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金融業如何去杠桿防風險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金融業成為大規模外溢效應的渠道,國際資本流動透過金融機構網路跨境交易形成的外部沖擊日益顯著,實行靈活匯率的國家也難免資本流動沖擊。2008年面對外部沖擊,歐盟內部各國紛紛「以鄰為壑」,各自為國內所有銀行存款提供全額擔保,避免資金外流維持銀行系統的流動性。「蒙代爾三難困境」理論框架受到質疑,美元作為最主要國際儲備貨幣美國貨幣政策是全球流動性周期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對國際跨境信貸流動和金融市場杠桿有重大影響,匯率自由浮動難以抑制資本流動確保貨幣政策獨立。受流動性周期影響的經濟體,從「三難困境」:無法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匯率穩定、資本自由流動,變為資本自由流動還是貨幣政策獨立的「兩難」選擇。其政策含義是:實施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金融市場杠桿交易監管,切斷外部沖擊傳導渠道,可確保貨幣政策獨立穩定金融形勢。
流動性的實質源於貨幣創造,第一層次是貨幣當局供應基礎貨幣創造流動性。第二層次是銀行以及影子銀行體系通過信用擴張期限轉換派生存款創造流動性。這意味貨幣政策能否不受干擾服務於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等宏觀經濟目標,取決於貨幣當局是否能夠控制流動性來源。
從流動性供給層次看,基礎貨幣提供的流動性要比市場內生杠桿交易衍生的流動性穩定。貨幣乘數代表了銀行、影子銀行體系等信用(債務)創造貨幣的程度,一定程度也表明了金融系統的杠桿水平。中國貨幣乘數從2011年3.79升至2017年4月的5.33,達到1997年以來的歷史高位。
貨幣乘數高表明基礎貨幣不足,貨幣供應的增長嚴重倚賴貨幣派生渠道信用創造貨幣,流動性更多是由債務杠桿交易提供。這類杠桿交易主要由風險偏好上升驅動,金融機構加杠桿加大同業拆借、回購等短期融資,配置公司債券、信託受益人權益(公司貸款、信託產品和理財產品)等長期限風險資產,減持優質流動性資產,導致風險資產價格上漲,扭曲風險溢價信用利差縮窄,催生資產泡沫。市場交易量增加烘托下,表面上市場流動性充裕,但這類債務杠桿交易衍生的流動性具有脆弱屬性,資金流動對境內外息差、匯差極敏感。一旦出現市場壓力撤資,這些流動性就可能迅速消失,刺破資產泡沫引致危機。
Ⅱ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要怎麼做
一、強化風險意識
備豫不虞,為國常道」。強化風險意識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前提。只有強化風險意識,才能及時發現風險、積極防範風險、有效應對風險。我們既要看到我國形勢總體上是好的,也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防範「灰犀牛」事件。領導幹部要常觀大勢、常思大局,科學預見形勢發展走勢和隱藏其中的風險挑戰,做到未雨綢繆。
強化風險意識,關鍵是要有底線思維。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要對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的重大風險進行深入分析研判,做到心中有數,防患於未然。
二、提高風險化解能力
提高風險化解能力,就要透過復雜現象把握本質,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斷決策,善於引導群眾、組織群眾,善於整合各方力量、科學排兵布陣,有效予以處理。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人民群眾中獲取化解風險的力量。
習近平同志強調:「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只有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才能無懼風險和挑戰,戰勝一切困難。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化解風險,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三、完善風險防控機制
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就要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主動加強協調配合,堅持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比如,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就要充分發揮專業機構、專業人才等評估力量的作用,科學研判風險的等級,為化解風險做科學准備。建立健全風險防控協同機制,就要動員全黨、全國人民、全社會力量參與風險防範化解。
要通過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對風險產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監控,對風險的發生誘因與事前防範、風險的事中演進與有效控制、風險的化解與事後治理等進行全方位管理。
(2)防風險和去杠桿2018可逆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對面臨的風險挑戰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鄧小平同志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我們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准備好對策。這樣,即使出現了大的風險,天也不會塌下來。」
正是因為我們黨充分預見到改革開放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並不斷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才能有力應變局、平風波、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保證改革開放事業披荊斬棘、乘風破浪、高歌猛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習近平同志強調:「黨面臨的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具有尖銳性和嚴峻性,這是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大判斷。」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增強駕馭風險本領」,體現了我們黨對所面臨的錯綜復雜的世情國情黨情的清醒認識和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高度自覺。
Ⅲ 多機構展望2018年經濟工作重點是什麼
12月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這次能夠定調2018年中國經濟的會議透露了哪些信號?我國明年的經濟工作重點是什麼?宏觀政策將如何制定?機構是這樣分析的。
房地產: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調控措施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表示,本次會議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2018年將在現有政策基礎上,出台更多配套政策和調控措施。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立足點,以土地、住房的供給端改革,稅收、信貸的配套政策改革、以養老、醫療、教育等資源分配改革為著力點。同時繼續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
Ⅳ 2018年銀行業防風險攻堅戰怎樣打
1月26日消息,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銀行監管應該怎麼干?銀監會26日給出答案:嚴控對高負債企業融資、嚴控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股市和房市、清理規範金融控股集團、有序處置高風險機構等。
2017年大幅下降的同業業務將繼續被收縮。銀監會表示,要繼續壓縮同業投資,將特定目的載體投資作為監管檢查重點,對委外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同時嚴格規范交叉金融產品,推動銀行及早開始理財業務轉型,逐步壓縮銀信類通道業務。
以改革促進銀行業提高服務能力也是銀監會2018年的工作重點。銀監會表示,要加快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銀行制度,加強股東穿透監管,規范董事會、監事會運作。全力推動銀行業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重塑資產負債表和表外業務表兩張報表,再造監督評價和監管評級兩大體系。
Ⅳ 今年會出現較大的通脹壓力嗎
交通銀行認為,2018年,CPI同比漲幅或上升至2%左右,通脹水平溫和;PPI同比漲幅或回落至3.5%左右,CPI和PPI之間的剪刀差逐漸收窄。
有專家指出,目前的物價水平並不會成為貨幣政策的主要牽制。2018年的政策重心在於防風險、去杠桿,意味著貨幣政策難松。但在雙支柱的框架下,監管政策密集落地會逐步加強宏觀審慎的調控效力,有助於貨幣政策向中性回歸。
Ⅵ 央行三連招防風險去杠桿對金融市場有什麼影響
此次政策利率上調,意在抑制資產泡沫和「去杠桿」。劉東亮表示,這是央行去年開始的強力去金融杠桿、控制金融系統性風險政策的進一步體現,央行對貨幣政策的定調正趨向於中性偏緊。
Ⅶ 央行會繼續通過去杠桿等來防範系統性風險嗎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4日在華盛頓表示,中國政府有能力和信心防範系統性風險,同時保持經濟健康、穩定運行。
周小川當天在提交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決策機構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的聲明中說,近年來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結構性調整以及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等原因,中國金融業的潛在風險有所增加,但總體上風險可控。
IMF近日將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速預期較7月份預測值均上調0.1個百分點,分別至6.8%和6.5%。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IMF總裁拉加德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IMF非常歡迎中國央行近期採取的控制信貸增長的措施,繼續推進這些措施對於防範金融風險很有必要。
Ⅷ 2018年金融地產如何監管
2017年我國宏觀經濟表現出較強韌性,預計全年GDP增長6.8%左右。專家預計,2018年通脹水平較溫和,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組合不變。政策重點將繼續放在「防風險」方面,金融、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等領域監管或進一步加碼。
「我國是最具有活力的新興市場,近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超過美國。但也積累了不少問題,防風險仍是重中之重。」申萬宏源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表示,首先,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初步化解了產能過剩風險,2018年供給側改革仍是重點。其次,通過統一監管來化解影子銀行風險;資管新規實施,大資管統一監管,100萬億影子銀行業務重新洗牌;另外,通過明確地方政府職責來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以PPP之名行融資之實,地方政府債務可能迎來新一輪治理。
Ⅸ 杠桿率趨穩是否意味著去杠桿已經完成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隨著去杠桿穩步推進,金融風險防控成效初顯,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較為穩固,但目前企業負債率仍然偏高,居民部門加杠桿速度過快,政府部門隱性債務大量存在。因此不能過度解讀為去杠桿已經完成,未來一段時間,金融嚴監管、去杠桿的政策大方向不會變化。
董希淼說,未來必須堅定不移去杠桿,將債務水平和杠桿率逐步降下來。要堅決出清「僵屍企業」,減少無效資金佔用。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及活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目前來看,相比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降低實體經濟成本等成效,在大力破除無效供給、處置「僵屍企業」方面還需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