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投石機是什麼杠桿
http://ke..com/view/283971.htm 兩種一種是依靠重力 一種是力矩與力避的關系http://ke..com/view/282817.htm
玩過帝國時代的都知道
具體原因是
投石機那是用杠桿原理做的
杠桿(投石機)的支撐點不在中心,而是在杠桿的1/8或1/9處,比數越大,用的力量和達到的速度就越大,相對的石頭的重量就越小。
投石機(杠桿)的短處綁頭非常重的東西(雖然這邊短,但重,所以杠桿失去平衡短這一邊往下垂),長端頂處有一長繩和一個放石頭碗,拉長繩把碗拉下來,繩子綁好固定,把石頭放在碗處,必要時砍斷繩子,短端的重力把長端訊速往上揚,把石頭拋出去。
很簡單的比喻就是蹺蹺板,
當一個胖子坐在一邊,另一邊可以要三個小朋友一起坐上才能和胖子平衡,但是如果其中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只有一個小朋友坐著,那那個坐著的小朋友一定會被彈飛的。
也就是,胖子就像是投石機那個固定綁在頭面的重物,小朋友就是坐在投石機放石頭的碗那裡,三個小朋友能與攔子衡就像那根長繩(板機),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砍斷繩子)。。
Ⅱ 古代投石機原理是杠桿原理,是省力還是費力啊
古代投石機原理是杠桿原理,是省力。
投石機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到了14世紀中期,有的拋石機能拋射將近1000磅(約454公斤)重的彈體,威力巨大。近代試驗表明,吊桿長50英尺(約15.2米),平衡重錘為10噸的拋石機能將200到300磅(約90-136公斤)的石彈拋射約300碼(約274米)的距離。
可以投擲一個或多個物體,物體可以是巨石或火葯武器,甚至是毒葯、污穢物、人或動物的屍體,達到心理戰的目的,那些污穢物同時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2)杠桿原理製作投石器兔紙擴展閱讀
在拋石機長期的實踐經歷中,炮的射擊瞄準方法到宋代發生了轉折性的變革,由直接瞄準法變為間接瞄準法。宋代以前,炮手們操作拋石機時,都是先將炮座對准目標,由「定炮人」目測距離,判定方位決定方位角和炮梢的高低。
需要向高處仰射時,就將炮的前腳墊高;如向低處俯射時,便將炮後腳墊高。待瞄準定位完畢,把石彈放入炮桿後面的彈窠內。然後,根據目標遠近確定拽炮索人數,遠則人多,近則人少。
每個拽炮人都握住炮索,依照統一口令,同時猛拽炮索,後面彈窠內的石彈騰空飛起,射向目標。這時「定炮人」觀察彈著點,修正偏向,再次瞄準射擊,直至擊中目標,這種與敵人面對面的瞄準射擊方法在古代算是方便易行的了。
但有兩大缺點:一是容易暴露自己的炮位,被敵炮反擊;二是在守城戰斗中,狹小的城牆上擺不開許多炮,況且一門炮要用數十人乃至上百人拽放,佔地很大,同時又妨礙其他兵士作戰。
為改變這種狀況,1126年,中國古代著名的炮兵專家陳規在德安守備戰中,創立了戰炮間接瞄準法,即把炮架在城牆內,使城外敵人無法看到。各炮的「定炮人」站在城上,用口令指揮城下各炮施放。這種間接瞄準法是世界炮兵史上一項偉大的創舉。
Ⅲ 這個投石車的杠桿原理解析圖,誰能發一下,石頭是重力還是動力
動力和重力不是一種力。
重力可以作為動力,
Ⅳ 古代的投石機的圖片和原理
投石機那是用杠桿原理做的
杠桿(投石機)的支撐點不在中心,而是在杠桿的1/8或1/9處,比數越大,用的力量和達到的速度就越大,相對的石頭的重量就越小。
投石機(杠桿)的短處綁頭非常重的東西(雖然這邊短,但重,所以杠桿失去平衡短這一邊往下垂),長端頂處有一長繩和一個放石頭碗,拉長繩把碗拉下來,繩子綁好固定,把石頭放在碗處,必要時砍斷繩子,短端的重力把長端訊速往上揚,把石頭拋出去。
很簡單的比喻就是蹺蹺板,
當一個胖子坐在一邊,另一邊可以要三個小朋友一起坐上才能和胖子平衡,但是如果其中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只有一個小朋友坐著,那那個坐著的小朋友一定會被彈飛的。
也就是,胖子就像是投石機那個固定綁在頭面的重物,小朋友就是坐在投石機放石頭的碗那裡,三個小朋友能與攔子衡就像那根長繩(板機),兩個小朋友突然走開(砍斷繩子)。。。
Ⅳ 投石器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利用杠桿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到了14世紀中期,有的拋石機能拋射將近1000磅(約454公斤)重的彈體,威力巨大。近代試驗表明,吊桿長50英尺(約15.2米),平衡重錘為10噸的拋石機能將200到300磅(約90-136公斤)的石彈拋射約300碼(約274米)的距離。
(5)杠桿原理製作投石器兔紙擴展閱讀
相傳拋石機發明於周代,叫「拋車」。據《范蠡兵法》記載,「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三百步」。石彈出現更早,也就是先有「彈」後有「機」。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中,有一些經過打制加工過的石塊,就是原始人使用的「石彈」,不過那時只用於拋擲。
「炮」問世以後,成為戰爭中的重型武器。三國時,各國君臣都十分重視拋車的製造和使用。著名的官渡之戰中,曹軍運用一種可以自由移動的拋車,擊毀袁軍的櫓樓及戰車,這種威力強大的拋車被稱為「霹靂車」。
當時的拋車多數是將炮架固定在地面上或底座埋在地下施放,機動性差,安裝費時費力。後來為了便於移動,在炮架下面安裝了車輪。又因為炮架笨重,要隨時變換拋射方向,仍是十分麻煩的事情。為此,人們發明了「旋風拋車」。
Ⅵ 投石機原理
利用杠桿原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發射前須先將放置彈葯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時上升,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也順勢拋出,此種拋石機經由伊斯蘭地區傳入中國而被稱作「回回炮」。
這種器械的投射力來自沉重的配重物的重力,而不像投石機和弩炮那樣來自於繩索的扭力。對於拋石機的偏好可能是由於它可以將重達300磅(136kg)的石彈投射出去,比起最大型的投石機所能發射的石彈要沉5~6倍。
(6)杠桿原理製作投石器兔紙擴展閱讀
拋石機的機架兩支柱間有固定橫軸,上有與軸垂直的杠桿,可繞軸自由轉動。杠桿短臂上固定一個重物,長臂末端有彈袋(類似投石帶的套子)用於裝彈。發射時,用絞車把長臂向後拉至幾乎水平,突然放開,石袋即迅速升起。
當短臂重錘完全落下時,投射物從彈袋中沿約45度角飛出。3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140-210米,100公斤的石彈射程約40-70米。拋石機上總是有一條擲彈帶以安放彈丸。擲彈帶使得投石機的威力倍增,彈丸的射程因此而增長了一倍。拋石機的威力來自其桿臂、重量合適的配重以及擲彈帶。
Ⅶ 用衣服夾子做投石機的原理
中國是最早發明使用投石機的國家。不過中國發明的投石機是拉拽式的投石機,需要操作的人比較多。原理基本上就是通過杠桿原理把人力轉化為石頭的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