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明和小華「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他們的研究過程如下:①體驗:他們用螺絲刀將騎馬釘撬起,發現有兩種
①圖b中,要用螺絲刀將騎馬釘撬起,應向下用力如圖所示:
②若用力與鉤碼在支點的同側,則需向上用力,若力與鉤碼在支點的異側,則需向下用力;
根據表格中數據,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
由表格知,序號6的數據不符合杠桿的平衡條件,從圖2可知,測力計斜拉時,拉力的力臂並不等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故答案為:①見上圖;②力與鉤碼在支點的同側,則需向上用力,若力與鉤碼在支點的異側,則需向下用力;F1L1=F2L2;6;拉力的力臂並不等於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
Ⅱ 實驗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需要什麼實驗器材步驟如下
1、(1)、平衡螺母水平
(2)、水平
(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桿原理
3、實驗前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杠桿本身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實驗中不能再旋動兩端的螺母
實驗中是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在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Ⅲ 杠桿的研究實驗報告。
只要一個支點,什麼東西都能翹起來!!!!!!!!!!!!!!!
Ⅳ 四年級下冊科學實驗研究杠桿的實驗步驟是什麼
1、把杠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
2、把鉤碼掛在杠桿的兩邊,改變鉤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
3、記下兩邊的鉤碼的重,用尺量出它們的力臂,記下實驗數據;
4、改變力和力臂數值,做三次實驗.
5、求出各次實驗的動力乘以動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數值.
Ⅳ 跪求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具體步驟。先後順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Ⅵ 研究杠桿的作用
物理學中把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圍繞固定點轉動的堅硬硬物體叫做杠桿。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推動杠桿運動的力叫做動力,阻礙杠桿運動的力叫做阻力。支點到力的作用線之間的距離叫做力臂。
動力臂長於阻力臂的杠桿是省力杠桿,阻力臂長於動力臂的是費力杠桿。省力杠桿同時也是費距杠桿,費力杠桿雖然費力但卻省距。
杠桿是六種簡單機械之一
[編輯] 早期研究
杠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
[編輯] 杠桿原理
當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時,杠桿平衡。杠桿平衡時杠桿處於靜止狀態或者勻速轉動狀態。
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心,你將發現許多應用杠桿的例子。如剪刀、開罐器、鉗子、自動鎖、電燈開關,螺絲起子、火車鐵軌交換控制桿等,這些杠桿有的是省力的,有些是省時的,有些是為工作方便的。凡施力臂比抗力臂長的杠桿則省力。
杠桿五要素
動力F1
阻力F2
動力臂L1
阻力臂L2
支點O
杠桿平衡條件
當杠桿靜止不動時或杠桿勻速轉動時杠桿處於平衡狀態。 平衡時 F1 * L1 = F2 * L2
[編輯] 關於杠桿的名言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阿基米德
Ⅶ 杠桿平衡實驗報告單怎麼寫 要有實驗目的 原理 器材 步驟和注意事項
實驗目的
1、通過本次實驗中,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了解到設計實驗探究的科學思想。
2、獲得杠桿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3、能夠理解杠桿平衡狀態的基本含義。
實驗器材:杠桿、支架、一盒鉤碼、固定在杠桿上的掛物環、彈簧測力計。
實驗要求:1、會組裝杠桿,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第一步、把杠桿安裝在支架上,使其能靈活地繞支點轉動,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處於水平靜止狀態,使杠桿水平靜止。
第二步、先在支點左側,20cm處掛一個0.5N的鉤碼,試一試需要在指點的右側10cm處掛幾個鉤碼,能夠使杠桿再一次水平靜止,杠桿水平靜止後,將實驗所測數據填入實驗記錄的表格內,將作用在杠桿左邊的力,作為動力F1,則F1=0.5N,動力臂L1為20cm,F1×L1=10
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1N,阻力臂L2為10cm,F2×L2=10
(改變鉤碼的位置和鉤碼的個數,再做一次實驗,)
第三步、將支點左側,距支點5cm處,掛3個鉤碼,試試看,在支點右邊15cm處,需要掛幾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再次水平靜止。
待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把實驗數據填入記錄表格內,動力F1,F1=1.5N,動力臂L1為5cm,F1×L1=7.5,作用在杠桿右側的力為F2,F2=0.5N,阻力臂L2為15cm,F2×L2=7.5.
第四步、通過兩次記錄的實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知道:杠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結論:a、杠桿的平衡狀態是指杠桿處於勻速轉動狀態,或者靜止狀態,靜止時的位置不一定是在水平位置。
b、杠桿處於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附表:
實驗次數 動力(N) 動力臂(M) 動力×動力臂 阻力(N) 阻力臂(M) 阻力×阻力臂
Ⅷ 試寫出探究方法的一般過程
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後,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於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後,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故答案為: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Ⅸ 杠桿的作用你知道嗎怎樣探究呢請你寫出探究軌跡.
你猜。。。。。。。。
Ⅹ 杠桿有什麼作用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寫出材料 ,過程,現象,結論)百度網盤
杠桿有什麼作用?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寫出材料 ,過程,現象,結論)網路網盤杠桿有什麼作用?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寫出材料 ,過程,現象,結論)網路網盤杠桿有什麼作用?設計實驗進行研究(寫出材料 ,過程,現象,結論)網路網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