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是怎樣算出來的
匯率受供求關系影響,某國的貨幣需求多,大家紛紛購入這個國家的貨幣,他們的貨幣匯率就會上升,如果這個國家的貨幣發行量太多了,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縮水,大家不信任這個國家的貨幣,紛紛拋售本幣購入外幣,這個國家的貨幣匯率就會下降,進口的話,本幣升值有利於進口,本國的錢以前一元只能兌換外幣2元,升值後可以兌換3元,可以買的東西就多了
㈡ 外匯之間7種貨幣的兌換是怎樣的
外匯之間7種貨幣是指:美元、人民幣、日元、歐元、英鎊、澳元、韓元。它們之間是利用匯率來進行兌換。
2015年11月,外匯之間6種貨幣與人民幣的匯率:
1美元=6.3528人民幣元
1日元=0.0516人民幣元
1英鎊=9.5648人民幣元
1歐元=6.8242人民幣元
1韓元=0.0055人民幣元
1澳元=4.4762人民幣元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種貨幣兌換另一種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各地區)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種貨幣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或地區)的匯率由對該國(或地區)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資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㈢ 貨幣之間的匯率是怎麼算的
確定兩種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先要確定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准。由於確定的標准不同,於是便產生了幾種不同的外匯匯率標價方法。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 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1]
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稱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0.9705即1歐元兌0.9705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下跌;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 相關書籍
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上升,即外匯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間接標價法與直接標價法相反。 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美元標價法
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並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的基礎是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其決定基礎是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
㈣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是如何換算的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投資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投資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確定方法
匯率的確定方法隨國際貨幣制度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金本位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包括金幣、金塊和金匯兌本位制。一次大戰前,盛行典型的金幣本位制,特點是金幣為本位幣;自由鑄造和溶化;金幣與銀行券自由兌換;金幣作為世界貨幣自由輸出入。各國規定了每一金鑄幣單位包含的黃金重量與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貨幣間的比價以含金量來折算,兩國本位幣的含金量之比即為鑄幣平價(Mint Par)。例如:1英鎊鑄幣的含金量為113.0016格令,1美元鑄幣含金量為23.22格令,鑄幣平價為113.0016÷23.22=4.8665,即1英鎊約摺合4.8665美元。 如此規定的匯率可能出現波動,但波幅有一定界限。這個界限稱為黃金輸送點(Gold Transport Points),黃金輸送點等於鑄幣平價加上從一國輸出或從另一國輸入黃金需要支出的費用,包括包裝、運輸黃金的費用和運輸保險費。如果匯率的波動使得兩國間在進行國際結算時直接使用黃金比使用外匯更為合算,則貿易商寧可直接運送黃金。通過這一機制,匯率的波動可自動保持在一定范圍內。
紙幣流通制度下匯率的決定與變動
在紙幣制度下,各國發行紙幣作為金屬貨幣的代表,並且參照過去的作法,以法令規定紙幣的含金量,稱為金平價,金平價的對比是兩國匯率的決定基礎。但是紙幣不能兌換成黃金,因此,紙幣的法定含金量往往形同虛設。所以在實行官方匯率的國家,由國家貨幣當局(財政部、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匯率,一切外匯交易都必須按照這一匯率進行。在實行市場匯率的國家,匯率隨外匯市場上貨幣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變化。 匯率對國際收支,國民收入等具有影響。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
西方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有國際借貸說、購買力平價說、匯兌心理說、貨幣分析說和金融資產說,他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匯率的決定因素進行了分析。 國際借貸說是英國經濟學家葛遜在1861年提出的,他以金本位制度為背景,較為完善地闡述了匯率與國際收支的關系。他認為,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引起的,而外匯的供求主要源於國際借貸。國際借貸可分為流動借貸和固定借貸。流動借貸是指已經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固定借貸是尚未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借貸。只有流動借貸才會影響外匯的供求。在一國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流動借貸中,如果債權大於債務,外匯的供給就會大於外匯的需求,引起本幣升值、外幣貶值。相反,如果一定時期內進入實際支付階段的債務大於債權,外匯的需求就會大於外匯的供給,最終導致本幣貶值、外幣升值。 購買力平價說是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率先提出的。其理論的基本思想是:人們需要外幣是因為外幣在其發行國國內具有購買力,相應地人們需要本幣也是因為本幣在本國國內具有購買力。因此兩國貨幣匯率的決定基礎應是兩國貨幣所代表的購買力之比。購買力平價理論是最有影響的匯率理論,由於它是從貨幣基本功能的角度分析貨幣的交換比率,合乎邏輯,表達簡潔,在計算均衡匯率和分析匯率水平時被廣泛應用,我國的換匯成本說就是 購買力平價說的實際應用。 匯兌心理說是1927年由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據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思想提出的。他認為,匯率取決於外匯的供給與需求,但個人之所以需要外匯不是因為外匯本身具有購買力,而是由於個人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某種慾望。這種慾望又是由個人的主觀評價決定的,外匯就如同商品一樣,對各人有不同的邊際效用。因此,決定外匯供求進而決定匯率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外匯的心理判斷與預測。 貨幣分析說認為匯率變動是由貨幣市場失衡引發的,引發貨幣市場失衡有各種因素:國內外貨幣供給的變化、國內外利率水平的變化以及國內外實際國民收入水平的變化等等,這些因素通過對各國物價水平的影響而最終決定匯率水平。貨幣分析說最突出的貢獻是它對浮動匯率制下現實匯率的超調現象進行了全面的理論概括。 金融資產說闡述了金融資產的供求對匯率的決定性影響,認為一國居民可持有三種資產,即本國貨幣、本國債券和外國債券,其總額應等於本國所擁有的資產總量。當各種資產供給量發生變動,或者居民對各種資產的需求量發生變動時,原有的資產組合平衡就被打破,這時居民就會對現有資產組合進行調整使其符合自己的意願持有量,達到新的資產市場均衡。在對國內外資產持有量進行調整的過程中,本國資產與外國資產之間的替換就會引起外匯供求量的變化,從而帶來外匯匯率的變化。
㈤ 高級財務會計的第一題是什麼是不同貨幣之間進行兌換的依據和標准
匯率是不同貨幣之間進行兌換的依據和標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您滿意。
㈥ 不同國家之間的貨幣匯率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呢
本人並不是專業人士,但是我見到過這樣一段文章,覺得他說的和LZ提問的關聯比較大,也是我了解這方面只是的一個起點。
在1997年中國銀行獨家推出了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時候,對外公布遠期四個月美元的結匯價格高達8.4以上,甚至有達到8.5的時候,比正常的8.27左右的結匯價格高出了許多。當時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開始,亞洲許多國家的貨幣受到沖擊而大幅度貶值,人民幣貶值的謠言四起,中國銀行公布了如此高的遠期結匯價格,許多不明白遠期價格形成機制和計算方法的公司都不理解,擔心這是人民幣貶值的前奏,或代表了人民幣貶值的趨勢,因為他們認為,如果人民幣不貶值,今天結匯價是8.27,四個月後也是8.27,那麼中國銀行能提供四個月期的結匯價為8.4,到時如果市場價格低於8.4,中國銀行肯定會虧錢,銀行又肯定不會做虧本生意,說明四個月後人民幣的匯率起碼要貶值到8.4以上。其實這是由於許多公司不理解遠期外匯買賣價格是怎麼樣形成和計算的。
比如說在三個月後要將美元兌換成日元,要怎麼樣做呢?方法有兩個,一個是現在將美元兌換成日元,把日元存定期三個月,另外一個方法是現在先將美元存三個月定期,到期後再連本帶息兌換成日元。這兩種方法獲得的日元一定是一樣的,否則市場就會出現套利的機會。但是美元和日元的利率是不同的,所以兩種方法所使用的匯率水平也不同,第一種方法使用了即期匯率,而第二種方法使用的是遠期匯率。所以遠期價格主要是即期匯率加減兩種貨幣的利率差所形成的。如果把美元(即第一個貨幣或數值不變的貨幣)當作是A貨幣,而把日元(即第二個貨幣或數值變化的貨幣)當作是B貨幣,它們的遠期計算公式是:
遠期匯率=即期匯率+即期匯率×(B拆借利率-A拆借利率)×遠期天數÷360
從這個計算公司可以看出,在即期匯率確定的情況下,遠期匯率主要與這兩種貨幣的利率差和遠期的天數有關。而遠期匯率如果B貨幣的利率高於A貨幣的利率,公式中的中括弧值為正數,遠期匯率就高於即期匯率,稱為升水,中括弧值稱為升水點;如果B貨幣的利率低於A貨幣的利率,中括弧值為負數,遠期匯率就低於即期匯率,稱為貼水,中括弧值稱為貼水點。而在兩種貨幣的利率都確定的時候,遠期期限越長,升水點或貼水點就越大,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的價差也越大。
比如說美元一個月期的同業拆借利率為2.46%,日元的利率為0.11%,美元/日元的即期匯率為120.45,用這些因素就可以計算出一個月期美元/日元的遠期匯率了:
一個月期美元/日元匯率=120.45+120.45×0.11%-2.46%×30÷360=120.45+-0.24=120.21也就是說,美元/日元一個月期貼水24點。
同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997年時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匯價格高達8.4以上了。當時人民幣資金市場緊缺,人民幣同業拆借利率高達兩位數(假設為13%),而美元的同業拆借利率不到5%,以此計算四個月期美元/人民幣的遠期匯率為
四個月期美元/人民幣匯率=8.27+8.27×13%-5%×120÷360=8.27+0.22=8.49
所以,當年確信人民幣匯率不會貶值的進出口公司,利用中國銀行公布的較高的遠期結匯牌價,紛紛將未來出口收入的外匯與中國銀行簽定遠期結匯協議,在別的公司還只能用8.27的即期牌價結匯時,他們已經可以享受到8.3、8.4甚至高達8.5的遠期結匯牌價辦理出口結匯,不到一億美元的出口收匯,這些公司通過中國銀行「外匯錦囊」中的遠期結匯業務額外獲得了數百萬元人民幣的匯兌收入。同樣,在1999年,由於擔心美國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多次提高了美元的利率,使美元的同業拆借利率高達6.5%,而人民幣的同業利率大幅度下降到3%左右,使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售匯牌價由大幅度的升水變為大幅度的貼水,四個月期的遠期售匯價格不到8.2,較近8.3的即期售匯牌價貼水了01,許多需要購買美元支付進口需要的公司又紛紛與中國銀行簽定遠期售匯合同,同樣的售匯金額,節省了數百萬元人民幣的購匯費用,極大改善了公司的經營效益。
遠期匯率的計算公式是國際金融市場上比較重要和有用的一個計算公式。通過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A/B貨幣對於遠期匯率與A、B這兩種貨幣匯率的未來變動趨勢沒有一點關系,遠期匯率貼水(低於即期匯率)並不代表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下跌,只是表明A貨幣的利率高於B貨幣的利率;同樣,遠期匯率升水也不代表貨幣匯率在將來要上升,只是表明A貨幣的利率低於B貨幣的利率。遠期匯率只是與A、B這兩種貨幣的利率和遠期的天數有關。掌握這點對我們運用遠期業務防範匯率風險十分有用。
㈦ 不同貨幣之間的匯率到底是如何確定的
一個國家的一定單位的貨幣應摺合多少外國貨幣,這一比率是如何確定的?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匯率確定的基礎是不同的。在本金位制下,匯率是由各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確定的;在紙幣流通的制度下,匯率則是由同一時期各國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來確定的。
在本金位制下,各國都規定了自己貨幣的含金量,將一國貨幣的含金量與另一國貨幣的含金量對比,就可以得出兩國的鑄幣平價。例如,1929年英國規定1英鎊含純金113格令,美國規定1美元含純金23.22格令,根據它們的含金量計算,英國的美國的鑄幣平價是113÷23.22=4.8665。也就是說,1英鎊的含金量是1美元含金量的4.8665倍,即兩國貨幣匯率為1英鎊=4.8665美元。在外匯市場上,由於受供求影響,實際匯率會有時高於鑄幣平價,但波動幅度不會太大。
金本位制崩潰以後,各國普遍實現了不兌換的紙幣流通制度。各國貨幣不再公布含金量,或雖公布含金量,但已是名存實亡,下面就依其貨幣在同一時期的實際購買力對比來確定交換的比例。目前一般認為可以通過兩國的進出口商品的物價水平的對比,來確定兩國貨幣的匯率。由於各國物價經常變動,這時的匯率也往往是不穩定的。
㈧ 兩個國家彼此間貨幣匯率不同,會出現什麼問題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是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從短期來看,一國的匯率由對該國貨幣兌換外幣的需求和供給所決定。外國人購買本國商品、在本國以及利用本國貨幣進行投機會影響本國貨幣的需求。本國居民想購買外國產品、向外國以及外匯投機影響本國貨幣供給。在長期中,影響匯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相對價格水平、關稅和限額、對本國商品相對於外國商品的偏好以及生產率。
(1)國際收支。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上升;如果為逆差,則該國貨幣匯率下降。
(2)通貨膨脹。如果通貨膨脹率高,則該國貨幣匯率低。
(3)利率。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則匯率高。
(4)經濟增長率。如果一國為高經濟增長率,則該國貨幣匯率高。
(5)財政赤字。如果一國的財政預算出現巨額赤字,則其貨幣匯率將下降。
(6)外匯儲備。如果一國外匯儲備高,則該國貨幣匯率將升高。
(7) 者的心理預期。者的心理預期在目前的國際金融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匯兌心理學認為外匯匯率是外匯供求雙方對貨幣主觀心理評價的集中體現。評價高,信心強,則貨幣升值。這一理論在解釋無數短線或極短線的匯率波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8)各國匯率政策的影響。
㈨ 匯率是指在國際結算中一國貿幣與另一國貨幣的兌換比率對嗎
匯率又稱外匯利率,外匯匯率或外匯行市,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