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券商IPO
券商就是證券公司,像東方證券、申銀萬國、國泰君安等等,這些券商還沒有上市,而中信證券、海通證券都已經發行上市了。IPO就是「首次公開募股」的意思,這些還沒有上市的證券公司第一次發行股票就稱為「券商IPO」!
㈡ 證券公司是靠收取投資者買賣股票的傭金賺錢的嗎那怎麼判斷一個證券公司是盈利了還是虧損了
1、是。2、影響不大,研究報告不準機構就不買他的,但占他收入的比例很小。3、研究報告一般不至於造假,但看到的不準是正常的。上市公司都有年報,上面有收益,證劵公司人員根據這些,結合實際情況,做出一些假設,比如什麼什麼情況可以降低成本,增加銷售,提高利潤,當這些假設成立的時候,收益就會是什麼什麼樣,以此來推薦。所以即使不準,他也沒造假,只是假設不對,推理有誤。企業年報,利潤也會粉飾,雖然不是造假,但可能和實際出入也蠻大。
㈢ 為什麼今年券商IPO承銷收入驟降
1、IPO減速;
2、發行規模縮水;
3、傭金降低。
㈣ 公司ipo上市成功後,要給投資銀行多少的傭金
新三板收費標准
委託備案費 一次性 1萬元 主辦券商
改制費 一次性 20萬元 主辦券商
推薦費 一次性 50萬元 主辦券商
督導費 持續收費 5-10萬元/年 主辦券商
創業板一般是融資額的6%-12%左右
主板和中小企業板一般是融資額是4-8%左右
㈤ 給券商介紹ipo項目的話,券商一般會給多少業務獎勵阿
這個要券商跟上市公司談10%-20%都有
㈥ 創業板IPO,保薦費、承銷費大概要多少,在募集資金的比率在什麼范圍
一般會單獨收一個幾百萬的保薦費,再收一塊承銷費,在實際募集資金3-6%的范圍內都有,項目越大收費比例越低。保薦費是只要項目報到證監會就要收的,承銷費在發行成功後收,沒上市就不收了
創業板,又稱二板市場(Second-board Market)即第二股票交易市場,是與主板市場(Main-Board Market)不同的一類證券市場,專為暫時無法在主板上市的創業型企業、中小企業和高科技產業企業等需要進行融資和發展的企業提供融資途徑和成長空間的證券交易市場,是對主板市場的重要補充,在資本市場有著重要的位置。在中國的創業板的市場代碼是300開頭的。
創業板與主板市場相比,上市要求往往更加寬松,主要體現在成立時間,資本規模,中長期業績等的要求上。由於新興的二板市場上市企業大多趨向於創業型企業,所以又稱為創業板。創業板市場最大的特點就是低門檻進入,嚴要求運作,有助於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獲得融資機會。
在創業板市場上市的公司大多從事高科技業務,具有較高的成長性,但往往成立時間較短規模較小,業績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可以說,創業板是一個門檻低、風險大、監管嚴格的股票市場,也是一個孵化科技型、成長型企業的搖籃。
創業板GEM ( Growth Enterprises Market Board)是地位次於主板市場的二級證券市場,以NASDAQ市場為代表,在中國特指深圳創業板。在上市門檻、監管制度、信息披露、交易者條件、投資風險等方面和主板市場有較大區別。2012年4月20日,深交所正式發布《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並於5月1日起正式實施,將創業板退市制度方案內容,落實到上市規則之中。
㈦ 券商通過發行股票得到傭金,如何計算的
券商通過發行股票得到傭金,券商通過發行股票得到承銷費,一般有2種收費方法,計算如下:
一種是承銷金額的比例1%-3%。
另一種按發行股數收費,每股0.2——1元。
「券商」,即是經營證券交易的公司,或稱證券公司。在中國有中信、申銀萬國、齊魯、銀河、華泰、國信、廣發等。其實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代理商。據悉,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 A、B、C三大類中各級別公司均為正常經營公司,其類別、級別的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的相對水平。D類、E類公司分別為潛在風險可能超過公司可承受范圍及被依法採取風險處置措施的公司。
㈧ 在券商投行部工作五年年收入大概在什麼水平
要看是哪家公司,大的券商投行部好的一年好幾個ipo,小的就那麼一兩個還是小公司上市。投行部能否賺錢看做的是什麼項目,員工收入看的是傭金;投行傭金按募集資金的比例收,關鍵是定價受否准確和能賣出去多少。2013年光大5個ipo在手裡,因為楊劍波的金手指導致暴虧,人被開除了不說,光大手裡的項目被證監會叫停了4個。所以這個差的還是比較大的。
㈨ 國內各證券公司 IPO 業務有什麼特點
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大型央企曾經是IPO的最大客戶。大到什麼程度呢,單個項目融資額數以百億計,最大的要超過一千億,相比之下中小企業IPO融資額不過幾億元。一個工行IPO項目要抵過三五百個中小企業的IPO項目。此外大型央企在政策方面還有相當強的支持,通過證監會審核相對比較容易。
在那種情況下,哪家投行能夠拿到大型國企的IPO項目,就會成為投行的冠軍。中金、中信可謂中國政府背景最深厚的兩家投行,拿國企項目的能力最強,所以連續多年排名市場前兩位,地位無可撼動。
但是一方面中央要求金融市場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大型國企數量終究有限,上一家就少一家。所以近幾年來大型國企在IPO份額中的比重迅速下滑,中小企業IPO的比重相應上升。到了2011年,中小企業的IPO業務已經成為影響一家投行市場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在這個細分市場,中金、中信的傳統優勢發揮不出來,反而是平安、國信等中小型券商有比較大的優勢。2011年中金應該已經被甩出IPO前三名,中信因為中小企業做得比較早,排名大概還在二三位,平安、國信則和中信比肩,成為國內業務量最大的投行之一。
以上是外部的競爭環境。下面說說各公司的特點,尤其是在新興的中小企業IPO業務方面的特點。
以中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國企的管理作風,就是管得多。體現在:沒有小團隊,人員統一調配,兵無常將;對項目組控制多,尤其是來自項目組以外的質量審核非常嚴格。
在激勵機制方面,中信帶有一定的大鍋飯性質,不按照項目組的方式分獎金,而是整個公司的利潤決定獎金的總金額,然後根據考核結果統一排名,論功行賞。
這種模式有它的好處,主要是項目質量統一都比較高。此外由於上級管得多,項目負責人和保薦人私下亂搞的機會很少,相對比較干凈。不好的地方就是一個項目做完了到底能分給項目組多少錢還要等到公司統一安排,物質激勵相對要差一點,所以拉項目的積極性應該是不如國信平安,導致業務發展速度也不如他們。
以國信而言,是比較典型的放權型管理模式。體現在:都是小團隊制,項目負責人自己帶人,自己做項目,自己分配獎金,基本上自己能決定一切;公司對項目組相對了解得就不夠深,控制力也比較弱。
在激勵機制方面,國信非常直接、實際,項目發行完成後,凈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就直接交給項目組作為獎金,項目負責人再決定如何分給手下。
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項目組積極性非常高,拉項目、做項目的動力都很足。而且一些能力強的項目負責人應該是更歡迎這樣的管理、分配模式,大小事情自己決定,干起來順心。
不好的地方是,太直接的物質激勵導致項目組動力太足,為了完成項目可能突破一些東西,比如降低項目質量的要求,導致審核風險提高,甚至瞞著公司做一些違法違規的事情。公司由於控制力有限,想管可能也無從下手,風險控制相對會弱一些。
平安就不詳細講了,大致上是介於中信和國信之間的那麼一種管理模式。中金的模式和中信應該差別不大。
所以為什麼國信平安在中小企業IPO領域擴張那麼快,這和他們的激勵機制不無關系。另一方面,為什麼國信會爆出「保代持股」這樣嚴重的問題(插一句,作為保薦人如果有核查不到位、披露有遺漏等,可以解釋為能力有限、技術不過關。但是如果去持有公司股份,屬於主觀惡意違法,是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以及平安為什麼會出現勝景山河這樣的問題,而中金中信多年來都沒有出什麼大問題,這些都和各公司的內部機制有莫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