所有人都息息相關。切記,任何對外的問題,實際上都是對內問題。 問:央行大手舉債購買外匯引起貨幣超發,反過來卻得發央票、增加法定儲備金、提升利息以回收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如此大費周章,到底圖什麼? 答:首先明確一點,央行大手購匯圖的就是維持「匯率穩定」,以此促進正常的進出口貿易。匯率的頻繁變動帶來外貿交易成本的成倍增加,交易成本的增加會導致本來可以發生的交易泡湯。匯率穩定對於出口導向型經濟尤為重要。其次,《人民銀行法》第三條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里說央行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幣值穩定」。請注意,這里並沒有提到匯率穩定。保持幣值穩定才是央行的老本行。因此,央行的訴求有二:匯率穩定和幣值穩定。 這兩個目標都可重要,一個涉及外貿,一個涉及國內經濟運行之根基,都不能放棄。但有時候政策目標之間是會打架的,這一對就是典型。要理解為何打架,先理解這一對概念的關系。先看下圖: (圖略,見我的個人博客http://juswalle.blogbus.com/logs/234912626.html) 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即兩國幣值之比。要想匯率穩定,必須要幣值穩定。有兩種可能:1)兩國幣值都不變;2)兩國幣值變動同步,即兩國幣值同時升值或貶值、且幅度相當。前一種可能性為零,後一種也只能偶爾為之。在紙幣時代,幣值背後的國家信用來源於社會生產率,幣值的同步變動,必然要求兩國生產率的同步變動。中國若要保持幣值穩定、又要保持匯率穩定,必然要求美國的幣值變動與中國同步。這當然不可能。山姆大叔怎會配合你中國的幣值變動?即便美國人配合中國了,他要不要配合歐洲、日本、俄羅斯?美國人不配合,若要人民幣匯率穩定,就很難做到幣值穩定;若要幣值穩定,就很難做到匯率穩定。可這么高難度的事情中國政府做到了:央行印鈔大手購匯維持匯率穩定,同時利用各種貨幣工具回收流動性穩定幣值。這真是個奇跡。 可這奇跡維持不了多久,最後的結果還是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貨幣發行量超過了社會總商品流動所需,是導致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固定匯率在約束政府濫發貨幣、維護經濟穩定上有著各種無可爭議的好處。書中周其仁老師有一比,固定匯率好比那赤壁大戰中龐統給曹操所獻之計,將所有的船用鐵索連在一起,猶如平地;可最後還是被諸葛亮一把東風給燒的乾乾凈凈。類似的,固定匯率好處固然多多,可風險也很大。歷史的教訓不是沒有,那就是唯一真正實施過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在我看來,金本位和歐元都不是固定匯率,是同一種貨幣)。這個體系要求全世界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則與黃金掛鉤。地球上黃金產量限定,則美元發行限定,全球所有貨幣發行量限定,紙幣的通貨膨脹問題似乎一局得到解決。可後來這個體系還是解體了,原因是美元這個錨貨幣不夠穩重(山姆大叔基於各種壓力廢除了美元與黃金的對應關系)。好比一群巡洋艦鎖定在一艘航母上面,穩是穩了,只可惜航母不是大陸,也有沉入海底的危險。固定匯率是試圖以美元為錨,浮動匯率的錨則五花八門。兩種匯率制度的爭論,本質上是貨幣准則(貨幣之錨)之爭。固定匯率不是不好,只是現實中不可持續。(這幾年美國政府債務纏身,通過幾輪量化寬松,把美元幣值貶了個透。人家錨自己都飛起來了,咱們人民幣幣值為何還非得以美元為錨呢?) 問:目前的死結有辦法解開嗎? 答:有可能。 理論上的貨幣超發通道有以下幾種: 政府為了應對財政危機,央行主動超發貨幣。這在經濟危機或者戰爭時期經常發生。 前述央行的被動超發貨幣。 政府主導的投資,通過銀行的「創造貨幣」功能,引起流動性泛濫。(當然,這其中還有政府賣地的功勞。) 1995年通過的《人民銀行法》特別在第二十九條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在制度層面堵住了第一條通道。而第三通道政府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很多人眼裡屬於成功的「中國模式」,比如張五常老先生就認為中國三十年經濟奇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地方政府間的競爭」,現有的GDP導向的官員政績觀也在極力地延續這一模式。要堵上這第三條超發貨幣的通道很難。因此,要治理通貨膨脹,試圖從第二通道入手也許會有突破。 周老師在本書中提出了一個觀點:政府要想穩定匯率,得用「真金白銀」來購匯。其基本邏輯是:央行大手購匯以穩定匯率,不是不可以,關鍵是購匯的資金來源——用超發的貨幣來穩定匯率,實際上是用的隱形稅收,並沒有在財政預算范圍內。沒有預算就沒有監督,央行超發貨幣大手購匯,就相當於打白條買東西,沒有約束。若將購匯的資金來源換成實打實的政府財政資金,政府自然會精打細算,投入匯率市場的資金也都是存量貨幣,引起通貨膨脹的幾率自然降低很多。周老師提出了三類「真金白銀」:公共財政預算開支、國企上繳利潤和財政專項發債。如果這些錢還不夠穩定匯率怎麼辦?周老師的意見是,那就算了,強扭的瓜不甜,匯率該波動了。 以上,為中國貨幣之運行邏輯。稍顯啰嗦,不夠美。可現實世界也就這樣了。 當然,上面的筆記掛一漏萬。周老師在書中還有很多關於治理通脹的精彩論述:「結構性通脹」的解構分析、用新資源喂飽貨幣老虎、「貨幣數量論」的提出和驗證歷史、美聯儲與中國人民銀行「加息」手段的不同、人類為何舍穩健的金本位而取容易超發貨幣的紙幣、民間的金本位合約、陳雲用伊拉克蜜棗治理通脹、治通脹與管物價的關系等。篇幅關系,略過,看書去吧。
3. 貨幣的貶值對匯率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對進出口收入有影響。一國貨幣貶值通過降低本國商品相對外國產品的價格,使國外人們增加對本國產品的需求,本國居民減少對外國產品的需求,從而有利於本國的出口,減少進口;外國貨幣的購買力相對提高,貶值本國商品、勞務、交通、住宿等費用相對便宜,有利於吸引外國遊客,擴大旅遊業發展,推動就業增加和國民收入的增長。
②本幣貶值對國際資本流動也有影響。如果貶值趨勢不斷發展,那麼人們將會把資金從本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引起資金外流。
Ⅱ.本幣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①本幣貶值後,一國的貿易收入往往會得到改善,整個經濟體系中外貿部門所佔比重會擴大,從而提高本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產品同國外產品競爭。
②本幣貶值對物價也有影響。一方面,出口擴大,引起需求拉動物價上升;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國內生產成本推動物價上升,貨幣貶值對物價的影響會逐步擴大到所有商品,易引發通貨膨脹。
4. 怎樣評價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
你最好讀<國際金融>這本書
5. 貨幣匯率(比價)是不是兩國貨幣價值的比值貨幣對外貶值的同時是否一定會引起對內貶值
1.匯率是兩國貨幣各自所代表或所具有的價值的比率;直接標價法下是本幣/外幣;
2.本幣對外貶值,即匯率下降,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說在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甚至哈伯格條件,總彈性條件下,是可以改善國際收支的,國際收支又是影響匯率的重要因素。若國際收支改善,趨於順差,匯率下降,從商品角度來說,國內商品價格上升,即本幣對內貶值;若不滿足馬歇爾勒納等條件,國際收支惡化,趨於逆差,匯率上升,國內商品價格下降,本幣對內升值。
事實上一般的結論是如果一國貨幣對內貶值則一定對外貶值。從商品市場來說,對內貶值意味著本國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外國買家越來越少,出口下降,趨於逆差,本幣貶值;從資本流動角度,本幣對外貶值,越來越不值錢,對本幣需求下降,本幣貶值。
上面的分析只是根據我所學到的東西論證,未必正確……建議你閱讀國際金融匯率決定理論、國際收支決定理論、IS-LM-BP模型相應章節。
3.關於金本位制度(Gold Standard System)
從1816年英國政府頒布條例,發行金幣開始,一直到二戰爆發前夕,具體可分為兩個階段:
(一).典型金本位制階段——金幣本位制階段
在金幣本位制(Gold Coin Standard System)下,流通中的貨幣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造而成的金幣,各國貨幣的單位價值就是鑄造該金幣所耗用的黃金的實際重量,我們把各國貨幣的單位含金量稱為該國貨幣的鑄幣平價(Mint Par)。當時,兩國貨幣匯率的確定,就是由兩國貨幣的鑄幣平價來決定,即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鑄幣平價,用公式表示:
A國貨幣與B國貨幣之間匯率=A貨幣的鑄幣平價/B貨幣的鑄幣平價
例如,1925—1931年,1個英鎊金幣的重量為123.27447格令,成色11/12,即含113.0016格令純金;1個美元金幣的重量為25.8格令,成色9/10,即含23.22格令金,於是英鎊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是113.0016/23.22=4.8666,即1英鎊等於4.8666美元。
由鑄幣平價所確定的匯率,通常稱為法定平價,法定平價不會輕易變動,它並不是市場買賣外匯的實際價格,而是市場買賣外匯實際價格變動的中心。
(二).蛻化的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通貨膨脹嚴重,銀行券的自由兌換和黃金的自由流動遭到破壞,於是傳統的金本位制陷於崩潰。各國分別實行兩種蛻化的金本位制,即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在這兩種貨幣制度下,國家用法律規定貨幣的含金量,貨幣的發行以黃金或外匯作為准備金,並允許在一定限額以上與黃金、外匯兌換,各國貨幣的單位價值由法律所規定的含金量來決定。此時,我們稱各國單位貨幣所代表的含金量為該貨幣的黃金平價(Gold Parity),顯然在這個時期,匯率是由各自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即匯率決定的基礎是各國貨幣的黃金平價。
6. 中美之間貨幣匯率的高低對我國的影響有哪
中國龐大的美圓外匯儲備的價值受到影響;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這些企業的效益,再進一步會影響就業問題,如果就業方面出問題,還可能導致社會穩定問題,如果這樣能就是對每個人都有影響啦(當然沒那麼嚴重)。
7. 貨幣政策對匯率的影響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這些政策在影響宏觀經濟的同時,必然要影響到匯率的走向。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時期,會因為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目標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政策側重點。
1、寬松性與緊縮性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執行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改變貨幣的供求關系來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當中央銀行認為經濟處於衰退期時,就會採取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的方式,或者同時降低央行的基準利率,以刺激商業信貸行為,實現刺激經濟增長的目的;而如果經濟過熱,中央銀行就可能減少貨幣供應量,或者同時採取加息的措辭,以此來減小通貨膨脹的壓力,保證經濟的正常穩步發展,因為過快的經濟增長會產生大量的經濟泡沫,或者產生過多的銀行潛在不良信貸,為將來的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會有不同的貨幣政策傾向,中央銀行會綜合考慮經濟運行各方面的因素,決定時採取寬松性還是緊縮性貨幣政策。
比如2004年之前的十幾年間,由於美國經濟出現了明顯增速減緩甚至部分行業的衰退跡象,且還受到了第二次伊拉克戰爭的拖累,為了刺激經濟復甦,美聯儲在2001年後經歷了連續13次降息,將美聯儲的基準利率從6.50%降低到了1.00%,其中多次採用了50基點的降息幅度,1.00%的利率水平在六大非美貨幣中都只能算低息貨幣;直到2004年6月,美國經濟復甦的跡象愈發明顯,為了控制美國經濟復甦過程的正常發展,同時抑制美國房價的走高壓力,美聯儲開始宣布加息,這一加息就是連續17次,每次25基點,直到2006年的8月9日才暫停加息,而基準利率已經提升到了4.25%,較開始提升利率之前的1.00%翻了4倍多。
美聯儲這十幾年間向我們展示了典型的寬松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對美國經濟也起到了美聯儲預想的效果。但是並不是所有央行的政策都那麼管用,日本由於在10年內出現了4次明顯的經濟衰退,銀行遭遇信貸危機(銀行有錢不敢放貸,企業需要貸款卻貸不到),此時,即便是日本央行在1999年將日元的基準利率降低到了零利率,也最終沒能對日本經濟產生明顯的刺激,直到2004年下半年,隨著美國經濟的率先復甦,才帶動日本和其他經濟體經濟步入復甦,日本央行也在2006年的3月宣布結束寬松性貨幣政策。
2、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能是穩定貨幣匯率,但在本幣與外幣的比率中,不同國家的中央銀行也會因為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選擇性採取強勢貨幣和弱勢貨幣政策,也可在不同的階段採取不同的強弱貨幣政策。
幾十年來,最堅持強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美元,即便是在經濟衰退期,美國政府雖然有時候不得不在實質上採取了一些非強勢貨幣的手段,但20多年來,總的來說美國財政部長和美聯儲主席都是偏向於支持強勢美元政策的。在口頭上,美國官員一致都是堅持強勢貨幣政策不變的,因為只有強勢的美元貨幣政策,才能在經濟衰退期盡量穩定留在美國的大量國際游資,不至於因為經濟衰退而給美國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同時,由於美國進口的主要商品是能源(比如石油等)、勞動密集型日用品(如內衣、紡織品等)和低值易耗品等,美國採取強勢貨幣政策有利於國內消費者購買到更廉價的商品。過去幾年,我們在關注外匯新聞的時候,經常性地可以聽到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已經於2006年年初退休)支持強勢美元的報道。
而最堅持弱勢貨幣政策的貨幣莫過於日元,由於日本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日元的弱勢有助於日本企業在海外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每當日元持續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和財務省官員經常站出來講話聲稱要干預外匯市場日元的走勢,特別是在2003年,日元和其他非美貨幣一致上漲的時候,日本央行多次對日元的走勢進行了實質性的干預,干預資金至少超過20萬億日元,這還只是日本央行已經承認的部分干預數據。而對於大家不怎麼關注的挪威克朗,實際上是弱勢貨幣政策另一個代表。
8. 近年來,中美兩國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存在的分歧是什麼為什麼說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
匯率政策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人民幣升值空間已不大。
日元升值過快過猛損失慘重
周世儉首先談到,戰後日本就是在超低固定匯率的條件下出口猛增,日本的產品打遍天下無敵手,在1969年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實現了重新崛起。此後美國迫使日本實行浮動匯率,逼迫日元升值,到1995年4月,已從1971年12月的300日元兌1美元升到79日元兌1美元。
周世儉說,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都是有利有弊,利在有利於大家出國旅遊,有利於孩子出國留學,有利於到外國去買東西,有利於進口。曾經一度滿世界都是日本遊客,甚至有媒體驚呼日本在「購買」美國,但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情況下,挫傷了日本出口,日本開始出現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最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日本資金以巨虧的代價整個從美國撤回,最終是日本在這場「貨幣戰爭」中打了敗仗。
匯率調整應把握節奏
周世儉表示,人民幣匯率政策應當以日本為前車之鑒。他談到,人民幣匯率從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的1.5元人民幣兌1美元貶值到1994年8.7元人民幣兌1美元,這也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其中適度的低匯率政策功不可沒。
2005年4月6日,美國參議院通過提案,要求人民幣匯率必須在6個月內升值27.5%。人民幣從2007年10月19日開始進入了加速升值的階段,短短9個月人民幣便升了11個點。這給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損失,2008年7月16日,人民幣停止升值,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19日,以此挽救外貿出口企業。不僅如此,人民幣升值還招來了境外熱錢的湧入。
匯率政策是國家經濟主權
「我早在2006年4月16日,就喊出了匯率政策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不以別國的意志為轉移,貨幣的立場是要促進本國經濟發展,而不是有利於外國經濟的發展。」周世儉表示,中國要認真吸取日元大幅升值的慘痛教訓,日元升值最大的教訓是過快、過猛、過度。「人民幣升值要堅持自己的步伐和節奏,我國匯率改革實行的是主動性、堅定性和可控性三個原則,具體操作是窄幅波動。」
周世儉談到,今年下半年我國將恢復浮動匯率,加大人民幣彈性,目的是使之市場化,但不是一味的升值,人民幣可能升值,也可能貶值。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的外貿順差以每年減少一千億以上大幅度下降,並且去年我國的旅遊外匯60年來首次出現了逆差,周世儉由此判斷,未來人民幣升值的空間不大,充其量2個百分點。
9. 匯率利率貨幣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項目對匯率產生影響。當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內,貸款減少,容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對外匯需求,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實際利率的下降引起外匯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
其次,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地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一國利率上升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和外匯的供給,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而且,一國利率的提高,促進國際資本流入增加,而資本流出減少,使國際收支逆差減少,支持本幣匯率升高。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增加對外匯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再次,匯率變動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地作用,即通過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短期資本流動而間接地對利率產生影響。
貨幣供給量和利率成正比,貨幣需求和利率成反比。
10. 貨幣升值和貶值對匯率的影響
下面以人民幣為例介紹一下貨幣升值或貶值的利弊。
人民幣升值的積極影響
一、有利於中國進口
二、原材料進口依賴型廠商成本下降
三、國內企業對外投資能力增強
四、在華外資企業盈利增加
五、有利於人才出國學習和培訓
六、外債還本付息壓力減輕
人民幣升值的負面影響
一、人民幣在資本帳戶下是不能自由兌換的,也就是說決定匯率的機制不是市場,改變沒有意義
二、人民幣升值會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三、人民幣匯率升值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
四、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
人民幣貶值的對老百姓的影響
一、股民。有股民分析師稱,歷史上,人民幣與A股走勢多數存在高度相關。在人民幣升值的大趨勢下,人民幣貶值或伴隨著A股的下跌。
二、房產投資者。有房產的人們資產或將縮水有一個「巧合」:人民幣持續升值的9年,也是中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的9年。
三 、留學生。對於留學美國的學子而言,這也就意味著同樣的人民幣,所換取的外匯比以前少很多。
四、海淘族。海外代購市場火熱,價格是關鍵因素之一。
人民幣貶值對股市的影響
人民幣有升值同時也有貶值,從兩個方面來看,對外是升值,影響的是國內產品出口和外資的引進,也影響國家所持有的外國國債,有利於國內資本向外發展。對內是貶值,人力成本增加,資源和消費品漲價,醫療、教育、住房等成本不斷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