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政策。當央行認為對於外匯市場的干預是有效的且干預結果將與政府的貨幣政策一致時,央行在外匯市場的參與將影響匯率。央行的參與通常是通過買入或賣出本幣以將本幣穩定在一個被認為是真實和理想的水平。市場的其他參與者對於政府貨幣政策對於匯率影響的判斷以及對於將來政策的預期同樣會對匯率產生影響。
二、政治形勢。如果全球形勢趨於緊張,則會導致外匯市場的不穩定,一些貨幣的非正常流入或流出將發生,最後可能的結果是匯率的大幅波動。政治形勢的穩定與否關系著貨幣的穩定與否,通常意義上,一國的政治形勢越穩定,則該國的貨幣越穩定。
三、國際收支狀況。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將導致其本幣匯率的波動。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的一切對外經濟、金融關系的總結。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反映著該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影響著該國的宏觀與微觀經濟的運行。國際收支狀況的影響歸根結底是外匯的供求關系對匯率的影響。
四、利率。當一國的主導利率相對於另一國的利率上升或下降時,為追求更高的資金回報,低利率的貨幣將被賣出,而高利率的貨幣將被買入。由於相對高利率貨幣的需求增加,故該貨幣對其他貨幣將升值。
五、市場判斷。外匯市場並不總是遵循某一合乎邏輯的變動模式。難以明了的因素,諸如個人感覺、判斷、以及對於各種全球政治、經濟事件的分析、理解均對匯率產生影響。市場上的操作人員必須正確理解所公布的各種報道或數據,如外匯收支數據、通脹指標、經濟增長率等。
六、投機行為。市場主要操作者的投機行為同樣是影響匯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外匯市場上直接與國際貿易相關聯的交易相對來說所佔比例是不高的。大多數交易從實質上講是投機行為,這種投機行為將導致不同貨幣的流動,從而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人們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後得出某種貨幣匯率將上漲,競相搶購,遂把該幣上漲變為現實。反之,當人們預期某貨幣將下跌,就會競相拋售,從而使匯率下滑。
㈡ 韓國現在的匯率怎麼看
其實無所謂 差幾千韓元區別不大
你一次性換和慢慢換都無所謂,因為RMB對韓元 都不是外匯主流貨幣 波動較小~~
你要是想換最高的話 我估計大家都不知道啥時候最高 知道的話 大家都去炒外匯了 呵呵
㈢ 外匯匯率的漲跌帶來得影響.具體.
外匯匯率可以宏觀控制國家進出口。打個比方,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下跌,相對人民幣升值,中國出口美國就會變困難。以前100塊的東西比如可以賣20美元,現在人民幣升值能賣30美元了,美國人就不買了。反過來, 也一樣。
㈣ 貨幣匯率漲跌與什麼有關
一般地,影響匯率波動的最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所謂國際收支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收入總額與付給其它國家的貨幣支出總額的對比。如果貨幣收人總額大於支出總額,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國際收支狀況對一國匯率的變動能產生直接的影響。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第二,利率。利率作為一國借貸狀況的基本反映,對匯率波動起決定性作用。利率水平直接對國際間的資本流動產生影響,高利率國家發生資本流入,低利率國家則發生資本外流,資本流動會造成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對外匯匯率的波動產生影響。一般而言,一國利率提高,將導致該國貨幣升值,反之,該國貨幣貶值,
第三,通貨膨脹。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會導致本國貨幣匯率下跌,通貨膨脹的緩解會使匯率上浮。通貨膨脹影吶本幣的價值和購買力,會引發出口商品竟爭力減弱、進口商品增加,還會引發對外匯市場產生心理影響,削弱本幣在國際市場上的信用地位。這三方面的影響都會導致本幣貶值;
第四,政治局勢。
從現在處在經濟危機中的人民幣匯率來看,還要根據國情和全球市場的局勢,央行對匯率的高低態度決定。還有比較重要的是人民幣對美元的利差。人民幣一直都是跟著美元走的。由於我們的美元外匯儲備多。
㈤ 韓幣匯率為什麼么會降的那麼快
估計韓幣會一直貶值,不過也有可能回彈,看現在希望不是很大
下面是 一篇文章《韓國會成為下一個越南嗎》
韓國今年內有180家開發商破產,同比增長了45%,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開發商想降低房屋售價,但又遭到已購房業主的抵制,未銷售住房套住了約60萬億韓元(約4133億人民幣)資金
韓國總統李明博上台以後,伴隨著牛肉危機一起到來的,是「韓國號」經濟航船的偏離軌道。韓國經濟,並沒有按照這個青瓦台新主人指引的「747」(每年增長7%,十年後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成為世界排名第7的經濟強國)航向行駛。
當下,韓國經濟全面亮起紅燈,各項經濟指標陸續跌至1997年韓國金融危機(韓國政府和學者多稱「外匯危機」)以後、甚至是韓國經濟有統計以來最糟糕的水平。韓國傳媒開始使用「又一個馬其諾心理防線被沖破」來形容韓國經濟所處的險境。
韓國,會成為繼越南之後,下一個亞洲經濟的危險地帶嗎?
各項經濟指標均接近「馬其諾防線」
與中國一樣,目前CPI在韓國也是焦點之一。韓國政府曾宣布2008年CPI上漲率將控制在3.3%,事實上,此限被不斷突破。6月份是5.5%,7月份是5.9%。韓國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998年底,CPI是6%,眼看這道「馬其諾心理防線」已經攻克在即了。
同時,由於物價上漲,家庭實際購買力下降,2008年上半年韓國居民消費增長率同比由4.5%下滑到3%左右。由於受到國內外經濟不景氣和韓元貶值造成的進口價格上漲等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僅3.1%,只有2007年的一半水平。
韓國還首次出現了外貿逆差。出口是韓國經濟的發動機,近些年,出口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在90%以上。即使是近幾個月,韓國出口形勢仍然捷報頻傳。但由於國際原油及原材料價格漲幅過大過快,出口收入的增加趕不上進口原油及原材料漲價帶來的損失。2008年頭7個月,韓國外貿收支竟有6個月是逆差。加上韓國服務貿易向來是逆差,今年韓國經常項目收支將大大惡化。上半年,韓國經常收入項目逆差為57億美元,全年估計得超過130億美元。這將是金融危機以來的第一次。
股市也在下跌。李明博上台前,韓國股市(KOSPI)大約在2000點,李曾誇下海口,他上台後股市要上漲到5000點。不到半年,股市卻直線下滑。目前在1550~1600點徘徊。1500點是韓國經濟的又一道「馬其諾心理防線」。
而且,在幾乎全球各國貨幣對美元都升值的情況下,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卻走低。李明博上台前,韓元對美元大約在950:1。最近幾個月一直貶值,一度跌至 1050:1,以致韓國政府拋售美元挽救韓元。韓元貶值與韓國今年以來經常收支出現逆差、外資撤離韓國和對外債務驟增關系很大。
自從 2001年以來,外國投資者在韓國股市持股比例一直在30%以上。2003年10月突破40%,2004年4月曾達到44.12%的高峰。2008年6月 9日至7月23日,外國投資者創紀錄地連續33天拋售韓國股票近9萬億韓元(約合625億人民幣),這是時隔8年後,首次跌破了韓國股市上外資持股率 30%的「馬其諾心理防線」。
外國對韓直接投資(FDI)也開始呈現純資本外流。據韓國央行報告,從外商參與經營而在韓國購買10%以上企業股份的情況來看,資本流入減去資本外流的純投資額,2008年上半年達負8.86億美元。也就是說,外商從韓國回收的資金比在韓國的直接投資更多。這是 27年來的第一次。
在2008年3月底,韓國對外債務已達4125億美元,純對外債權(對外債權減對外債務)僅149億美元。對外債務中一年期的短期債務佔42%以上,堪比金融危機的前一年1996年底這個數字(48%)。同時,韓國對外債務中短期債務占韓國外匯儲備額(6月底2581億美元)的80%。這種情況下,韓國極容易淪為純債務國 ,而淪為純債務國的危險已經導致韓國經濟的國際信譽評級下降。
匯市下跌、外資撤離和對外債務驟增使韓國「淪為沒有魅力的市場」。美國華爾街金融專家提出韓國長期停滯的可能性,將韓國列入分類為投資損失風險較大國家。
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
曾幾何時,韓國房市也是一路飈升,房價高得燙手。現在經濟不景氣也波及了房屋市場。目前韓國全國有未銷售公寓13萬多套。這已經比1997年金融危機時未銷售房屋還多30%。加之開發商不願如實申報公寓積壓情況,因此專家稱,韓國未銷售房屋當在25萬套左右。
在中國能看到的房地產市場的窘境,在韓國同樣如是。一部分開發商將房屋以低於市場價30%的價格賣給了房地產公司;有些開發商一個月連一套公寓都沒賣出。 2008年內有180家開發商破產,同比增長了45%,平均一天有一家開發商破產。除了幾家大型開發商集團,絕大多數開發商處於生死關頭。開發商想降低房屋售價,但又遭到已購房業主的抵制,未銷售住房套住了約60萬億韓元(約4133億人民幣)資金。韓國媒體形容這些未出售房屋等於隨時毀掉韓國經濟的「定時炸彈」。
與此同時,普通韓國家庭的債務也變得更加沉重。金融危機後的10年裡,家庭負債沉重取代了1997年企業資產負債比率高,成了韓國經濟的最大隱患。目前韓國全國家庭負債已達到歷史紀錄的640萬億韓元,戶均負債達3901萬韓元(約合27萬人民幣)。沉重的家庭債務只會導致居民消費進一步萎縮。
雪上加霜的是,就業市場也萎靡不振。李明博競選總統時曾喊出每年增加60萬個就業崗位,五年共創造300萬人就業的口號。但實際上,今年上半年,新增加崗位同比不超過20萬個。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就業市場停滯,工作崗位減少,求職不易,許多就業適齡人員尤其是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乾脆不進行經濟活動,這種放棄求職的人越來越多。
光看2008年上半年經濟數據,韓國實際上已經陷入了低增長(約5%)高物價(接近6%)的滯脹局面。上述現象可以用「油價攀升—物價上漲—引發內需(消費和投資)萎縮—股市、匯市下跌—外資撤離—工作崗位減少」這樣環環相扣的邏輯來說明。
最具影響力的《朝鮮日報》發表了《韓國重現外匯危機跡象,噩夢是否重演?》文章,引用許多韓國權威人士和經濟專家的話說,「目前的韓國經濟狀況似乎與外匯危機時期很相似」。韓國財政部長說「雖然不能說目前處於危機狀態,但整體的經濟趨勢正在滑向危機局面」。也有經濟學家認為,1997年的外匯危機不可能出現,但由三高(高油價、高物價、高家庭債務)三低(低增長、低就業、低股市)引發的金融危機有可能出現。
「李明博經濟」實際上已經被放棄
韓國經濟困境的形成既有內憂亦有外患。
內憂是眾所周知的由進口美國牛肉導致的長達數月之久的燭光集會和隨後的罷工。韓國經濟研究院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長達百餘日的燭光集會,導致國家經濟直接損失共近兩萬億韓元(137億人民幣),相當於韓國GDP的0.2%以上。
韓國民主勞動組合總聯盟舉行的罷工也造成了韓國經濟直接損失,達6685億韓元(46億人民幣)。
外患與經濟全球化密切相關。具體來說是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美國次貸危機、中國宏觀緊縮等等。
國際能源和原材料大幅度漲價推高了國內物價。韓國是個資源極其缺乏的國家,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是世界上第七大石油進口國,第四大石油消費國。盡管 2008年上半年韓國能源消耗與2007年同比還減少了1.1%,但由於原油、煤炭、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導致其進口能源的費用高達702億美元,超出 2005年全年的能源進口金額(667億美元)。2008年上半年韓國總進口額達2198億美元,其中用於進口能源(原油、煤炭和天然氣)的費用占 32%。
能源漲價推動了生產者價格指數和消費價格指數的上升。有韓國經濟專家做了一個模型預測石油價格為每桶150美元時的慘境:GDP年增長將只有2.5%,CPI升至8.9%,經常項目收支將為負180億美元。
美國次貸危機進一步加重了韓國的困境。美國是韓國第二大商品出口市場,當美國人由於次貸危機都在過緊日子時,對韓國商品的需求自然減少。近幾年,韓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一直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只有28億美元,同比減少38.4%。
中國也是另一個影響因素。從2003年起,中國取代美國成為韓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中國一直也是韓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國。但據韓國方面報道,近年韓國對華貿易的順差也在減少。去年降至200億美元以下。韓國的經濟命運與中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息息相關。中國無論是「通脹」或「通縮」,人民幣無論是升是貶,都會嚴重影響韓國股市。
流年不利,促使李明博政府逐漸放低身段,不斷調整經濟政策。
7月3日,韓國財政部長正式宣布,將政策方向從「增長」轉為「穩定」。表示根據油價動向,增長率有可能進一步調低,將把穩定物價和民生作為首要經濟目標。專家指出,這意味著以「747」為象徵的「李明博經濟」實際上已經被放棄。
李明博政府還放棄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改革計劃---讓韓國變得更綠、大大降低物流費用的連接首爾與釜山的「京釜大運河」計劃,以提高效率為宗旨的讓大批公共機構民營化的規劃,都被擱置。■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
㈥ 怎麼描述這幾天的匯率漲幅
匯率可以理解為價格,不同表示法下含義不同,我國是直接標價法,即以單位外幣折算成多少人民幣表示,這個數字增大,即為匯率上升,人民幣貶值.
㈦ 人民幣匯率幾天抹去一年漲幅
近一周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先後突破6.5和6.6,幾天的跌幅抹去了一年的漲幅,對人民幣的關注又開始多起來。
匯率是一個嚴肅的命題,但在實際生活中,如果不是「外向型」企業,比如航空、造紙、服裝等,對於匯率變動並不敏感,但是為什麼這次人民幣有任何風吹草動,從一個經濟命題變成了全民討論的大話題?還是房子,我可能沒有一個外貿出口企業,但是有房子,或者正准備貸款買個房子。所以,對一般老百姓來說,討論匯率的時候,主要是在研究房價走勢,當網上出現「房價和匯率二選一,只能保一個」的話題時,就顯得格外引人關注。
的確,過去10多年的高貨幣供應量,造成了老百姓的財富重構。站在當下的時點,10年前買房和不買房的,10年前在北上廣買房和三四線小城市買房的,資產負債表已經完全不一樣。但是要知道,無論是房價,還是幾輪起伏的股市,甚至大起大落的藝術品市場、新三板市場,本質上都是貨幣的載體,再加上保匯率還是保樓市這個艱難抉擇上,曾經有兩個鮮明的案例:日本選擇保匯率,俄羅斯選擇保樓市,後來的結果都不盡如人意,中國何去何從,是關注也是考驗。
如果你對這個話題還有印象,那麼應該記得,兩年前,我們也有一個類似的討論,當時甚至更為激烈。一些人甚至將理財產品轉換成為了美元,後來,討論漸漸熄滅,因為我們做到了雙贏,匯率回升,房價也沒有出現大幅下跌,這是怎麼做到的?
首先是動用外匯儲備,從2014年到今年5月,外匯儲備從4萬億元下降到3萬億元,主要就是收購市場上多餘的人民幣。其次是外匯管控,這兩年對資金流出的管控明顯加大,就連個人購匯,無論是手機網銀還是網點櫃台購匯,都需要先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
還有就是降低了貨幣供應量。從一組簡單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端倪:2009年國內M2增速為28.41%,對應GDP增速為9.4%;2017年國內M2增速為8.2%,對應GDP增速為6.9%。降低貨幣供應量是一把雙刃劍,在保外匯的同時,對資產價格尤其是房地產價格是會產生明顯沖擊的。幸運的是,政府在實行貨幣調控的同時,針對穩房價做了很多保護性措施。比如對金融業進行強監管,實現金融去杠桿,引導資金從房地產市場轉向實體經濟釋放流動性,這是長期手段,大病慢治。為了短期內的穩定,各地出台了各種限價限售限購等措施,本質上就是降低商品房的流動性。以前北京一年二手房能成交20多萬套,2017年直接腰斬,其他城市皆是如此。而這些政策也壓縮了炒房者的空間,多地都出台政策,限制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三無人員」買房,最近甚至調控加碼,限制企業買房,父母落戶、離婚時間數年內也不能買房,將原有稍稍費勁就能繞過去的監管「空子」全部堵住,一定程度上壓制住了炒房需求。
從過去兩年的經驗可以看出,「房價和匯率只能二選一」是一個偽命題,從資金流動的角度看,人民幣匯率和房地產價格在短期內或許呈現一定程度的此消彼長,但運用多種調控手段後,兩個目標是可以同時實現的。除了日本和俄羅斯,我們也可以看看美國的經驗:在1995-2001年間,美元指數和房價同向上升;2002-2007年,美元貶值、房價上升,兩者負相關;次貸危機後,美國的房價和匯率齊跌;而從2011年底開始,二者又呈現出同向上升的趨勢,所以,這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兩者的根基實際取決於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只要中國經濟的基本面足以支撐,二選一的局面永遠不會發生。
㈧ 匯率的漲跌和什麼有較大的關系
匯率變動原因:
(一)國際收支狀況。當一國對外經常項目收支處於順差時,在外匯市場上則表現為外匯(幣)的供應大於需求,因而本國貨幣匯率上升,外國貨幣匯率下降。我國外匯儲備充足,造成本國貨幣匯率上升,人民幣升值。
(二)通貨膨脹率的差異。當一國出現通貨膨脹時,其商品成本加大,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必然上漲,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就會削弱,引起出口減少,同時提高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競爭力,造成進口增加,從而改變經常賬戶收支。
(三)利率差異。當一國的利率水平高於其他國家時,表示使用本國貨幣資金的成本上升,由此外匯市場上本國貨幣的供應相對減少;另一方面也表示放棄使用資金的收益上升,國際短期資本由此趨利而入,外匯市場上外匯供應相對增加。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導致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當一國利率水平低於其他國家時,外匯市場上本、外幣資金供求的變化則會降低本國貨幣的匯率。
(四)財政、貨幣政策。一般來說,擴張性的財政、貨幣政策造成的巨額財政收支逆差和通貨膨脹,會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緊縮性的財政、貨幣政策會減少財政支出,穩定通貨,而使本國貨幣對外升值。
(五)匯率預期。對匯率的心理預期正日益成為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因素只有在一定的市場條件下才會產生並起作用。
(六)外匯投機力量。投機者如果預期某種貨幣將升值,就會大量購進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上升;反之,投機者若預期某種貨幣將貶值,就會大量拋售該種貨幣,從而造成該種貨幣匯價的即刻下跌。投機因素是外匯市場匯價短期波動的重要力量。
(七)政府的市場干預
(八)經濟增長率。一般來講,高經濟增長率在短期內不利於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行市,但從長期看,卻有力支持著本幣的強勁勢頭。
(九)宏觀經濟政策。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對匯率的影響主要反映在各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與緊的搭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