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匯率市場化的什麼是匯率市場化
如果說利率市場化是深化市場經濟改革在國內資金市場上的必然反應,匯率市場化則是我國主動參與國際范圍內資源配置的重要舉措。新中國成立後先是學習蘇聯採用了依靠要素投入,首先是資本要素(投資)驅動經濟的粗放增長模式,改革開放後是模仿日本的出口導向型模式,採取「出口導向」的國家對外經濟政策,用出口需求彌補由要素驅動造成的消費和內需不足,總體上是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的粗放增長方式。
要素價格的嚴重扭曲鼓勵高資源投入、低經濟效率項目的擴張。要素價格定得過低;為了支持出口導向的政策,本幣的匯率由進口替代時的本幣高估轉為低估。如果說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以偏離市場供求的匯率政策支持特定的經濟發展目標還可以理解的話,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種政策無論如何已經難以為繼。國際金融危機更是使我國的出口導向政策既不可能(需求限制),也缺乏吸引力(外匯儲備縮水)。
實際上我國的匯率市場化改革已經開始。2012年央行把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並在銀行間外匯市場推出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升值超過30%,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率由2007年峰值的10%降至目前的不到3%的水平。
『貳』 一直在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但搞不清一個根本問題: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匯率市場化
答:穩定了匯率,就能基本鎖定進出口的成本。匯率的變動涉及到本國金融的穩定,如果匯率完全放開,會出現國際炒家利用該國的經濟弱點而操縱該國貨幣,造成巨大的金融動盪。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開放資本項目的原因吧。
同時,匯率也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議題。美國壓迫中國讓人民幣升值,表面目的是減少中國出口對美國本土產業的沖擊,但將來有可能為做空人民幣埋下伏筆。
『叄』 寫關於「上海自由貿易區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影響」的論文,需要寫哪些方面,求個大綱
不懂了,給你大綱的了,
『肆』 匯率機制市場化
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實質,並不是人民幣是否應當重估,即它的短期升降與否,而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應採取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換言之,匯率水平只是最終的結果,形成匯率的機制才是問題的關鍵。盡管我國名義上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但是自從1998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變化率均不到0.1%,因此IMF根據中國表現將中國視為固定匯率制國家。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在貨幣政策獨立性、資本流動和固定匯率三個目標之間,不可能同時實現。但該模型的假設並不符合我國目前利率管制和資本管制的經濟現實,本文通過改進的M-F模型分析我國的利率匯率傳導機制。
一、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經典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認為,開放經濟條件下,特別是在貨幣自由兌換和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國際
一國貨幣當局企圖通過增減貨幣量來影響國內利率的努力是徒勞的,國內市場上的利率是由國際利率水平和外匯匯率的預期變動率決定的;國內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正是在這一利率水平的自發作用下實現均衡的。
經典的M-F模型認為,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之所以無效,是由於在這種制度下。當央行企圖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使得LM曲線從LM1向LM2方向右移的方式來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時,本國利率水平下一旦下降到CM曲線之下,在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下,會引起資本外流,並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在固定匯率制度下,央行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會被迫向外匯市場賣出外匯,買入本幣。這會使貨幣供應量減少,使LM曲線反過來向左上方位移,並返回其初始位置,從而使央行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刺激總需求、增加產出的努力發生逆轉,並最終失敗。因此,在固定匯率下,貨幣當局不能自主決定貨幣供應量和LM曲線的位置,也不能有效地影響利率水平,所以貨幣政策是無效的。
二、符合我國實際的M-F模型
盡管目前我國在實踐中選擇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但由於目前我國的經濟環境並不滿足經典的M-F模型的假設:
1.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很低,存在著嚴格的利率管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仍然由貨幣當局直接制定。
2.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仍不可自由兌換,資本的跨國流動仍然受到嚴格的管制。
因為在我國,國內外利率不滿足利率平價關系,利率變動也不會引起套利活動和資本流動。這種利率既是法定利率,也是市場實際借貸利率,它既可以高於也可以低於國際利率水平。所以我國貨幣市場和商品市場正是在這種管制利率的強製作用下被動地實現均衡的。可用管制利率曲線i = i*取代CM曲線。則我國貨幣市場實現均衡的均衡點必定位於管制利率曲線上。
下面分析人民幣降息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如圖
i1*下調到i2*時,意願投資是利率投資的減函數,因此管制利率曲線的向下位移會使IS曲線從1點向2點方向移動,即從Y1增加到Y2。從貨幣市場的角度看,管制利率的下降會使企業和居民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需求和投機需求也會隨之增加,這促使銀行體系增加對信貸資金和貨幣的供給,從而使LM曲線發生適應性右移,例如從LM1右移到LM2,最終使IS、LM曲線及管制利率曲線的交點從點1右移到點2,從而使總需求及收入從Y1增加到Y2。
可見在嚴格的外匯管制之下,利率下調不會引起國際間的套利活動和資本外流,因此不會對外匯匯率產生升值壓力,央行不需要為穩定匯率而賣出外匯、買入本幣、減少貨幣供給量,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是有效的。不過這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即1點和2點的水平距離,取決於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IS曲線斜率越大,LM曲線斜率越小,利率下調的引起的總需求和收入水平的增加幅度越大,從而貨幣政策越有效。
盡管根據改進的M-F模型得出我國現行的固定匯率制度下貨幣政策有效的結論,但是這一結論是在嚴格的外匯管制和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取得的。實際上利率變化常常會帶來非法的將資本項目混入經常項目結售匯來實現資本流入流出,所以現實中利率的變化會對資本流動產生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受到影響。
三、帶來的思考
在利率沒有市場化之前,利率匯率之間的傳導機制與經典的匯率理論是不同的。我國央行調節利率升降與市場調節恰好相反,經濟處於低潮時,為了放鬆銀根,刺激消費與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央行降低利息率;經濟高漲時,為了抽緊銀根,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經濟降溫,中央銀行提高利率,利率的變化與經濟周期基本一致。目前雖然人民銀行已明確表示要在3年內實現利率市場化,在制定利率政策時也更多地考慮市場因素,但是還受到主觀、客觀和不同政策目標的影響。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程度的提高,我國的經濟環境將越來越符合前面提到的經典的M-F模型假設條件,如果繼續實行固定匯率制,那麼我國的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將大打折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我國應當適時恢復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http://www.studa.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html
http://cache..com/c?word=%BF%AA%B7%C5%2C%BB%E3%C2%CA%2C%C4%A3%D0%CD&url=http%3A//www%2Estuda%2Enet/zhengquan/060209/16574140%2Ehtml&b=10&a=0&user=
參考文獻:
1、蘇平貴:《匯率制度選擇與貨幣政策效應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5期。
2、朱耀春:《匯率制度的國際比較研究及影響因素分析》,《國際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3、楊堅白:《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1634希望對你有用哈!
『伍』 什麼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有什麼風險
92年的英鎊,97年的泰銖,怎麼死的?
通脹壓力,黃金儲備不足等都是大問題
『陸』 人民幣匯率如何實現市場化
讓人民幣和外匯可以自由兌換就可以了。
如果要了解人民幣匯率和歷史趨勢,可以進「機會007網」外匯欄目。
該網還可以看世界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歷史走勢。
『柒』 中國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分別是什麼,進展如何,還應怎樣發展(詳細點、分開說)
價格是市場的核心,它反映了供求關系,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利率是貨幣的使用價格,利率市場化是為了發揮利率的價格機制,使金融市場發揮作用,令資金優化配置,並以此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
我國的匯率還為市場化,長期的盯住美元的單一規則,某種程度上,加劇我國國際收支順差,表現為積累了巨額外匯,並引發內部通脹。但匯率市場化要以利率市場化為前提,循序漸進,否則貿然開放資本賬戶、實行匯率市場化,只會引發劇烈的金融動盪,對我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拉美、東南亞都是前車之鑒。
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是我國經濟實力增長所引致的客觀需求,一方面是對現行國際貨幣體制的挑戰。美元作為目前世界主要儲備和結算貨幣,其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在其逆差時只需印發美元即可,而其他國家在順差時積累美元,以被日後逆差時使用,在逆差時則不得不利用各種政策進行痛苦的調整,很多時候還要以犧牲本國增長為代價。
目前的進展是,利率市場化放開了貸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匯率市場化在逐漸調整,放寬人民幣浮動區間;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等人民幣連結算中心已經基本建立,今年來新增了多種貨幣與人民幣實行自由兌換,尤其是盧布等兩種一改用直接標價法表示,改用間接標價法,值得關注。
大致就是這樣,我估計你是在校生要寫小論文,目前主要的觀點和比較共識的就是我說的這些,該引導的也就到這了,怎樣研究和展開是你的本分,有問題再追問。
『捌』 人民幣匯率將實行市場化改革了嗎
據報道,從經濟領域的對外開放來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認為有「三駕馬車」值得關注,其中之一就是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人民幣匯率之所以能夠維持相對均衡態勢,離不開背後的市場化改革。
專家表示,從目前經濟工作總基調來看,穩中求進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樣維持經濟穩定健康增長;改革方面則考慮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論從貨幣政策層面還是促進改革層面,深化匯率市場改革都是出於綜合考慮的結果。
希望人民幣的匯率可以早日實現市場化!
『玖』 為什麼要進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
匯率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並且自從史密斯協定以後,各個國家基本都採用的浮動匯率制度,將匯率的決定權一部分交給市場來做決定,當然央行還是會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在裡面
『拾』 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有什麼好處中國不市場化,擔心的是什麼若需要將兩率市場化,應該怎麼做
總的來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是充分發展金融產業,發揮金融服務經濟的重要舉措。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基本原理是相同的,所以先從利率市場化說起。
利率市場化的好處具體體現在:
1、發展金融產業
1)、充分引入競爭,鼓勵銀行採用現代化的管理、技術等手段發展。
可以理解為提升銀行的綜合經營能力。
2)、豐富金融產品和產業
現代經濟的發展,決定了銀行並不僅僅是資金的提供者,還是金融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經濟的各個領域都需要銀行的支持,但由於需求方式的不同,決定了產品供給方式需要多樣化,因此利率市場化,銀行可以自主根據需求豐富產品。
金融的發展需要完善的產業鏈,那麼利率市場化,擴大市場金融產品的需求,因此配套產業如期貨、證券、保險、金融解決方案等市場主體隊伍會逐漸的擴大。
3)、完善中國人民銀行的利率調控體系。
總起來說,對於銀行來說,利率市場化,是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提升銀行的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益。
2、服務經濟
1)、充分引入競爭,銀行間的競爭加劇,為了擴大市場,銀行可能採取降低貸款利率的手段,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相對降低。
2)、產品和產業的豐富,非銀行市場主體有更多產品選擇。
總的來說,為金融系統的完善,使得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從而為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
3)、為財政政策提供幫助
比如,當經濟處在通縮和通脹周期的時候,利用利率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銀行根據風險,減少或者擴大對市場的資金注入,引導經濟趨向合理。比如,通脹,銀行可以提升利率,減少資金注入,遏制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不對等的狀態。
中國不是不利率市場化,而是採用一種漸進的利率市場化政策。因為利率市場化是有風險的。
主要擔心:過度競爭和系統性風險。
1、過度競爭
利率市場化後,銀行為了擴大市場,不惜降低貸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來吸引客戶,容易出現的問題:
1)、大銀行越來越大,小銀行生存困難。
比如,大銀行不斷降低貸款利率,提升存款利率,利差進一步放大。利差收入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小銀行面對客戶的不斷流失,利差水平的不斷降低,而可能負債運營。
2)、資產質量下滑,增加債務違約風險。
2、系統性風險(債務危機)
銀行放債熱情高漲,導致債務過度膨脹。這種情況下,如果債務違約,將是對整個經濟的打擊,比如破產、對經濟未來發展悲觀預期等等,將使經濟處於惡性通縮的境地。
阿根廷曾經借希望於利率市場化,緩解國內通脹的經濟形勢和鼓勵金融市場發展,但是由於金融機構大幅度降低利率吸引客戶和資金需求者向利率較低的國際市場借款,導致外債過度膨脹,大批企業因為無法償還企業貸款而倒閉,最終導致債務危機。
由此可見,利率市場化是有條件的:
1、金融產業的完善,市場主體公開、充分的競爭。就是市場主體要多。
2、市場化運作的意識,意思就是按照規律運營,同時要有風險意識。
3、法律保障
4、技術保障
法律保障和技術保障是基礎,提供操作規范和便於宏觀調控、協調能力的,比如全國統一性平台。
中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是上述四個條件逐步完善的過程。
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
1986 年1 月7 日,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管理暫行條例》
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的嘗試,《條例》明確規定專業銀行資金可以相互拆借,資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貸雙方協商議定。
關鍵詞:期限和利率雙方協定。
存在風險:市場主體風險意識薄弱。意思就是銀行主體單純為了追逐利潤而過度擴張業務而可能導致的債務違約、流動性等風險。
1990 年3 月出台了《同業拆借管理試行辦法》
首次系統地制訂了同業拆借市場運行規則,並確定了拆借利率實行上限管理的原則。
解讀:在法律法規上保障利率市場化工作有法可依,上限管理是為了擬制過度競爭可能產生的拆借利率過渡上升。
1995 年11 月30 日,國務院有關金融市場建設的指示
從1996 年1 月1
日起,所有同業拆借業務均通過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網路辦理,生成了中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CHIBOR)。至此,銀行間拆借利率放開的制度、技術條件基本具備。
關鍵詞:全國統一拆借市場網路、同業拆借利率放開制度、技術條件
1996 年6 月1 日,人民銀行《關於取消同業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
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利率由拆借雙方根據市場資金供求自主確定。
解讀:在法律保障、全國運行平台技術條件成熟的條件下,同業拆借利率完全根據供求關系決定,標志著同業拆借利率市場化完成。
債券市場利率市場化:
1991 年,國債發行開始採用承購包銷這種具有市場因素的發行方式。
1996 年,財政部通過證券交易所市場平台實現了國債的市場化發行。
方式:利率招標、收益率招標、劃款期招標等(市場因素),旨在提升發行效率和降低發行成本。
1997 年6 月5 日,人民銀行下發了《關於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
決定利用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開辦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借鑒拆借利率市場化的經驗,銀行間債券回購利率和現券交易價格同步放開,由交易雙方協商確定。
關鍵詞:全國統一拆借市場(技術條件),雙方協調確定(根據供求關系,自主決定)
存貸款利率市場化: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嘗試
自2013年7月20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解讀:銀行主體根據供求關系,決定貸款的供求關系自助決定貸款利率,引入市場競爭。
自2015年5月1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
關鍵詞:1.5倍,被解讀為銀行自助決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超過1.5倍,根據存貸比,銀行可能負債運營。所以被解讀為市場化基本完成。
自2015年8月26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放開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標志著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又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
解讀:自此,銀行已經掌握根據供求關系自主決定存貸利率的主動權,市場化操作基本完成。
匯率市場化基於同樣的道理,在人民幣匯率的形成過程里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多地參照國際貨幣市場的供求情況,依據市場供求靈活確定人民幣與各種外幣的比價。需要市場主體的市場意識、法律和技術保障,中國正在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