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吸收法

匯率吸收法

發布時間:2021-06-24 19:25:39

『壹』 利率和匯率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1)利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利息額與借貸資金額即本金的比率。

(2)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兩種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亦可視為一個國家的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價值。

2、作用不同:

(1)利率是決定企業資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企業籌資、投資的決定性因素,對金融環境的研究必須注意利率現狀及其變動趨勢。

(2)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3、決定性因素不同:

(1)利率的決定取決於儲蓄供給、投資需要、貨幣供給、貨幣需求四個因素,導致儲蓄投資、貨幣供求變動的因素都將影響到利率水平。

(2)匯率是由外匯市場決定。

4、影響不同:

(1)當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

(2)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匯率下降,能起到促進出口、抑制進口的作用。

『貳』 為什麼匯率水平在國際收支調節中處於核心和關鍵地位

外匯管理的主要內容有:
主要內容(一)外匯管制 1、對貿易外匯的管制
(1)對出口外匯收入的管制
實行比較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對於出口收匯一般都規定出口商必須將其所得外匯結售給國家指定的銀行,也就是說出口商必須向外匯管理機構申報出口價款、結算所使用的貨幣、支付方式和期限等。在收到出口貨款後又必須向外匯管理機構申報,並按官方匯率按管理規定將全部或部分外匯結售給外匯指定銀行。此外許多國家為了鼓勵出口,實行出口退稅、出口信貸等措施,而對一些國內急需的、供應不足的或對國計民生有重大影響的商品、技術及戰略物資則要限制出口,通常實行出口許可證制度。
(2)對進口付匯的管制
實行嚴格外匯管制國家,為了限制某些商品進口減少外匯支出,一般採取的措施有:
其一,進口存款預交制。它是指進口商在進口某種商品時,應向指定銀行預存一定數額的進口貨款,銀行不付利息,數額根據進口商品類別或所屬國別按一定比例確定。
其二,進口許可證制。它是指進口商只有取得有關當局簽發的進口許可證才能購買進口所需的外匯。進口許可證的簽發通常要考慮進口數量、進口商品的結構、進口商品的生產國別、進口支付條件等。
2、對非貿易外匯的管制
對非貿易外匯的管理一般採取的方式有:直接限制、最高限額、登記制度、特別批准。
3、對資本輸出輸入的管制
資本項目是國際收支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資本的輸出入,並根據不同的需要對資本輸出輸入實行不同程度的管理。發展中國家由於外匯資金短缺,一般對資本輸入都實行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有利於該國經濟發展的外資。例如對外商投資企業給予稅收減免的優惠並允許其匯出利潤等。為保證資本輸入的效果,有些發展中國家採取了如下措施 :
(1) 規定資本輸入的額度、期限和投資部門 ;
(2)從國外借款的一定比例要在一定期限內存放在外匯銀行;
(3) 銀行從國外借款不能超過其資本與准備金的一定比例 ;
(4) 規定接受外國投資的最低限額等。以前發展中國家都嚴格限制資本輸出,一般不允許個人和企業自由輸出 ( 或匯出 ) 外匯資金。但是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貿易集團化趨勢的出現,不少發展中國家開始積極向海外投資,以期通過直接投資來打破地區封鎖,帶動該國出口貿易的增長,例如拉美國家、東盟各國、韓國和中國近年來的海外投資十分活躍,放鬆了資本輸出的外匯管制
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發達國家對資本輸出輸入採取的限制性措施較少,即使採取一些措施,也是為了緩和其匯率和官方儲備所承受的壓力。例如日本、德國、瑞士等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由於國際收支連年順差,貨幣匯率經常處於上升的狀況,成為國際投機資本的主要沖擊對象;長期的國際收支順差也導致這些國家國際儲備大幅度增長,又加劇了這些國家的通貨膨脹風險,因此這些國家便採取了一些限制外國資本輸入的措施。如規定銀行吸收非居民存款繳納較高的存款准備金、規定銀行對非居民存款不付利息或倒收利息、禁止非居民購買該國有價證券等以緩和該國貨幣匯率上升的局面。同時發達國家積極鼓勵資本輸出,例如日本從 1972 年起對於居民購買外國有價證券和投資於外國的不動產取消限制。應特別說明: 雖然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是發達國家的一個總趨勢,但根據當時國際收支和匯率變動情況,外匯管制有時寬松、有時嚴格,不斷進行調整。(二)貨幣兌換管理 貨幣兌換管理是外匯管理最基本、最主要的內容。實施貨幣兌換管制的原因主要有:外匯短缺;金融秩序混亂;國內外經濟體制不同;國內外價格體系存在差異等。
1、貨幣的兌換性
貨幣按其兌換性分為不可兌換貨幣、可兌換貨幣和自由兌換貨幣。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不管是在經常賬戶下還是資本賬戶下都嚴格限制本幣兌換成外幣和外幣兌換成本幣,該國貨幣就稱為不可兌換貨幣;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一國若能實現貿易賬戶和非貿易賬戶下的貨幣自由兌換,即經常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則該國的貨幣被列為可兌換貨幣;自由兌換貨幣是指在外匯市場上能自由地用該國貨幣兌換成某種外國貨幣或用某種外國貨幣兌換成該國貨幣,即實現了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的自由兌換。
2、經常項目下貨幣可兌換的設計和內容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規定,一旦成員國外匯管理制度符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的要求,其貨幣就可以稱為可兌換貨幣、也就是實現了經常賬戶下的可兌換。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的內容主要集中反映在第2、3、4款上,其主要內容為:
(1)避免對經常性支付或轉移的限制。各會員國未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同意,不得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實施匯兌限制。
(2)不得實行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措施。
(3)兌付外國持有的該國貨幣。任何一個成員國均有義務購回其他成員國所持有的該國貨幣結存,只需兌換的國家能證明這種結存是由最近的經常性交易所獲得的,或者這種兌換是為了支付經常性交易所需要的。(三)黃金管制 實行嚴格外匯管制的國家對黃金交易也進行管制,一般不準私自輸出輸入黃金,由中央銀行獨家辦理黃金的買賣和輸出輸入。對現鈔管理習慣的做法是對攜帶該國貨幣出境規定限額和用途,有時甚至禁止攜帶該國貨幣出境以防止該國貨幣輸出用於商品進口和資本的外逃以及沖擊該國貨幣。(四)匯率的管理 匯率管理有直接管理和間接管理兩種方法。
直接管理匯率是指一國政府指定某一部門制定、調整和公布匯率,這一官方匯率對整個外匯交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即各項外匯收支都須以此匯率為基礎。實行復匯率制度也是直接管理的方法之一。在經濟欠發達、市場機制發育不健全、缺乏有效市場調控機制的國家,常常採用復匯率制度等直接帶有行政色彩的方式來管理匯率。復匯率的形式有多種,按復匯率使用對象可分為經常賬戶匯率和資本賬戶匯率,前者稱為貿易匯率後者稱為金融匯率,為穩定進出口和貨物價格,政府對貿易和非貿易匯率分別實施干預,使其穩定在目標匯率水平上。復匯率按期適用對象不同還可按行業或進出口商品不同進行劃分,比如傳統出口商品用一種匯率,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採用另一種匯率等。復匯率按期表現形式不同又有公開和隱蔽的兩種,例如對出口企業創匯實行不同的外匯留成比例,並允許企業按高於指定的結匯價售出,這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多種匯率。復匯率一般起著「獎出限入」的作用,是經濟欠發達的國家或出口創匯能力低的國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的重要手段。但實行復匯率制度,造成管理成本較高、外匯管理比較復雜,還造成價格扭曲不利於公平競爭。間接管理匯率是指政府有關部門利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以影響外匯供求關系、控制匯率變動的方法。採用間接管理方式,需要建立外匯平準基金, 運用外匯平準基金買賣外匯干預供求關系,或者直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外匯市場。

『叄』 貨幣分析法,彈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區別

貨幣貶值(又稱通貨貶值),是貨幣升值的對稱,是指單位貨幣所含有的價值或所代表的價值的下降,即單位貨幣價格下降貨幣貶值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從國內角度看,貨幣貶值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是指減少本國貨幣的法定含金屬量,降低其對金屬的比價,以降低本國貨幣價值的措施;貨幣貶值在現代紙幣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紙幣數量超過所需要的貨幣需求量即貨幣膨脹時,紙幣價值下降。從國際角度看,貨幣價值表示為與外國貨幣的兌換能力,它具體反映在匯率的變動上,這時貨幣貶值就是指一單位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能力的降低,而本國貨幣對外匯價的下降。例如,如果100美元去年兌換300元人民幣,今年兌換400元人民幣,則人民幣貶值了。貨幣貶值在國內引起物價上漲現象。但由於貨幣貶值在一定條件下能刺激生產,並且降低本國商品在國外的價格,有利於擴大出口和減少進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把它作為反經濟危機、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手段。

『肆』 匯率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關系

一國貨幣價格,即與其他國家貨幣的匯率。單純來講,一國央行實行寬松貨幣政策,市場資金供應充足,市場利率下降,使該國貨幣匯率下降,貨幣貶值;反之,該國貨幣升值。
但這一切都是兩者間簡單的關系,而且其影響結果也是短期的而非長期。因為貨幣價格變化不僅受到本國與他國市場利率的影響,也受到本國與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比如我國採取緊縮政策,造成市場資金短缺,促使貨幣市場利率相比其他國家要高,自然吸引一部分外資入境,使人民幣匯率升高。而且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向上,對於外資的安全性也有保障,同樣加快外資流入,推高人民幣匯率。但如果一國央行推行寬松政策,導致貨幣貶值,在一定時期內,同樣吸引外資入境,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推高該國貨幣匯率,當然這多半是經濟強國才可能會出現此情況。並非一國央行大量投放基礎貨幣,即所謂加大印鈔速度就會導致該國貨幣貶值,要關注央行的整體操作,即一方面投放基礎貨幣,一方面是否在公開市場業務等方面回籠貨幣做對沖操作。同時,投資者的盈利預期也是推高貨幣價格的重要因素。比如日元在前期因貨幣寬松政策導致日元匯率下跌。但下跌程度過大,使投資者認為日元已跌至較低水平,就開始大量購入日元,在短期內反而推高了日元匯率。k另外,一國貨幣價格與該國的貿易狀況也互相影響,如該國貿易順差導致本貨升值,該國貿易逆差導致本貨貶值,而本貨貶值又促進貿易出口。無論一國實行緊縮與寬松政策,都是一個量變導致質變的過程,所以,一定要辯證地看待貨幣政策與匯率的關系,並要結合該國國內經濟形勢與國際間貿易狀況。同時還要參照其他國家的經濟狀況與貨幣市場利率的狀況,他國貨幣的主動貶值程度也對我國貨幣價格有影響。另外,一國外匯儲備的大量減少,也會使投資者對該國貨幣匯率變化產生下降的預期,在市場上大量拋售該國貨幣,導致該國貨幣加速貶值。
所以說,貨幣政策並不能單純影響該國貨幣價格,有很多因素互為因果。經濟學研究對於過去與現在的的經濟問題能夠提供可靠的分析,但對於未來的經濟狀況,由於受到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只能依據現有的數據和理論,不斷調整經濟政策,保持經濟發展的穩定,並針對國際經濟變化做相應調整。

『伍』 解釋匯率決定的哪一種理論更有說服力,如何看待不同的匯率理論

匯率決定理論很多,主要的理論有國際借貸學說、購買力平價學說、利率平價學說、國際收支學說、資產市場學說。它們分別從貨幣因素、宏觀基本面因素、實際市場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和變動進行了研究。這些理論都有優點,但也都有不足。一種理論只能針對匯率決定的某一方面進行深入詳盡的闡述。同一種理論在不同時期的解釋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全能的匯率決定理論。但是已有的匯率決定理論是相互補充、相互替代的,它們一起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匯率決定理論體系。

固定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把匯率調整融入到政策優化分析的框架中進行研究。浮動匯率制下匯率理論的新發展主要體現在將現代經濟學的最新發展應用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如將預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論、有效市場理論、GARCH模型、行為金融學及微觀市場結構理論等引入到匯率決定理論研究中。

  1. 國際借貸學說

  2. 國際借貸學說(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現和盛行於金本位制時期。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4世紀,1961年,英國學者G.I.Goschen較為完整地提出。該學說認為: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分為固定借貸和流動借貸兩種。前者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後者指已進入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的變化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這一理論的缺陷是沒有說清楚哪些因素是具體影響到外匯的供求。

  3. 2. 購買力平價學說

  4. 購買力平價學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6世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金本位制崩潰,各國貨幣發行擺脫羈絆,導致物價飛漲,匯率出現劇烈波動。1922年,瑞典學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後的貨幣和外匯》一書,系統地闡述了購買力平價學說。該學說認為,兩種貨幣間的匯率決定於兩國貨幣各自所具有的購買力之比(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匯率的變動也取決於兩國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相對購買力平價學說)。假定,A國的物價水平為PA,B國的物價水平為PB,e為A國貨幣的匯率(直接標價法),則依絕對購買力平價學說:e = PA / PB。

  5. 3.利率平價學說

  6. 利率平價學說(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的理論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1923年由凱恩斯系統地闡述。利率平價理論認為,兩國之間的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關系與兩國的利率有密切的聯系。該理論的主要出發點,就是者於國內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應該與按即期匯率折成外匯在國外並按遠期匯率買回本國貨幣所得到的短期收益相等。一旦出現由於兩國利率之差引起的收益的差異,者就會進行套利活動,其結果是使遠期匯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同即期匯率相比,利率低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下跌,而利率高的國家的貨幣的遠期匯率會上升。遠期匯率同即期匯率的差價約等於兩國間的利率差。利率平價學說可分為套補的利率平價(Covered Interest—Rate Parity)和非套補的利率平價(Uncovered Interest Rate Parity)。

  7. 4.國際收支學說

  8. 1944年到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各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這一期間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從國際收支均衡的角度來闡述匯率的調節,即確定適當的匯率水平。這些理論統稱為國際收支學說。它的早期形式就是國際借貸學說。這一期間,有影響的匯率理論主要有局部均衡分析的彈性論、一般均衡分析的吸收論、內外均衡分析的門蒙代爾-弗萊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以及注重貨幣因素在匯率決定中重要作用的貨幣論。

  9. 5. 資產市場說

  10. 1973年,布雷登森林體系解體,固定匯率制度崩潰,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匯率決定理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資本市場說在2O世紀7O年代中後期成為了匯率理論的主流。與傳統的理論相比,匯率的資本市場說更強調了資本流動在匯率決定理論的作用,匯率被看作為資產的價格,由資產的供求決定。

  11. 依據對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可替代性的不同假定,資產市場說分為貨幣分析法與資產組合分析法,貨幣分析法假定本幣資產與外幣資產兩者可完全替代。而資產組合分析法假定兩者不可完全替代。在貨幣分析法內部,依對價格彈性的假定不同,又可分為彈性價格貨幣分析法與粘性價格貨幣分析法。

『陸』 淺談不完全匯率傳遞理論

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影響的理論研究可謂歷史悠久,傳統的理論主要有以托馬斯孟為代表的「重商主義」,大衛休謨提出的「價格—現金流動機制」,馬歇爾的「彈性理論」,亞歷山大的「吸收分析法」。隨著各個國家之間對外貿易的不斷增加,不斷涌現出許多新理論和新方法,「不完全匯率傳遞理論」即是其中之一。 在傳統理論中,貶值意味著以外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下降,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價格上升,即認為匯率的傳遞是完全的,其傳遞系數為 1。這是假設各國廠商都不改變產品的價格時得出的結論。事實上,企業會對產品價格做出調整,所以匯率的波動不會完全傳遞為價格波動,即大多數情況下,其傳遞系數小於 1。例如,摩非特研究美國 1967—1987 年的狀況,得出進口價格傳遞系數為 35%—55%之間,而出口價格傳遞系數為 10%—20%之間。可見,出口價格的傳遞系數要小 www.homelunwen.com 於進口價格的傳遞系數。因此,通過貨幣貶值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是十分有限的,而且由於進口價格的傳遞系數和出口價格的傳遞系數存在較大差距,所以促進出口的作用將不及抑制進口的作用那麼明顯。這種情況,引起了經濟學家的關注,從而開始了對匯率不完全傳遞問題的研究,並從各個角度進行分析來解釋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這就是不完全匯率傳遞理論。總的來說,匯率不完全傳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不完全競爭、產業組織 ;二、沉澱成本 ;三、市場份額。

麻煩採納,謝謝!

『柒』 幾種國際收支理論怎麼理解(學經濟或金融的進)

吸收分析法
國際收支吸收分析法(absorption approach)指從支出(或吸收)與收入的角度來分析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是如何出現的、匯率水平是如何決定的。認為如果一國的實際收入超過了它對商品和勞務的吸收量,該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1952年有詹姆士·愛得華·米德和S·亞歷山大提出,從國民收入和總需求的角度,系統研究貨幣貶值政策效應的宏觀均衡分析。

核心觀點
該理論建立的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分析,他把經濟活動視為一個互相聯系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最重要的分析指標是總供給、總需求、國民收入和就業總量。

吸收分析法的表現形式:貿易差額B=國民收入Y-總吸收A
即一國的國際收支差額就是國民收入與國內吸收的差額。國際收支平衡就是總收入等於總吸收。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總收入大於總吸收。調節國際收支逆差就是要增加收入,即通常說的支出轉移政策;或減少支出,即通常說的支出減少政策,簡稱吸收政策。
轉換政策和吸收政策的相互配合運用,是一國經濟實現內外部平衡的主要條件。

現金余額效應
是最重要的一種吸收效應。假定貨幣供應一定,貨幣持有者總想將自己的實際資產的一部分,以貨幣形式佔有,這樣,隨著國內物價的上升,他們名義上持有的現金量就變得更多,結果一方面可減少他們的實際支出,另一方面又可通過出售他們的其他資產持有更多的現金,從而使其他資產價格下跌。其他資產下跌意味著利率上漲,這反過來又影響人們的消費與投資。故現金余額效應可直接影響收入──支出,也可通過利率影響收入──支出。

貨幣錯覺
使貨幣貶值人們重在注視物價而忽視貨幣收入,盡管貨幣收入也可能按比例上升,但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人們總是減少需求和消費。這亦有利於改善貿易差額。

收入再分配效應
這種效應一般有以下四個表現:第一,物價上漲先於工資的提高,使物價轉變為企業家的利潤;第二,物價上漲使收入從某些集團轉移到其他集團手中;第三,物價上漲使實際收入的一個更大部分轉變為政府的稅收;第四,在收入從高邊際吸收傾向朝低邊際吸收傾向移動的狀況下。
其他效應
這些效應很多,對國際收支的改善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如對物價上升的預期,在短期內會導致吸收的增加,不利於外貿差額的改善。

評價
吸收分析法是建立在宏觀的、一般均衡的基礎上的,比微觀的、局部的彈性分析法有所進步,並強調了政策配合的意義,不過,它仍有不足之處,表現在:
第一,兩點假設(貶值是出口增加的唯一因素、生產要素轉移機制平滑)不切實際。
第二,傾斜地以國際收支中的貿易項目為研究對象,而忽視日益發揮重要作用的資本項目,從而使其理論無法完。

『捌』 試比較國際收支彈性論,乘數論,吸收論和貨幣論的異同

試比較彈性論、吸收論和貨幣論關於本幣貶值對國際收支調節效用的觀點。
答:(一)彈性論、吸收法與貨幣論
(1)彈性論(Elasticity Approach):彈性論是在20世紀30年代國際金本位制度全面崩潰的背景下,由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家瓊•羅賓遜在馬歇爾微觀經濟學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國際收支調節理論。之後又經美國經濟學勒納(A.P. Lerner)等人進一步完善。彈性分析理論是一種適用於紙幣流通制度的國際收支理論,它著重考慮貨幣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及其對貿易收支和貿易條件的影響。該理論舍棄了勞務進出口和國際間資本流動,貿易收支等同國際收支,同時假定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無窮大。在此基礎上,該理論應用微觀分析方法推導出貨幣貶值改善貿易收支取決於馬歇爾——勒納條件(即,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於1)的成立和時滯效應(即J曲線效應)的大小。
(2)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吸收論是經濟學家S•S•亞歷山大於1952《貶值對貿易平衡的影響》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吸收論是從國民收入與國內支出角度來闡釋國際收支差額的理論。它以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為基礎,從國民收入方程式,推導出其基本公式B=Y-A。據此,亞歷山大認為國際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於收入與吸收的總量失衡,任何國際收支失衡的政策都應從收入與吸收的角度來評價。
(3)貨幣論(Monetary Approach):它是認為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的一種國際收支理論貨幣論是指貨幣供求決定一國國際收支狀況的國際收支理論。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貨幣論推導出其最基本方程式 。由此,貨幣論強調國際收支本質上是一種貨幣現象,決定國際收支的關鍵是貨幣供給和貨幣需要之間的關系。國際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為平衡國際收支的其他政策,如貶值、關稅、直接管制等等,只有它們能相對貨幣供給提高名義貨幣需求,或相對名義貨幣需求減少貨幣供給,才能改善國際收支。
(二)關於貶值效應的比較
彈性論、吸收論和貨幣論都分析了貨幣貶值的經濟效應。匯率是一國經濟的重要變數,其變動不僅對貿易收支,而且對國內經濟產生廣泛的影響。由於三種理論有不同的假設前提、理論基礎、基本觀點,它們對貨幣貶值分析也有各有特色。從三種理論假設、觀點出發,我們具體比較它們對貶值效應的論述。
(1)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
1彈性論假定進出口商品的供給具有完全彈性,也就是說,以本幣計值的出口和以外幣計值的進口均以不變價格提供。這樣,貨幣貶值能否改善貿易收支,取決於進出口需求價格彈性。現假定:出口需求彈性為 ,進口需求彈性為 ,二種需求彈性的組合可能有三種可能性:
1 貨幣貶值有利於改善貿易收支;
2 貨幣貶值對貿易收支不發生作用;
3 貨幣貶值將使貿易收支惡化。
上述第一種可能情況就是「馬歇爾——勒納條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即進出口商品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於1。它是貨幣貶值改善貿易收支的必要條件。
即使滿足了馬歇爾——勒納條件,貶值也不能立即導致貿易差額的改善。在短期內,由於掌握市場信息、擴大出口或削減進口都需要一定時間,即存在「時滯」問題,貶值有可能使貿易差額的變動經歷先惡化後改善的過程。這個過程用曲線描述與英文字母「J」極其相似,因此,貶值後由於時滯作用使貿易差額變動的過程稱「J曲線效應」。
2吸收論認為貨幣貶值影響貿易收支差額,只能通過兩種方式進行:a)貨幣貶值導致該國生產的變化,從而導致貿易收支差額被收入變化和收入引致的吸收變化的兩者差額所改變;b)貨幣貶值可改變與任一既定實際收入水平相聯系的實際吸收量。
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狀況的實際效果將取決於三個方面:a)貶值對實際收入所產生的直接效應;b)邊際吸收傾向的大小;c)貶值對吸收的直接效應。
吸收論分別考察了在「非充分就業」和「充分就業"兩種情況下,貨幣貶值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果:
第一,在「非充分就業」情況下貨幣貶值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果。非充分就業意味著這個國家有閑置的資源。這樣,由於貨幣貶值引起該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以外幣表示的價格下降,將刺激出口商品需求,這樣出口就會擴大,而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價格會上漲,進口就會下降,從而改善國際收支。
第二,在「充分就業」情況下貨幣貶值在貿易收支上的效果。充分就業意味著沒有閑置資源。在這種情況下,改善國際收支只能通過減少總吸收來實現。吸收論認為,貶值將引起進口價格等比例上漲,從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上升,進而導致該國總吸收減少和國際收支改善。
一般而言,貶值需要財政政策、貨幣政策配合,以縮減國內支出,把資源從國內支出轉移到出口部門,才能成功地改善國際收支,保持內外均衡
3貨幣論在考察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時,有如下基本公式(圖片欠奉):
上式中,E為外匯匯率(直接標價法)。在本國貨幣貶值時,外匯匯率(E)會上升。E值上升,首先會提高貿易品的國內價格,並通過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貿易品的價格也會提高,因而一般物價水平(P值)也上升。E值和P值同時上升後,為使等式兩邊相等,要麼使f(y,i)下降,這意味著貨幣余額下降;要麼提高 ,這意味著名義貨幣需求增加。根據貨幣論的基本方程式 ,當名義貨幣需求( )上升,國際收支差額得到改善。但是,國際收支改善的必要前提是,名義貨幣需求相對於國內貨幣供給有凈增長。因此,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暫時的,從長期看,改善國際收支的關鍵是控制貨幣供給數量。
(2)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彈性論以馬歇爾微觀經濟學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為基礎,揭示了匯率變動通過改變國內外產品之間的相對價格和本國貿易部門和非貿易部門之間的相對價格變動影響進出口供給需求的機制,在嚴格的假定條件下論證了貶值能改善國際收支的馬歇爾——勒納條件,即進出口供給彈性之和大於1。吸收論是建立在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上的,它將國際收支同整個國民經濟的諸多變數聯系起來進行分析。因此,它分析貶值對國際收支的影響是以分析貶值的國內經濟效應為前提的。貨幣論建立在貨幣主義學說基礎上,注重貨幣層面。貨幣論在分析貶值效應時,主要分析貶值對國內貨幣供需關系的影響,進而對國際收支的影響。而國內貨幣供求關系變動也會對一國國內經濟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彈性論、吸收論和貨幣論關於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進行比較。
1彈性論著重考慮貨幣貶值取得成功的條件及其對貿易收支和貿易條件的影響。該理論在嚴格的假設條件的前提下,應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推導出貨幣貶值改善貿易收支取決於馬歇爾——勒納條件(進出口需求價格彈性之和大於1)的成立及時滯效應(即J曲線效應)的大小。此外,貶值將帶來相對價格變化,將導致貿易條件或改善或惡化,這主要取決於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當進口商品供給彈性 與出口商品供給彈性 之積小於進口商品需求彈性與出口商品需求彈性之積時,貶值有助於改善貿易條件。彈性分析法糾正了貶值一定能改善國際收支的看法,正確地指出了:只有在滿足一定的進出口商品供給彈性和需求彈性條件下,貨幣貶值才有改善貿易收入的作用和效果。但彈性分析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a.彈性論把國際收支局限於貿易收支,未考慮進出口勞務、經常轉移和資本與金融項目;b.該理論採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忽視匯率變化對一般物價水平和國民收入的影響;c.該理論的假設前提過於嚴格,而且由於進出口商品彈性難於測算,因而,很難適用於實際應用;d.未考慮貶值後繼發的通貨膨脹效應;⑤未明確區分不同貨幣可能帶來的不同後果。
2 吸收論認為貶值是通過收入與吸收起作用的,貶值既對吸收又對收入起作用。貶值的收入效應主要通過閑置資源效應,貿易條件效應、資源配置效應來體現。一般而言,當一國存在閑置資源時,貨幣貶值後,本國出口商品以外幣表示的價格下降,因而商品出口需求增加,貿易收支改善。貿易差額改善又通過外貿乘數,使國民收入倍增。另一方面,出口需求增加,利潤上升使資源從低效的國內生產部門轉向高效的出口部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當一國微觀經濟扭曲,資源配置處於非優狀態時,這種資源重新配置會帶來帕累托改善,提高國民收入水平。
在經濟處於充分就業,資源實現優化配置、邊際吸收傾向大於1時,貨幣貶值主要對吸收產生作用。貶值的吸收效應主要由現金余額效應、收入再分配效應和貨幣幻覺效應來體現。吸收論認為,在充分就業條件下,貶值會使國內物價水平上升。物價水平上升會使實際現金余額降低,人們或者減少支出,或者出售資產,因此,在商品市場上,消費減少;在貨幣市場上,利率上升,投資減少。因此,貶值會使國內支出水平下降。另外,物價上升還會通過收入再分配機制和貨幣幻覺等因素使國內支出水平進一步下降。
總之,吸收論認為貶值對國內經濟產生的影響與客觀經濟運行狀態有關。當一國處非充分就業時,貶值有助於增加國民收入,提高就業水平。當一國處於充分就業時,貶值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要是引起物價上升,國內總支出降低。
3 貨幣論認為貶值首先會提高貿易品的出口價格,並通過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替代性使非貿易品的價格也上漲,因而,國內一般物價水平上漲。物價水平的提高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下降。實際貨幣余額減少,會對實際經濟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在貨幣市場上,人們對名義貨幣需求增加,貨幣需求曲線上升。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條件下,會帶來利率上升;在債券市場上,物價上升使人們將債券需求和供給都增長,但需求上漲的幅度小於供給上漲的幅度。於是,債券價格下降,利率上升;在商品市場上,實際貨幣余額減少會減緩人們對商品的超額需求。因此,實際貨幣余額下降意味著消費和投資下降,進而會使國民收入下降,物價水平回落。這表明,貶值對國內經濟具有緊縮性效應。

閱讀全文

與匯率吸收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操盤芝加哥外盤期貨交易筆記 瀏覽:818
最近出事的21家金融機構 瀏覽:680
5迦納對換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628
比特幣合約5x杠桿怎麼計算 瀏覽:913
7月21汽油價格 瀏覽:734
去融資公司貸款讓先給費用 瀏覽:684
國葯控股融資租賃副總 瀏覽:350
常見的理財產品類型有哪些 瀏覽:489
貸款購車金融公司黃了怎麼辦 瀏覽:578
員工傭金如何入賬 瀏覽:14
客人傭金收稅 瀏覽:162
期貨公司資金挪用 瀏覽:586
韓國keb外匯銀行 瀏覽:246
交易開拓者畫k線 瀏覽:295
君正集團股票漲停 瀏覽:536
國信期貨蘋果版 瀏覽:588
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考試 瀏覽:627
收入政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瀏覽:976
西水股份為何大漲 瀏覽:736
中國富成集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