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幣匯率今天是多少 人民幣匯率今日亞市價格查詢
今日實吋匯率:1人民幣元=0.1522美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2. 人民幣匯率貶值是好還是壞
人民幣匯率的貶值好壞都有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對進出口的利弊影響:進口減少、出口增加。
1.進口會減少,以進口為主的企業,其利潤會下降。
因為進口貨物時,須先用人民幣到銀行兌換成美元等外幣,然後再從國外購買貨物。人民幣貶值後,相同的人民幣換得的美元更少,所購買到的貨物量更小,導致進口成本增加,使進口商品的競爭力降低。所以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將抑制進口,對進口不利。
2.出口會增加,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其利潤會增加。
人民幣貶值後,出口同樣的貨物所收到的美元,能從銀行換回更多的人民幣,利潤會增加。企業為了競爭的需要,有了更大的降價空間。所以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實質是對出口企業進行補貼,幫助這些企業出口,有利於保護低端工業和落後產能,但會增加工業污染、破壞生態環境,不利於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二、對就業的利弊影響:增加就業。
人民幣貶值後,由於進口減少,使國內銷售市場的競爭減小,國產貨物的銷量增加,就業崗位會增加;而由於出口增加,出口企業利潤會增加,也會導致就業機會增加。
三、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家外匯儲備的利弊影響
1. 國際游資(國際炒家)大量外逃,使國家的外匯儲備減少。
國際資本流動常常會受到匯率的重大影響。當人民幣貶值成為持續性趨勢,國內外的投資者就會力求持有美元等外幣資產以保值,會使大量人民幣兌換成外幣,引發國內的大量資本外流,產生「資本項目收支逆差」。同時,由於人民幣紛紛轉兌外幣,使外匯供不應求,會促使人民幣匯率進一步貶值。
如果本幣持續貶值的趨勢不減,國際資本會持續外逃,達到一定嚴重程度後,會使國家的外匯儲備減少、甚至出現赤字,無法清償到期的國際債務,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國家信譽將嚴重受損,國內政治和經濟將面臨嚴重困難。
2. 因出口增加,使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
如前所述,人民幣貶值會增加出口,使國家的外匯儲備增加,產生「經常項目收支順差」。
但是,本幣貶值對出口的增加是有限度的,主要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如果工業化水平高,本幣貶值對出口和外匯的增加就會明顯,否則就不明顯。道理很簡單,如果你的產品質量低、創新差,即使不停地降價,人家也不會要,就像現在智能手機普及後,市場上的功能手機降價到只賣1、2百元,卻無人問津一樣。
四、對國內物價的利弊影響:消費品物價上漲;股市和樓市價格下跌,資產泡沫破滅。
1.進口影響物價:生產、生活消費品物價上漲。
人民幣匯率貶值,會引起進口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上漲,推動物價總體水平上升。
國家每年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鐵礦石、木材、大豆、糧食等生產、生活消費品,這些都是以美元結算的。如果人民幣持續貶值,這些消費品的進口價格就會升高,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成本增加,最終轉嫁給消費者,產生通貨膨脹。
2.資本流動影響物價:使股市和樓市價格下跌,資產泡沫破滅。
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會使國際資本投資者產生悲觀預期,導致其大量拋售(變賣)在中國的股票、房產等,然後用變現得到的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等外幣逃出國外(熱錢外逃)。由此導致股市和樓市的價格持續下跌,隨之國內資產泡沫破滅。
3. 通俗解釋一下這幾天人民幣匯率暴跌是什麼意思
人民幣貶值,匯率意味著有直接和間接的價格標記。直接標價是指單位外幣的價格以當版地貨幣權表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直接標價法,而我國則採用直接標價法。就匯率的概念而言,一種貨幣代表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只是一個數字。
比如1美元=7元人民幣,7是匯率,也叫外匯匯率,7到8是匯率上升,在直接定價法下,匯率上升=匯率貶值=本幣貶值。
(3)人民幣匯率有價無市擴展閱讀:
影響貿易價格
匯率貶值對貿易商品價格的主要影響是:本幣貶值導致貿易商品(進出口商品)本幣價格上漲,外幣價格下降。國內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上升,國內價格水平上升,而國外則相反。
一個國家的匯率貶值通常會導致出口數量的增加。因為本幣貶值意味著以外幣表示的國內商品價格下降,從而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競爭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帶動更多的出口。但受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匯率貶值對出口的影響將呈現復雜的狀態。
4. 解答: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出現持續貶值
人民幣中間價再跌逾千點引發強烈關注,央行緊急發聲——
據新華社電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8月11日起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後,11日、12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分別比上一日出現了接近2%和接近1.6%的貶值。
海內外都非常關心,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出現持續貶值?央行新聞發言人12日詳解了人民幣匯率問題,強調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
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後,做市商報價和進行市場交易試探並尋求外匯市場供求均衡點的過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些都有可能會臨時性加大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波動。短暫的磨合期過後,外匯市場日內的匯率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變動將會逐漸趨向合理平穩。
就人民幣匯率會不會出現持續貶值,該發言人強調,從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看,當前不存在人民幣匯率持續貶值的基礎。
一是我國經濟增速相對較高。今年上半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各種困難挑戰,我國經濟仍增長7%,從全球橫向比較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7月份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總額的較大波動應是臨時的、可控的,我國仍將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近期主要經濟指標企穩向好,經濟運行出現積極變化,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
二是我國經常項目長期保持順差,2015年前7個月貨物貿易順差達3052億美元,這是決定外匯市場供求的主要基本面因素,也是支持人民幣匯率的重要基礎。
三是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境外主體在貿易投資和資產配置等方面對人民幣的需求逐漸增加,為穩定人民幣匯率注入了新動力。
四是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導致美元在較長一段時間走強,市場對此已在消化之中。未來美聯儲加息這一時點性震動過後,相信市場會有更加理性的判斷。
五是我國外匯儲備充裕,財政狀況良好,金融體系穩健,為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
該發言人最後表示,未來,人民銀行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維護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5.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現狀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就是如何選擇以及如何制定匯率制度的問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亦簡稱匯率制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加強和成熟,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對匯率波動承受力的要求,尤其在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資本市場日益開放的大勢下,也迫切要求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匯率 外匯市場 彈性 政策敏感性
我國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從1994年元旦開始實行的。這是我國人民幣匯率的生成逐步向市場化靠攏的開始。以外匯市場供求為基礎,允許市場匯率在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上下浮動這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核心。這個核心所規定的匯率形成機制是非常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的,20年來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客觀上來說,目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也存在著的諸多的缺陷,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革加以完善。
1、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被歪曲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的建立,一直是我國人民幣外匯體制改革的十分重要的一面。同時,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現行基礎包括全國統一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和銀行結售匯制。從理論上來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反映的是市場供求關系。然而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卻存在著兩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其一是是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封閉性,其二是銀行結售匯的強制性。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扭曲以上兩點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由此可以看來人民幣匯率在是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匯率的,而相反卻可以基本上體現的是政府意志。
(1) 銀行間外匯市場具有封閉性
所謂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建立初衷是為了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以改進,但是實踐來看,初衷並沒有達到這一目標並未達到,反而暴露了銀行間外匯市場自身存在的缺陷這:
第一,封閉性的市場。在我國,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的是會員制,作為外匯市場的主體,首先銀行必須是中央銀行指定的,確定銀行獲得了會員資格,然後要報送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局審批。這樣嚴格的市場准入規則,自然就使這個市場失去了開放性。
第二,被動干預的市場。在外匯市場上,中央銀行會彌補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不完全匹配的頭寸。為了保證外匯市場的「出清」,保證外匯市場的有效運轉,中央銀行就處在了被動干預的角色上。這種迫不得已,不僅限制了央行干預的靈活性,而且使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匯率趨於僵化,浮動空間非常狹窄。顯而易見,這種扭曲的人民幣匯率制約了市場的外匯資源配置,大大降低了外匯的使用效率。
第三,嚴格管制的市場。不僅在市場准入上非常嚴格,在外匯的持有額度上,中央銀行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樣外匯指定銀行也不能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持有外匯,更難以進行資產的收益最大化和規避匯率風險,比如依據人民幣與外幣資產的合理組合。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所有交易當中,處於壟斷地位的是中央銀行,外匯銀行的持有額度,控制權在於中央銀行。與此同時龐大的外匯儲備與貨幣供應這三者使得中央銀行擁有了絕對的壟斷地位,人民幣匯率的形成具有非常強的政府意志。
第四,單調的市場。在我國目前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交易的幣種尚且只有美元、歐元等幾種外國貨幣,其中,成交量也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的外匯遠期交易,只有極少幾家銀行有資格辦理,根本沒有外匯的期貨交易等豐富的匯率衍生工具,使得外匯市場顯得沒有生機。交易種類的單調與稀少,嚴重製約了形成多層次的外匯市場結構。
(2) 具有強制性的銀行結售匯制
我國的結售匯這種制度安排本身就具有挺大程度上的強制性。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的出口企業因出口所得的外匯,必須毫無條件的賣給外匯銀行。出口企業不可以自己持有單獨的外匯賬戶,以後雖然允許大型的外貿企業持有部分的外匯,但是要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根本不能依據企業自身對未來的外匯需求和對未來的匯率走勢預期,自行選擇適宜的數量和出售時間。但是出口企業的非貿易用匯則受到了比較嚴格的人民幣外匯審批的制約。這樣一來,出口企業就沒有辦法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持有外匯。所以說,這樣的「強賣」所形成的人民幣匯率不會是真實的市場匯率。
2、人民幣匯率缺乏應有的彈性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弱化了企業的風險意識。人民幣匯率長期在很小幅度內的波動,導致整個外匯市場忽視了匯率風險,導致企業在自身經營當中,在進行融資活動當中,很少考慮到風險,這樣就累積了一定的風險。
沒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制度,使得人民幣的名義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產生了差距。由於我國實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單一匯率制度,所謂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只是浮動在很窄的范圍之內,這樣其他貨幣間的匯率變化就讓人民幣匯率不好及時調整。近年來,由於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日元對美元的匯率不太穩定,美元處於不斷貶值的趨勢,導致了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下降。結果就使名義匯率表面上保持穩定,其實早就與實際有效匯率發生了差距。
1994年我國人民幣實行並軌制,人民幣的匯率波動每天就只有幾個基本點。究其原因是中央銀行每天都參與外匯市場,市場有買賣差額,央行就進行平補。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匯率的政策敏感性。長期的結果就是向市場傳達一個信號,匯率的大幅度波動是政府允許或者說意願的。這樣一來,匯率政策的操作彈性就大大降低了以至於沒有了彈性。
3、人民幣匯率調整沒有準確的依據
我國是在1996年實現了人民幣的可兌換,但只限於經常項目。在資本項目下,仍然實行嚴格的管制。這樣銀行間的外匯市場,外匯的供給與需求就取決於貿易項目。但是,在國際貿易中,與貿易有關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貨幣的購買力。所以,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有必要成為人民幣匯率形成的理論依據。這就與已經逐步成為固定匯率制度的人民幣匯率相悖。在目前的情況與條件來看,購買力平價的理論適用條件幾乎通通不可以滿足,比如信息充分,交易成本為零,關稅為零等等。但是,在購買力平價的理論下,一般物價水平的計算包括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這樣的結果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這樣,從理論上看,人民幣的匯率調整的真實依據也不充足。
4、維持現行匯率制度成本高
就目前的趨於固定匯率制度的匯率制度,維持它需要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首先是加大操作貨幣政策的難度。在資本流動的條件下,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其唯一用途是維持本國貨幣的穩定;而在資本管制的條件下,資本不能自由流動,不能進行資本套利,利率平價理論也發揮不了作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的貨幣政策,也因此又獲得了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其次增加了財政負擔。在美元強勢的趨勢下,若繼續維持人民幣對美元的比例,我國的出口將受到沖擊。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相比以前,已經日趨活躍了,但是與此同時也給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一種市場倒逼改革的趨勢。所以人民幣匯率改變的步伐迫在眉睫,完善人民幣的匯率的形成機制刻不容緩。■
6. 人民幣匯率是怎麼算的
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前一日銀行間外匯市場形成的價格,公布人民幣對美元等主要貨專幣的匯率,屬各銀行以此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內自行掛牌。
當前我國允許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中間價上下2%的范圍內波動,兌林吉特和人民幣兌盧布在中間價上下5%的范圍內波動。非美元兌人民幣匯率在中間價水平上下3%的范圍內波動。
7. 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勢如何
以「8·11匯改」為分水嶺,人民幣匯率徹底告別單邊升值模式,有彈性的雙向浮動成為新常內態。未來,容人民幣將在雙向波動中,長期保持趨勢性穩定,並堅守調節中國經濟內外部均衡的功能本位。
人民幣有望加大雙向波動力度。8·11匯改以來,人民幣雖然在大部分時間里貶值,但也有部分階段小幅升值,並非單邊走勢。
未來還是希望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