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宏觀杠桿率2020

宏觀杠桿率2020

發布時間:2021-06-20 06:55:23

❶ 2021年宏觀調控要領明確

「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點明2021年財政貨幣政策操作要領。

專家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1年宏觀政策明確定調,給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明年我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靈活調整,保持精準有效,但在操作上不會驟然大幅收緊。具體而言,貨幣政策方面,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不大,但諸如對小微企業的定向支持政策料有一定延續性;財政政策方面,專項債發行規模擴張程度有限,但財政政策總體力度不會收縮,對重點領域支持將更為集中。

宏觀政策保持「三性」

會議指出,明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的時度效。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2020年,為應對疫情沖擊,我國出台了較多的臨時性、階段性措施。隨著近期經濟指標向好,2021年經濟和社會回歸正常,這些措施如何進行調整備受關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讓市場吃下一顆『定心丸』。」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稱。

天風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認為,「不急轉彎」意味著宏觀政策會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會驟然大幅收緊。2020年為對沖疫情影響,逆周期調節力度顯著加大,宏觀杠桿率上升明顯,隨著疫情防控見效、經濟逐步好轉以及穩杠桿必要性加大,需要平衡好經濟增長與防風險、穩杠桿的關系。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表示,在確保政策連續、穩定的基礎上,要強化前期政策效果,繼續推動政策工具的創新,進一步保證政策的可持續性。例如,2021年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將到期,需要提前進行前瞻性的政策考量,確保政策的延續性。

「考慮到2021年,新冠疫情仍然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復甦前景仍不明朗,外部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尤其全球超低利率環境可能會促使資本加速流入,這對我國的政策操作空間會帶來一定影響。因此,宏觀政策既要考慮為經濟穩健增長保駕護航,又要有應對突發事件的准備,合理把握調控的時機和節奏,確保我國經濟金融保持健康穩定。」梁斯稱。

在申萬宏源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看來,宏觀調控的重點不只在於「松」或「緊」。從明年開始,我國要把宏觀調控的整體視角,逐步轉回到疫情前的總體思路上來,即,解決長期問題、解決深層次問題、解決「十四五」發展面臨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穩健貨幣政策靈活精準

會議指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貨幣政策在堅持穩健基調不變的同時,強調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八字方針。」董希淼認為,靈活,要求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進行適時調節,如果經濟恢復速度較快,部分階段性政策可能退出;精準,要求流動性更加精準滴灌到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支持;合理,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流動性將保持在合理水平;適度,既不會讓市場感覺到「缺錢」,也不會「大水漫灌」,保持宏觀杠桿率穩定,在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之間尋求平衡。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預計,有些政策到期可以退出。比如,今年年初,央行拿出3000億元再貸款支持金融機構對防疫物資生產運輸企業加大支持,提供超低水平貸款利率,目前生產已進入常態,這項政策可能到期就會退出。但一些政策仍然應該「應延盡延」。比如,針對小微企業的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在小微企業承諾穩崗就業的情況下,要繼續鼓勵金融機構通過無還本續貸方式支持小微企業,保持其資金流穩定,防止政策斷檔導致小微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對於兩項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應考慮作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定位於定向支持中小微企業的長期政策工具,更好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他建議。

談及明年政策操作,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預計,2021年央行全面降准降息概率不大,但不排除會通過定向降准支持中小微企業及製造業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尹恆表示,從今年三季度開始,貨幣政策出現邊際調整,應密切關注當前經濟運行狀況,維持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保證流動性合理充裕,特別要防範經濟技術性下行風險。

在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看來,明年政策利率有望保持穩定,但市場利率中樞會有所上移,新增信貸、社融規模會有小幅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定向滴灌特徵將更加明顯。

積極財政政策提質增效

會議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

尹恆表示,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實施了超常規積極財政政策,未來一段時期內不應過早設立超常規積極財政政策向常規性積極財政政策轉變的時間表,而應當密切關注經濟走勢。財政赤字率的調整、專項債規模的適當調整、對中小企業補貼的退出、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的調整等都要根據宏觀經濟走勢審慎地作出決策,盡量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另外,目前財政政策支出效率和效果還有待提高,應給予重點關注。

溫彬表示,財政政策強調提質增效,這涉及兩方面:一方面,明年財政力度不會明顯收縮。在今年疫情影響下,財政政策力度空前,包括特別國債、專項債等在內的廣義財政規模超過8.5萬億元。明年廣義財政規模仍要保持適度增長,財政赤字率設在3%左右比較適宜。在地方政府專項債方面,明年新增專項債券規模可能在3.3萬億元左右,較今年小幅減少。但要看到,當前有個別地方政府面臨較大財政壓力,要注意更好發揮地方政府專項債的作用,支持財政發揮在穩增長、惠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加強調財政支出的效果。對一些民生短板、薄弱環節等要加強財政支持力度,繼續對實體經濟實施減稅降費,降低市場主體的經營成本。

唐建偉預計,明年抗疫特別國債不會再發,財政赤字率可能回到3%左右,地方專項債的發行規模應該也會有所下降,但全年財政支出規模仍會大於今年,財政支出力度不會減弱,質效會更高。

❷ 2020年國家的經濟發展趨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的基本趨勢不變。根據中國宏觀經濟系統模型預測,2020年,我國GDP增長率基本與2019年持平,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就業、物價保持基本穩定,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增長質量繼續提高。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做好2020年經濟工作,應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改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的結構性功能,統籌「穩增長」和化解風險的關系,加快建立健全促進消費長效機制。
應答時間:2020-12-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❸ 杠桿率的計算公式

杠桿率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杠桿率是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是杠桿倍數,杠桿倍數越高,越容易受到收益率和貸款利率的影響。杠桿是一把雙刃劍,當企業盈利時,增加杠桿能擴大盈利,但是加的過多,風險就會上升。因此高杠桿帶來收益的同時也放大了風險。
應答時間:2020-08-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車主貸] 有車就能貸,最高50萬

https://b.pingan.com.cn/station/activity/loan/qr-carloan/loantrust.html?source=sa0000632&outerSource=bdzdhhr_zscd&outerid=ou0000250&cid=bdzdhhr_zscd&downapp_id=AM001000065

❹ 中國經濟杠桿率處於穩定狀態嗎

據報道,隨著去杠桿進程的推進,我國總體杠桿率雖然保持基本穩定,但國有企業版杠桿率權和地方政府債務依然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債務問題和去杠桿工作的重點領域。

據悉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央企、國企去杠桿確實已取得積極成效。數據顯示,2017年國企資產負債率為65.7%,相比上一年下降0.4個百分點。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5%,相比上一年下降0.3個百分點。

目前國資委已制定了中央企業降杠桿、減負債、控風險的指導意見,並明確到2020年前中央企業的平均資產負債率要再下降2個百分點。

❺ 2020年央行如何宏觀調控經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要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2020年宏觀經濟怎麼走?財政政策如何與貨幣政策更好地協同發力?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日前在發布的報告中表示,2020年仍需要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以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順利實現「決勝小康」目標。同時,報告還指出,要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體現穩增長的底線是防風險。

專項債仍是財政政策的主要抓手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全國財政收入累計增長3.8%,增幅同比回落3.0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6463億元,增長7.7%,高於收入增幅3.9個百分點。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的主要抓手仍為地方政府專項債,預計2020年專項債限額在2.8-3萬億之間。」報告指出,2019年9月4日,國務院提前下達了2020年專項債新增額度。今年年初專項債發放額度將會大幅超過去年。

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系副教授顏色表示,雖然今年為「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但是由於從2019年七月份開始中央就一直強調儲備一批大項目,因此預計今年便會有部分已准備好的戰略性項目提前落地,專項債規模擴張疊加專項債作為重大項目資本金比例下調政策的影響,其對基建投資的撬動作用將顯著加強,對經濟拉動作用或於今年二季度開始見效。

貨幣政策將更加註重穩增長

貨幣政策方面,報告認為,2020年央行貨幣政策風格或將有所轉換,寬松信號也將更加明確。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首次提到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與之前的「松緊適度」有所不同。這意味著貨幣政策的定調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在經濟下行與通脹壓力並存下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度調節。另一方面,對於通脹,由於結構性通脹擴散能力有限,預計物價雖然在今年上半年仍會維持高位,但下半年有望回落,因此為貨幣政策風格的調整提供了空間。

報告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對流動性的表述仍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並對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提出要求,要「同經濟發展相適應,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另外,國常會明確提出2020年要實現普惠小微貸款綜合融資成本再降0.5個百分點,加之我國中小銀行風險上行,均為央行進一步降准提出了要求。

顏色也表示,相較於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我國的存款准備金率較高,因此仍有較大降准空間。除此之外,今年財政政策穩增長的發力點為專項債,規模較大,貨幣政策需要通過降准來保障流動性充裕,從而配合財政政策的實施。

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需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報告還提出,中長期看,未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諸多挑戰。中國經濟能否完成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尤為重要。

「而全要素生產率能否繼續提高,取決於能否找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以及如何有效釋放新動能。」報告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過程中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

第一,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進行「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空間。

第二,「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雲計算設備等將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第三,大國工業還有發展空間。未來諸如民用航空、飛機發動機、集成電路等的發展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注入可能。

第四,更徹底的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除技術外,「制度改革」和「進一步的改革開放」能形成制度紅利空間,讓全要素生產率保持較高增速

❻ 我國2020年採取了哪種貨幣政策,相對於往年有何重大改變

2020年才起來,貨幣政策相對往年有一些重大的改變,像這種貨幣政策是比相比平時的政策要來的更加積極。

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

反之,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6)宏觀杠桿率2020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

(1)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❼ 我國近期宏觀經濟政策

整體來看,2021年宏觀經濟政策將呈現如下三大特點:

其一,政策更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基礎上,增加了「可持續性」,意味著政策目標將兼顧短期和長期的結合,更著眼於跨周期政策設計和調節。

其二,強調政策不急轉彎,意味著一方面會轉彎,政策會繼續邊際收緊;另一方面,不會急轉彎。前期為經濟恢復和內需擴大而採取的擴張性政策,將隨時根據實際經濟運行情況進行相機抉擇、靈活調整,保持相對平穩和有序的退出,「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避免出現信用過度、過快收縮所導致的「踩踏」事件以及不良資產過快反彈。針對小微企業的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已確定將延期。

其三:強調把握好時度效,意味著政策將更加精準有效,注重觀察時機、力度、效果。

一、財政政策:提質增效、更可持續

疫情沖擊導致總需求顯著降低,制約貨幣政策有效性。財政政策成為2020年穩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回顧2020年,財政政策在總量積極擴張的主基調下,注重平衡增長與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格局,著力民生支出,調整產業布局,結構性特徵明顯。

展望2021年,基於經濟復甦與財政平衡考慮,預期積極財政力度有望趨緩,財政政策或回歸常態。從表述上看,2019年強調「大力提質增效、更加註重結構調整」,疫情以來則變為「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而目前則重回疫情前的提質增效,又新加了「更可持續」的提法,這是跨周期調節的具體體現。同時,去掉了「積極有為」及「保持適度支出強度」,意味著財政赤字和專項債規模應會有所下降。

具體而言,總量上,經濟復甦下「穩杠桿」重新成為政策重心,2020年特殊情境下採取的超常規融資將有序退出。預計抗疫特別國債大概率退場,不再安排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的規模適當縮減,或在3-3.5萬億;減稅降費的規模保持平穩、不再增加;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可能適當降低至3-3.5%,廣義赤字率或從2020年的10%以上降至2021年的8%以內。而支出方面,基於「十四五」規劃「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預期2021年在上述廣義財政收支目標下,基建投資有望實現4%左右增長。

結構上,財政政策作為傳統結構性政策,擔負著「十四五」開好局的重要任務,從年度部署來看,主要任務從「支持基層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變為「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預期財政政策將進行更多結構性安排,比如,在科技創新方面,優化科技類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強化財政貼息等措施;在產業升級方面,加大「兩新一重」領域投資,引導新興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在消費方面,加大民生支出力度,保障就業民生,緩解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二、貨幣政策: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在跨周期調節框架下,貨幣政策從傳統總量政策向「結構性」和「審慎性」轉變,同時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回顧2020年,跨周期特點貫穿貨幣政策全年動向。

展望2021年,伴隨經濟逐步復甦,尤其是一季度在低基數效應下經濟或現兩位數增長,預期貨幣政策將回歸穩態,表現為總體中性、結構優化的政策導向。具體而言,總量上,經濟持續復甦為寬松貨幣政策退出提供空間,超常規政策或有序退場,比如,2021年到期的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額度中,用於抗疫和復工復產的8000億元大概率退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11-12%)同名義經濟增速(10-11%)基本匹配」,對比10月以來央行提出的「貨幣供應應和基於潛在產出的名義增速相匹配」略超預期,這預示著2021年社融增速和M2目標增速的收縮幅度會低於此前市場一致預期。但另一方面,作為傳統總量政策,貨幣政策仍承擔重要的逆周期調節任務,中期來看,貨幣政策將基於經濟復甦進程,提升逆周期調節能力,適時進行政策微調,總體維持貨幣中性。

結構上,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預期貨幣政策將更加突出結構性特徵,全面深化市場化利率改革,強化影子銀行監管,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優化資源在區域、產業、周期上的配置,助力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此外,「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延續的是10月以來央行一貫說法,預計2021年科技、小微、綠色貸款會有較大的政策扶持;相反,房地產貸款則繼續受到抑制。「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未提及,說明逆周期調節的必要性有所下降,銀行讓利亦將暫時告一段落。

三、監管政策:嚴監管態勢延續,防風險側重點凸顯

當前經濟尚未全面恢復,疫情仍有較大不確定性,疊加經濟下行期因素,銀行業傳統金融服務受限,監管政策將持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兩新一重」等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持續加大對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特別是當前房地產作為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監管將持續嚴控銀行信貸資金違規進入房地產市場。受經濟下行和疫情影響,前三季度銀行業共處置不良貸款1.73萬億元,同比多處置3414億元,新提取貸款損失准備1.54萬億元,同比增長15%。疫情帶來的金融風險存在一定時滯,預計有相當規模貸款的風險會延後暴露,未來不良、特別是小微企業不良資產上升壓力較大。

2021年,預計監管政策將持續把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動態平衡,不斷增強政策措施針對性、有效性,持續引導銀行業做實資產質量分類,備足抵禦風險「彈葯」,加大不良處置力度,同時要嚴控增量風險。資金面寬松背景下市場亂象易反彈回潮,一些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以新面目卷土重來,未來監管部門將會健全統計監測,持之以恆拆解高風險影子銀行業務,聚焦突出問題和風險點,對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業務設立「禁區」,堅決防止影子銀行回潮和結構復雜產品死灰復燃。

❽ 事關貨幣政策、居民債務 央行政策將有哪些變化

2021年中國經濟走向如何?貨幣政策思路是什麼?金融行業、金融市場將如何發展?金融監管如何進行?

2月8日晚間,央行發布2020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在最新發聲中,央行提到了貨幣政策、居民杠桿率、房地產、金融創新與審慎監管等備受市場關注的議題。

報告特設四篇專欄文章,內容圍繞存款管理、綠色金融、大國貨幣溢出效應和居民部門債務風險四個方面。央行提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不宜依賴消費金融擴大消費。

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中,與三季度報告內容相比,四季度報告在重點內容表述上出現了一些改變。比如,貨幣政策內容再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新提「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再比如,新提「穩妥調整和接續特殊時期出台的應急政策」;在房地產相關內容部分,繼續強調「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同時也提出「堅持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貨幣政策再提總閘門

盡管資金面已有所緩和,但市場對貨幣政策轉向的疑慮仍然難消。

報告在「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部分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堅持穩字當頭,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的關系,保持好正常貨幣政策空間的可持續性。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下階段政策思路,央行強調「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此舉繼續傳遞出「跨周期調節」的真諦,即寬松政策逐步退出,不靠需求側強刺激拉動經濟強勢走高超過潛在增速。

實際上,在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近日發表的《2020年貨幣政策回顧與2021年展望》中就強調,做好2021年貨幣政策工作,重點是要深入理解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的取向。穩字當頭、靈活調整、操作精準、量價合適。其中,量價合適具體體現為: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利率在合適水平,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

近期,在貨幣市場利率出現短時波動的背景下,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量變化引起較多討論。

對此,報告強調,判斷短期利率走勢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發生變化,主要是央行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是否變化,而不應過度關注公開市場操作數量。

這是因為,公開市場操作數量會根據財政、現金等多種臨時性因素以及市場需求情況靈活調整,其變化並不完全反映市場利率走勢,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變化。

其次,央行強調引導市場利率圍繞央行政策利率波動,並再次提及DR007的重要性。報告指出,在觀察市場利率時重點看市場主要利率指標(DR007)的加權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在一段時期的平均值,而不是個別機構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擾動的時點值。

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

近期,各方對我國居民杠桿率上升的問題關注較多。報告通過專欄論述「合理評估居民部門債務風險」問題,體現出央行對居民杠桿率的關注。

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持續走高,2011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的上升幅度超過31個百分點,居民債務繼續擴張的空間已非常有限,相關風險值得關注。

報告指出,我國大約有20%的居民債務與經營性活動相關,剔除後我國居民杠桿率在國際上處於合理水平。我國居民部門的經營性債務,主要來自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也有一些個體戶使用消費貸、信用卡資金經營周轉。2020年上半年末,BIS口徑的我國居民杠桿率為59.1%,已接近歐元區和日本;但剔除經營性居民債務後,同期居民杠桿率降至46%左右,在國際上仍處合理水平

央行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透支效應和潛在風險。一方面,部分負債消費主體存在非理性、未來收入與還款支出不匹配、容易超過自身經濟能力過度借貸消費、埋下金融風險的隱患;另一方面,企業面對債務刺激出來的消費需求,若擴大生產,則當未來居民債務不斷攀升、償付能力難以為繼時,又會暴露出產能過剩問題,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不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消費貸款快速擴張過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忽視了消費金融背後所蘊含的風險,客戶資質下沉明顯,多頭共債和過度授信問題突出。2020年以來,部分銀行信用卡、消費貸不良率已顯現上升苗頭。

李超認為,關注居民債務風險一方面側重於以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另一方面,當前部分銀行客戶資質下沉明顯,此舉可有效防範部分銀行信用卡、消費貸不良風險,對於抑制居民消費貸款違規進入房地產領域也有重要作用。

禁止地方法人銀行開辦異地存款

「確保金融創新在審慎監管前提下發展,普惠金融服務質量和競爭力穩中有升。對銀行體系開展全覆蓋的壓力測試,支持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和完善治理,增強金融機構的穩健性和可持續經營能力。」報告稱。

對於金融創新與監管的關系,監管部門多次公開發聲。與三季度報告相比,四季度報告還特別提到了金融創新與審慎監管。

近兩年來,央行有序整改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繼叫停靠檔計息和周期付息等所謂「創新」產品後,央行稱,將於2021年第一季度起,將地方法人銀行吸收異地存款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禁止其通過各種渠道開辦異地存款。

異地存款,是指地方法人銀行通過在沒有設立實體網點的地市開立的賬戶吸收的存款,既包括通過第三方互聯網平台,也包括通過自身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吸收的存款。

近兩年,部分地方法人銀行通過吸收異地存款實現快速擴張,偏離了服務本地的定位。

央行表示,由於異地存款穩定性較差,積累的流動性風險易快速傳染,不利於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金融體系穩定。於2021年第一季度起,將地方法人銀行吸收異地存款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禁止其通過各種渠道開辦異地存款,已發生的存量存款自然到期結清。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在線上開展的銀行除外,但此類銀行展業范圍不受空間限制,實質上已成為全國范圍內經營的銀行,所以存款利率自律要求參考國有銀行執行。

央行指出,存款基準利率作為利率體系的「壓艙石」,要長期保留。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發揮利率自律機制的作用,加強對不規范存款創新產品、結構性存款、異地存款的管理,防止非理性競爭,維護存款市場有序競爭,保持銀行負債端成本穩定,為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創造良好環境。

❾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

2020年我國實施的貨幣政策:2020年中國經濟工作,明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少數仍然實行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

我們將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本要求,綜合考慮經濟增長、通脹預期、宏觀杠桿率和匯率穩定,保持靈活適度,加強逆周期調節,疏通政策傳導機制,提升貨幣政策效能,發揮好結構性工具引導作用,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尤其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製造業支持力度,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

(9)宏觀杠桿率2020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是指貨幣政策「逆經濟風向行事」。當經濟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時,就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緊縮貨幣供給與信貸,給過熱的經濟降溫,抑制過高的通脹率。

反之,當經濟增長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風險的時候,貨幣政策則要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量,保障流動性供給,刺激投資和消費。

在經濟下行階段,尤其是在金融危機沖擊下,金融機構或企業等面臨短期資金供給不足時,中央銀行要為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便利,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改善融資環境,維護投資者的信心,為經濟增長提供相對寬松的金融環境。貨幣政策反經濟周期調節的應用,旨在調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閱讀全文

與宏觀杠桿率202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保險公司 瀏覽:89
農商銀行6月份理財產品價格 瀏覽:347
鐵礦石價格期貨吧 瀏覽:560
9月8日人民幣匯率 瀏覽:346
為什麼b份額的杠桿要加a份額 瀏覽:241
p2p理財收益排行 瀏覽:409
bar指數期貨 瀏覽:820
烏魯木齊華融信託公司地址 瀏覽:673
南方稀貴金屬交易所董事長 瀏覽:79
境外對境內融資租賃 瀏覽:370
股票杠桿要找賽岳恆 瀏覽:12
捷匯俄羅斯匯率 瀏覽:157
渤海交易所騙局046在那 瀏覽:640
我國民間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瀏覽:823
最近5年丁二烯價格走勢圖 瀏覽:440
東證期貨合肥營業部 瀏覽:436
萬鑫金融是詐騙公司嗎 瀏覽:37
華誼集團燃料電池 瀏覽:313
金融機構與稅務檢查 瀏覽:303
增強金融機構吸引力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