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人玉如意是做什麼用的,那腰帶扣又有什麼別稱
如意約產生於魏晉時期,相傳吳帝孫權曾得到玉如意一柄。 歷史記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及初唐編撰的《晉書》都有關於如意的記載。只是當時的材質、形狀等現在都不明了。依據推測,如意源於爪杖,即民間俗呼「不求人」。清代如意有以整塊玉 羊脂玉如意料雕琢成形的,如此器。而以揚州產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種為「三鑲如意」,即以紫檀、琺琅、金銀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橢圓,分別嵌鑲玉飾,多種材質,珠聯璧合。 形狀特點 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 名詞解釋 「如意」一詞出於印度梵語「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薩像。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 發展歷程 如意是何時從印度傳到我國的,無據可考。《晉書·王敦傳》記載:孫權曾得如意柄,「每酒後,輒味魏武帝樂府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邊盡缺。」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總持門,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與羅公遠同在便殿,羅時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師如意。』殿上花石瑩滑,遂激窣至其前,羅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舉手示羅如意。」唐代詩人李賀《始為奉禮憶昌谷山居》詩中有:「向壁懸如意,當簾閱角巾」之句。可見晉唐時代,我國已有如意,是用來搔癢的。 歷史變遷 古代作為工藝美術品的如意,以清代為多,明代亦有但少見。康熙年間,如意成為皇宮里皇上、後妃之玩物,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示吉祥、順心。如意的品類有琺琅 玉如意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後用如意作為賞賜王公大臣之物;民國時代,如意成為貴重禮品,富有之家相互饋贈,祝願稱心如意。 意義 吉祥之物——「如意」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說到「如意」,人們都不會陌生。現如今的會面、通信也會相互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語,即隨人意。從字面上講,如意無非是符合自己的意願。寓意的抽象,是極易能讓人理解的。其實如意不光是抽象,還是具象的「如意」。如意在民間有種種的說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頌吉祥者也。 趨吉避凶,源於動物的本能。人們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動,常常表現在行動上,即有意去營造吉利的環境。有的用圖畫表現出來,稱之為「吉祥圖案」,它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耐人尋味的寓意,象徵著美好、幸福,寄託了人們的精神和願望。 「如意」何物,不少的圖片上可以欣賞到它的實物。「如意」的實物是一種供人們觀賞的精緻工藝品,如有意一飽眼福,可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會見到明、清兩代皇宮內的用珍貴材料精心製作的如意。 起源 關於「如意」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是古代文武朝臣的執笏。清代的弘歷皇帝有首「泳商銅如意」詩中雲:「一柄曲拳代談者,玢古色錯金銀。誰知子氏尚質,已有欣於如意人」。可見乾隆皇帝認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實物難尋,難以證。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間的一種撓癢癢用的東西。漢代時民間出現了以骨、獸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屬材料製成的如意,長約一尺許,柄端多為手指形,也有靈芝形、心形、雲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實用的價值,能撓癢癢,取其名曰:「盡如人意」。據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引自《音義指引》說:「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這種「搔癢癢兒」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稱之為「不求人」,北方人則叫作「老頭樂」。如意的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被人賦予了「回頭即如意」的警世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癢,還用它決策大事等,其威勢有些近似了權杖。如南朝的韋睿在徐州的戰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揮千軍萬馬,一日數合,取得了大勝。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愛之物,吟詩詠 玉如意賦時,利用它作為打節拍之用,清雅悠閑之時還可以隨身帶之玩賞。如意還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簡文帝蕭綱的詩中有:「腕動苕花(苕華喻指美人)玉,衫隨如意風」。東吳的孫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傷所寵愛鄧夫人臉頰,後雖治好了,但臉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誘後宮人效仿,遂成古代點靨之風。 從唐代開始,製作的如意就更加講究了,而且使造型豐富多彩,贏得了人們的青睞。到了明、清時期它從實用品逐漸轉向了一種陳設品,供人們欣賞娛樂的藝術品,使它的長度變短,柄端手指形變為少見的靈芝形、雲朵形狀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整體造型優美華麗。質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瑪瑙等珍貴材料製作成的工藝精品,並有浮雕、鏤空、鑲嵌及景泰藍工藝也用上了,而且裝飾上了精細華麗紋飾。精品中有漢玉檀柄如意、金鏤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鑲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絲琺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如意成了觀賞品、珍藏品,身價百增。清代如意從民間轉向宮廷,成了大臣敬獻皇帝的貢物,也是皇帝為宮女的晉升及選妃的珍貴禮品。皇宮中,皇帝也好如意,是歷代皇帝所不能及的,這可從清宮的檔案、軼案乃至皇家的詩畫中可見到。每逢皇帝即位、皇後和妃嬪生日、節日及喜慶佳日,大臣們都要向皇帝後妃等敬獻如意。最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進獻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皇帝身邊的大臣有的為了加官得寵,也進貢珍奇的如意等。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進貢者題款的如意。據說:慈禧太後在六十壽辰時,在收受壽禮時,僅如意這項就收到了珍貴的精品八十件。如意還是皇帝選後的信物和憑證,也是帝後賞賜大臣親信的禮品,就連外國的一些使者有時也能得到皇帝饋贈的如意。 現今狀況 如意吉祥,事事如意。在郵票的發行上也有選了如意圖案的。台灣於1966年發行了「清代如意」郵票,其圖案均出自清代的「白玉如意」、「珊瑚如意」、「紅木鑲寶如意」、「金漆如意」四件。丁卯年,郵電部發行了首日封,圖案為「兔捧如意」。1987年台灣再度發行了「清代如意」的郵票,表達了海峽兩岸同胞都希望以此來表達「事事如意」的真情永在。 更有意思的是如意譯成英文為「交好運」的意思,很多的外國人被它的吉祥名字和獨特精美的造型而吸引,購買了工藝品帶回國送給親朋好友。它為中外的文化交流、宏揚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 道情詞《玉如意》 道情是我國曲藝的一個類別。道情多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坐唱、站唱、單口、對口等表演形式。 《玉如意》是清朝流傳於江浙一帶的一篇道情詞,在江浙鄉下老一輩讀書人里是一部有代表性的勵志之作。傳說作者是江蘇泰興人嚴政新,因其母愛聽道情,故作《玉如意》。作者詳細資料失考。 《玉如意》內容是描述一個窮苦讀書人赫硯耕在窮困潦倒中奮發讀書最後考中狀元的故事。赫硯耕及其妻子鄔瓊英盡管生活困頓,飽受富親戚的白眼與欺凌,仍然不向生活低頭的過程描述尤為詳細而感人。老百姓稱為「苦不過《玉如意》」。也有同名的崑曲。腰帶小志 中國早期的服裝多不用紐扣,只在衣襟處縫上幾根小帶,用以系結,這種小帶的名稱叫「衿」。《說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註:「聯合衣襟之帶也。今人用銅鈕,非古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劉琎傳》:「(琎)方軌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連兄弟之間夜裡見面說幾句話,都必須整衣束帶,否則就覺得有失禮貌。古人對禮節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君臣之間更是如此。據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見帝而立,卻不肯進去。太宗立即意識到這是因為自己沒有束帶的緣故,於是令左右取來袍帶,匆匆束之。陶谷見皇帝束上了腰帶,這才進去。在當時看來,皇帝召見侍臣而不束腰帶,同樣是失禮的行為,所以不能與他行君臣之禮。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也有將這兩種腰帶統稱為大帶的。在秦漢以前,革帶主要用於男子,婦女一般多系絲帶。《說文·革部》:「男子帶鞶,婦人帶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男子除了用皮帶外,也可系扎各種絲帶。如《詩經·曹風·鳲鳩》:「淑人君子,其帶伊絲。」鄭玄注雲:「其帶伊絲,謂大帶也。大帶用素絲,有雜色飾焉。」 據先秦文獻記載,當時的絲帶形制比較復雜,顏色、裝飾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級差別十分顯著。如《禮記·玉藻》所記:「大夫素帶,辟垂;士練帶,率下辟;居士錦帶;弟子縞帶。」又:「大夫大帶四寸。……天子素帶,朱里,終辟。」鄭玄註:「大夫以上以素,皆廣四寸;士以練,廣二寸。」甚至對帶子系結後下垂部分的長短尺寸,都有嚴格的制度:「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所謂「紳」,就是指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論語˙衛靈公》記:「子張書諸紳。」宋邢昺註:「以帶束腰,垂其餘以為飾,謂之紳。」因為紳是帶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來記事。當然,這是應急的做法。在一般情況下,官吏記事,是用一種手版,名「笏」,不用時就將它插在腰間,後來乾脆就把垂紳插笏的仕宦稱之為搢紳。搢就是插的意思。《晉書·輿服志》:「其有事則搢之於腰帶,所謂搢紳之士者,搢笏而垂紳帶也。」說的就是這種情況。以後還引申出鄉紳、紳士等名詞,專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說他們具備了搢紳的資格。 至於婦女,雖然用不著搢笏,但腰帶系結以後,也有一部分垂下,這種下垂部分的名稱,在叫法上與男帶有些不同。明楊慎《丹鉛續錄》記:「古者婦人長帶,結者名曰綢繆。垂者名曰襳縭。結而可解曰紐;結而不可解曰締。」什麼叫「可解」,什麼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話來解釋,分別指活結和死結。凡是打成環狀的活結,古時稱「紐」,而扣緊的死結則稱為「締」。《說文·系部》:「締,結可解也。」又「紐,系也。一曰結而可解。」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關於腰帶的系束部位,古時也有明確規定。如《禮記·深衣》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脅,當無骨者。」孔穎達注釋說:「當無骨者,帶若當骨則緩急難中,故當無骨之處。此深衣帶於朝祭服之帶也。朝祭之帶,則近上」。故《玉藻》雲:「三分帶下,紳居二焉。是自帶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見腰帶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據各種服裝的不同形制而決定的。我們從戰國以至西漢時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繞襟深衣的婦女,腰帶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開。這種衣帶的高度,就是視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帶的系法與此不同,在革帶頂端的交接之處,一般都綴有一個固定的裝置,用時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絲帶那樣互相系結。綴在帶首的固定裝置,大體上也有兩種形制,一種作成鉤狀,稱為「鉤」,也稱「帶鉤」;另一種作成環狀,稱「鐍」,或稱「帶鐍」。 帶鉤一物在中國的出現,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帶鉤實物出土。文獻資料中也常常提到帶鉤的名稱。如《管子·小匡》:「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鉤。」《史記·齊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帶鉤」等等。 製作帶鉤的原料,大多採用金屬,如金、銀、銅、鐵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為數不多。帶鉤的造型,由於時代的不同和地區的差異,也有許多明顯變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獸形,有的做成鳥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龍形,另外還有琴形、匙形及琵琶形等,不可盡述。帶鉤的製作工藝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鏤,有的用錯,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 帶鐍的出現比帶鉤要晚。目前所見的帶鐍實物,都是戰國以後的產物。所謂帶鐍,指的是一種環形帶扣,其形或方或圓,考究者附有扣針,用時將皮帶伸入扣內,然後插入扣針即可。由於它結紮起來比帶鉤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歡迎。三國以後,革帶用鐍者逐漸增多,而用鉤者卻日見減少,最後完全取代了帶鉤。後世流行的鉤洛帶、蹀躞帶以至金帶、玉帶等,都用帶鐍,而不用帶鉤,帶鉤的使命遂告結束。 帶鐍雖然是革帶上的一種裝置,但有時也可用於絲帶。這種絲帶與絲絛不同,它是以絲織物織成的一種寬闊的腰帶。史籍中常見有緄帶、織成帶等名稱,就是指這種腰帶。如《述異記》稱:「祖欣見形詣僧榮沈床上有一織成寶飾絡帶。」《東觀漢記》:「鄭(鄧)遵破匈奴,於是上賜金剛鮮卑緄帶一具。」在這種緄帶及織成帶的首部,就綴有一個金屬帶鐍。《後漢書·輿服志》記命婦服飾:「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以采組為緄帶,各如其綬色。黃金辟邪,首為帶鐍,飾以白珠。」由此可見,這種飾有帶鐍的腰帶,不僅可以用於男子,同時也可用於婦女。
Ⅱ 中國老式傳統布扣子是怎麼接的
中國老式傳統布扣子又叫三線紐扣結。
Ⅲ 力量舉訓練腰帶用杠桿快扣還是雙排扣好
杠桿扣開的方便 雙排扣沒杠桿扣的方便
Ⅳ 齒咬形的皮帶頭怎麼打開啊急
在皮帶金屬頭部,有一個咬齒閉鎖反向開關,合閉時為鎖住皮帶,開啟式為脫離咬齒;開啟它就可以解開皮帶了。
(4)腰帶杠桿扣與傳統扣擴展閱讀:
皮帶扣亦稱為皮帶頭或皮帶扣頭,皮帶扣就是皮帶前端的一個五金配件。用來裝飾和固定整個皮帶。皮帶扣可以分為:針扣皮帶,板扣皮帶,自動扣皮帶,夾扣皮帶。
Ⅳ 哪裡可以修理 腰帶扣
隨著奢侈品消費行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奢侈品維修護理的服務機構也應運而生。雖然傳統的修鞋攤也能提供皮帶的簡單維修項目,但由於技術水平和維修設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並不能維修奢侈品腰帶的金屬扣這樣的繁雜修復項目,因此建議大家不要隨便找路邊攤維修,以免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御金匠作為一家專業從事奢侈品維修保養的服務機構,對奢侈品腰帶的五金配件也有相當精湛的維修技術,能提供專業的拋光翻新、劃痕修復、補傷補色等服務。
Ⅵ 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正裝皮帶不能用針扣
傳統正裝腰帶腰帶都是針扣腰帶,愛馬仕那種板扣,屬於正裝休閑。自動扣太low。日子扣屬於復古。一個高品質的針扣才是真正的正裝腰帶
Ⅶ 輪扣式腳手架與傳統扣件腳手架相比有哪些優勢
輪扣腳手架不需要額外的緊固件,這就降低了工地上對對接扣件、十字扣件、旋轉扣件、拷扣件的需要,沒有需要就沒有丟失和浪費。
輪扣腳手架不需要技術性強的工人來安裝或者拆除,只需要普通的工人和一把鐵錘就能完成腳手架的安裝和拆卸。
輪扣腳手架獨有的專業的規格設計,可以搭建不同形狀不同高度的腳手架,滿足工程上標准、異形建築的模板支撐。
Ⅷ 如何挑選男士皮帶
一、挑選一條男士皮帶主要看皮質,看手感。好的皮帶手感比較柔軟,皮料比較好,扣頭比較厚重,拿在手裡很有分量,當然這種通常就比較貴,但是鑒於皮帶對於男人的重要性,選購皮帶一定要選擇品牌產品,質量有保證,做工精細。
1、在選用皮帶時,男人們考慮到皮帶的裝飾性,一般不掛過多的物品,因為簡潔、干練才是男人的特徵。皮帶的長度介於第一和第二的褲襻之間,寬瘦應保持在三厘米。如果皮帶太窄,會失去男性的陽剛之氣;如果太寬,只適合於休閑、牛仔風格的裝束。
2、皮帶的質地、花色、鉤扣決定了其價值。市面上常見的皮帶有豬革、牛皮、羊皮、鱷魚皮及休閑帆布帶。豬皮和羊皮柔軟;牛皮有種身骨硬挺的感覺;鱷魚皮則是檔次較高的選擇。
3、有壓紋和肌理效果的更具魅力和特色;邊緣用麻繩穿孔纏制的磨砂帶,粗獷、豪放中有精細的美;漆皮龜裂鱷魚紋帶,高雅又不失韻味;休閑帆布皮帶,輕松感強。
4、純金的鉤扣高貴優雅,銅質鉤扣具有男性的陽剛和力量;寬大的"回"形帶扣充分顯露出男人的剛毅;橢圓形帶扣展示了男人們的成熟,。
5、一般來說,皮帶扣頭可以分為:掛扣,針扣,自動扣;帶身有布料,牛皮,PVC料,選擇時候要根據個人的喜好來!
6、購買皮帶的時候我們不要盲目寵信原裝進口的皮帶,因為真正進口的國際品牌,一般都得上千元,只有頂級的商廈才有,而且每根皮帶都有一張單獨的進口關稅單,否則都是假的。正裝的腰帶一般是穿針款式的,不是自動扣或者搭扣的,皮子這個就不是語言能講明白的了,只能說去正規商場買,別攤便宜就好了,好的皮帶能系4-5年是沒問題的,貪便宜只能用2-3個月就虧了。
二、男士皮帶的長度一般都在110cm至130cm之間,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腰圍要選擇不同的皮帶長度,也就是說皮帶尺寸的選擇要根據腰圍大小選擇合適的尺寸。根據男士的腰圍尺寸與皮帶長度的對照情況如下:2.4尺腰圍選擇105cm的皮帶、2.4-2.6尺腰圍選擇110cm的皮帶、 2.6-2.8尺腰圍選擇115cm的皮帶、2.8-3.0尺腰圍選擇120cm的皮帶、3.0-3.2尺腰圍選擇125cm的皮帶、3.2-3.5尺腰圍選擇130cm皮帶。
三、根據腰圍可以選購到合適的皮帶尺寸,同時對應合適的褲子型號也能把握好皮帶的尺寸大小。具體情況根據褲號,30號以下的褲子選擇105cm的皮帶、 30至33號的褲子選擇110cm的皮帶、33至35號的褲子選擇115cm的皮帶、35至37號的褲子選擇120cm的皮帶、37至39號的褲子選擇 125cm的皮帶、39至41號的褲子選擇130cm的皮帶。
拓展資料:
一、皮帶,指皮質的腰帶。 目前國際社會提倡環保,所以以PU皮帶最流行,真皮皮帶市場上越來越少。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皮帶出口國。 出口至歐盟和美國的皮帶必須達到嚴格的環保無毒標准。 當前流行的皮革腰帶為漸寬漸長式樣的,並且一頭寬,一頭窄,寬的地方可達12厘米多,有閃亮的金屬紐裝飾,顏色多樣化,如大紅、湖藍、魏紫、鵝黃、乳白等。
二、起源
1、皮帶,是中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演變出來的,它不但是用以系束袍服,還用來佩掛一些生產、生活使用的物件。基本形制是下端有釘柱釘於皮帶的一頭,上端曲首作鉤狀,用以鉤掛皮帶的另一頭,中間有鉤體。常見的有獸面形、琵琶形和各種異形鉤。
唐宋時期,有用革製作鑲嵌有金、玉的玉帶和金帶,腰帶上按等級綴以金、玉、銀、角等等,《遼史·儀衛志》曾經記載了遼代官員,文官必須佩戴"手巾、算袋、刀子"等五種物件,武官必須佩戴"佩刀、磨石、針筒、火石袋"等七種物件,如果沒有革帶,這么多的東西是沒法兒攜帶的,因此腰帶開始成為人們服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發展
皮革行業是中國輕工行業中的支柱產業。隨著中國皮革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製革生產大國,以及皮革貿易最活躍、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
中國皮革行業,經過調整優化結構,在全國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專業化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皮革生產特色區域和專業市場。它們的形成,奠定了中國皮革行業發展的基礎。
三、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中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中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製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於3億張牛皮(標准皮)的產量,中國皮革產量摺合標准皮近7000萬張,約佔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但是,中國皮革製鞋及其相關產業的企業也應該正視到,我們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並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於弱勢地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Ⅸ 盤扣式腳手架與傳統腳手架有哪些區別
1.具有多功能性:可以根據具體的施工要求,組成不同的組架尺寸、形狀和承載能力的單、雙排腳手架,支撐架,支撐柱等多種功能的施工裝備。
2.具有高功效:構造簡單、拆裝簡便、快速,完全避免了螺栓作業和零散扣件的丟損,接頭拼裝拆速度比常規塊5倍以上,拼拆快速省力,工人用一把鐵錘即可完成全部作業。
3.具有承載力大:立桿連接是同軸心承插,節點在框架平面內,接頭具有抗彎、抗剪、抗扭力學性能,結構穩定,承載力大。
4.具有安全可靠性:接頭設計時考慮到自重力的作用,使接頭具有可靠的雙向自鎖能力,作用於橫桿上的荷載通過盤扣傳遞給立桿,盤扣具有很強的抗剪能力(較大為199KN)。
5.產品標准化包裝,維修少、裝卸快捷、運輸方便、易存放。
6.盤扣式腳手架使用壽命比扣件腳手架高很多,一般可以用10年以上,由於拋棄了螺栓連接。構件經碰耐磕.就算銹蝕不影響拼拆使用。
7.具有早拆功能:橫桿可提前拆下周轉,節省材料,節省木方,節省人工。真正做到節能環保,經濟、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