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國定匯率制下,為什麼貨幣政策會喪失獨立性
近期中國經濟持續放緩,三季度GDP同比增7.4%,創14個季度以來新低,到達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點。同時受內外需收縮所致,CPI、PPI繼續
回落。在經濟復甦乏力、政府債務飆升、財政運轉失靈的情況下,發達國家的央行普遍走上了量化寬松的道路,貨幣政策獨立性日漸喪失。
貨幣政策陷入兩難
歐洲由於遲遲未能擺脫歐債危機的泥沼,已開始效法美國救助金融危機的做法,改變幾十年來歐洲央行不能在二級市場直接購買主權債券的鐵律,針對歐元區二級國債市場進行無限量沖銷式的國債購買。
美聯儲緊隨其後,啟動了「QE3」,除宣布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外,繼續執行賣出短期國債、買入長期國債的「扭曲操作」,壓低長期利率,將聯邦基金利率保持在0至0.25%的超低區間,時限至少延長至2015年年中。
日本央行也不甘示弱推出了「第8輪QE」,增加資產購買規模10萬億日元,使日本購買資產的總額達到了80萬億日元,並將資產購買計劃延長至2013年底。
全球經濟依然疲弱,發達國家貨幣爭相貶值以支持出口增長,各國之間利益的沖突導致全球經濟政策協調變得更加艱難,中國貨幣政策陷入兩難境地。
對中國而言,如果執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則通貨膨脹與資產泡沫的風險便難以遏制;如果收緊貨幣流動性,可能會扼殺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宏觀調控變得更加復
雜。而另一方面,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面臨升值壓力,貿然緊縮貨幣可能會使企業經營受到雙重擠壓,不利於經濟企穩回升。
中長期考慮應「以靜制動」
事實上,雖然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再創新低,但是9月數據預示著當前經濟已現企穩反彈跡象。無論是製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等先行指標,還是工業
生產增速、投資、消費、出口等數據均有所回暖。當前國民經濟運行正在由緩中趨穩向築底企穩轉變,經濟築底企穩態勢已經基本確立。
從貨幣信貸數據來看,9月人民幣貸款增加6232億元,同比多增1539億元;廣義貨幣(M2)余額94.37萬億元,同比增長14.8%。雖然新增信貸
略低於市場預期,但社會融資總規模依然增長強勁。按全年信貸投放8萬億和「3:3:2:2」的比例來計算,三季度接近1.9萬億的信貸規模已遠遠超出央行
的預期。同時,貨幣供應量數據M1、M2同比增速都創出年內新高,M2增速更是超過了央行設定全年14%的增速目標。
經濟出現企穩回升的態勢,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層面的流動性持續寬松所致的外圍市場環境好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國內層面的前期穩增長刺激政策初見成效。
與此同時應該看到,經濟企穩回升的信號中仍然蘊藏著中長期通脹的風險。雖然短期內價格有所回落,但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量化寬松仍不容忽視,特別是美國「上
不封頂」的「QE3」激進政策之後,國際市場先後出現了美元貶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美股價格上漲等動作。目前中國經濟減速,大量熱錢尚未湧入國內形成沖
擊。在這種情況下,如若政府推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則國際投機資本就會見風使舵,如潮水般湧入國內,形成資產泡沫的堆積。
因此,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需要「以靜制動」,不宜做大的調整。隨著國內外市場環境穩定好轉,未來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將會有所改善,這也有助於抵消和緩解貨幣滲漏下的政策緊縮效應和政策進一步放鬆的壓力,從而舒緩國內市場流動性。
公開市場操作大有可為
此輪貨幣政策微調中有一個新動向不容忽視,即央行從6月底以來進行的持續逆回購操作。特別是在上月底央行連續兩次大規模進行28天逆回購操作,這樣的效果幾乎可以等同於央行進行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降准」。
央行對於逆回購的運用,反映出央行對於公開市場操作貨幣政策工具的偏好。央行不僅把逆回購放在調節銀根等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第一位置,而且央行報告也表明公開市場操作將成為央行管理流動性最為重要的貨幣政策組合。
相比於存款准備金率的調整帶來的強烈的市場效應,逆回購的緩沖效果比較好,調控的靈活性、間接性與精確性程度更高。可以預見,在國內經濟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短期未來逆回購將成為央行貨幣政策調控工具主要手段。
事實上,通過逆回購操作還可以將貨幣市場的池子進一步做大,作為銀行之間的交易,為未來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做好准備。因為若放開下游的商業銀行存貸款利
率,處於上游的央行一定要有對基準利率的形成、調控以及傳導的機制。如果央行缺少對基準利率的調控方式,則利率放開之後,下游的利率水平容易使產生混亂,
銀行間的基準利率就失去了參照。
此外,由於逆回購與存款准備金率相比,其在價格形成上是根據市場供求來定價,這使其在調控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同時,市場化程度更高。
減少貨幣政策干預
在運用貨幣政策的同時要注意的是,貨幣政策不是穩增長的救星。中國目前經濟增長乏力的根本原因在於實體經濟領域缺乏增長點和創新點。僅僅依靠增發貨幣等外力去刺激經濟,結果只能是貨幣總量的擴大,而無法帶來實體經濟總量的增大,如此一來,滯脹的發生在所難免。
因此當前中國的經濟狀況應立足於調整結構,實現經濟的內生性增長,而不能把貨幣政策作為實現穩增長或拉動經濟的救星。
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對於經濟減速的容忍度。經濟向好時企業部門或其他經濟部門缺乏調整的願望,而經濟增長低速階段往往更有利於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創新尋求出路。
另一方面,政府的調控應盡量以推動提高經濟內生性增長的方式為主,以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為輔,例如減稅、社會保障等都是能培育企業未來增長點的
方式。同時,引導中長期資金進入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長期資金的領域,如城市化進程和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創新、中小企業融資等領域,提高流動性支持實體
經濟的效率。
貨幣政策應是一個中性的政策,片面強調貨幣政策作用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應,雖然能夠刺激經濟,但同時也會產生通脹和資
產泡沫。鑒於貨幣政策寬松的負面隱患,未來政府投資項目應當盡量通過招投標方式交給民間資本去完成,不要輕易動用貨幣政策干預經濟。
『貳』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本國貨幣政策自主性增強,對嗎
我認為對,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隨市場變動,本國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貨幣政策。若為固定匯率制,匯率需要與固定國家貨幣或黃金綁定,貨幣政策受其影響,自主性減小。
『叄』 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各有什麼優劣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肆』 固定匯率制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問題
中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日益彰顯(圖)
2010-10-20 04:27:00來源: 證券時報(深圳)跟貼 0 條 手機看新聞
證券時報記者 賈 壯
央行在意想不到的時間推出了意料之中的一項政策——加息,很顯然,這是沖著通脹去的,即將公布的9月份通脹數據很有可能超過了外界的預期,實際的通脹壓力或許比想像的要大。
由於物價漲幅的回升,自今年2月以來,中國已連續7個月出現「負利率」的情況。8月份CPI回升至3.5%,創下年內新高,也是2008年10月之後的最高點。更值得擔憂的是,通脹有日趨惡化的趨勢,一方面是占據CPI統計最大權重的食品價格節節攀升,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反彈也帶來了輸入性通脹壓力。
央行對通脹的擔憂從貨幣政策委員會三季度例會的表述可以看出端倪,在例會後的新聞稿中,央行表示:「我國經濟運行態勢總體良好,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管理通脹預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依然艱巨。」與以往例會的表述明顯不同的是,此次例會將「防通脹」提到了首位,並且著重強調了任務的艱巨性。
中國經濟的強勁走勢也為央行宣布加息增加了底氣。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稱,今年6—7月之間,相關部門一度擔心經濟會過度下滑,但隨著8月份經濟運行數據的反彈,以及預期中9月份數據可能會繼續反彈,調控當局對於經濟繼續下滑的擔憂暫告消退,多部委加碼房地產調控也說明了這一點。
今年上半年開始的房地產調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前推進,但進入三季度以來,蠢蠢欲動的房價開始逐漸吞噬已經取得的調控效果。因此,國務院再次出台更加嚴厲的調控措施,各部委也陸續推出相應舉措,而要想從根本上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必須收緊銀根。應該說,房地產調控效果不彰是促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
加息的理由可以找出千條萬條,但央行昨日宣布加息還是讓絕大多數市場人士大跌眼鏡,原因是目前中國加息缺少必要的國際環境。首先,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暫緩刺激政策的退出步伐,美、歐、日等經濟體甚至在原有政策基礎上增加了刺激的力度;其次,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寬松貨幣政策製造了大量流動性,這些流動性充斥全球市場,四處尋找投資標的,中國此時收緊貨幣政策將會繼續刺激熱錢流入。
基於以上判斷,多數市場人士得出結論,中國短期內不會加息,但實際的情況卻與預期完全相反。目前來看,中國調控當局的決策思路與研究機構的分析框架有明顯差異,在現有的環境下宣布加息,說明中國央行在執行貨幣政策過程中更加重視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的獨立性,著重以國內經濟因素作為決策參考。
國內的因素不僅僅是居民消費價格快速上漲,還有潛在的資產泡沫壓力。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稱,由於實際利率正隨著通脹預期的升高而在負區間內越陷越深,信貸控制並不足以控制資產價格通脹。隨著量化寬松的到來,流動性的湧入會進一步升高。如果中國仍使用目前的政策組合來應對全球量化寬松的大環境,最大的風險可能並不是製造業部門相對美國或其他亞洲經濟體失去競爭力,而是過度投資和資產泡沫。
當然,中國在匯率政策方面的靈活性也為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創造了條件,魯政委稱,6 月19 日進一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兌美元彈性的恢復,已消除了其對利率政策的制約。 (本文來源:證券時報 )
『伍』 浮動匯率制的優缺點
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
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
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
「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
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
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 l a n c h o r ),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
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 d f l o a t i n g )。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參考資料:和訊網
『陸』 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當局進行干預,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什麼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為什麼可以減緩外部的沖擊?這是因為匯率浮動制度是自由變動的,而是根據世界金融市場的變動規律而及時指定自己本國貨幣對外國貨幣的匯率,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本國貨幣不受一些突發事件類似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本國貨幣的堅挺使本國經濟免受損失,以下是這方面的有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固定匯率制度是貨幣當局把本國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動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圍之內。這種制度下的匯率是在貨幣當局調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內進行波動,因而具有相對穩定性。浮動匯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動匯率制度,是相對於固定匯率制而言的,是指一個國家不規定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匯率的上下波動幅度,也不承擔維持匯率波動界限的義務,而聽任匯率隨外匯市場供求的變化自由浮動。在這一制度下,外匯完全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上一種特殊商品,匯率成為買賣這種商品的價格。不同的匯率制度在面對國際資本流動對本國經濟產生影響的時候表現不同。一般而言,選擇浮動匯率,主要由市場力量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而選擇固定匯率,則需要政府來控制資本的跨國流動。「三元悖論」理論認為,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只能同時達到兩個。事實上各國也只能選擇其中對自己有利的兩個目標。目前,固定匯率制度和浮動匯率制度孰優孰劣尚無定論。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浮動匯率制度可以保證貨幣政策的獨立性;(2)浮動的匯率可以幫助減緩外部的沖擊;(3)干預減少,匯率將由市場決定,更具有透明性;(4)不需要維持巨額的外匯儲備。但是人們對浮動匯率也有一些顧慮:(1)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往往會出現大幅過度波動,可能不利於貿易和投資;(2)由於匯率自由浮動,人們就可能進行投機活動;(3)浮動匯率制度對一國宏觀經濟管理能力、金融市場的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實中,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能滿足這些要求。固定匯率制度的好處是:(1)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將降低;(2)匯率可以看作一個名義錨(nominalanchor),促進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預期的穩定。但固定匯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1)容易導致本幣幣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競爭力,引起難以維系的長期經常項目收支失衡;(2)同時,僵化的匯率安排可能被認為是暗含的匯率擔保,從而鼓勵短期資本流入和沒有套期保值的對外借債,損害本地金融體系的健康。在固定匯率制度下,一國必須要麼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麼限制資本的自由流動,否則易引發貨幣和金融危機。如1992~1993年的歐洲匯率機制危機、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1998年的俄羅斯盧布危機。這些發生危機的國家都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不同程度地放寬了對資本項目的管制。要在浮動匯率制和固定匯率制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managedfloating)。實行這種匯率制度可以依靠三種工具,一是貨幣政策工具;二是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對沖性干預;三是一定程度的資本管制。這種制度既可以保持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又能使匯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以應對內、外部的沖擊,同時還可有選擇地部分放開資本賬戶,使資本流動處於可控的狀態。目前我國實行的就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柒』 浮動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的效力
根據克魯格曼的三角,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貨幣政策有效性只能選其中兩個。
一般國家都是資本相對自由流動的,所以浮動匯率下,貨幣政策有效。
『捌』 浮動匯率制,資本開放,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能兼得嗎
浮動匯率制下,擴張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量,IS曲線右移,若封閉環境,則IS不繼續右移,國民收入增加,利率下降,匯率不變,達到擴張的效果,若開放的環境,由於利率下降,人們的活動增加,IS曲線進一步右移,擴張效果更加明顯。
『玖』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浮動匯率下的貨幣政策很可能失去獨立性:
「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固定匯率制度、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的貨幣政策三者不可能同時實現,只能擇其二。但如果據此得出,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就可既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和獨立貨幣政策,顯然片面延展了蒙代爾的理論,國內似乎就在往這方面努力的。如果實現浮動匯率(包括有限制的浮動),很可能是資本自由流動可以適度實現,而獨立貨幣政策徹底喪失,弱國貨幣一定會處於強國貨幣的操控之下。央行的貨幣調控政策失靈,財政部、央行、發改委等又各敲各的鑼,相互掣肘。從股市就可看出來,證監會希望股市穩定,周小川的緊縮貨幣政策卻不讓股市翻身,有人罵周小川,其實國內貨幣調控政策所基於的理論就是強國發明的,現在人家要對付你,你還在用這一套,顯然處處挨打,回收流動性已從主動操作進入被動操作的地步,貨幣政策正在喪失獨立性。周小川退出央行的可能性越來越清晰,今年10月份大的人事調整和新調控政策的出台看來不可避免,但願是亡羊補牢。
股市、房市可能會成為中國一代中產階級的噩夢。美國債務重組在加速,從雷曼開始,債務湮滅也在加速,全球資本市場還應該有一個強力向下修正的過程。」
以上是筆者於9月14日在天涯經濟論壇的一個貼子,9月15日,央行便有了大動作,但卻提前來了。那麼是否說明央行意識貨幣政策獨立性問題呢?我想認識到了也未必能做到,我想此次調控政策的重大轉向也有不得已而為止的成分。
首先,經過一年半多的貨幣緊縮政策,其負面效應越演越烈,而通脹並沒有實質性改善,近期CPI指數的回落是很有問題的,其中日用品漲幅仍達10%就很能說明問題,如果以此指導貨幣政策恐怕會南轅北轍。但大量實體經濟的倒閉很可能撼動本國經濟基礎,再不放鬆已說不過去,其實也是對錯誤調控的一次修正。
其次,美國次貸危機深不見底,兩房危機和雷曼破產已意味著全球經濟進入金融海嘯期,就在雷曼破產、全球資本市場極度恐慌之機,下調兩率對於穩定國內資本市場有一定作用,否則,周二的股市可能直奔跌停板。
第三,從美元走勢看來,美元已走出月線級別的強勢,先歐元,後是馬克、英鎊,各國央行都已宣告國內經濟衰退的方式力挺美元,的確美元大到不能倒,現在臨到人民幣,因為人民幣已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根據開放式利率理論,利率下調必將影響人民幣匯率進入拐點,從而有利於穩固美元走勢,各國央行其實已被美元這個「大到不能倒」的怪物所挾持。
但央行貨幣調控政策真的能有效並力挽狂瀾嗎?從其選擇的時機,筆者認為上述三個原因中第三個原因可能是這次貨幣調控政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並不如許多經濟學家所歡呼的央行在挽回貨幣政策獨立性,其效應有待觀察。按理說,只要信貸放鬆新的一輪牛市應該能夠啟動,但我們有大小非問題,有一種觀點是大小非並非本輪熊市的根本力量,根本力量是銀根緊縮,大小非只不過是加重了股市下跌的動能,因此即使真有新的一輪牛市啟動那也是慢牛。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美國次貸,這可能觸發百年一遇的債務大湮滅,全球資本市場必然會有大動盪,中國也不可能獨善其身。大小非、次貸危機是憑空生出的兩只「黑天鵝」,A股市場的大環境從未遭遇過這兩個問題,其後更深層次一個大環境,就是我們的實行了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如果我們的外匯管制沒有想像中有效,根據開放式利率理論,那麼降息會觸發人民幣進入了一個拐點,熱錢會加速流出,資本市場會有向下修整的壓力,央行政策效應往往滯後於國際資本的流動性效應。進言之,作為美元債權國,我們積累了大量美元資產,本幣貶值就意味著這些資產升值,國內消費和投資支出相應增加,但問題是我們的所謂美元資產很大一大部分套牢在美債裡面,而美國的情形眾所周知了,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隨時會觸發,黃金與美元、石油的關聯度分別為80%,最近油價大跌,而黃金卻有沖高的跡象,是否正預示著這一點呢。
『拾』 為什麼固定匯率制度 資本自由流動與獨立貨幣政策不能同時實現,請舉例(三種組合)。
固定匯率制度是國家間貨幣採用固定兌換比率進行交換的制度。一國政府把本國貨幣的價值固定對應單一其他國家貨幣,或一攬子其他貨幣,或者另一種衡量價值,
例如黃金,固定匯率制度可以分為1880-1914年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1944-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兩個階段。
經濟學上一直存在蒙代爾的三元悖論,也就是一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匯率的穩定性、資本的自由流動這三者不能同時存在,最多隻能選擇其中兩個。
對中國來說,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可以理解為中國是否有加息(降息)、降准(升准)等主動權、是否受外部環境干擾等;匯率的穩定性是人民幣到底是穩定還是大幅波動;資本的自由流動是相對資本管制來說的。
以中國香港為例,香港實行的聯系匯率制度,也就是港幣和美元掛鉤,美元兌港元的匯率始終保持在1:7.80,同時香港又是世界性金融中心,金融對外開放幅度非常之大,即香港同時選擇了資本的自由流動和貨幣匯率的穩定性,那麼在三元悖論下,香港就失去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當美聯儲加息或降息的時候香港往往得被動跟隨。
(10)浮動匯率制使貨幣政策喪失獨立性擴展閱讀:
固定匯率體系的主要優點是減少了經濟活動的不確定性,一個想穩定其物價的高通貨膨脹國家可以選擇加入固定匯率體系來恢復央行的信譽。
固定匯率有時會變得不穩定,匯率水平會突然變化。如果一個國家迫於市場壓力放棄原先的目標匯率而實行新的匯率,則被稱之為匯率的再安排。之所以實施匯率再安排,有時是為了解決長期性的經常項目赤字或盈餘。匯率再安排可以是本幣的升值,也可以是本幣的貶值,但如果對匯率的再安排過於頻繁,那麼匯率制度將喪失了可信性,而且浮動匯率制度的內在不穩定性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