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元悖論,固定匯率改成浮動匯率後還成立嗎
三元悖論本來說的就是浮動匯率,根本不涉及固定匯率
2. 什麼是三元悖論,試用三元悖論分析人民幣的當前困境
三元悖論(Mundellian Trilemma),也稱三難選擇(The Impossible Trinity),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一說蒙代爾)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Monetary policy),固定匯率(Exchange rate),資本的自由進出(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來實現調控的目的。
3. 三元悖論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對固定匯率制提出異議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他在1950年發表的《浮動匯率論》一文中指出,固定匯率制會傳遞通貨膨脹,引發金融危機,只有實行浮動匯率制才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接著,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在1951年寫成的《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一書中也提出,固定匯率制度與資本自由流動是矛盾的。他認為,實行固定匯率制就必須實施資本管制,控制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的自由流動。該理論被稱為米德「二元沖突」或「米德難題」。?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a Mundell)在研究了20世紀50年代國際經濟情況以後,提出了支持固定匯率制度的觀點。20世紀60年代,蒙代爾和J.馬庫斯·弗萊明(J. Marcus Fleming)提出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對開放經濟下的IS-LM模型進行了分析,堪稱固定匯率制下使用貨幣政策的經典分析。該模型指出,在沒有資本流動的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下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有效的,在浮動匯率下則更為有效;在資本有限流動情況下,整個調整結構與政策效應與沒有資本流動時基本一樣;而在資本完全可流動情況下,貨幣政策在固定匯率時在影響與改變一國的收入方面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但在浮動匯率下,則是有效的。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爾三角」理論,即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自由流動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a頂點表示選擇貨幣政策自主權,b頂點表示選擇固定匯率,c頂點表示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隻能實現其中的兩個,也就是實現三角形一邊的兩個目標就必然遠離另外一個頂點。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
Fisher(2001)提出高資本流動性使中間匯率制度變得不可行,開放經濟體要麼實行固定匯率,要麼實行浮動匯率,最終三元悖論被簡化為貨幣政策與匯率穩定性之間的權衡。
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日本1985年之前是獨立的貨幣政策和穩定的匯率,限制資本的充分流動。1985年廣場協議之後,則是實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和資本的充分流動,放棄匯率穩定。香港、新加坡則是放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來獲取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匯率的穩定。如果三者都想實現,就會像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泰國,最終陷入混亂。
4. 結合「三元悖論」理論及我國現行經濟結構探討我國匯率制度的進一步改革
:1繼續採用盯住匯率的方法,但轉而盯住一籃子的世界主要貨幣,可以避免美元同世界其它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給人民幣的沖擊,並且能夠為日後最終的自由浮動奠定製度基礎。2隨著我國經濟和金融實力的進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調控能力的進一步加強,我國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動匯率制轉向單獨浮動匯率制。3可以逐步擴大匯率的可浮動空間。4加強區域貨幣合作。5完善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基礎6改進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7健全和完善外匯市場8增加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主要包括擴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減少中央銀行在市場上的干預頻率,運用其他的經濟方式和手段調整匯率水平。9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人民幣匯率水平在以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同時,要參考國際經融市場主要貨幣的匯率變化。
5. 急!!金融高手幫幫忙回答一下,請將三元悖論與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和匯率制度結合在一起分析現狀和原因
三元悖論,也稱三難選擇,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就開放經濟下的政策選擇問題所提出的,其含義是: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不能同時實現,最多隻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
三者之間的選擇關系。根據三元悖論,在資本流動,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和匯率制度三者之間只能進行以下三種選擇: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入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
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利用匯率調節將匯率調整到真實反映經濟現實的水平,可以改善進出口收支,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匯率調節本身具有缺陷,但實行匯率浮動確實較好的解決了「三難選擇」。但對於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來說,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信心危機的存在會大大削弱匯率調節的作用,甚至起到惡化危機的作用。當匯率調節不能奏效時,為了穩定局勢,政府的最後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這一方面是由於這些國家需要相對穩定的匯率制度來維護對外經濟的穩定,另一方面是由於他們的監管能力較弱,無法對自由流動的資本進行有效的管理。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根據蒙代爾---斐萊明模型,資本完全流動時,在固定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的任何變動都將被所引致的資本流動的變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國貨幣喪失自主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6. 人民幣為什麼會貶值,三元悖論
央行加息致使人民幣貶值的原因:
1、加息對套利資本的吸引,加息對國內投機資本的抑制。當加息後,國內人民幣資產價格上漲將受到抑制的預期得到強化,或者事實已經發生,前期大量人民幣資產的外資將紛紛退出而轉向新興市場國家。大量外資流出,國內經濟增長速度漸緩,人民幣資產價格下降,等等一切都導致了人民幣需求降低;
2、另外過去仍在觀望人民幣走勢的投機資本,觀察到了中國國內外資的流出,預期到國內經濟環境將受到壓抑,於是將更加關注新興市場國家。而作為套利動機的資本,由於國內外匯管制越發嚴格,人民幣匯率動盪加劇,將縮減其規模以至於不能抵抗外資流出致使人民幣需求降低的作用,於是出現貶值。
7. 蒙代爾理論的三元悖論
從「二元沖突」到「三元悖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先對固定匯率制提出異議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honFriedman)。他在1950年發表的《浮動匯率論》一文中指出,固定匯率制會傳遞通貨膨脹,引發金融危機,只有實行浮動匯率制才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的調節。接著,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在1951年寫成的《國際經濟政策理論》第一卷《國際收支》一書中也提出,固定匯率制度與資本自由流動是矛盾的。他認為,實行固定匯率制就必須實施資本管制,控制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的自由流動。該理論被稱為米德「二元沖突」或「米德難題」。
與匯率穩定這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1999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根據上述原理畫出了一個三角形,他稱其為「永恆的三角形」,清晰地展示了「蒙代爾三角」的內在原理。在這個三角形中,A頂點表示選擇貨幣政策自主權,B頂點表示選擇固定匯率,C頂點表示資本自由流動。這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調和,最多隻能實現其中的兩個,也就是實現三角形一邊的兩個目標就必然遠離另外一個頂點。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論」。
三元悖論的具體解析
(1)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即處於AC邊,必須犧牲匯率的穩定性,實行浮動匯率制。這是由於在資本完全流動條件下,頻繁出人的國內外資金帶來了國際收支狀況的不穩定,如果本國的貨幣當局部進行干預,亦即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那麼本幣匯率必然會隨著資金供求的變化而頻繁的波動。
(2)保持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即處於AB邊,必須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實行資本管制。在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在匯率貶值無效的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實行資本管制,實際上是政府以犧牲資本的完全流動性來維護匯率的穩定性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大多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比如中國,就是實行的這種政策組合。
(3)維持資本的完全流動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即處於BC邊;必須放棄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在這種情況下,本國或者參加貨幣聯盟,或者更為嚴格地實行貨幣局制度,基本上很難根據本國經濟情況來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對經濟進行調整,最多是在發生投機沖擊時,短期內被動地調整本國利率以維護固定匯率。可見,為實現資本的完全流動與匯率的穩定,本國經濟將會付出放棄貨幣政策的巨大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