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澳門用的是什麼貨幣
澳門的貨幣是澳門幣。
澳門元(澳門圓;Pataca de Macau;貨幣代碼:MOP;貨幣符號:MOP$),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法定貨幣。澳門的貨幣政策由澳門金融管理局管理。1澳門幣可被分成100仙 (Avos)。澳門幣的葡語名字「Pataca」源自曾在亞洲廣泛使用的銀圓「墨西哥的八個雷亞爾」。
澳門幣在澳門和香港的民間,常被俗稱為「葡幣」,很多人認為「葡幣」是澳門幣的不恰當稱呼,認為該稱呼帶有殖民色彩,以為「葡幣」一詞是「葡萄牙幣」的簡稱,這是錯誤的認識。實際上「葡幣」是民間對澳門元的英文單詞「pataca」的音譯簡稱。這與葡萄牙本國使用的貨幣無任何關聯(葡國加入歐元區之前使用的是Escudo),與澳門回歸前後更無關聯。Pataca是澳門元特有的貨幣單位,不像Dollar一樣用的地區特別廣泛。
(1)1901年美元匯率擴展閱讀
澳門過去使用的貨幣是中國的銀元和銅錢。 公元1553年的明朝年間,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依靠其領先世界的艦船威力,不斷東征西伐擴充自己的地盤,並很快佔領了覬覦中國的橋頭堡——澳門。這之後一段很長的時間里,澳門這個小小的漁村,開始喧騰起來。殖民者、冒險家、商人、妓女、賭徒紛紛涌來這里,各種交易逐漸紅火,流通的貨幣五花八門,早期流通的貨幣為墨西哥鷹洋。其後,多種貨幣同時流通,但以中國銀錠、銀元為主,也有銀毫和銀錢,其次是外國銀元。
葡萄牙殖民主義者,他們從行賄明朝官吏登上澳門島的第一天起,就謀劃著永久佔領澳門的戰略企圖。正是在這一戰略企圖的指引下,他們很快意識到發行貨幣是體現主權的象徵,欲從廢除中國貨幣入手,全面操控澳門經濟。1887年,澳門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從1901年開始,葡萄牙政府著手改變中國銀元在澳門流通的局面。1905年9月4日,葡萄牙政府授權其國家銀行——大西洋銀行在澳門發行澳門元鈔票。
澳門幣的發行有百分百的外匯儲備支持。發鈔銀行必須按以一港元兌一點零三元澳門幣的固定匯率,向貨幣局即澳門金融管理局交付等值的港元換取無息負債證明書,作為發鈔的法定儲備。在百分之百的儲備支持下,澳門金融管理局保證澳門幣對儲備貨幣(港元)的完全兌換,澳門幣與港元的聯系匯率也因此而確立。由於港元與美元實行聯系匯率,所以澳門幣也間接與美元掛鉤,匯率約為一美元兌八元澳門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門幣
B. 怎麼去查看最準的外幣匯率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受權公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公告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2009年7月28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310元,1歐元對人民幣9.7229元,100日元對人民幣為7.1901元,1港元對人民幣0.88140元, 1英鎊對人民幣11.2507元。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2009年7月28日
1萬日元=719.01元人民幣
C. 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共給了外國多少錢,兌換成人民幣
近代中國戰爭賠款總值約為庫平銀956814007兩,合關銀941375451兩,合1326323847銀元。(37)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 其他資料顯示:從1840年-1949年的一百餘年間,我國戰爭賠款,至今也是無法完全統計的。其中主要的戰爭賠款總計約摺合195300萬銀元,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收入的16倍、全國工礦資本總額的82倍。
D. 1901年的1美元硬幣可以換人民幣嗎
可以兌換人民幣。
外匯牌價:100美元換人民幣 現匯買入價 632.28 現鈔買入價 627.21 現匯賣出價 634.82 現鈔賣出價 634.82 100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27.21(現鈔買入價) 所以,1美元今日可兌換人民幣:6.27元 。
建議:
1、當作收藏品,價值更高。
2、去拍賣場去拍賣,價值更高。
E. 剛接手外商投資企業的賬,裡面有用資本金賬戶結匯,不明白會計分錄裡面的兩個匯率是什麼意思求高手指點
http://www.boc.cn/sourcedb/whpj/
這里可以查詢每天的匯率,你查一下當天的中間價是不是6.1622
企業賣外幣時,一方面將實際收取的記賬本位幣(按照外幣買入價折算的記賬本位幣金額)登記入賬;另一方面將賣出的外幣實際收到的記賬本位幣金額,與付出的外幣按當日市場匯率(或當期期初市場匯率,下同。不包括外幣資本折算)折算為記賬本位幣之間的差額,作為匯兌損益。
F. 1901年的1美元硬幣可以換人民幣嗎
可以兌換人民幣。
外匯牌價:100美元換人民幣
現匯買入價
632.28
現鈔買入價
627.21
現匯賣出價
634.82
現鈔賣出價
634.82
100美元可兌換人民幣:627.21(現鈔買入價)
所以,1美元今日可兌換人民幣:6.27元
。
建議:
1、當作收藏品,價值更高。
2、去拍賣場去拍賣,價值更高。
G. 民國時期的"關金券"是怎麼兌換的
中國近代的海關收入自晚清以來一直是外債償還的主要來源。近代中國的外債多數是以外幣的形式舉借和償還的,而海關徵收的卻是銀兩,因而為償還外債,必須將銀兩兌換成外幣。自晚清以來,因為匯率的問題,中國與外國債權方一直有著爭議,中國要求根據匯率的變動來改變海關稅率。1896年,為穩定海關的收入,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曾向各國提出一個備忘錄,要求中國海關稅率以黃金為征稅標准,並由李鴻章出訪歐洲時向各國提出。備忘錄指出:「協定稅則在1843年初制定的時候和在1858年修改的時候,用以計算稅率和據以繳納關稅的那種特殊銀兩——海關兩,實際上對英鎊是保持每兩六先令八便士或是三兩一鎊的確定價值。可是在過去二十年中,白銀對英鎊的兌價一直不斷地貶低,以致目前,必須六至七兩才能購得英幣一鎊。」因而,要求應該重新宣布海關兩3兩摺合1英鎊的「固有價值」,以其體現「事理的公平」。為此,應採用一種金標准納稅。備忘錄為避免修改商約之嫌,指出這種做法並非「一種必須改動條約,或變動稅則的辦法」,只不過在每六個月確定和公布一次關平兩與英鎊的比價,然後,進出口商若用黃金納稅時,則遵循1金鎊摺合3海關兩的兌價;若以紋銀繳納,則按2228兩上海規元摺合1000海關兩的比率折算。這就是將海關兩變成一種等同於英鎊6先令8便士的金單位。①這一提案的實質是保持海關兩的幣值和現行稅率的前提下,增加海關的關稅收入。它的核心是保持海關兩與外幣以前的匯率。②這種將海關兩與黃金匯率固定的作法,無形中就抬高了海關兩的價值。但這個建議由於英國和德國的反對未被採納。1899年清政府又重提這個問題,因義和團運動而無功而返。在1902年商約談判中,清政府再次提出由赫德起草的以金單位為修改稅率標準的備忘錄。備忘錄認為1895年中日戰爭後,關平兩計值英幣39.8996便士。可是,到1901年,《和約》已把關平兩定為36便士,這樣白銀對英幣的兌價僅值英幣30.078便士。這樣中國每年的賠款和債款的總額由42429500海關兩,增加到51285622海關兩,因而建議用黃金或美金來「釐定海關稅則」,但仍遭到拒絕。列強只是同意以1897、1898、1899三年進口貨的平均價格為計算從量稅的標准。因為它仍以海關兩作為徵收單位,即使稅收可以有所增加,但卻無法保證銀價跌落時中國外債償還能力。但從20世紀初到20年代末,中國的銀價相對而言變動不大,所以海關征金問題一直擱置未提。
1929年後,國際金融市場變動劇烈,金本位國家物價下跌,銀價下跌幅度加大。下表則可簡略地反映20、30年代銀價下跌情況:
這種銀價持續下跌雖有助於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但對償還外債而言,則增加了負擔。宋子文稱:」政府每年所付外債在九百萬鎊以上,按現在(1930年)的匯價償付,較諸民國十四年之平均匯率,須多付百分之六十,即按較一年前之匯率,亦須多付百分之二十有餘,國家損失甚大。」③雖1929年起實行關稅自主,收入增加,但因銀價下跌,外債支付額加大,關余因之日減,「不但上年改定關稅之事,等於徒勞,且業以關稅增收為抵押發行之巨額庫券公債本息,將無法支付,其影響於財政金融者甚巨。」④鑒於此,國民政府於1月15日下令自本年2月1日起,海關進口稅一律征金。具體做法如下。
1.海關金單位是一種計賬單位,其與黃金有固定比價,即一個海關金單位含60.1866公釐純金。它有二種兌換方式。
其一,與金本位制的外幣有相對固定的比價。如1930年初,1個海關金單位與主要外幣的兌換率是:
其二,與關平兩的折算方式。當時規定從1930年2月1日至1930年3月15日六周內,所有原進口稅則按關平銀徵收者,一律按關平銀1兩,等於海關金單位1.5元摺合,自3月16日以後,關平銀1兩合海關金單位1.75元。
2.交納進口稅時,仍可以用銀元、銀兩交納,其與海關金單位之摺合率,由各海關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根據公布的關平兩與其他銀元銀兩之間的兌換率,再摺合成海關金單位。1931年1月1日,海關稅則修正時,所有進口稅均直接以海關金單位表示。自徵收海關金單位後,納稅人繳納關稅,除在中央銀行開立關金存款賬戶,隨時簽發支票繳付外,多以現行銀幣摺合關金繳稅。⑤
為使徵收關金更加簡便,總稅務司在1930年4月開始作了一些修正。按照財政部訓令,關金與銀元、銀兩及其他通用銀幣之間的兌換率,應由總稅務司提前三天公布,但實際上「是項摺合率往往一日數變」。於是便放棄由總稅務司提前訂價的辦法,而由各大口岸稅務司根據銀行每日發布之美金、日元、英鎊的電匯率,規定每日的海關金單位的摺合率,至其餘各口由「總稅務司隨時令關遵照」。不久,閩海關稅務司神速本順稱,根據上述方案,美元對關金的匯率高,「常見用美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較用同一銀行同日發表之日,金匯率摺合海關金單位合成當地銀元之數。」因而建議「如以美金匯率為准,實於海關較為有利。」⑥梅爾和認為閩海關所呈,「系屬實情」,「現為保護稅收起見,似宜規定以有利之匯率為摺合之匯率。」財政部也對此表示同意,「應照所擬辦理。」⑦
1931年秋,英國、瑞士、挪威等國放棄金本位,日本繼之。1933年美國也採取同樣步驟。這樣海關金單位與各種外幣相對固定的匯率就不復存在。為避免關稅收入再次降低,海關規定,徵收進口稅時,首先按貨單所標日期之電匯行市,將各種外幣,合成本國銀元,然後以由海關公布的金單位與銀元之間摺合率相除,便可得該項貨物之金單位價值。
二、關金券的發行及使用范圍的擴大
實行海關進口稅徵收金單位後,最直接的益處是確保了外債償付的完成。如1931年海關進口稅共收關平銀246064000兩,其中有10161000個金單位,摺合關平銀128213000兩,有銀兩兌換金單位的73749000兩,和按關平銀徵收的子口稅4100兩。所有以關稅為擔保之外債賠款以及善後借款本息均如數償付。共付海關金單位50433284.31元(合規元65837057兩6錢5分)及規元53975951兩4錢3分,合計規元119813009兩8分,比1930年多支規元22338659兩7錢7分,同時,以關稅及退還庚款作擔保的內債信庫券本息,亦均已如數償付。⑧
結合當時的中外關系及具體的操作辦法,進口稅征金應是一個較為成功的舉措。綜合而言,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來闡述。
其一,它實行的前提是中國關稅自主和保持原有的稅率。時任司法院院長的王寵惠曾明確表示:「列國既已承認中國關稅自主,當無問題,惟日本尚未承認,既然不變更現行稅率,自不致有問題。所以,徵收金單位「自五更求列國同意之必要。」⑨上海的日商認為關稅征金後,其所繳的稅款,必較前頓增,不免遭受損失,「頗露反對之意。」但日本大藏省認為「既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中國因銀價跌落而採用金制度,從前德亦於馬克跌落時,有此辦法,已有先例。關稅自主在即,自無可容緣。」⑩
其二,征金辦法穩妥。宋子文在征金之初,即強調政府此舉「於世界的金銀價變動上毫無關系。」⑾「此辦法無非恢復現行稅則頒布時之進口稅價,亦即恢復從量與從價稅之原來關系」。⑿海關進口稅則有二種類型:從量和從價。就從價稅而言,進口貨到岸價本就以外幣計值的。按金單位徵收,不會受到影響。就從量稅而言,關稅征金也不具有抬高稅率的意義,即使有也僅有2—3%。
正是由於進口稅改徵關金後,政府並「無過分之利益」,同時在操作上有一漸進的過程,因而各界反應良好。在外商方面,《泰晤士報》援引外商的話說,征金「在此銀價大跌之際,實已至公至允,所定純金單位,並不影響普通依值抽稅之貨物。蓋此種貨物,所交之稅乃依該進口貨在滬之值估計。……無論金銀如何漲縮上落,不受影響也。」《字林西報》也稱此舉「亦固其所」。相關國家的反應也較乎和,上海領事團領袖美國領事克銀漢也甚表贊同。總稅務司梅樂和亦稱「進口稅適用金單位計算,實為萬能全之方法。」⒀
關金征稅雖效果良好,但不免有手續不便之弊端。1930年中央銀行即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關金券,面值有10分至500元十種,准備將來發行。1931年5月1日,中央銀行奉國民政府令白本日起發行海關金單位兌換券,關金券發行時分10元、5元、1元、20分、10分五種。
關金券發行之初正面為孫中山像,印有地名和「憑票即付」等字樣,背面圖樣為上海海關大樓,均為直型。
按照《關金兌換券辦法》規定,其准備金規定為十分之六為現金准備,十分之四以國外信譽卓著的銀行金債票作保證准備,但實際上自1931年5月至1933年4月,均是十足的現金准備,「故其信用至為昭著」。⒁
關金券的發行主要目標只是為進口商提供納稅的便利,並不在市面流通。由於其與外國貨幣直接掛靠,幣值相對穩定,所以關金券直接交稅的比例逐年上升。1930年僅佔12.18%,1931年則增至63.02%,1932年增至75.27%,1933年增加到87.82%。⒂在此後十餘年的關金券一直堅挺,含金量從每元0.601866克升至0.8888671克。其流通范圍雖非常有限,但其儲藏功能愈顯突出。1942年4月,財政部宣布以關金1元摺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並行流通。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國民政府變相增發法幣大鈔,關金券公開地行使流通功能,變成真正的紙幣。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以消解通貨膨脹,關金券與法幣一道退出市場,完成了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