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復利效應的復利效應
例如,假設存款金額為1,年利率為r,存款期數為N。在復利計息的條件下第N年底本利和(1+r)^N,而單利計息條件下第N年本利和為(1+r*N)。只要簡單地用二項式展開定理可知,(1+r)^N > (1+r*N),當N>=1時。
復利效應和計息的頻數有關。同樣10%的名義年利率,如果半年計息,則等效年利率為(1+5%)^2-1=10.25%;按季計息,則等效年利率為(1+2.5%)^4-1 =10.38%;可見,隨著計息頻數的提高,等效年利率也將上升。其極限情況是連續計息,等效年利率為 lim(1+r / N) ^ N = e^r.
㈡ 漲跌BP是什麼意思
是金融投資學中計算收益率的一個指標單位。
BP,又叫基點,是金融投資學中計算收益率的一個指標單位,英文名稱叫Base Point或Basic Points,中文叫基點,一個基點(BP)就是0.01%,即萬分之一。
基點(BP)的計算公式,根本原理是(今日價格-昨日價格)÷昨日價格×10000,但實際計算時加入了很多加權參數。
(2)匯率復利效應擴展閱讀:
規避匯率風險技巧:
1、多幣種投資:根據人民幣貿易結構來搭建一系列最優化的貨幣籃子組合,分散於美元系(美元、港元等)、歐洲系(歐元、英鎊等)、商品系(加幣、澳元等)、亞洲系(新元、泰銖等),可以在較大程度上規避漸進式升值風險,實際上不少QDII基金也採納多幣種對沖投資策略。
2、利用復利效應抵消匯率影響:在外匯交易中,一年內持有期間受匯率影響的收益差異非常顯著,並往往呈下跌趨勢,而當持有期超過一年後,收益就可能超過匯率差價,並且持有期越長,收益率越高,到手的實際金額數目越大。
3、利用金融衍生品進行匯率風險規避,比如期匯交易等都是不錯的辦法,對於持有外幣資產的投資者,可以通過外幣遠期交易的方式鎖定外匯匯率,從而避免外匯匯率大幅波動帶來的匯兌風險。
4、外匯風險的大小與外幣幣種有著密切的聯系,交易中收付貨幣幣種的不同,所承受的外匯風險會有所不同,在外匯收支中,原則上應爭取用硬貨幣收匯,用軟貨幣付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率基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率風險
㈢ 復利效應是什麼意思
是指資產收益率以復利計息時,經過若干期後資產規模(本利和)將超過以單利計息時的情況。
事實上,復利計息條件下資產規模隨期數成指數增長,而單利計息時資產規模呈線性增長,因此長期而言復利計息的總收益將大幅超過單利計息。
復利效應和計息的頻數有關。同樣10%的名義年利率,如果半年計息,則等效年利率為(1+5%)^2-1=10.25%;按季計息,則等效年利率為(1+2.5%)^4-1 =10.38%;可見,隨著計息頻數的提高,等效年利率也將上升。
復利計算的特點是:把上期末的本利和作為下一期的本金,在計算時每一期本金的數額是不同的。
復利現值是指在計算復利的情況下,要達到未來某一特定的資金金額,現今必須投入的本金。 所謂復利也稱利上加利,是指一筆存款或者投資獲得回報之後,再連本帶利進行新一輪投資的方法。
復利終值是指本金在約定的期限內獲得利息後,將利息加入本金再計利息,逐期滾算到約定期末的本金之和。簡單來講,就是在期初存入A,以i為利率,存n期後的本金與利息之和。公式:F=A*(1+i)^n.
例如:本金為50000元,利率或者投資回報率為3%,投資年限為30年,那麼,30年後所獲得的利息收入,按復利計算公式來計算本利和(終值)是:50000×(1+3%)^30。
由於,通脹率和利率密切關聯,就像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所以,復利終值的計算公式也可以用以計算某一特定資金在不同年份的實際價值。只需將公式中的利率換成通脹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