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險存款和銀行存款有何區別
保險存款和銀行存款的區別如下:
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條件的各類存款性金融機構集中起來建立一個保險機構,各存款機構作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繳納保險費,建立存款保險准備金,當成員機構發生經營危機或面臨破產倒閉時,存款保險機構向其提供財務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從而保護存款人利益,維護銀行信用,穩定金融秩序的一種制度。存款保險制度可提高金融體系穩定性,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促進銀行業適度競爭;但其本身也有成本,可能誘發道德風險,使銀行承受更多風險,還產生了逆向選擇的問題。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有111個國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2014年末時已經把存款保險條例公開徵求了意見。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險條例正式實施。
銀行存款賬戶分為基本存款賬戶、一般存款賬戶、臨時存款賬戶和專用存款賬戶。基本存款賬戶是指企業辦理日常轉賬結算和現金收付的賬戶。一般存款賬戶是指企業在基本存款賬戶以外的銀行借款轉存、與基本存款賬戶的企業不在同一地點的附屬非獨立核算單位開立的賬戶,本賬戶可以辦理轉賬結算和現金繳存,但不能提取現金。臨時存款賬戶是指企業因臨時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而開立的賬戶,本賬戶既可以辦理轉賬結算,又可以根據現金管理規定存取現金,專用存款賬戶是指企業因特定用途需要所開立的賬戶。企業只能在一家銀行的幾個分支機構開立一般存款賬戶。企業的銀行存款賬戶只能用來辦理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業務活動的結算,不得出租和出借賬戶。
B. 6張圖說清楚保險和儲蓄存款的區別
一、儲蓄是爬樓梯,是一種逐步積累資金的方法,它需要經過規定的時間,才能達到目標額。
保險是坐電梯,它的特點是在投保的同時,就能得到約定的保障額。保險一般是1:10倍(或者更大值)的杠桿即時倍增價值!
二、銀行存多少是多少,如果存的錢不夠多,真有意外事件發生時,就是杯水車薪,白白著急。
保險是放大的倍數,在有意外發生時,領取的保險金會數十甚至數百倍於保費,可謂「四兩撥千斤」。
三、儲蓄是算得出利息,算不出風險。
保險是算出了風險的巨額花費,並及時提供給你。有如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保險可以理賠一大筆錢,而不至於驚慌用完儲蓄的錢。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破產,銀行一旦破產,可能血本無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規定經營人壽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得解散,保險如期付給。即使購置海外保險亦然,保險是不容許破產;並且保險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都是監管部門規定的3倍,意思是放1塊到保險公司,保證了4塊的償付能力;正所謂最安全的資產莫過於放保險公司了!
五、儲蓄的利率是可變的。
保險的保障不會因外界因素而變更,就如之前博客寫過的年金險為例,結算利率的平均值6%以上的復利,比儲蓄利率高。
六、儲蓄只是儲蓄。
保險是一種既保值又具有保障功能的儲蓄,當你需要時它會在你身邊。簡單而言,保險的意義在於有起事來是保險,沒事當儲蓄,一舉兩得!
C. 儲蓄險和重疾險的區別
1.
假如,老王和老李即將奔赴戰場,他們分到一塊相同大小的鐵錠。
老王把這塊鐵都用來打造盔甲,老李則一半用來打造盔甲,一半打造一口鍋。
有口鍋當然比沒鍋要好,可是在戰場上,老李的盔甲因為太薄,失去了保護的作用。
老王的這塊鐵錠,就用做了消費型重疾險,而老李的就是儲蓄型重疾險。
所以,消費型重疾險就是把每一分保費都用在了保障上;而儲蓄型重疾險是把一部分保費用在保障上,一部分保費用在儲蓄上。
2.
如何區別呢?
第一,消費型重疾險的杠桿率高,每年3000多塊錢就能獲得50萬保障。而儲蓄型重疾險可能要每年8000甚至1萬元。
第二,消費型重疾險在保險期內如果沒有出險,則保費並不退還,被「消費」掉了。儲蓄型重疾險則往往有返還保費、甚至發送紅利的功能。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D. 儲蓄與保險不同的是什麼意思
一、儲蓄是爬樓梯,是一種逐步積累資金的方法,它需要經過規定的時間,才能達到目標額。
保險是坐電梯,它的特點是在投保的同時,就能得到約定的保障額。保險一般是1:10倍(或者更大值)的杠桿即時倍增價值!
二、銀行存多少是多少,如果存的錢不夠多,真有意外事件發生時,就是杯水車薪,白白著急。
保險是放大的倍數,在有意外發生時,領取的保險金會數十甚至數百倍於保費,可謂「四兩撥千斤」。
三、儲蓄是算得出利息,算不出風險。
保險是算出了風險的巨額花費,並及時提供給你。有如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保險可以理賠一大筆錢,而不至於驚慌用完儲蓄的錢。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破產,銀行一旦破產,可能血本無歸。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規定經營人壽業務的保險公司不得解散,保險如期付給。即使購置海外保險亦然,保險是不容許破產;並且保險公司的最低償付能力都是監管部門規定的3倍,意思是放1塊到保險公司,保證了4塊的償付能力;正所謂最安全的資產莫過於放保險公司了!
五、儲蓄的利率是可變的。
保險的保障不會因外界因素而變更,就如之前博客寫過的年金險為例,結算利率的平均值6%以上的復利,比儲蓄利率高。
六、儲蓄只是儲蓄。
保險是一種既保值又具有保障功能的儲蓄,當你需要時它會在你身邊。簡單而言,保險的意義在於有起事來是保險,沒事當儲蓄,一舉兩得!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E. 利用杠桿買大額保險
簡單易懂的金融"杠桿原理"解說
供參考
一。杠桿。目前,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採用20-30倍杠桿操作,假設一個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30倍杠桿就是900億。也就是說,這個銀行A以30億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的資金用於投資,假如投資盈利5%,那麼A就獲得45億的盈利,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這是150%的暴利。反過來,假如投資虧損5%,那麼銀行A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
二。CDS合同。由於杠桿操作高風險,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銀行不運行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杠桿投資拿去做「保險」。這種保險就叫CDS。比如,銀行A為了逃避杠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機構B可能是另一家銀行,也可能是保險公司,諸如此類。A對B說,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怎麼樣,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千萬,連續10年,總共5億,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就白拿了,假如違約,你要為我賠償。A想,如果不違約,我可以賺45億,這裡面拿出5億用來做保險,我還能凈賺40億。如果有違約,反正有保險來賠。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B是一個精明的人,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發現違約的情況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總計可以拿到500億的保險金,如果其中一家違約,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即使兩家違約,還能賺400億。A,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歡喜。
三。CDS市場。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C在旁邊眼紅了。C就跑到B那邊說,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每個合同給你2億,總共200億。B想,我的400億要10年才能拿到,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而且沒有風險,何樂而不為,因此B和C馬上就成交了。這樣一來,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可以交易和買賣。實際螩拿到這批CDS之後,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而是把它掛牌出售,標價220億;D看到這個產品,算了一下,400億減去220億,還有180億可賺,這是「原始股」,不算貴,立即買了下來。一轉手,C賺了20億。從此以後,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抄,現在CDS的市場總值已經抄到了62萬億美元。
四。次貸。上面A,B,C,D,E,F....都在賺大錢,那麼這些錢到底從那裡冒出來的呢?從根本上說,這些錢來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資人的盈利。而他們的盈利大半來自美國的次級貸款。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筆者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筆者以為,次貸主要是給了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人。這些人的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動起了房產投機的主意。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貸款買投資房。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9%以上,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對付,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借錢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時A很高興,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B也很高興,市場違約率很低,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後面的C,D,E,F等等都跟著賺錢。
五。次貸危機。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就漲不上去了,後面沒人接盤。此時房產投機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房子賣不出去,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終於到了走頭無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給了銀行。此時違約就發生了。此時A感到一絲遺憾,大錢賺不著了,不過也虧不到那裡,反正有B做保險。B也不擔心,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在G手裡。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買下了100個CDS,還沒來得及轉手,突然接到消息,這批CDS被降級,其中有20個違約,大大超出原先估計的1%到2%的違約率。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總共支出達1000億。加上300億CDS收購費,G的虧損總計達1300億。雖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機構,也經不起如此巨大的虧損。因此G瀕臨倒閉。
六。金融危機。如果G倒閉,那麼A花費5億美元買的保險就泡了湯,更糟糕的是,由於A採用了杠桿原理投資,根據前面的分析,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除了A之外,還有A2,A3,...,A20,統統要准備倒閉。因此G,A,A2,...,A20一起來到美國財政部長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游說,G萬萬不能倒閉,它一倒閉大家都完了。財政部長心一軟,就把G給國有化了,此後A,...,A20的保險金總計1000億美元全部由美國納稅人支付。
七。美元危機。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而CDS市場總值是62萬億,假設其中有10%的違約,那麼就有6萬億的違約CDS。這個數字是300億的200倍。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的CDS之後要賠出1000億。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萬億。如果不賠,就要看著A20,A21,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無論採取什麼措施,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
以上計算所用的假設和數字同實際情況會有出入,但美國金融危機的嚴重性無法低估。
上邊文章已經把美國的金融解釋的很清楚,一筆錢倒來倒去,似乎很多人都發了大財,實際錢還是那麼多,只能是從勞動者還款的利息中來,如果勞動者沒有繼續勞動創造剩餘價值,則不會有蛋糕可分。
中間那麼多人賺得錢哪來的?最後一個入市的倒霉蛋G買的單。就像股市裡在最高價接了盤是一回事。一旦真正創造這些財富的人,即貸款買房者,停止了繼續向這些金融機構輸送他們創造的財富,這些泡沫立刻就爆裂了。大家都會看到,實際只不過是參加了一場賭博,僅此而已。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F. 有沒有儲蓄理財加保險
盡管很多壽險產品具有儲蓄功能,但簡單地將保險與儲蓄進行比較還是不妥的,儲蓄存款和保險哪個合算更不能一概而論。
在長期性的人壽保險中,保險公司必須對投保人繳納的保險費計算利息,利率的高低由保險公司預期的投資收益率決定,一般都高於同期的銀行儲蓄利率。如目前長期壽險的預定利率一般為2.5%,而目前銀行利率1年期4.14%。因而目前銀行存款在利率上有明顯的優勢。如果保險的分紅不能彌補這一差距,單從儲蓄因素考慮,儲蓄應該是優於保險的。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保險的基本職能是對可能發生的保險事故進行保障,保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越大,相應的保險費就越高。正因為保險事故只是可能發生而不是肯定發生,所以相對儲蓄而言,保險能以較小的費用換取較大的保障。
從這一點上看,保險是優於儲蓄的。但是如果保險事故沒有發生,被保險人就得不到任何賠付,這時候保險就不如儲蓄了。比方說,用同樣金額的錢進行儲蓄和購買定期生存保險,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滿時仍然生存,就能得到高於儲蓄積累額的保險金,但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內死亡,就得不到任何保險金。
一般來說,具有投資性質的保險,通過專家理財的收益會高於1年期銀行利率;但理財收益又受制於多種因素,有時也可能出現虧損。
提醒:實際上,儲蓄和保險都是人們進行理財、分散風險時可供選擇的工具。把錢放在銀行的主要好處是安全和存取方便,投資不需任何費用,資金可以在家庭急用時方便變現,缺點是要扣利息稅,收益較低。而且,如果萬一儲蓄中途有個意外,不僅儲蓄計劃可能中斷,很可能還會使全部儲蓄用於應急而變得一無所有。
保險,特別是長期保險除了具有儲蓄的功能,同時還有保障的作用,往往只繳了很少的保險費,一旦出現風險,在困難時會得到一大筆的保險金。但是,在臨時急用時變現相對困難。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G. 長期儲蓄型保險的意思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儲蓄分紅險種
一般以10年為底限設計,最大的特色所在,便是「保險滿期生存保險金」這一條款。10年或更長的投保期限後,若被保險人平安生存至保險期滿的生效對應日,保險公司便會如數給付相當於多年累計保費總額略有升值的「滿期生存保險金」和累積紅利。
滿期生存保證金便是投保者在保險計劃開始時可選擇確定的儲蓄目標。加上保險公司每年的紅利,投保者的收益將可能遠遠超過預期。如在保險期滿前終止保單,投保者也可獲得按保單累計年期而確定的保單現金價值和保單終止前的累積紅利。
舉例
假設一名30歲的被保險人,於2002年8月1日投保了20份某保險公司的儲蓄分紅型保險,共繳納20000元保費,則2012年8月1日可領取22880元,外加若干紅利。
儲蓄分紅險種的紅利計算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累積生息,即紅利按保險公司每年確定的紅利累積利率以復利方式計息,全部累積紅利在合同終止時領取,又或是按年領取紅利等,不一而足,依各保險公司的具體產品各有不同。
固定收益上限
根據保監發[1999]93號《關於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明確指出壽險保單的預定利率調整為不超過年復利2.5%,並不得附加利差返還條款。
意思就是說儲蓄型保險在不計算分紅的情況下之考慮保單固定收益的話,年化復利收益是不會超過2.5%的,對於大陸內各家保險公司都一樣。(香港地區保險公司不受到保險法的限制,所有在大陸內銷售的保險均受此限)
儲蓄險誤區
首先,少兒通常並不需要壽險,因為從經濟角度講,絕大部分兒童並非家庭經濟支柱,失去子女對父母最大的打擊是精神層面的,而非物質、經濟的。因此,投保壽險意義不大。同時,少兒壽險的保額有著明確限制,未成年人死亡保險承保限額最高10萬元,目的是盡可能規避道德風險。若父母為孩子投保很多壽險,保費其實是浪費了。
第二,儲蓄型保險雖然有著越早投保,費率越低的特點,但父母在考慮時不該忽視保費的時間價值。站在保險公司的立場,不同年齡投保所需保費都是考量了死亡率、性別、教育金返還時間、數額等各方因素的,並不存在在某年齡投保最劃算這樣的情況,因此,家長無需執著於早些為孩子投保,徒增繳費壓力。
第三,家長不該期望一份周全的保險保到老,因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在變化著,他所處的家庭環境、經濟環境、生活環境都不會一成不變,因此,一份你現在看來十分滿意的保險產品,在多年後可能價值已明顯縮水。與其放眼不確定的未來,不如更扎實地看待現在,真正考慮給孩子帶來風險的因素,並最大程度排除經濟影響。。
H. 儲蓄那麼安全,為什麼還要選擇保險
1.價值的實現眾所周知,將錢放在銀行是資金的積累過程,儲蓄時間越長獲得的利潤越高,這個高是相對而言的,儲蓄本身和爬樓梯一樣,得經過時間的積累,最後才能到達設定的目標。如果說儲蓄是爬樓梯,那保險就是坐電梯了,從合同生效起,就已經擁有了保單上的保額,而這個保額一般是高杠桿效應,比起儲蓄更劃算。
2.對意外事故的補充沒人願意發生事故,可是我們沒法阻止,若真的發生,同一筆錢用於儲蓄和用於購買保險,毫無疑問,得到的保險金會是儲蓄的十倍甚至百倍,在應急上,儲蓄是比不上保險的。
3.風險的可控性儲蓄的利率都是提前約定好了,存幾年就有相對應的利率,但無法提前知曉可能遇到的風險,更別說約定假如風險來臨,額外給予一筆錢用來對抗風險了,而保險是提前將發生風險可能需要的巨額費用提供給你,假如意外發生,保險公司會按照約定,賠付一大筆錢,足以抵抗風險。
4.破產風險銀行是可以破產的,但保險公司是不可以解散的,這也就是說,把錢放在銀行,可能連本金都拿不回來,若是放在保險公司,按照監管部分的規定,保險公司至少有4倍賠償的能力。哪種更安心,一對比便清楚。
5.利率分紅留心過的朋友應該清楚,每天銀行的顯示器都在循壞著利率表,利率一直處於變化之中。而保險的保額不會存在這個變化,原先約定的多少就是多少,很大部分時間比儲蓄利率高。
6.存在的意義儲蓄只有一個功能,就是靠的是不高的利率來增加財富值,而保險不僅有儲蓄功能,還能提供保障,保險比儲蓄意義更大,有事發生是保險,沒事發生就是儲蓄,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