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們在科學實驗室完成「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問題,請回答.(1)實驗前出現圖甲
(1)由圖示左端下沉.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左邊的螺母向右調節;
(2)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左邊=2×3=右邊=1×L1,所以L1=6,所以應將右邊的鉤碼向右移動2格.
(3)將圖乙中的杠桿調節水平平衡後,在杠桿左右兩邊鉤碼下同時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計算:左邊=3×3=9;右邊=2×6=12,所以右邊的乘積大於左邊的乘積,杠桿右邊鉤碼的重力方向轉動,即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4)案秤使用時,幾個不重的砝碼的重力遠小於平衡盤中重得多的貨物的重力,即F1<<F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可得:L1>>L2,說明砝碼受力的力臂遠大於貨物受力的力臂.這就是用幾個不重的砝碼就能平衡盤中重得多的貨物的道理.
故答案為:(1)右;(2)2;(3)順時針轉動;(4)砝碼受力的力臂遠大於貨物受力的力臂.
㈡ (1)我們都做過用如圖1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
(1)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於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
(2)①使鉤碼「緩慢」上升的優點是:便於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②要在物體及彈簧測力計上升時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3)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應採取控制變數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機械效率的關系時,應保持位置不變,而實驗中,兩次鉤碼懸掛的位置是不同的.同時,還應進行多次實驗,分析多組數據,才能得出有說服力的正確結論,只憑一次實驗數據做出結論是不科學的.
故答案為:(1)便於直接讀出力臂的大小;(2)便於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上升;
(3)不能;①兩次實驗時鉤碼沒有掛在同一位置;②僅根據一次對比實驗所得結論是不可靠的.
㈢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實驗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
(1)由圖甲知,實驗前沒掛鉤碼時,發現杠桿左端上翹,則重心應向右移動,應將左端平衡螺母向左旋一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二是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2G×3格=3G×n格,n=2;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故答案為:(1)右;避免杠桿重力對杠桿轉動的影響並且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2)D;(3)2.
㈣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
(1)若杠桿左端下傾,右端上翹,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實驗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杠桿的重心通過支點,可以消除杠桿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杠桿兩側多處掛鉤碼,也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但是涉及的力和力臂過多,使實驗比較復雜.
(3)一個鉤碼的重是G,設杠桿一個小格代表L,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3G×nL=2G×3L,
n=2(格).
(4)在實驗中,在改變支點兩側的鉤碼位置和個數,一般要做三次實驗,得到三組實驗數據並進行分析,這樣做的目的是多次測量獲得多組實驗數據,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1)右;水平位置;便於測量力臂大小,同時消除杠桿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2)D;(3)2;(4)多次測量獲得多組實驗數據,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㈤ 麻煩老師解答: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
(1)右;水平;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D |
㈥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
(1)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力臂恰好沿著杠桿的方向,便於測量力臂;
杠桿左端偏高,則應將右端或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調節;
(2)①第1次實驗中:F1L1=F2L2=1.5N×10cm=15N?cm;
L2=
F1L1 |
F2 |
15N?cm |
1N |
F1L1 |
L2 |
20N?cm |
10cm |
實驗次數 | 動力F1/N | 動力臂L1/cm | 阻力F2/N | 阻力臂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2 | 10 |
3 | 1 | 20 | 1.5 | 10 |
㈦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
(1)右;如果不在水平位置上平衡,杠桿的自重將會對杠桿的平衡產生影響。 (2)D (3)2 |
㈧ (2009蕪湖)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
解(1)實驗前沒掛鉤碼時,發現杠桿左端下傾,則重心應向右移動,應將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一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前使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方便力臂的測量.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2個×3格=3個×n格,n=2;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故答案為:(1)右;方便力臂的測量;(2)D;(3)2.
㈨ 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1)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
(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傾斜,則重心應向右移動,故應向右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後,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所以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研究杠桿的平衡,需要有動力和阻力但力多了增加了難度,且不易得出結論來,所以不易採用D的方式. 故答案為:(1)右,水平,便於直接從杠桿上讀出力臂; (2)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