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利是什麼性質的國家
智利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單一總統制。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里。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此外,它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硝石的國家。
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發達國家普遍承認。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1)智利是自由匯率國家擴展閱讀:
智利對外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多元化務實外交政策。主張尊重國際法,和平解決爭端,捍衛民主和人權。大力推行全方位的外交戰略,經濟外交色彩濃厚,對外交往十分活躍。
優先鞏固和發展同拉美鄰國和南共市國家的關系,積極推動拉美一體化,重視與美、歐的傳統關系,積極拓展同亞太國家的關系,努力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
同世界上172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重視雙邊自由貿易談判,目前智已同絕大多數拉美國家及美國、加拿大、歐盟、中國、日本、韓國等64個國家簽署了25個自由貿易協定。
積極參與國際和地區事務,是南美國家聯盟、美洲國家組織、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里約集團、亞太經合組織、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不結盟運動、十五國集團等國際和地區組織的成員國和南方共同市場的聯系國。
同新加坡一起倡議並推動成立了「東亞-拉美合作論壇」,並成功主辦了論壇第二屆、第三屆高官會和首屆外長會。
近年來,智成功主辦第六屆和第十七屆伊比利亞美洲首腦會議、第二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第108屆各國議會聯盟大會、第33屆美洲國家組織大會、200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2008年南美國家聯盟首腦特別峰會和2009年進步峰會等。
❷ 智利是屬於哪個國家
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是位於南美洲的一個國家,西和南瀕太平洋,北靠秘魯,東鄰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在南美洲與阿根廷及巴西並列為ABC強國。
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擁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智利是世界上銅礦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又是世界上產銅和出口銅最多的國家,享有「銅礦王國」之美譽。
智利社會治安較為穩定,已經成為南美最繁榮穩定的國家之一。雖然在各個歷史個時期所面臨種種危機,不過智利的社會經濟在最近幾年已經有了顯著和持續增長。智利擁有較高的競爭力和生活質量,具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經濟環境,以及較低的腐敗感知和相對較低的貧困率。
被世界銀行集團視為高收入經濟體。智利在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民主發展等方面也獲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發達,其教育在發達國家普遍承認。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2)智利是自由匯率國家擴展閱讀
智利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南緯18度與57度,西經81.5度~68.5度之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國土面積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373平方公里),在南美國家中居第七位。
南美洲的智利,它像一支又瘦又長的毛筆,從北到南長達4270公里。如果把它放在中國地圖中,就要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島。而國土東西之間的寬度平均只有180公里,不過相當於上海到杭州的距離,僅為國土長度的二十四分之一,堪稱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智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智利歷史
❸ 智利這個國家是什麼情況啊
智利位於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頻發國家,經濟實力還不錯。這個國家有著非常豐富的處理地震的經驗,和日本差不多,所以死的人不多
❹ 世界各國匯率制度
匯率制度是指各國普遍採用的確定本國貨幣與其它貨幣匯率的體系。匯率制度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回顧和了解匯率制度,可以使我們對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波動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❺ 智利是什麼貨幣
智利的貨幣名稱叫「比索」與咱們的人民幣匯率可以在網上或銀行去查查即可,因為匯率是再不斷變化的。
❻ 智利是國家嗎
它本身就是一個國家。
國名:智利共和國(Republic of Chile)智利國徽
英文縮寫:CHI
國旗:由藍、白、紅三色構成。靠旗桿一邊上方的旗角為藍色正方形,其中央繪有一顆白色五角星。旗地由白、紅兩個平行長方形構成。白色在上,紅色在下。白色部分等於紅色部分的三分之二。 紅色象徵為了智利的獨立和自由, 為了反抗西班牙殖民軍的統治,在蘭卡瓜英勇犧性的烈士鮮血。白色象徵安第斯山高峰的白雪。藍色象徵海洋。
國徽:盾面來自國旗圖案。盾徽左側是安第斯鹿,右側是美洲大兀鷹,上方是與國旗顏色相同的美洲鴕鳥羽毛。底部的智利國花「戈比愛」野百合花是獨立自由的象徵。綬帶用西班牙文寫著「依靠公理和武力進行斗爭」。
國家格言:Por la razón o la fuerza(西班牙語,依靠公理或武力)
國樹:阿勞烏卡利亞松。是世界稀有樹種。有「黑色金字塔」之稱。
國花:「戈比愛」野百合花(柯碧韋)是喇叭藤科植物。花紅色,偶爾也開白花,長度3—4寸,花瓣堅挺好像塗蠟。結椒形小果。花開藤上,藤攀緣在樹幹上。以智利南方多見。
國石:青金石
國舞:昆卡
貨幣: 智利比索
獨立日:9月18日(1810年)
國慶日:9月18日
國家政要:總統米歇爾·巴切萊特·赫里亞(Michelle BACHELET Jeria),2006年1月當選,2006年 3月11日就職,任期4年。是智利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
國際域名縮寫:CL
國際電話區號:+56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面積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756253平方公里,島嶼面積373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東同阿根廷為鄰,北與秘魯、玻利維亞接壤,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塔拉爾鹽湖海相望。海岸線總長約1萬公里,南北長4352公里,東西最窄96.8公里、最寬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東為安第斯山脈的西坡,約佔全境東西寬度的1/3;西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脈,大部分地帶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眾多的沿海島嶼;中部是由沖積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位於智利、阿根廷邊境上的奧霍斯-德爾薩拉多峰海拔6885米,為全國最高點。全國有河流30餘條,較重要的有比奧比奧河等。主要島嶼有火地島、奇洛埃島、惠靈頓島等,氣候可分為北、中、南三個明顯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氣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乾燥的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南為多雨的溫帶闊葉林氣候。由於地處美洲大陸的最南端,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
人口宗教 1609.34萬(2004年)。其中城市人口佔86.8%。印歐混血種人佔75%,白人20%,印第安人4.6%。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在印第安人聚居區使用馬普切語。15歲以上人口中信仰天主教的佔69.90%,信仰福音教的佔15.14%。
首都:聖地亞哥 (Santiago) ,位於智利中部,人口606萬(2002年)。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大區,下設50個省和341個市。各大區名稱如下:塔拉帕卡,安托法加斯塔,阿塔卡馬,科金博,瓦爾帕萊索,解放者奧希金斯將軍,馬烏萊,比奧比奧,阿勞卡尼亞,洛斯·拉戈斯,伊瓦涅斯將軍的艾森,麥哲倫,聖地亞哥首都區。
❼ 智利是哪個國家
智利是智利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hile),縮寫智利。地處南美洲東南部,安第斯山脈南麓。西同一阿根廷作為鄰,西和秘魯、玻利維亞相鄰,北臨太平洋,北和南極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之上地形最為細長的國家,國土面積756715平方公里。
16世紀前屬印加帝國。1541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8日獲自治。1818年2月12日獨立國家作為共和國。1973年軍政府下台,1990年回復代議制社會主義。
智利具有非常豐富的礦產資源、森林資源與漁業資源。是世界之上銅礦資源最為多樣的國家,亦是世界之上產銅與出口銅最為余的國家,擁有「銅礦王國」之美譽。境內的阿塔卡馬沙漠是世界旱極。除此之外,它也是世界之上惟一製造硝石的國家。智利於新聞自由、人類發展指數、社會主義發展等方面亦取得了非常低的排名。
❽ 世界上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和固定匯率制度的國家分別有哪些
一、 浮動匯率制度的概述
概念:一國貨幣當局不在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比價和匯率波動的幅度,貨幣當局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變化自由波動的一種匯率制度。
完全任憑市場供求自發地形成匯率,而不採取任何干預措施的國家很少或幾乎沒有。各國政府往往都要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或明或暗地對外匯市場進行不同程度的干預。
自從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崩潰,1973年主要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度。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承認浮動匯率制度。1978年4月,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關於第二次修改協定條例」,正式廢止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至此,浮動匯率制度在世界范圍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二、浮動匯率制度的種類
一政府是否干預來劃分
1.自由浮動或清潔浮動:指匯率完全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狀況決定,自由漲落、自由調節,政府不加干預。
2.管理浮動或骯臟浮動:指一國貨幣當局為使本國貨幣對外的匯率不致波動過大、或使匯率向著有利於本國經濟發展的方向變動,通過各種方式,或明或暗地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
二按浮動程度或浮動方式劃分
⒈釘住型或無彈性型。將本幣按固定比價同某一種外幣或混合貨幣單位相聯系,而本幣對其他外幣的匯率隨釘住貨幣與其他外幣匯率的浮動而浮動。
⑴釘住某一種貨幣:於歷史、地理等諸方面原因,有些國家的對外貿易、金融往來主要集中某一工業發達國家,或主要使用某一外國貨幣。
為使這種貿易、金融關系得到穩定發展,免受相互間匯率頻繁變動的不利影響,這些國家通常使本幣釘住該工業發達國家的貨幣。如一些美洲國家的貨幣針住美元浮動;一些前法國殖民地國家的貨幣釘住法國法郎浮動等。截止到1994年12月31日,釘住美元的國家有23個,釘住法國法郎的國家有14個,針住其他單一貨幣的國家有9個。
⑵釘住「一籃子」(也稱「一攬子」)貨幣。一籃子貨幣通常是由幾種世界主要貨幣或由與本國經濟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的貨幣組成的。特別提款權是一種最有名的一籃子貨幣,它由美元、日元、英鎊、馬克和法國法郎等五種貨幣按不同的比例構成,其價格隨著這五種貨幣的匯率變化每日都進行調整,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逐日對外公布。
其他一籃子貨幣的貨幣構成都是由實行釘住政策的國家自由選擇和調整的。這種浮動有兩個特點,一是保值,二是波動幅度小,匯率走勢穩定。實行這種匯率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為避免本國貨幣受某一國貨幣的支配。至1994年年底,釘住特別提款權的國家有4個,釘住其他一籃子貨幣的國家有21個。
⒉有限靈活型或有限彈性型。
一國貨幣的匯價釘住某一種貨幣或一組貨幣浮動,但與針住貨幣之間的匯率有較大的波動幅度。
⑴釘住某一貨幣浮動。亦稱相對於一種貨幣的有限浮動型:它的最大特點在於允許有一定的波動幅度,這個幅度必須維持在所釘住貨幣匯率的2.25%范圍內(超過這個幅度即為較高彈性人而前邊講的 「盯住某一貨幣」型不存在匯價波動的幅度問題,即使有波動,其幅度也極小,一般不超過上下限1.0%。目前相對於一種貨幣有限度的浮動的國家有四個。
[2]針住一組貨幣浮動:稱聯合浮動或整體浮動,是指一些經濟關系密切的國家組成集團,在成員國中的貨幣之間實行固定匯率並規定波動幅度,對其他國家貨幣則實行聯合浮動,即浮動幅度保持大致一致。
⒊更為靈活型或高度彈性型。即匯率波動不受幅度的限制,以獨立自主的原則進行匯率調整。
⑴根據一套指標浮動。指標因國而異,但大都是以本國的外匯儲備、國際收支狀況、消費物價指數及與本國貿易關系密切的有關國家物價變動的情況等作為調整本國貨幣匯率浮動的依據。目前實行這種制度的國家有智利、厄瓜多、尼加拉瓜等三個國家。
⑵較靈活的管理浮動。指一國政府對匯價的制度與調走有一定程度的干預。但這種浮動方式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從而使匯率處於持續的波動之中。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中國、新加坡、韓國等32個國家。
⑶單獨浮動。單獨浮動是指一國貨幣不與任何外國貨幣形成固定比價,其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實行浮動。採用這種浮動方式的有美國、日本、英國等58個國家。
上述根據浮動彈性分類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歸納的方式,易於被人們廣泛地接受。
三、浮動匯率的特點
⒈匯率波動頻繁且幅度變化劇烈。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由於各國政府不再規定貨幣的法定比價和匯率界限,也不承擔維持匯率穩定的義務,匯率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其波動之頻繁、波幅之大是固定匯率制度下所遠不能比的。有時一天彼動幅度高達5%以上,一周波動竟能達10%以上。一遇政治、經濟形勢變動,其波幅更大。匯率的頻繁劇烈波動,對國際經濟秩序帶來了不穩定的影響。
⒉有管理的浮動是共性。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完全自由浮動的匯率是不存在的。各國貨幣當局出於各種動機和考慮,都採取措施不同程度地對匯率的浮動進行干預,實際上都是管理浮動。只不過干預力度、干預頻率大小有別。
⒊單獨浮動是主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資料表明,在各種匯率安排中,單獨浮動是主體,1994年已達 58個國家,占 IMF178個成員國的32.6%,形成三分天下具其一的局面。由於大多數工業化國家都實行單獨浮動方式,且它們對外貿易總額占整個世界貿易總額的70%左右,因此,它們在國際金融領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故單獨浮動是當前各種浮動匯率方式的主體。聯合浮動的國家有10個,與單獨浮動的國家一起,佔IMF成員國的38.2%。這兩種浮動方式的貨幣種類包括了當今世界上的多數主要貨幣和全部主要國際儲備貨幣,故以上兩種制度構成浮動匯率制度的主流。較靈活的管理浮動方式有32個國家,佔18%,也是應予以充分重視的一種浮動制度。
⒋國際儲備貨幣的多元化。
在國際金本位制度時期,英鎊是各國的主要國際儲備;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後,英鎊被美元取而代之。在當前的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的國際儲備除了美元、馬克、日元外,還有英鎊、法國法郎、瑞士法郎、荷蘭盾等,出現了儲備貨幣多元化的格局。
四、浮動匯率對經濟的影響
一浮動匯率對經濟的有利影響
⒈防止外匯儲備太量流失。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各國貨幣當局沒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固定比價。當本幣匯率下跌時,不必動用外匯儲備去購進被拋售的本幣,這樣可以避免這個國家外匯儲備的大量流失。
⒉節省國際儲備。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著外匯供求的漲落而自動達到平衡,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支配,減少干預行動,國家需要的外匯儲備的需求量自然可以減少。這就有助於節省國際儲備,使更多的外匯能用於本國的經濟建設。
3.自動調節國際收支。根據市場供求,匯率不斷調整,可以使
一國的國際收支自動達到均衡,從而免除長期不平衡的嚴重後果。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本國通貨就會開始貶值,這種情況對出口有回將同時分布在盈餘國和赤字國身上。
4.有利於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浮動匯率制度使各國可以獨立地實行自己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
5.使經濟周期和通貨膨脹的國際傳遞減少到最小限度。貿易上有密切聯系的國家間容易通過固定匯率傳播經濟周期或通貨膨脹。1971年至1972年發生的國際性的通貨膨脹,就是同固定匯率制密切相關的。
6. 緩解國際游資的沖擊。
(二)浮動匯率對經濟的不利影響
⒈助長投機,加劇動盪。在這種制度下,匯率變動頻繁且幅度大,為低買高拋的外匯投機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僅一般投機者參與投機活動,連銀行和企業也加入了這一行列。
⒉不利於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匯率波動導致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使人們普遍產生不安全感。外貿成本和對外投資損益的不確定性加大,風險加大,使人們不願意締結長期貿易契約和進行長期國際投資,使國際商品流通和資金借貸受到嚴重影響。
⒊貨幣戰加劇。實行匯率下浮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刺激出口,減少進口,改善貿易收支,進而擴張國內經濟,增加生產和就業。浮動匯率可能導致競爭性貶值,各國都以貨幣貶值為手段,輸出本國失業,或以它國經濟利益為代價擴大本國就業和產出,這就是以鄰為壑的政策。而實行匯率上浮政策,則主要是為了減少國際收支順差,減少國內通貨膨脹壓力。
⒋具有通貨膨脹傾向。浮動匯率有其內在的通貨膨脹傾向,可使一國長期推行通貨膨脹政策,而不必擔心國際收支問題。因為其匯率的下浮可一定程度上自動調節國際收支。
⒌一國際協調困難。浮動匯率制度助長各國在匯率上的利已主義或各自為政,削弱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加劇國際經濟關系的矛盾。
⒍提高了世界物價水平。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基金組織對國際儲備的控制削弱了,以致國際儲備的增長超過了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增長所需的程度。所以總的來講浮動匯率制度是提高了世界物價水平。
⒎對發展中國家不利。外匯匯率上升時,使廣在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製成品價格上漲,而這些產品又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所必需,故進口成本上升。外匯匯率下跌時,出口初級產品價格下跌,而初級產品需求彈性小,不會在價格下跌時使外貿收入增加,貿易收支得不到改善。浮動匯率還加劇了外債管理的難度,增大了風險。
固定匯率制度與浮動匯率制度在特定條件下均能發揮好的作用,條件改變後其缺點可能又很明顯或突出。當今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是防止浮動「過度」。從長期講,以貨幣購買力平價作為浮動匯率的平均線,浮動幅度偏離均衡線就是「過度」。從短期看,要從貨幣資產的行市中去找均衡線,因為金融市場的行市變化快,對匯率的反應十分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