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怎樣移動重物的教學反思
《怎樣移動重物》教學反思
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課的前半部分「認識杠桿」,我主要以講授為主。學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桿的三個作用點:阻力點、支點、動力點。其中,對於書中介紹的幾種工具,學生自行找出它們的三個作用點,有利於學生對這三個部位的熟悉,也有利於後面杠桿尺的研究中,學生關注這三個作用點之間的聯系。本課的重點是「研究杠桿的秘密」。難點是怎樣判斷這種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是不省力也不費力。
《科學課程標准》提出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理念。因此,小學科學課堂應以探究為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不斷激發學生的活力,引導他們理解、認識、探索、發現,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增長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賴於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活動,通過動手動腦、親自感知,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而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和講授教給學生。本課教材的安排就體現了這一理念,教科書只是展示了一組學生活動情景圖,並沒有直接告訴學生杠桿的基本性質,這就為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提供了開放的探究空間,有利於學生自由地、創造性地展開活動。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得以提高。
通過前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在使用工具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已經初步認識了什麼是簡單機械,於是利用杠桿類工具在生活中運用最廣泛、最直觀的撬棍撬講桌的情景引入本節課的研究,學生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利於學生觀察並引發思考。通過對書中示意圖的研究,學生對杠桿的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了較直觀、清晰的認識;又通過兩個活動:(1)將杠桿的概念進行推廣應用,引導學生分析了用撬棍撬窨井蓋、蹺蹺板工作時發揮作用的位置,並標出它們作為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2)利用書中的圖,對於身邊的常用工具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對杠桿類工具有初步的認識能力。在有了以上的基礎後,利用杠桿尺研究杠桿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學生在合作實驗中,意識到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找出了杠桿工作的原理,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發展了實驗探究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設情境,引發問題。
從實驗中圍繞如何「把講台抬起來」進行,通過創設學生常見的又充滿趣味的情境來引出研究的內容,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啟發引導,鼓勵猜想。
在上面的「把講台抬起來」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在課本的兩張圖片中發現秘密,並猜想杠桿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省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費力?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不省力又不費力?可能是什麼原因?在這一環節中根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的研究,來判斷什麼時候杠桿是平衡的,什麼時候是不平衡的.從而學習到杠桿的省力與省時間。
三、悉心輔導,設計實驗。
主要讓學生用平衡架來進行實地研究。因為平衡架是在兩邊各掛鉤碼使其平衡,學生對把平衡架的實驗結果與杠桿原理聯系起來有一個思維的轉化過程,並且讓學生找到支點、阻力和動力這三個點,充分地預測,進行實驗驗證,獲得一組正確的數據。
四、組織討論,獲得結論。
在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一組科學的數據後,組織學生對這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杠桿原理。
B. 學習故事記錄什麼
1.學習故事的起源
「學習故事」這個概念性名詞最早出現於《TeWhariki》即紐西蘭國家幼教課程大綱,它是紐西蘭幼教改革中不可或缺的。MargaretCarr教授則在自己的研究中發現故事可以真實記錄學習的復雜性,其中包含了教師對幼兒的支持政策以及如何鼓勵幼兒學習;同時也融合了學習的情境性,在兒童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將學習的認知、社會性特徵以及學習效果融為一體,正文還能運用多方面的感官如聲音等進行學習,強調孩子的主動參與性。於是,她提出用「學習故事」這種方式來記錄、評價和支持兒童的學習。
「學習故事」與傳統的觀察記錄相比,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2.學習故事的主要內容
一篇合格的學習故事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具體事件(觀察記錄魔法時刻即哇時刻):將幼兒在幼兒園中的學習、生活、活動等行為,在真實情境中有效地記錄下來,形成觀察記錄或者觀察記錄表;二是學習內容(分析與評估):在已有觀察記錄的前提下,教師需要對小朋友的行為進行深入地分析、評價幼兒的學習行為是否恰當;三是接下來要做的事(支持策略):在詳細地分析之後,教師根據幼兒行為中的不恰當之處進行思考、探討得出最合理的方案指導幼兒採取正確的學習方式。
3.學習故事的6大要素
(1)首創性:孩子獨立自發的學習行為。
(2)參與度:孩子在活動中的參與值和興趣值。
(3)目的性:在活動過程中,孩子表現出強烈的慾望,並貫穿整個學習過程。
(4)表現手法:為構建完整的學習故事,所以教師會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取一系列手法如音像,圖文等方面。
(5)輔助手段:教師作為幕後者給予孩子幫助。
(6)反思:教師在運用「學習故事」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學習進行分析和反思,以推進教學和家長溝通。
二、學習故事編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004年,中國學前教育協會秘書長王化敏帶領學習團隊訪問紐西蘭,這是我國第一次與「學習故事」接觸。由於學習故事流傳入中國時間不久。因此,教師在撰寫學習故事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存在。
(一)對學習行為描述過於籠統,缺乏細節和魔法時刻
學習故事一般是對個別幼兒學習行為的觀察和評價,「它呈現了在真實情景中更為豐富的學習畫面」然而在我國很多教師寫學習故事乃是出自無奈之舉,有些甚至是強迫性的任務。
(二)寫作過程中,教師以主觀代替客觀
很多幼兒園較年長的教師或剛參加工作的教師教學觀念比較傳統,角色沒有轉換到位,依舊本著教師乃是主導者。如:今天,我們大家一起玩帶寶寶看醫生的游戲,其他小朋友都是乖乖地配合老師,而小峰(平時最調皮的小朋友)卻帶著布娃娃到處亂走,一會走到辦公室,一會兒走到醫務室,甚至還往幼兒園外面走,真是調皮。這個學習故事中由於教師平時對小峰的印象就是調皮,所以當小峰有這些到處走的行為時就直接定位為調皮,其實小峰只是去辦公室尋找園長媽媽的幫助,去醫務室尋找保健醫生的幫助,出幼兒園只是為了帶寶寶去醫院。
(三)缺乏經驗,專業知識不到位,評價不夠准確現在幼兒園內教師水平大多是中職畢業或大專畢業甚至是無證上崗,這就導致了他們專業知識不到位,缺乏足夠的理論知識作為寫作學習故事的支撐。
(四)支持策略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教師經過探討分析孩子的學習故事,最終給予孩子支持策略,將觀察和分析中的結果進行實際操作,促進教學。然而很多支持策略會與觀察記錄和分析脫節,不能有針對性的、有效地對幼兒進行引導和促進作用。如:孩子在玩橡皮泥時,把小棒插在橡皮泥上一會說大樹、一會兒說冰糖葫蘆、一會兒說棒棒糖,老師則是把小朋友的作品用照片記錄下來,展示給小朋友並誇獎他想像力真豐富。此時教師的支持策略就產生了偏差,缺少了輔助手段。老師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工具更大程度地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三、運用學習故事教師應有的轉變即提升專業水平
在知道了學習故事的內涵和教師寫作過程中的不足之後,教師們就要做到揚長避短,實現自我轉變,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一)理念轉變:「以教為學」轉變為「以學為教」
學習故事中,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成為幕後者進行分析給出建議和輔助手段,真正貼合了《指南》的重要精神。這就促使教師轉變自己地專業理念,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1.端正心態
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想要在學前教育的路上走得更遠首先就是要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2.揣測學習故事的精髓
學習故事主要分為三大板塊:觀察記錄、分析評價和支持策略
(1)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這一環節,需要教師能隨時發現孩子們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魔法時刻,並進行記錄,這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力和洞察力以提高學習故事的質量。
(2)分析評價
教師在學習故事的分析評價中需要極強的分析能力和判斷力,否則就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支持策略。
(3)支持策略
支持策略的出發點一定是孩子,而且給出的策略必須是處處圍繞著孩子,讓孩子作為學習的主導者,真正做到「以孩子為中心」促使教師的專業理念改變。
(二)專業知識轉變:從職前學習轉變為終身學習
1.以學習故事為杠桿,填充教師的專業知識
瑪格麗特˙卡爾提出學習故事時就有聲明:「有效撰寫學習故事可以讓教師更加明確自己的專業知識儲備是否完善」。[2]在學習故事的分析需要強大的理論知識作為依靠,從專業的角度剖析幼兒的魔法時刻,做出理性地判斷,面對家長時可以有效地進行解釋。
2.以學習故事為道路,促成教師的終身學習學習故事的撰寫過程也映射出教師專業知識儲備及其靈活運用的程度,隨著學習故事地撰寫,教師就不得不攝取新的知識來使得學習故事更加豐富,支持策略更加得體。
(三)專業能力:從被迫提升到主動提升的轉變
專業能力是幼兒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專業能力地提升能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
1.明確定位
在學習故事中教師的定位是引導者、觀察者、幕後者和支持者,這需要教師主動地融入幼兒的團體,主動參加幼兒的各項學習活動。
2.加強運用
多種角色的扮演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能力來填補。在注意環節提升教師的觀察力、洞察力和記錄能力;在分析評價環節,提升教師的評價能力、判斷力和教學反思能力;在支持策略環節,提升教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教師在學習和運用故事的過程中,以學習故事為圓規,理念轉變為圓心,專業知識提升為半徑,以專業能力提升為推動力,畫出一個圓滿的幼教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