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樣用杠桿原理解釋動滑輪省力的現象
把動滑輪運動的每一時刻剪輯,看成是杠桿,阻力臂長度不變,動力臂長度根據繩子的作用力方向變化,可知,動力臂長度最大時為阻力臂長度的2倍,得一個動滑輪最多剩1/2的力.
⑵ 用杠桿原理來解釋動滑輪省力
利用F1×L1=F2×L2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就可知,動滑輪其動力臂(直徑)是阻力臂(半徑)2倍,則F1為F2的一半,這當然省力呢.(這是不計動滑輪的重)如果計算動滑輪的重,就要看看動滑輪有多重,被提升的物體有多重,才可以作出定論.(例如:動滑輪10千克,被提升物體是1千克,這樣用動滑輪就不省力了,反而費力.)
⑶ 試著用杠桿的原理來解釋動滑輪為什麼省力。(要求能畫出圖示分析)
動滑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L1=2L2
根據公式F1L1=F2L2可得:F1=F2L2/L1=F2/2
所以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
⑷ 動滑輪的省力原理
動滑輪可以看做是一個省力杠桿,O為杠桿的支點,滑輪的軸是阻力的作用點。被提升的物體對軸的作用力是阻力,繩對輪的作用力是動力。提升重物時,如果兩邊繩子平行,動力臂為阻力臂的兩倍;動滑輪平衡時,動力為阻力的一半。
因此若不計動滑輪自身所受的重力,使用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但這時卻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向上拉繩才能將重物提起。
(4)杠桿原理解釋動滑輪省力擴展閱讀:
阿基米德貢獻出很多關於簡單機械的知識,詳細地解釋滑輪的運動學理論。據說阿基米德曾經獨自使用復式滑輪拉動一艘裝滿了貨物與乘客的大海船。西元一世紀,亞歷山卓的希羅分析並且寫出關於復式滑輪的理論,證明了負載與施力的比例等於承擔負載的繩索段的數目,即「滑輪原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動滑輪
⑸ 滑輪組省力原理
定、動滑輪組裝成滑輪組使用時,可以增加與繞過動滑輪的繩子股數,以使阻力可以分擔到更多股的繩子上,從而實現更力的目的,但為省力必須付出的代價是: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動力需要移動更遠的距離,即費距離。
因為功的原理表明:使用機械時,省力的機械必費距離,省距離的機械必費力,不存在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機械。
使用中,省力多少和繩子的繞法,決定於滑輪組的使用效果。動滑輪被幾根繩子承擔,力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總重的幾分之一。原則是:n為奇數時,繩子從動滑輪為起始。
用一個動滑輪時有三段繩子承擔,其後每增加一個動滑輪增加二段繩子。如:n=5,則需兩個動滑輪(3+2)。n為偶數時,繩子從定滑輪為起始,這時所有動滑輪都只用兩段繩子承擔。如:n=4,則需兩個動滑輪(2+2)。
其次,按要求確定定滑輪個數,原則是:一個動滑輪一般配一個定滑輪。力作用方向不要求改變時,偶數段繩子可減少一個定滑輪;要改變力作用方向,需增加一個定滑輪。
(5)杠桿原理解釋動滑輪省力擴展閱讀
在使用滑輪組移動重物的過程中,物體移動時受到的阻力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可以稱這部分阻力為「有用阻力」,但由於使用了滑輪(組),我們在移動重物克服「有用阻力」的同時,不得不克服由機械帶來的「額外阻力」——機械自身重力(如動滑輪重、繩重)和摩擦。
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地拉動物體。動滑輪不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的力地拉動物體。滑輪組結合了定滑輪和動滑輪,這樣既可以改變力的方向,又能很省力地拉動物體。若不計滑輪組使用中所做的額外功,動滑輪用的越多越省力。
⑹ 試著用杠桿的原理來解釋動滑輪為什麼省力.(要求能畫出圖示分析)
動滑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兩倍L1=2L2
根據公式F1L1=F2L2可得:F1=F2L2/L1=F2/2
所以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