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年級上冊科學空氣有重量嗎教學反思
1.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2.在稱量的過程中,了解一些因素會影響稱量結果,產生誤差,學習准確稱量.
3.培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及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空氣有一定的重量,但是重量很輕.
教學重點
知道並能設計實驗證明空氣有重量,但很輕;通過對石頭、水、空氣的三者比較,初步建立固體、液體和氣體的概念體系.
教學難點
設計多種方法,重復驗證空氣有重量,但很輕.
B. 杠桿的作用實驗過程
杠桿作用的實驗
【設計】 杠桿是利用直桿或曲桿在外力作用下,圍繞桿上固定點———支點轉動的簡單機械。本實驗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以下幾種作用:
(1)傳遞力的作用;
(2)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省力(但費距離)或省距離(但費力)的作用。為了使學生體會到這些作用,最好選用重一點的物體,讓學生親自用杠桿去撬或抬,此外還可以利用杠桿尺、測力計進行一些定量的實驗。
方法一
【器材】 裝滿學慣用具的書包、長1米左右的木棍(把木棍等分為8~10份,畫出等分線)、椅子。
【步驟】
(1)把木棍的中間架在小椅子背上,一端掛上重物———書包,用手握住另一端,慢慢往下壓,能把書包撬起。引導學生找出杠桿的支點、力點和重點。
(2)在力點處用力向下壓,力就通過杠桿傳遞到杠桿的另一端,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還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
(3)使支點向重點靠近,支點每向前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重點越近(即支點距離力點越遠),越省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長,即越費距離。
(4)使支點向力點靠近,支點每向後移動一格,撬動一二次,每次把物體撬起同樣高度,會感覺到支點距離力點越近(即支點距離重點越遠),越費力,但手(力點)移動的距離也越短,即越省距離。
方法二
【器材】 杠桿尺兩把(把杠桿尺均分為十二格,在每個刻度處打一個孔)、直尺、測力計、鉤碼、鐵絲鉤。
【步驟】
(1)把支架的釘子從兩根杠桿尺的第6孔位(孔位從左往右數)處穿過,讓該處作為支點,使兩根杠桿尺保持水平。後面的杠桿尺不動,作為對照物,在前面的杠桿尺上懸掛重物和測力計。
(2)在杠桿尺第1孔位處,用鐵絲鉤懸掛一個50克重的鉤碼;把測力計鉤掛在杠桿尺的第11孔位處,手握測力計,向下用力拉,可以把重物(鉤碼)向上撬起。找出杠桿尺上的重點、支點和力點。(掛鉤碼的第1孔位為重點,中間第6孔位為支點,掛測力計的第11孔位為力點。)
(3)通過測力計向下用力,可以把重物向上撬起,這說明杠桿有傳遞力和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觀察測力計的讀數,約在50克左右,說明這時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用直尺測量重點上升的距離和力點下降的距離,可知上升、下降的距離大致相等,說明這時既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圖1)。
(4)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5、4、3、2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重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力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小,即越省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大,即越費距離(圖2)。
(5)不改變重點和力點的位置,觀察將支點移至第7、8、9、10孔位時,把重物撬起來(每次撬起同樣的高度),測力計上的讀數和重點、力點升降的距離。通過以上實驗可以知道:支點越向力點靠近(同時也就使支點離重點越遠),測力計上的讀數越大,即越費力;力點下降的距離比重點上升的距離越小,即越省距離。
C. 杠桿有傳遞力的作用嗎
杠杠有傳遞力的作用,這是杠桿兒原理的作用,很多的一些機械都是用到杠桿的原理。
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果想要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杠桿的支點不一定要在中間,滿足下列三個點的系統,基本上就是杠桿: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其中公式這樣寫: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這樣就是一個杠桿。杠桿也有省力杠桿跟費力的杠桿,兩者皆有但是功能表現不同。例如有一種用腳踩的打氣機,或是用手壓的榨汁機,就是省力杠桿 (動力臂 > 阻力臂);但是我們要壓下較大的距離,受力端只有較小的動作。另外有一種費力的杠桿。例如路邊的吊車,釣東西的鉤子在整個桿的尖端,尾端是支點、中間是油壓機 (力矩 > 力臂),這就是費力的杠桿,但費力換來的就是中間的施力點只要動小距離,尖端的掛勾就會移動相當大的距離。
D.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移動重物的教學反思
《怎樣移動重物》教學反思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課的前半部分「認識杠桿」,我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動力點。其中,對於書中介紹的幾種工具,學生自行找出它們的三個作用點,有利於學生對這三個部位的熟悉,也有利於後面杠桿尺的研究中,學生關注這三個作用點之間的聯系。本課的重點是「研究杠桿的秘密」。難點是怎樣判斷這種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科學課程標准》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應以探究為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他們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教給學生。本課教材的安排就體現了這一理念,教科書只是展示了一組學生活動情景圖,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基本性質,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於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於是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講桌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於學生觀察並引發思考。通過對書中示意圖的研究,學生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了較直觀、清晰的認識;又通過兩個活動:(1)將杠桿的概念進行推廣應用,引導學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蓋、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並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2)利用書中的圖,對於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後,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在合作實驗中,意識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出了杠桿工作的原理,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發展了實驗探究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從實驗中圍繞如何「把講台抬起來」進行,通過創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啟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的「把講台抬起來」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在課本的兩張圖片中發現秘密,並猜想杠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麼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麼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麼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學習到杠桿的省力與省時間。
三、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並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四、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在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組科學的數據後,組織學生對這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杠桿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