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各國之間貨幣的匯率是怎麼定的
最早一個國家的貨幣(紙幣)的相對價值是由這個國家的黃金儲備量來決定的,我們稱為金本位體制
二戰以後,美元和黃金強制掛鉤,其它貨幣也和美元掛鉤(實際上都是和黃金掛鉤了),這形成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即以美元為主體的全球貨幣體系。
1970年代以後,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取代了固定匯率體制,一開始一個國家的貨幣的匯率是根據國際貿易的需求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價格上變動的。後來大家認為這樣也不符合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於是採用購買力平價來確定貨幣的匯率,當然購買力平價理論只能從理論上來闡述貨幣應有的匯率,市場匯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後購買力平價理論被新古典貿易理論所代替(貿易、利率差、央行票據量綜合評判)所代替。
當然這上面所說的更多的是理論方面。謝謝採納。
2. 匯率的制定
匯率的標價方法,看這里:
http://www.1188.net/forex/jichu/0004.htm
3. 匯率的表示方法
你買CHF時,1美元能買1.6120,賣的時候1.6140才能賣1美元,銀行賺差價,高買低賣
4. 匯率標準是怎麼制定的
1、 直接標價法
直接標價法,又叫應付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1、100、1000、10000)的外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付付出多少單位本國貨幣。就相當於計算購買一定單位外幣所應付多少本幣,所以就叫應付標價法。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目前都採用直接標價法。如日元兌美元匯率為119.05即1美元兌119.05日元。。在直接標價法下,若一定單
位的外幣摺合的本幣數額多於前期,則說明外幣幣值上升或本幣幣值下跌,叫做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來較少的本幣即能兌換到同一數額的外幣,這說
明外幣幣值下跌或本幣幣值上升,叫做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幣的價值與匯率的漲跌成正比。直接標價法與商品的買賣常識相似,例如美元的直接標價法就是把美元外匯作為買賣的商品,以美元為1單位,且單位是不變的,而作為貨幣一方的人民幣,是變化的。一般商品的買賣也是這樣,500元買進一件衣服,550元把它賣出去,賺了50元,商品沒變,而貨幣卻增加了。
2、 間接標價法
間接標價法又成應收標價法。它是以一定單位(如1個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來計算應收若干單位的外匯貨幣。在國際外匯市場上,歐元、英鎊。澳元等均為間接標價法。如歐元兌美元匯率為0.9705即1歐元兌0.9705美元。在間接標價法中,本國貨幣的數額保持不變,外國貨幣的數額隨著本國貨幣幣值的變化而變化。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少,這表明外幣幣值上升,本幣幣值下降,即外匯匯率上升;反之,如果一定數額的本幣能兌換的外幣數額比前期多,則說明外幣幣值下降、本幣幣值上升,即外匯匯率下跌,即外匯的價值和匯率的升跌成反比。因此,間接標價法與直接標價法相反。
3、直接標價法和間接標價法所表示的匯率漲跌的含義正好相反,所以在引用某種貨幣的匯率和說明其匯率高低漲跌時,必須明確採用哪種標價方法,以免混淆。
4、美元標價法又稱紐約標價法,是指在紐約國際金融市場上,除對英鎊用直接標價法外,對其他外國貨幣用間接標價法的標價方法。美元標價法由美國在1978年9月1日制定並執行,目前是國際金融市場上通行的標價法。
(文章來源:股市馬經 http://www.goomj.com)
5. 各國的匯率是怎麼定的
匯率是以另一國貨幣來表示本國貨幣的價格。匯率下跌可以反映貨幣的一種貶值
我現在在讀金融,通俗解釋一下吧:
《假如》一模一樣的兩個物品,一個生產在中國,價格6塊,另一個生產在美國,價格1美元,所以說,一美元等於6元,匯率就是6:1=6
匯率的高低是由
1、利率(決定性作用);2、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基本因素);3、通貨膨脹;4、經濟增長速度; 主要影響的。
1、利率:我國利率提高,將導致我國貨幣升值,反之,我國貨幣貶值;
2、國際收支及外匯儲備:在國際貿易中,如果貨幣收入總額大於支出總額(按上面的《假如》,比如一共支出了5塊錢,一共收入1美元,則凈收入是1美元減去5塊錢等於1塊錢),便會出現國際收支順差,反之,則是國際收支逆差。發生國際收支順差,會使該國貨幣對外匯率上升,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3、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的時候,是不是感覺錢沒有以前值錢了?按上面的《假如》來說,就是現在的6塊錢其實比不上原來的6塊,即是說比不上1美元,所以說,通貨膨脹會導致我國貨幣匯率下跌
4、經濟增長速度:根據凱恩斯(現代西方經濟學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他創立的宏觀經濟學與弗洛伊德所創的精神分析法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一起並稱為二十世紀人類知識界的三大革命)的觀點,GDP的增長會引起國民收入和支出的增長,會引起本幣升值,反之貶值;
所以關於現在的人民幣貶值。。。樓主應該明白了。。。
希望能夠幫到你~要是我沒說明白,歡迎樓主追問哈~
6. 對匯率進行管制有哪些方法
外匯管制的方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不外乎數量管制和價格管制兩種:數量管制是對外匯買賣的數量進行限制,具體方式主要有外匯結匯控制和外匯配給控制。價格管制是對外匯買賣的價格即匯率進行限制,價格管制又可採取直接管制或間接管制的方式,間接管制是指以外匯基金作為緩沖體來穩定匯率水平。直接管制主要是規定各項外匯收支按何種匯率進行交易,通常採取實行本幣定值過高和復匯率制的方式。
我國現行的外匯管理體制主要內容有:1)對經常項目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售匯制,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2)逐步放鬆對資本與金融項目的外匯管理,積極有序地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3)建立和規范外匯市場。4)金融機構經營外匯業務實行許可證制度。5)取消境內外幣計價結算,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6)建立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制度。
7. 外匯匯率是怎麼制定的
這個就是個比價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看哪個貨幣值錢。最初的時候是按照每個國家貨幣含金量的大小來制定的,不過現在已經幾乎脫離了這個原因。現在決定匯率的因素大體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還有本國貨幣在世界上的需求,以及外匯在本國的供給等等。
在2005年7月20日以前,我國使用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匯率沒有相對美元來說沒有變化。但是以後,我國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現在使用的是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就是盯住一籃子貨幣,在一定的空間內按照市場的供求情況波動。
人民銀行按照以上因素定出參考的中間價格。
在自由浮動匯率的國家,匯率完全是根據市場情況所決定的
8. 匯率是怎麼定的
這個就是個比價的問題,說白了就是看哪個貨幣值錢。最初的時候是按照每個國家貨幣含金量的大小來制定的,不過現在已經幾乎脫離了這個原因。現在決定匯率的因素大體是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情況,還有本國貨幣在世界上的需求,以及外匯在本國的供給等等。
在2005年7月20日以前,我國使用的是固定匯率制度。就是盯住美元,匯率沒有相對美元來說沒有變化。但是以後,我國進行了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現在使用的是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就是盯住一籃子貨幣,在一定的空間內按照市場的供求情況波動。
人民銀行按照以上因素定出參考的中間價格。
在自由浮動匯率的國家,匯率完全是根據市場情況所決定的
9. 匯率是依據什麼制定的
在浮動匯率制下,匯率取決於市場供求狀況的變化,當然絕對的自由浮動是不可能的。市場供求是最根本及顯而易見的。如果從深層次進一步加以分析,匯率的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有:
(一)通貨膨脹率的差異
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的貨幣→軟貨幣→拋出→過剩→匯率上升
通貨膨脹率相對較高的貨幣→貨幣實際購買力下降(物價上漲)→出口下降→匯率上升
(二)對外收支經常項目的順逆差
順差→順差國貨幣需求量較大→順差國貨幣升值.(J曲線時滯效應)
(三)利率的差異
套利資本的流動,資本帳戶的變化。
利率高的貨幣→資本流入大於流出→資本帳戶改善→本幣升值。遠期表現為貶值。
(四)市場預期
各種因素使巨額游資不定向流動。
(五)央行的直接干預
政府操縱影響外匯供求,硬手段,軟手段。
(六)各國宏觀政策
10. 匯率是怎麼制定的是單純一國和另一國之間定的嗎
匯率:是指不同貨幣間兌換的比率或比價,即以一種貨幣表示的另一種貨幣的價格。按匯率制定的不同方法劃分,可分為:基礎匯率和套算匯率。基礎匯率:是一國所制定的本國貨幣與基準貨幣(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套算匯率:是在基礎匯率的基礎上套算出的本幣與非關鍵貨幣之間的匯率。目前,各國外匯市場上每日公布的匯率均為各種貨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非美元貨幣之間的匯率均需通過美元套算出來。
升值:是由於外匯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造成的某國貨幣對外價值的增加。
貶值:是由於外匯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變化造成的某國貨幣對外價值的下降。
案例 日元升值
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日元開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日元兌美元匯率從360∶1的固定低點升值至240∶1。但美國政府對日元幣值如此大幅上升仍很不滿意,委派財政部長貝克於1985年9月22日召集了由西方5大國財長達成「廣場協議」,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對外匯市場的共同干預,促使其他4國貨幣,尤其是日元和德國馬克升值。
迫於美方壓力,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忠實」履行了「廣場協議」,開始與美國一起大規模干預日元匯市,日元兌美元匯率隨之急劇攀升,很快於1985年底突破了200∶1,1987年初再突破150∶1,到1988年初已逼近120∶1。這意味著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里,日元兌美元已整整升值了一倍。
日本出口貿易的迅速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元低匯率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廣場協議」後日元被迫大幅升值,所產生的直接後果就是日本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打擊,以致嚴重依賴外需的日本經濟很快陷入了一場「日元升值蕭條」(意即日元升值帶來的蕭條)。
為擺脫日元升值蕭條,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採取了一系列力度強大的政策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推出了戰後空前的「金融緩和」政策,日本銀行通過連續5次下調利率,一舉將官定利率降至2.5%的「超低」水平。在金融自由化全面推開、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縮小的背景下,超低利率導致的大批過剩資金紛紛湧向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結果是以股價和地價攀升為中心的經濟泡沫急劇膨脹。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元升值引發的經濟泡沫突然破滅,日本經濟由此陷入空前嚴重的衰退之中,迄今仍未能從衰退中徹底走出。
以「廣場協議」逼迫日元升值為開端,美國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打垮了其在國際經貿領域的最大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