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發
解(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2個×3格=3個×n格,n=2;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4)不能得出探究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5)杠桿在水平位置的方案好;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杠桿在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進行實驗,力臂不在杠桿上,不方便測量;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故答案為:(1)左;(2)D;(3)2;(4)不能;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5)水平;便於測量力臂,同時又可以消除杠桿自重的影響.
Ⅱ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如圖所示,若杠桿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
(1)杠桿的右端上翹,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調節完杠桿平衡之後,不能再移動平衡螺母. (2)經分析,探究杠桿平衡的步驟為: A、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E、將鉤碼掛在杠桿的支上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後調節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D、記下動力F 1 、動力臂L 1 、阻力F 2 和阻力臂L 2 的大小,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C、改變鉤碼的個數和位置,重復實驗. B、計算每次實驗中F 1 L 1 和F 2 L 2 的大小,根據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實驗1:1N×8cm=2N×4cm, 實驗2:2N×8cm=1N×16cm, 實驗3:2N×12cm=3N×8cm, 杠桿平衡調節:F 1 l 1 =F 2 l 2 . (4)如圖,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這時在兩側鉤碼下各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每個鉤碼重1N,杠桿上每格長度是4cm,3N×12cm>4N×8cm, 所以F 1 l 1 >F 2 l 2 ,所以杠桿的左端下沉. 故答案為:(1)右;不可以;(2)AEDCB;(3)F 1 l 1 =F 2 l 2 ;(4)左. |
Ⅲ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名稱: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 動力(N) 動力臂(M) 動力×動力臂 阻力(N) 阻力臂(M) 阻力×阻力臂
1
2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Ⅳ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哪種物理研究方法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是多次測量得到數據,然後分析數據得出平衡條件的,採取的是歸納法;
Ⅳ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首先應調節杠桿兩端的______,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
(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專:排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屬響,便於測量力臂大小;杠桿的左端偏高,使杠桿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偏高的左端移動.
(2)第1次實驗: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1.5n×10cm=1n×l2,∴l2=15cm.
第2次實驗: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1n×20cm=f2×10cm,∴f2=2n.
(3)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f1的方向垂直於杠桿時,力臂才在杠桿上.如圖,f1傾斜拉動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不在杠桿上,所以動力臂l1讀取錯誤.
(4)若兩端都用鉤碼,則需不斷調節鉤碼的位置及數量使杠桿平衡,可能操作有些麻煩,若另一端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的方法做實驗,這樣只要確定測力計的位置,通過改變力的大小便可很快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更加方便.
故答案為:(1)水平;排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便於測量力臂大小;便於讀出力臂;左;左;
(2)15;2;
(3)l1讀錯了;
(4)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杠桿時,由於測力計的力可以連續變化,容易得到所需要的力,不需要調整力臂,所以這種方法很容易使杠桿平衡.
Ⅵ (1)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是為
(1)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大小.
杠桿的左端上翹,杠桿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左端移動.
(2)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
0.8N×L1=1N×10cm,
所以,L1=12.5cm.
故答案為:(1)力臂大小;左;左;(2)12.5.
Ⅶ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於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現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
(1)杠桿右端下沉,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使杠桿平衡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二是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
(2)設杠桿每一個小格代表L,一個鉤碼的重力為G,則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4G×3L=G′×2L,則G′=6G,因此需在B處懸掛6個相同鉤碼.
(3)「動力×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阻力×支點到阻力作用點的距離」,是在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動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豎直向下的條件下得出的,此時的力臂正是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為得出普遍結論,應改變力的方向使力臂不等於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多做幾次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故正確的實驗操作應該是B、去掉一側鉤碼,換用彈簧測力計斜向下拉;故選B.
故答案為:(1)左:水平;力臂;(2)6:(3)B.
Ⅷ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原理是什麼
運用能量守恆定律。杠桿在平衡時才得出你提問的那個平衡公式。而力所做的功(該力產生的能量)等於:力的大小*力的方向移動的距離。杠桿左右兩端只能做圍繞支撐點(可以看作圓心)作圓弧運動,凡是經過支撐點(圓心)的力都不做功,因為支撐點是固定的,力通過該點都不產生位移,能量也為零。所以,運用力的分解原理,杠桿一端所受的力都可以分解成垂直於杠桿的力與平行於杠桿的力,該兩個力中,平行於杠桿的力(實際就是沿著杠桿方向的力)因為通過圓心而不做功,而垂直杠桿的力要達到兩邊平衡(能量守恆):力*位移
兩邊要相等。位移的大小就是圓弧的長度,因為杠桿兩端只能作標准圓周運動:由數學得知,圓弧長度只與半徑成正比,那就得出了:力*半徑
要兩半相等,而該垂直力的力臂就是半徑的長度,由此得出該公式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