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門口的野蠻人》里的垃圾債券怎麼做的
垃圾債券營銷的核心思想是用未來的預期來彌補現實償付能力的不足。
也就是說,尋找有一定資產價值和行業地位,但運營績效平平的收購對象,採用產業並購和整合的方式購買下來,向投資人描述該產業整合將帶來很好的協同效應,可以通過管理層更新等措施提升管理效率,通過業務重組和分拆出售等財技大幅度挖掘企業的價值,從而令債券的購買者相信並購之後,不論是收購方還是被收購方,企業價值和財務環境都會有大幅改善,因此未來的債券償付是有足夠保障的,輔之以高額的利息率做引誘,以及之前的成功案例,投資人自然趨之若鶩。
2. 垃圾債券是什麼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3. 杠桿收購有哪些特點
杠桿收購的主體一般是專業的金融投資公司,投資公司收購目標企業的目的是以合適的價錢買下公司,通過經營使公司增值,並通過財務杠桿增加投資收益。通常投資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錢,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抵押借款、機構借款和發行垃圾債券(高利率高風險債券),由被收購公司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及收益作擔保並用來還本付息。如果收購成功並取得預期效益,貸款者不能分享公司資產升值所帶來的收益(除非有債轉股協議)。在操作過程中可能要先安排過橋貸款(bridge loan)作為短期融資,然後通過舉債(借債或借錢)完成收購。杠桿收購在國外往往是由被收購企業發行大量的垃圾債券,成立一個股權高度集中、財務結構高杠桿性的新公司。在中國由於垃圾債券尚未興起,收購者大都是用被收購公司的股權作質押向銀行借貸來完成收購的。
優勢
杠桿收購方法的典型優勢在於:
並購項目的資產或現金要求很低。
產生協同效應。
通過將生產經營延伸到企業之外。 比較: Horizontal Integration[橫向整合]
運營效率得到提高。
通過驅除過度多元化所造成的價值破壞影響。
改進領導力與管理。
有些管理人員管理公司的方式(通過控制、回報等管理手段來提高個人權威),往往是以犧牲公司股東利益和公司長遠優勢為代價的。通過並購可以讓這些管理人員或者立馬出局,或者遵守「規矩」。 高額利息償付的壓力,迫使管理人員不得不想方設法提高運營績效和生產效率。頭腦里緊緊綳著「債務」這根弦,他們的注意力不得不時時集中在各種提高績效的行動上,如剝離非核心業務、縮減規模、降低成本、投資技術改造,等等。註: 由此而言,借貸不僅僅是一種金融手段,而且也是一種促進管理變革的有效工具。
杠桿作用。
當債務比率上升時,收購融資的股權就會做一定程度的收縮,使得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只要付出整個交易20%-40%的價格就能夠買到目標公司。
4. 1990年 垃圾債券 事件
垃圾債券一詞譯自英文Junkbond。Junk意指舊貨、假貨、廢品、哄騙等,之所以將其作為債券的一項形容詞,是因為這種投資利息高(一般較國債高4個百分點)、風險大,對投資人本金保障較弱。
垃圾債券最早起源於美國,在本世紀20及30年代就已存在。70年代以前,垃圾債券主要是一些小型公司為開拓業務籌集資金而發行的,由於這種債券的信用受到懷疑,問津者較小,70年代初其流行量還不到20億美元。70年代末期以後,垃圾債券逐漸成為投資合狂熱追求的投資工具,到80年代中期,垃圾債券市場急劇膨脹,迅速達到鼎盛時期。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1700多億美元,其中被稱作「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就發行了800億美元,佔47%。1988年垃圾債券總市值高達2000億美元。1983年德崇證券收益僅10多億美元,但到了1987年該公司就成為華爾街盈利最高的公司,收益超過40億美元。有「垃圾債券之神」、「魔術師」之稱的該公司負責人米爾根1987年的薪俸高達5.5億美元,「尋找資金就要找米爾根」成為當時市面的流行語。
垃圾債券80年代在美國能風行一時,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80年代初正值美國產業大規模調整與重組時期,由此引發的更新、並購所需資金單靠股市是遠遠不夠的,加上在產業調整時期這些企業風險較大,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銀行不能完全滿足其資金需求,這是垃圾債券應時而興的重要背景。二是美國金融管制的放鬆,反映在證券市場上,就是放鬆對有價證券發行人的審查和管理,造成素質低下的垃圾債券紛紛出籠。三是杠桿收購的廣泛運用,即小公司通過高負債方式收購較大的公司。高負債的渠道主要是向商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籌到足夠資金後,便將不被看好而股價較低的大公司股票大量收購而取得控制權,再進行分割整理,使公司形象改善、財務報告中反映的經營狀況好轉,待股價上升至一定程度後全部拋售大撈一把,還清債務後,拂袖而去。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亨利·克萊斯收購雷諾煙草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克萊斯本身動用的資金僅1500萬美元,其餘99.94%的資金都是靠米爾根發行垃圾債券籌得的。四是80年代後美國經濟步入復甦,經濟景氣使證券市場更加繁榮。在經濟持續旺盛時期,人們對前景抱有美好憧憬,更多地注意到其高收益而忽略了風險,商業銀行、證券承銷商及眾多投機者都趨之若鶩,收購者、被收購者、債券持有者和發行人、包銷商都有利可獲。
然而,巨額的垃圾債券像被吹脹的大氣泡,終有破滅的一天。由於債券質量日趨下降,以及1987年股災後潛在熊市的壓力,從1988年開始,發行公司無法償付高額利息的情況屢有發生,垃圾債券難以克服「高風險—>高利率—>高負擔—>高拖欠—>更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圈,逐步走向衰退。
垃圾債券在美國風行的十年雖然對美國經濟產生過積極作用,籌集了數千億游資,也使日本等國資金大量流入,並使美國企業在強大外力壓迫下刻意求新,改進管理等,但也遺留下了嚴重後果,包括儲蓄信貸業的破產、杠桿收購的惡性發展、債券市場的嚴重混亂及金融犯罪增多等等。
5. 銀行利率降低對杠桿收購債務有什麼影響
降息後,垃圾債券會升值,兌付實際是利好的兌現。
6. 邁克爾·米爾肯是靠「垃圾」起家的男人,憑什麼華爾街視他為「神」
邁克爾米爾肯的一生主要有起步的啟蒙發現了垃圾的價值和成為垃圾證券的壟斷人,並且,建立了龐大的客戶網路,並收購公司所稱為杠桿收購,後結束了他垃圾證券大王的傳奇經歷,但東山再起,進軍教育,辦成第一家進入世界最大企業行列的教育企業。
邁克爾米爾肯,被譽為毀譽參半的天才金融家,使許多公司明白,只贏不輸是可能的,擁有這些金融產品,就能賺大錢,成為了上千萬種小企業的一個重要資金未來,搜狗金融工程技術,缺一不可啊!
7. 什麼是杠桿收購
杠桿收購來是指收購方利源用自己的資產作為債務抵押,以取得大規模的融資去收購另一家公司,並且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以被收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來支付借貸利息的收購策略。 杠桿收購的主體一般是專業的金融投資公司,收購目標企業的目的是以合適的價錢買下公司,通過經營使公司增值,並通過財務杠桿增加投資收益。通常投資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錢,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抵押借款、機構借款和發行垃圾債券(高利率高風險債券),由被收購公司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及收益作擔保並用來還本付息。如果收購成功並取得預期效益,貸款者不能分享公司資產升值所帶來的收益(除非有債轉股協議)。在操作過程中可能要先安排過橋貸款作為短期融資,然後通過舉債完成收購。杠桿收購在國外往往是由被收購企業發行大量的垃圾債券,成立一個股權高度集中、財務結構高杠桿性的新公司。在中國由於垃圾債券尚未興起,收購者大都是用被收購公司的股權作質押向銀行借貸來完成收購的。
8. 什麼是杠桿收購
杠桿收購(Leveraged Buy-out,LBO)是指公司或個體利用自己的資產作為債務抵押,收購另一家公司的策略。交易過程中,收購方的現金開支降低到最小程度。換句話說,杠桿收購是一種獲取或控制其他公司的方法。
杠桿收購的突出特點是,收購方為了進行收購,大規模融資借貸去支付(大部分的)交易費用。通常為總購價的70%或全部。同時,收購方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借貸利息將通過被收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來支付。
杠桿收購的主體一般是專業的金融投資公司,投資公司收購目標企業的目的是以合適的價錢買下公司,通過經營使公司增值,並通過財務杠桿增加投資收益。通常投資公司只出小部分的錢,資金大部分來自銀行抵押借款、機構借款和發行垃圾債券(高利率高風險債券),由被收購公司的資產和未來現金流量及收益作擔保並用來還本付息。如果收購成功並取得預期效益,貸款者不能分享公司資產升值所帶來的收益(除非有債轉股協議)。在操作過程中可能要先安排過橋貸款(bridge loan)作為短期融資,然後通過舉債(借債或借錢)完成收購。杠桿收購在國外往往是由被收購企業發行大量的垃圾債券,成立一個股權高度集中、財務結構高杠桿性的新公司。在中國由於垃圾債券尚未興起,收購者大都是用被收購公司的股權作質押向銀行借貸來完成收購的。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_CEa0H33u-tOd_nPKnkUPpFyHN-P3yp7uhxTxRSjQsVTy_WEm_wu_XSLHJ0UqBtg
9. 垃圾債券的相關人物
巴菲特所有的投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發布了第四季度年報,顯示利潤增長到11.8億,主要是由於其在垃圾債券中獲得高盈利。這是其公司從1998年以來第二季度以來最高的利潤收益。巴菲特說:「購買垃圾債券證明是利潤很高的一項業務。雖然普通股在跌了3年以後價格已經很吸引人,但是我們還是覺得很少有股票能夠吸引我們。」巴菲特在給投資者的信中寫到他將關閉其公司的衍生品業務,因為他覺得金融衍生品是「定時炸彈」,很難評估價值。
2009年在垃圾債券上狠撈一筆的巴菲特發出警告,至今的美股形式不適宜買垃圾債券,想要投資回報率上兩位數的人純屬做夢。詳情參見《巴菲特警告:別碰垃圾債券》。 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馳騁華爾街的「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是自J.P.摩根以來美國金融界最有影響力的風雲人物,曾經影響並輕輕改寫了美國的證券金融業發展的歷史。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找到了一個無人競爭的資本市場,先入為主並成為壟斷者。
米爾肯生於1946年,父親是一位會計兼律師,從小他就幫助父親進行支票的分類、編制銀行的報表和會計賬目。
1970年,米爾肯在美國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隨後加入費城的德雷克斯投資公司當分析師。他研究發現傳統的華爾街投資者在選擇貸款或投資對象的時候只看重那些過去業績優良的企業,往往忽視了它們未來的發展勢頭,並由此開始了他的「垃圾債券」的投資之路。
1974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攀升,信用嚴重緊縮,剎那間,許多基金公司的投資組合中的高回報債券都被債券評級機構降低了信用等級,淪為了「垃圾債券」,在投資者眼中,它們成了不能帶來任何回報的垃圾。許多基金公司都急於將手中的低等級債券出手,以免影響基金的質量形象。
但米爾肯卻敏銳地發現:「由於美國在二戰後逐步完善了許多監管措施,旨在保護投資者不會因為企業的破產或拖欠債務而遭到損失,如克萊斯勒汽車公司這類大公司是不準許破產的,它的股票並不會停止交易。因而債券的信用等級越低,其違約後投資者得到的回報越高。」他把這些垃圾債券形象地定義成值得擁有的「所有權債券」,並且認為,這些債券在利率風險很大的時期反倒能保持穩定,因為其回報是與公司的發展前景相連,而不是同利率掛鉤的。
當時,擁有大量「垃圾債券」的「第一投資者基金」接受了米爾肯的意見,堅定地持有了這些「垃圾債券」,結果1974年至1976年,「第一投資者基金」連續3年成為全美業績最佳的基金,基金的銷售量大增。
米爾肯在德雷克斯投資公司成立了專門經營低等級債券的買賣部,由此開始了他的「垃圾債券」的投資之路。他四處游說,尋找願意購買「垃圾債券」的人,德雷克斯公司再把這些人變成「垃圾債券」的發行人,很快經他推薦的機構投資者投資的「垃圾債券」的年收益率達到了50%。米爾肯和德雷克斯公司則因此聲名鵲起,並成為了「垃圾債券」的壟斷者。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於米爾肯的引領,這種高回報的債券已經成為非常搶手的投資產品了。由於「垃圾債券」的數量有限,已經無法滿足眾多基金公司的購買慾望。
米爾肯靈機一動:與其坐等那些擁有「垃圾債券」的公司信譽滑坡,信用降級,不如自己去找一些正在發展的公司,若放債給他們,他們的信用同那些高回報債券的公司差不多,但正處在發展階段,債券質量比那種效益下滑、拚命減虧的公司的債券好得多。
於是,米爾肯成了替新興公司甚至是高風險公司包銷高回報債券融資的財神爺,其中與MCI公司的合作堪稱經典之筆。MCI公司創立於1963年,僅靠3000美元起家,當MCI向世界上最大的電信公司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發出了挑戰的時候,米爾肯為MCI籌得了20億美元的垃圾債券,使得MCI成功地打破AT&T對長途電話市場的壟斷。
1977年到1987年的10年間,米爾肯籌集到了930億美元,德雷克斯公司在「垃圾債券」市場上的份額增長到了2000億美元,讓米爾肯成為了全美「垃圾債券大王」。
1982年,德雷克斯公司開始通過「垃圾債券」形式發放較大比例的貸款來兼並企業,即杠桿收購。
隨著米爾肯成了中小企業和投資公司的財神爺,他個人的收入也隨之飈升,如1986年一年的交易傭金收入就曾達到5.5億美元。
他在金融界的影響也如日中天。1984年12月,米爾肯策劃了使他名聲大振的皮根斯襲擊海灣石油公司的標購事件。標購雖未獲成功,卻證明了米爾肯有在數天內籌集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元的能力。
由於企業收購需要米爾肯的債券部配合,如果米爾肯同意為收購該項目包銷債券的話,德雷克斯公司就為客戶發一封信,聲明「有高度信心」為收購企業提供必需的資金。這封信的威力無比,一旦發出,沒有一家在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能逃過被收購的命運。因此,不願被收購的公司的管理人員對米爾肯「有高度信心」的信,莫不膽戰心驚。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就不斷有人狀告米爾肯違法經營。法庭於1990年確認米爾肯有6項罪名,這些罪名都是沒有先例的:掩蓋股票頭寸、幫助委託人逃稅、隱藏會計記錄,但均與內部交易、操縱股價以及受賄無關。
米爾肯最終被判處10年監禁,賠償和罰款11億美元,並禁止他再從事證券業,從而結束了米爾肯作為「『垃圾債券』大王」的傳奇經歷。
身為一名交易商,米爾肯開創並佔領了整個「垃圾債券」業。米爾肯雖被關入監獄,但他的理論未被金融界拋棄。「垃圾債券」作為一種金融工具已被廣泛接受,成為中小企業籌措資金的重要途徑,也是收購企業的重要手段。
1993年,米爾肯被提前釋放。1996年,他與家人和朋友一起,投資5億美元,以教育服務為目標,創建了知識寰宇(Knowledge Universe)公司,然後開始收購和聯合相關企業。他收購了製造智能玩具的跳蛙公司,第二年就將其年產值從1700萬美元增至8000萬美元;他又收購了有良好聲譽的學前教育連鎖機構——兒童發現中心,作為其在學前教育領域的基地。知識寰宇公司已有下屬企業13家,年產值15億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