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匯率傭金 > 匯率政治三難

匯率政治三難

發布時間:2021-07-01 12:36:38

1. 如何應對經濟崛起時期的匯率升值壓力

20世紀60、70年代以後,日本和德國幾乎在同一歷史時期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崛起過程中,匯率升值也都曾經成為困擾這兩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難題。
面對貨幣升值壓力,日本和德國採用了不同的對策,給這兩個國家的宏觀穩定和經濟

普力馬新內飾系列上市 TCL服務升級維權有禮 中行個人實盤黃金買賣 生活資訊 一網打盡
增長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影響。
日本的教訓
二戰過後,日本相對美國的經濟實力逐步增強,日本產品國際競爭力日益強大,70年代以後,日本出口在趨勢上大於進口,經常項目保持持續性順差。持續的貿易順差造成了國內的貨幣政策壓力,同時也帶來了美國和其他貿易夥伴國的不滿。當一個國家相對於世界經濟的其它部分保持了較快勞動生產率的時候,匯率升值本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它會引導國內經濟資源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重新配置,實現貿易品部門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令人遺憾的是,日元升值過程當中,匯率政策和賃幣政策的錯位給日本經濟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宏觀經濟環境,並伴生了一系列後遺症。
在60年代,日本基本保持釘住美元的匯率制度,日元和美元的名義匯率基本保持在360:1的水平上,該時期內,日本的對外貿易也基本保持平衡,少量的貿易逆差由資本項目下的順差彌補。60年代末期,受約翰遜總統偉大社會計劃和越戰升級的影響,美元難以繼續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以德國為首的其它國家也不願忍受美國向世界輸出通貨膨脹。1971年,尼克松總統徹底中斷了美元和黃金的兌換承諾,同時單邊向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市場預期美元貶值。
最初,日本銀行不願放棄360:1的匯率水平,但是,市場上出現的美元貶值預期引起了美元的大量拋售。盡管日本當時對資本賬戶還保持嚴格管制,但日本銀行在短短幾周時間內因為吸納美元超額供給使基礎貨幣供給增長了50%,360:1的匯率水平再也難以維持,日元開始走上升值之路。
面對美國為首的貿易逆差國的壓力,貨幣當局不得不讓匯率升值。但是,匯率升值引起了國內貿易品部門的反對。如日本尼桑公司財務總監所言:日本公司辛辛苦苦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節省成本,但是,日元升值一夜之間把這些努力全都白費了。
為了減緩日元升值壓力,日本貨幣當局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試圖緩解日元升值壓力。表面看來,日本貨幣當局採取低利率政策可謂一箭雙雕:低利率有利於激勵私人部門(主要是日本銀行)持有更多的美元資產,減少外匯市場上日元升值壓力。同時,根據傳統的宏觀經濟增長工具箱,降低利率有利於擴張需求,有利於減少了由於日元升值給經濟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然而,擴張性貨幣政策的實際效果是,不僅無法在長期內阻擋日元的升值,反而給國內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70年代中期,日本通貨膨脹最高達到了接近25%的水平。
廣場協議以前,盡管日元升值,但是幅度並不很大。廣場協議以後,在1985-1987年短短的3年時間里,日元升值75%。匯率的調整要求原來在貿易品部門的投資大量轉向非貿易品部門。日本儲蓄率非常高,高儲蓄率同時也支撐著非常高的投資率。當貿易品部門突然難以為巨大的資本創造利潤時,資本流向何處呢?日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在短時間內為這些過剩資本找到合理的出路,於是,大量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一觸即發。緊要關頭,迫於日元升值壓力的日本貨幣當局又一次大幅下調利率,希望能緩解日元升值壓力,同時也希望藉此減少匯率升值帶給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但擴張貨幣政策還是沒有改變日元升值的趨勢,相反地,低利率向市場注入了大量流動性,刺激著洪水般的資本湧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由此而生。
德國的經驗
20世紀60--90年代,德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為了戰後世界經濟最突出的亮點,也都經歷了持續的貿易順差。
1960-1990年的30年間,德國的對外貿易幾乎無一例外地保持順差,而且順差規模在1965年以後逐步擴大。和日本不同的是,德國的對外貿易更多地在歐洲國家占據較大比重,對美國雖然也有大量貿易順差,但遠不如日本貿易順差那樣集中。
在持續的貿易順差的推動下,馬克持續升值。從1960-1990年,馬克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期間內累計升值2.79倍。同期內,馬克經過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升值2.43倍。無論是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還是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同期內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過了日元。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前,馬克對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同期內,德國經濟相對美國經濟走強。固定的匯率無法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變化,為了保持和美元固定的匯率,德國貨幣當局不得不在市場上購入超額供給的美元。貨幣當局美元資產的不斷增加威脅到了國內的物價穩定。尼克松沖擊以後,對國內通貨膨脹深惡痛絕的德國貨幣當局放棄了當時4馬克兌換1美元的固定比價,馬克開始連續升值。
盡管馬克升值,但是德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因此減少,持續的貿易順差不斷推動馬克的進一步升值。
德國貨幣當局政策旗幟鮮明,重心是國內,尤其是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馬克匯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1974年,德國放鬆外匯匯兌方面的管制。在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難選擇之間,德國貨幣當局同樣選擇了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讓馬克匯率自由浮動。德國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貫徹貨幣政策獨立性,物價和產出穩定是貨幣當局最關心的事情。相對而言,馬克匯率居於次要的位置上,貨幣當局基本貫徹了資本自由流動下的浮動匯率制度,不會因為緩解馬克升值壓力而犧牲國內的物價穩定。
藉助歐洲區域內的貨幣聯動機制,德國馬克匯率較少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歐洲其它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馬克升值的壓力。歐洲共同體國家於1972年達成協議,區域內各國貨幣之間匯率波動幅度保持在2.25%以內。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以後,這一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機制也被延續下來。歐洲貨幣聯動機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把對馬克升值的投機資本轉移到了那些貨幣聯動機制中相對較弱的貨幣身上。無論是來自美國的壓力,還是來自德國自身某項關鍵經濟指標的變化,當市場普遍預期馬克相對美元要升值的時候,投機資本並不直接沖擊馬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相對馬克較弱的里拉、英鎊或者是其它歐洲國家貨幣身上。
啟示
通過以上日本、德國1960-1990年匯率波動歷史的回顧,可以發現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一國經歷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遇到匯率升值的壓力,匯率必然需要隨著這種趨勢進行調整。
經濟基本面的調整往往是緩慢漸進的過程,與此相對應,匯率的調整最好也是緩慢漸進的,這樣的調整過程最符合經濟基本面變化的要求,最有效率。另外,漸進的調整過程有利於國內經濟資源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日本的教訓告訴我們,面臨非常突然的大幅匯率調整,國內投資會一下子找不到出路,這部分資本如果大量湧向資本市場,很可能引發泡沫經濟。
政策目標的取捨方面,要強調維護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決不能讓貨幣政策成為匯率政策的附庸。德國的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奉行獨立的貨幣政策,國內產出和物價都比較穩定,沒有因為匯率價格中的泡沫傷害國內的經濟;日本試圖利用貨幣政策保匯率,最終,匯率沒保住,反而觸發了國內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德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匯率浮動和資本項目開放並不足以破壞國內經濟。在一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國經常地指手畫腳,這就需要向外界給出堅決維護國內貨幣政策自主性的明確信號,同時通過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如果在非常嚴重的時期也可以訴求於突然的資本管制)緩解國際壓力。絕不能犧牲國內貨幣政策保匯率政策。
區域貨幣合作有利於區域內強國減少投機資本沖擊,減少匯率升值對貿易品部門的負面影響。利用歐洲貨幣區的匯率聯動機制,德國把投機資本引向了區域內那些弱國貨幣的身上,同時又藉助予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減少了該國貨幣在區域內的升值,保持了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穩定。(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斌何帆)

2. 政治必修一匯率問題

(1)關於外匯匯率
匯率可以理解為價格,匯率上升則價格上升。
在匯率的表示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單位外幣摺合成多少本幣來表示,為直接標價法,如中國100美元=637.35人民幣,這種方法下匯率上升的含義是單位外幣摺合成本幣數增加了,即本幣貶值了;另一種為單位本幣摺合多少外幣來表示,稱為間接標價法,這種表示方法下,外匯匯率上升是指本幣升值了。
國際上極大多數國家用直接標價法,因此沒有特別說明,直接標價為默認標價,匯率上升為本幣貶值。一般所說的匯率是指單位外幣兌換人民幣。
(2)從專業的角度,「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與「美元對(兌)人民幣匯率」是不同的,前者是單位人民幣摺合美元數,後者是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中國來說,前者為間接標價,後者為直接標價。但是由於直接標價的默認表示,在非專業性的表達中,兩者的含義變成了一樣,均是以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含義。

3. 政治三種貨幣匯率的換算計算技巧

歐元升值意思就是同樣的歐元可以換到更多的人民幣,因此這裡面的歐元是貶值了,同理,澳元也是貶值

4. 高考政治匯率問題急~~~~~

人民幣升值10%不等美元貶值10%,一個是人民幣升水,以人民幣來算增加的,另一個是美元貼水,是以美元來計算減少的,就如同下面這個演算法:
100增長10%,等於100(1+10%)=110,而110減少10%,則等於110(1-10%)=99,100不等於99,兩者本來就不相等,你怎麼能夠倒過來算呢?。

5. 高中政治 匯率的知識不懂

美元兌換人民幣的比率就是1美元能換多少人民幣,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就是1人民幣換多少美元。這兩個匯率是倒數。1美元=6.4267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556美元

6. 什麼是匯率三難選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624/jj/jr/200406240038_268701.jpg ■一個國家的匯率隨著該國經濟的崛起而調整,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日德的經驗表明,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是大國經濟的必然選擇

從國際經驗來看,經濟大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往往會遇到匯率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能否處理好這個問題,對於該國的宏觀穩定和持續增長,對於該國順利實現經濟崛起,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日本引發通膨和泡沫經濟
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的進口和出口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1970年代以前的貿易平衡時期和1970年代以後的貿易順差時期。
戰後經濟重建時期,日本國內投資需求旺盛,帶動了投資品進口的大量增加。為滿足投資品進口需求的增長,日本政府一方面採取外匯管制措施,一方面鼓勵出口換匯。這個時期日本對外貿易基本保持平衡,成功地保持了開放、平衡的經濟增長路徑。
1970年代以後,日本貿易品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快速提升,日本對外貿易由貿易平衡轉向持續貿易順差,這既來自於進口部門替代能力的增加,也來自於出口部門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
持續的經常項目順差造成了日元升值的外部壓力與內部壓力。相對於日本與德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巨額的貿易逆差與資本外流讓美國難以繼續維持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美國與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協商美元貶值,但是遭到拒絕。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日本的主流看法是,日本經濟還很脆弱,日元升值會損害國內的經濟發展。對於美歐對日元低估的批評,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過國內政策措施緩解這些外部壓力。
日本政府曾於「尼克松沖擊」之前宣布了「八點計劃」,以降低國際收支順差,緩解日元升值壓力。這些計劃包括:增加進口自由化;對不發達國家採取優惠關稅;消減關稅;推進對內對外的資本投資;降低非關稅壁壘;加強對外經濟援助;評價出口稅的刺激作用以及引進「秩序化的市場」等。
除此之外,日本大藏省與日本銀行還極力勸說國內私人銀行更多持有美元資產,這樣有助於國內貨幣當局減少持有美元資產,進而減少貨幣供給高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危險。
遺憾的是,「八點計劃」並沒有消除日元升值的預期,私人銀行也根本靠不住,關鍵時候他們還是根據市場信號辦事。尼克松講話之後,在美元貶值的普遍預期下,銀行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大量拋售手中的美元資產。
1971年8月,尼克松總統徹底中斷了美元和黃金的兌換承諾,同時單邊向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徵收10%的進口附加稅,這意味著其他貨幣對美元升值了10%。市場隨即出現了美元貶值的強烈預期和對美元的大量拋售。
最初,日本銀行不願放棄360日元兌換1美元的匯率水平。但要維持這一匯率,日本政府最大的困難在於必須吸納外匯市場上所有的超額美元供給,無論這些美元是來自貿易順差、美元資本的流入還是國內金融機構拋售的美元資產。事實上,盡管日本當時對資本賬戶還保持嚴格管制,但在尼克松講話後短短兩周內,日本的外匯儲備就因為吸納美元而增長了50%,由此導致基礎貨幣供給新增1.5萬億日元(當時基礎貨幣供給總規模為24萬億日元)。日本面臨著貨幣供給失控和通貨膨脹的嚴重威脅。
大量日元突然流入市場必然會帶來貨幣追逐商品的局面,通貨膨脹在劫難逃。經過1-2年時滯階段,日本經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1970年代中期,日本通貨膨脹最高達到了接近25%的水平。
1980年代,日元再度面臨升值壓力。這次日本政府用利率政策為日元升值減壓,不料這種做法起到了為日本1980年代末期的經濟泡沫推波助瀾的作用。
日本儲蓄率非常高,高儲蓄率同時也支撐著非常高的投資率。1985年「廣場協議」以後,日元驟然升值了三分之一,這讓日本的貿易品部門突然難以像過去那樣通過出口為巨大的資本創造利潤,資本流向何處呢?
日本國內金融市場難以在短時間內為這些過剩資本找到合理的出路,於是,大量資本湧向房地產市場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一觸即發。
緊要關頭,日本銀行大幅下調利率,希望能藉此緩解日元升值壓力,減少匯率升值帶給日本經濟的負面影響。遺憾的是,擴張貨幣政策不僅沒有阻擋日元升值趨勢,反而刺激著洪水般的資本湧向房地產和股票市場,泡沫經濟更加嚴重。

德國選擇獨立的貨幣政策
1960年代到1990年代,德國經濟和日本經濟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成了戰後世界經濟最突出的亮點,也都經歷了持續的貿易順差。1960到1990年的30年間,德國的對外貿易幾乎無一例外地保持順差,而且順差規模在1965年以後逐步擴大。與日本不同的是,德國的對外貿易更多地在歐洲國家占據較大比重,對美順差遠不如日本那樣集中。
在持續的貿易順差的推動下,馬克持續升值。從1960-1990年,馬克對美元的名義匯率從4.17∶1升值到1.49∶1,期間內累計升值1.79倍。同期馬克經過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升值1.43倍。無論是對美元的雙邊名義匯率,還是貿易加權的名義匯率,同期馬克升值的幅度都超過了日元。
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前,馬克對美元保持固定匯率,但德國經濟相對美國經濟走強。固定的匯率無法反映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變化,為了保持和美元固定的匯率,德國貨幣當局不得不在市場上購入超額供給的美元。貨幣當局美元資產的不斷增加威脅到了國內的物價穩定。尼克松沖擊以後,對國內通貨膨脹深惡痛絕的德國貨幣當局放棄了當時4馬克兌換1美元的固定比價,馬克開始連續升值。
盡管馬克升值,但是德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因此減少。當時的貿易順差幾乎與馬克升值並駕齊驅,持續的貿易順差不斷推動馬克的進一步升值。1980-1985期間的馬克貶值主要是受到石油危機的影響,危機過後,馬克再次回到以往的強勢路徑上去。
德國貨幣當局政策旗幟鮮明,重心是國內,尤其是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馬克匯率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在獨立貨幣政策、資本自由流動和固定匯率三難選擇之間,德國貨幣當局同樣選擇了獨立貨幣政策和資本自由流動,讓馬克匯率自由浮動。
比日本幸運的是,藉助歐洲區域內的貨幣聯動機制,歐洲其他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馬克升值的壓力,德國馬克匯率較少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
歐洲共同體國家於1972年達成協議,區域內各國貨幣之間匯率波動幅度保持在2.25%以內。1979年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以後,這一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機制也被延續下來。歐洲貨幣聯動機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把對馬克升值的投機資本轉移到了那些貨幣聯動機制中相對較弱的貨幣身上。無論是來自美國的壓力,還是來自德國自身某項關鍵經濟指標的變化,當市場普遍預期馬克相對美元要升值的時候,投機資本並不直接沖擊馬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對馬克較弱的里拉、英鎊或者是其他歐洲國家貨幣身上。
在投機資本的沖擊下,歐洲匯率聯動機制經歷了芬蘭馬克、英鎊等貨幣與馬克的脫鉤。但是,歐洲貨幣聯動機制最終保持下來。無論如何,匯率聯動機制更有利於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活動,而且,釘住馬克也有利於保持國內更加穩定的物價水平。另外,誰又能保證,如果沒有歐洲匯率聯動機制,這些國家的貨幣不會受到投機資本的沖擊呢?畢竟,匯率聯動之間讓聯動機制內每個國家的貨幣相對美元都強大了很多。

不能讓貨幣政策成為附庸
通過以上對日本、德國1960-1990年匯率波動歷史的回顧與比較,可以得出以下幾方面的啟示:
一國經歷經濟崛起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遇到貨幣升值的內部壓力與外部壓力,匯率必然要隨著這種趨勢進行調整。匯率升值一方面反映了平衡外部收支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重新調整國內經濟資源配置結構(由貿易品部門轉向非貿易品部門)的需要。
匯率調整的最佳方式是緩慢地漸進調整。經濟基本面的調整往往是緩慢漸進的過程,與此相對應,匯率的調整最好也是緩慢漸進的,這樣的調整過程最符合經濟基本面變化的要求,最有效率。另外,漸進的調整過程有利於國內經濟資源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面臨非常突然的大幅匯率調整,國內投資會一下子找不到出路,這部分資本如果大量湧向資本市場,很可能引發泡沫經濟。
浮動匯率、放開資本管制,保持獨立的貨幣政策是大國經濟的必然選擇。在資本自由流動、獨立貨幣政策和固定匯率的三難選擇之間,德國和日本先後都選擇資本自由流動、獨立貨幣政策,放棄了固定匯率。
一個國家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新生力量崛起,必然要求該國的匯率作出相應調整。放開資本管制有助於讓市場更早地發現和解決問題,更有利於在市場找到合理、均衡的匯率水平,是漸進調整匯率的必要保障。一般情況下,不必過分誇大資本項目開放後投機資本對於貨幣的沖擊。德國比日本更早地開放了資本項目下的管制,其貨幣也經歷了不斷的投機性沖擊,但並不足以威脅國內的物價和產出穩定。
對我國而言,在政策目標的取捨方面,要強調維護國內貨幣政策的自主性,絕不能讓貨幣政策成為匯率政策的附庸。
日本試圖利用貨幣政策保匯率,最終匯率沒保住,反而觸發了國內通貨膨脹和泡沫經濟。德國的經驗表明,只要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匯率浮動和資本項目開放並不足以破壞國內經濟。
在一國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要防止某些大國經常性地指手畫腳,就必須給予外界堅決維護國內貨幣政策自主性的明確信號,同時通過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如果在非常嚴重的時期也可以訴求於突然的資本管制)緩解國際壓力。
區域貨幣合作有利於區域內強國減少投機資本沖擊,減少匯率升值對貿易品部門的負面影響。利用歐洲貨幣區的匯率聯動機制,德國把投機資本引向了區域內那些弱國貨幣的身上,同時又藉助於區域內的匯率聯動減少了該國貨幣在區域內的升值,保持了區域內的貿易和投資穩定。

7. 政治,匯率的問題,高中.

應該是對我國商品經濟不利。
人民幣升值,生產產品成本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潤就會減少。我們如果抬價,就沒有價格優勢,不抬利潤就會很少,甚至虧本。
而外國商品反而可以進入我國,占據一定位置。

8. 影響匯率變動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由於資本首先具有追求安全的特性,因此,政治及突發性因素對外匯市場的影響是直接和迅速的,包括政局的穩定性,政策的連續性,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經濟制裁和自然災害等。另外,西方國家大選也會對外匯市場產生影響。政治與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及臨時性,使市場難以預測,故容易對市場構成沖擊波,一旦市場對消息作出反應並將其消化後,原有消息的影響力就大為削弱。

9. 關於政治中匯率的問題

匯率不是1:10也不是1:11,而是10和11。樓主首先沒有弄清楚匯率的概念,你可以看看新聞,新聞會說美元對人民幣匯率是6,不會說是1/6。

10. 關於政治匯率的題,急急急

1.先計算匯率!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可以等價於「人民幣自身升值5%」那麼現在匯率多少呢?
先計算人民幣升值5%後是多少錢
設升值後人民幣為@元,則(7-@)除以@等於5%,@等於140∕21(先不要換成小數)
那麼現在的匯率就是1美元等於140∕21
2.產品的價格和「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反比用除法,記住就行了)
那麼現在該商品多少錢呢?1596除以(1+20%)等於1330元人民幣
3.大功告成,有人民幣了,有匯率了,換成美元不難吧,1330除以(140∕21)得,約等於192.37
汗!妹子咯,你確信你的結果沒錯么?

補充:貨幣貶值率的計算公式為;(貶值後的價格-原來價格)除以」貶值後的價格「等於"貶值率「
升值率計算公式;(原來的價格-升值的價格)除以(升值後的價格)等於 」升值率」
有不明白的地方繼續追問

閱讀全文

與匯率政治三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存貨隨匯率發生變動嗎 瀏覽:920
人民銀行匯率證明 瀏覽:451
東阿三寶阿膠最新價格 瀏覽:850
關於投資理財的論文3000字 瀏覽:482
英大匯通融資租賃排名 瀏覽:54
光大證券816事件 瀏覽:431
2013年韓元對人民幣匯率 瀏覽:530
調出融資融券後 瀏覽:379
證券公司代銷金融產品結算 瀏覽:312
沖壓件上市公司 瀏覽:672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瀏覽:187
新疆華興投資集團 瀏覽:409
天津貴金屬交易所深圳 瀏覽:607
鎂鋁合金加工上市公司 瀏覽:279
美元兌人民幣10月10日匯率 瀏覽:325
鄭煤期貨交易時間 瀏覽:77
人民幣幣港幣匯率今日價格 瀏覽:404
1986匯率 瀏覽:284
江西融資性的金融擔保公司賺錢不 瀏覽:887
有價證券理財產品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