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杠桿原理的本質是什麼
由於特定費用(如固定生產經營成本或固定的財務費用)的存在而導致的,當某一財務變數以較小幅度變動時,另一相關變數會以較大幅度變動。具體財務管理中的杠杠桿原理
亦稱「杠桿平衡條件」。要使杠桿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大小跟它們的力臂或反比。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 L1=W•L2。式中,F表示動力,L1表示動力臂,W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從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桿達到平衡,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在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如欲省距離,就應該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因此使用杠桿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離。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須多移動距離;要想少移動距離,就必須多費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動距離,是不可能實現的。
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般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挪動!"這句話不僅是催人奮進的警句,更是有著嚴格的科學根據的。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他首先把杠桿實際應用中的一些經驗知識當作"不證自明的公理",然後從這些公理出發,運用幾何學通過嚴密的邏輯論證,得出了杠桿原理。這些公理是:(1)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相等的重量,它們將平衡;(2)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相等的距離處掛上不相等的重量,重的一端將下傾;(3)在無重量的桿的兩端離支點不相等距離處掛上相等重量,距離遠的一端將下傾;(4)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似圖形的重心以相似的方式分布……正是從這些公理出發,在"重心"理論的基礎上,阿基米德又發現了杠桿原理,即"二重物平衡時,它們離支點的距離與重量成反比。"
阿基米德對杠桿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方面,而且據此原理還進了一系列的發明創造。據說,他曾經藉助杠桿和滑輪組,使停放在沙灘上的桅船順利下水。在保衛敘拉古免受羅馬海軍襲擊的戰斗中,阿基米德利用杠桿原理製造了遠、近距離的投石器,利用它射出各種飛彈和巨石攻擊敵人,曾把羅馬人阻於敘拉古城外達3年之久。
這里還要順便提及的是,在我國歷史上也早有關於杠桿的記載。戰國時代的墨家曾經總結過這方面的規律,在《墨經》中就有兩條專門記載杠桿原理的。這兩條對杠桿的平衡說得很全面。裡面有等臂的,有不等臂的;有改變兩端重量使它偏動的,也有改變兩臂長度使它偏動的。這樣的記載,在世界物理學史上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而且墨子的發現比阿基米德早了約二百年。
生活中的事例有:筷子,蹺蹺板,起釘錘,開罐器等。桿有三種形式:即經營杠桿、財務杠桿和復合杠桿。
2. 為什麼會出現杠桿原理
可能因為需要確定物體的重量吧,憑手感不準,所以發明了稱,而稱的杠桿原理來源於人在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
3. 人體內部的杠桿原理
費力,省距離,因為上臂的力臂比前臂短
4. 關於杠桿原理的講解,簡介一下什麼是杠桿原理,具體的
關於杠桿原理抄的講襲解,簡介一下什麼是杠桿原理,具體的
1、什麼是杠桿: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體).
2、杠桿中的「三點、兩力、兩力臂」:
「三點」: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常用O表示.
動力作用點——動力在杠桿上的作用位置.
阻力作用點——阻力在杠桿上的作用位置.
「兩力」: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常用F2表示.
「兩力臂」: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常用L1表示.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常用L2表示.
(力的作用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的直線.)
3、杠桿的平衡條件(原理):作用在杠桿上的力與它們的力臂成反比.即: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 動力/阻力=阻力臂/動力臂
數學表達式:F1×L1=F2×L2 或 F1/F2=L2/L1
4、杠桿的分類:a、省力杠桿:在F1×L1=F2×L2中,L1>L2,則F1<F2;
b、費力杠桿:在F1×L1=F2×L2中,L1<L2,則F1>F2;
c、等臂杠桿:在F1×L1=F2×L2中,L1=L2, 則F1=F2.
5. 幾種基本心理學理論
1、遺傳決定論
遺傳決定論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由先天的、不變的遺傳所決定的。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就是這些先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過程,與外界影響、教育無關;外界影響和教育即使對兒童心理發展起作用,至多隻能促進或延緩遺傳素質的自我發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變它的本質。
英國的高爾頓是「遺傳決定論」的鼻祖。他有效的把進化的精神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來。該學派強調遺傳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環境與教育只是一個引發的作用。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霍爾提出的「復演說」也屬於遺傳決定論。認為個體心理發展是人類進化過程的簡單重復,個體心理發展是由種系發展決定的。顯然,遺傳決定論過分強調了生物因素對人發展的作用。2、環境決定論
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華生和斯基納等。在個體心理發展的觀點上,華生強調否認行為的遺傳,環境對人發展的作用。從刺激—反應的公式出發,認為環境和教育是行為發展的唯一條件。觀點不僅誇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視了人類心理發展的內部機制,否定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斯金納(Skinner)也是環境決定論者。他主張有機體帶著先天的機能來到世界,但他首先關注的是環境因素在兒童行為發生和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納認為,人的行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習得行為,都與及時強化有關。因此,可以通過強化來塑造兒童的行為。
斯金納提出外界的強化作用是塑造兒童行為的基礎。只要了解強化效應,操縱好強化技術,及時有效地施於強化,就能控制行為反應,並隨意塑造出一種教育者所期望的兒童行為。強化可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所謂積極強化作用(或正強化作用)是由於某一刺激加入增進了某一個操作反應發生概率的作用,這種作用是經常的。所謂消極強化作用(或負強化作用)是由於某個刺激的排除而加強了某個操作反應發生概率作用。可見,二者盡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進了反應的概率。
強化作用影響並控制著操作性行為的反應強度,它對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動態變化中完成的。斯金納最早發明了訓練老鼠按壓杠桿取食物的實驗箱,被稱為斯金納箱。斯金納這種育嬰箱的基本設計思想是,通過創造良好的環境養育出身心健康的兒童來。斯金納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兒童攻擊性行為和自傷行為的矯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斯金納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著兩個缺陷,一是個別差異得不到兼顧,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強化。因此,他將操作性反射原理用於學校的學習,設計了教學機器,將學習的內容編成「程序」安裝在機器上。在學生練習後,很快就告訴其結果,無論對錯,學生都很快得到反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意識。
由此可見,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的概念,盡管豐富了華生的S—R公式的內容,同時承認內部心理現象的存在,並把它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但他仍以同樣的維度去衡量內部心理過程和外顯行為,這顯然是不科學的和錯誤的。3、論述建構主義兒童發展觀
建構主義的發展觀主要代表有皮亞傑等。皮亞傑是把建構思想引進心理學的第一人。該理論強調兒童心理(智力、思維)既不是起源於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這種動作的本質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適應,這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真正原因。適應的本質在於主體取得自身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達到平衡的具體途徑是同化和順應。同化是指主體將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納入到現有的認知結構中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在頭腦中只發生了量變,認知結構本身並沒有改變。
順應是指主體通過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以使其與外界信息相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知識的增加使認知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化,即知識在頭腦中發生了質變。
同化和順應是兩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同一認知活動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順應,只是在有些活動中同化佔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動中順應佔主要地位。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這種同化、順應的手段不斷地從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運動中獲得發展的。
他們認為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個體與社會的相互協調因素、教育因素。
皮亞傑認為,兒童認知發展還具有階段性特點。這種階段性特點包含以下幾方面含義:
第一,各階段都具有獨特的結構,標志著一定階段的年齡特徵,第二,每一階段都是形成下一個階段的條件,前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形成後一個階段結構的基礎;第三,前後兩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發展階段內,各種認知能力的發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兒童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是和諧的,水平是相當的;第五,由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展的順序是不能改變的,任何個體都將按著固定的次序經歷相同的發展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認知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4、社會歷史發展理論
社會歷史發展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是維果斯基。他提出「兩種心理機能」的觀點並創立了「社會—歷史發展理論」
,用以解釋人類心理在本質上與動物不同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機能(思維、有意記憶、邏輯記憶等)。他指出,人類必須區分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靠生物進化結果的低級的心理機能;另一種是由歷史發展結果,即以精神生產工具為中介的高級心理機能。在整個個體心理發展過程中,這兩種機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心理機能的實質是以「心理工具」
,即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為中介的,是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制約的,因此,人的心理和動物比較,不僅體現在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結構的改變和形成新質的意識系統。他還認為社會文化是影響認知發展的要素,提出了兒童智力發展的「內化」學說。社會—歷史發展觀點從種系和個體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發展的實質,強調心理發展的社會—歷史的制約性,這對於摒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具有積極的意義,此外,該理論提出的兩種心理機能理論也為意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因如此,由於他過分強調兩種心理機能的區別就使得他的理論中過於強調自然過程與文化歷史過程的對立和教學對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6. 杠桿的原理的原理是什麼
杠桿原理亦稱「杠桿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數式表示為F1•
L1=F2•L2。
省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即不省力也不費力的原理:動力臂=阻力臂
7. 為什麼杠桿原理是個什麼
如圖所示,L1為F1的力臂,當人曲臂將重物托起時,人的前臂可以看作一個杠桿,肱二頭肌對前臂A處的拉力為動力,B處握著的重物對手臂向下的壓力為阻力。
8. 杠桿的原理是什麼
杠桿主要有力點、支點、和重點。
力點就是施力的地方;
支點就像蹺蹺板的中間的那個;
重點就是例如你可以用的地方。
也即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